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5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曼哈顿街头夜景》 ,并回答文后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9:4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年11月4日,我到了纽约,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傍晚,我住进了曼哈顿区的一家旅馆,地处纽约最繁华的市区。夜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伸。这边,明亮的橱窗里,陈列着铮铮发亮的金银餐具,红的玛瑙,青翠的碧玉,耀眼的金钢钻,古铜器也在诱人。那边,是巍峨的宫殿,门口站着穿制服的巡警,美丽的花帘在窗后掩映。人行道上,走着不同肤色的人群,服装形形色色,打扮五花八门,都那样走去匆匆。这些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走在通衢大道,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他们操纵着世界股票的升降,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是幸福或是眼泪,都系在这交易所里的电子数字的显示牌上。我徜徉在这热闹的街头四顾,灿烂似锦,似花,但我却看不出它的美丽。这感到了这里的复杂,却不认为有多么神秘。这里有一切,这里没有我。但又像一切都没有,唯独只有我。我走在这里,却与这里远离。好像我在这里有缘,才走在这里;但我们之间仍是缺少一丝缘份,我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的、匆忙的过客。
----看,那街角上坐着一个老人,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行人如流水在他身边淌过,闪烁的灯光在他身前掠过。没有人看他一眼。他也不看任何人,他在听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要什么?好像什么都不要,只是木然地坐在那里。他要干什么?他什么也不干,没有人需要他干点什么。他坐在这热闹的街头,坐在人流中间,他与什么都无关,与街头无关,与人无关。但他还活着,是一个活人,坐在这繁华的街头。他有家吗?有妻子吗?有儿女吗?他一定有过,现在可能都没有了。他就一个人,他总有一个家,一间房子。他坐在那间小的空空的房子里,也像夜晚坐在这繁华的街头一样,没有人理他。他独自一个人,半闭着眼睛伛偻着腰,就这样坐在街头吧,让他来点缀这繁华的街道。总会有一个人望望他,想想他,并由他想到一切。让他独自在街头,在鲜艳的色彩中涂上灰色的一笔。在这里他比不上一盏街灯,比不上橱窗里一个仿古花瓶,比不上挂在壁上的一幅乱涂的油画,比不上掠身而过的一身紫色的衣裙,比不上眼上的蓝圈,血似的红唇,更比不上牵在女士们手中的那条小狗。他什么都不能比,他只在一幅俗气的风景画里留下一笔不显眼的灰色和令人思索的一缕冷漠和凄凉。但他可能当过教授,曾经桃李满天下;他可能是个拳王,一次一次使观众激动疯狂;他可能曾在情场得意,半生风流;他可能在赌场失手,一败涂地,输个精光;他也可能曾是亿万富翁;现在却落得无地自容。他两眼望地,他究竟在想什么?是回味那往昔荣华,诅咒今天的满腹忧愁,还是在追思那如烟似雾的欢乐,重温那香甜的春梦?老人,你就坐在那里吧,半闭着眼睛,伛偻着腰,一副木木然的样子,点缀纽约的曼哈顿的繁华的夜景吧。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
----①指出下列词语注音正确的一组。( )
--------玛瑙--------徜徉---------伛偻------通衢
----A.mǎ-nǎo----tǎng--yǎng---- -----tōng-qú
----B.mǎ--nǎo----cháng--yáng----- ----tōng--qú
----C.mǎ--nǎo----shàng--yáng----yōu-----tōng--qù
----D.mǎo--nǎo----chǎng--yáng----------tōng--qú
----②本文的文眼(中心句)是:
----A.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
----B.我徜徉在这热闹的街头四顾,灿烂似锦,似花,但我却看不出它的美丽。
----C.我感到了这里的复杂,却不认为有多么神秘。
----D.他(指街头老人)只在一幅俗气的风景画里留下一笔不显眼的灰色。
----③曼哈顿街头繁华热闹,灿烂似锦,为什么“我却看不出它的美丽”?
----A.因为曼哈顿的夜景很平常,并不美丽。
----B.因欣赏时间短,还未看出真正的美。
----C.因为曼哈顿虽外表繁华,但人生艰难,更多的人逃不脱贫愁的命运。
----D.因为曼哈顿无论市容夜景,还是精神生活,作者认为都不好。
----④“总会有一个人望望他,想想他,并由他想到一切”这个人指:
----A.老人的某一亲属
----B.老人的某一富有同情心的旧友
----C.作者
----D.某个好奇的过路人
----⑤作者反复说老人是夜景中“灰色的一笔”,对此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因为曼哈顿夜色繁华喧闹,而老人孤寂凄凉,显得极不协调。
----B.因为曼哈顿人来去匆匆,生活忙碌,而老人却伛偻着腰,半闭着眼,夜坐街角。
----C.因为曼哈顿物质富有,而老人生活困顿,满腹忧愁。
----D.因为人情冷漠的社会里,老人已没有存在的价值,为社会所鄙弃。
----⑥本文的主题思想是:( )
----A.揭露了畸形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B.极力描绘了曼哈顿繁华的夜景的美丽。
----C.记述了一个老人的悲惨境况。
----D.曼哈顿外表繁荣,可作者并不喜欢。
----⑦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街头夜景
----B.一位孤寂的老人
----C.夜景下的老人
----D.曼哈顿街头夜景
----⑧为什么作者说:“但又像一切都没有,唯独只有我。”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9:42:01 | 只看该作者
中学语文一进一出:《曼哈顿街头夜景》VS《包身工》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再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了,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篇文不合时宜了。像《包身工》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忆苦思甜"的好教材,"通过了解包身工们在旧社会的悲惨生活,使同学们更加热爱我们今天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由而富足的幸福生活"。
    那么,为什么说它不合时宜呢?因为强加在它上面的教学目的,经不起这样的一个质问:拿现在的农民工与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就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薪酬福利等各方面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会怎么样呢?现在,在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累死的民工已屡见不鲜,我就不说了。这里只引用8月4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来说明广东一些工厂中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吃到的菜只有南瓜和胡萝卜,油水很少。有时候还在餐具里发现上一餐的剩饭。""每天工作到夜里11点多,回到12至16个人一间的宿舍,宿舍里只有一个风扇。""每周工作六天,底薪450元,但要扣除伙食、住宿费230元,加上加班费,每月能领到的钱是400至500元。"再举今年在报纸看到的两个例子:民工向雇主要工钱,被雇主打断了腿,千里迢迢沿路乞讨爬回家;一帮民工受不了非人的劳动强度和监工的打骂,不要工钱了,只想离开,却被资方派人追赶进了沙漠,九死一生。
    丁玲的《曼哈顿街头夜景》却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在《曼哈顿街头夜景》中,丁玲笔下的美国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瑟缩街角、伛偻着腰的老乞丐","人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科技、民众的高素质,丁作家视而不见或将其处理成一片隐约而狰狞的背景"。有论者认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立寒秋、孤苦伶仃,是值得同情的,但这种同情从来只指向个人,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无涉;而在丁大作家独特的逻辑中,这两者紧密联结在一起,即把一位老人街头求乞"这笔债"算到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头上。
    将个案、偶然事件政治化,不是丁作家"独特的逻辑",是一惯宣传工具的普遍逻辑。偶然出了个好官,就将其作为政治符号大树特树,而忘了他仅是个敬业、尽职、有良心的优秀工作者;出了个烈士,不是党员,就追认为党员,然后称颂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另一方面,不管出了多少个贪官,都是个案,都是偶然事件,都与政治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乞丐和罪犯,就可以用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里我不太认同"这种同情从来只指向个人,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无涉"这个观点,我认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苦伶仃"与社会制度多少有点关系。我一直希望有一个福利社会,能够在这些老弱病残的求乞者自愿的情况下将他们统统收容起来,让他们无温饱之忧。
    我们国家本来就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许多"收容救助站",我们的收容救助站有财政拨款,有社会捐赠,用来收容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包括乞丐。但我们的收容救助站真正干的是什么呀?警察将没有暂住证或工作证(人家刚从家乡来到城市,还没找到工作,到哪儿去办暂住证和工作证呀?)的人抓起来,关进有铁门铁窗与监狱差不多的收容站,遣回老家,通知家属交钱放人。农民苦呀,背井离乡到城市去,还没打到工,就被遣回,来回路费,加上"赎金",对农民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怪不得有人要借高利贷才能到收容站"赎人"。2003年6月26日《南方周末》载,在我们的首都,流动人口最害怕的一句话就是"送你去昌平筛沙子",昌平是北京收容站所在地,筛沙子的目的是让你挣够路费遣你回家,而什么时候才能挣够,无从知道。据被收容过的人向记者介绍说,向警察、护工(收容站工作人员)下跪求饶是常事。你不服是不是?"关进某号房,往死里整"(孙志刚案中某护工语)。在孙志刚之前,不知有过多少"孙志刚",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就读过一篇报道:《湖南一收容所骇人内幕 不交钱竟被活活打死》。6月26日《南方周末》载,安徽潜山县梅城镇冯彩云的儿子徐英东1999年在北京被收容后下落不明,4年来70多岁的老母亲多次上北京寻找儿子,希望交钱领人,一直未能找到,"奔波和伤心使老人变得迟缓了"。
    "收容遣送制度"已被扫进历史,不必去说它了,就说乞丐吧,难道我们没有老弱病残的求乞者流落街头吗?我们广东省就有不少来自外省的乞丐,但在执政者眼里及他们手中的舆论工具上,中国的乞丐不是乞丐,不是走投无路的失业者,不是缺乏其它生存能力的老弱病残,而是骗取同情心的骗子,是想不劳而获的懒汉。有些地方正在实行或准备实行禁乞。据4月2日《南方都市报》第一版图片报道中称:羊城"禁乞"首日,共出动1800名城管人员进行"禁乞"。
    《曼哈顿街头夜景》中还说:"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他们操纵着股票的升降。"
     针对此论,我们可以对将此文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关人士发问道:他们想灌输给学生怎样的"股票观"?
    股市有风险,也有黑暗,但最黑暗的绝不是在美国。
    据7月24日《南方都市报》社论《上市公司整体失信,股市危机难见转机》一文称,中国全部上市公司信任度平均值为35.6%,最高值为51.85%。上市公司为何整体失信?不管是中介机构还是上市公司,政府都一直实行严格地进入管制,结果管制成为一种权力寻租活动,证券监管机构成了金融业腐败最严重的部门。政府的管制、官僚的审批还总会产生逆向淘汰机制。申请上市的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公关"。那些真正具有赢利能力的遵纪守法的企业,不愿意从事这种公关活动,因而无法上市。
板凳
发表于 2008-11-23 21:45:3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个我都没研究过,跟高考的阅读理解差不多嘛
地板
发表于 2008-11-23 21:57:42 | 只看该作者
发现小哥又来刷屏!
冷飘零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8-11-23 22:06: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08-11-24 16:00:12 | 只看该作者
鼓励小哥
7#
发表于 2008-11-24 17:14:17 | 只看该作者
字眼太多,直接路过~~
8#
发表于 2008-11-24 23:26:5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去曼哈顿喝咖啡,如果你恨她,就带她去曼哈顿做股票
9#
发表于 2008-12-17 10:56:43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8-12-17 11:29:29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前的包身工,不就是现代搬的民工?

当ZF课本里如何宣扬旧社会的黑暗,包身工地位的底下,如何被一层一层的剥削。反过过来一看,我们现在的民工不就是当年就旧社会的包身工吗?ZF有一天突然发现课本如何描写包身工的生存恶劣,其实就是在大自己的嘴巴,所以这篇包身工拿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9 11:34 , Processed in 1.07765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