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0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屋遗韵】宣武第:一介武士的坚不可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大西门,过临川桥,就是桥上街了。虽说是城外,桥上街依旧是热闹的商业街,两侧店铺林立。北面的几条小巷似乎就是为了保存人们的记忆而存在的,虽然“染衣巷”内的那家染店早已不知开在哪个门头之内了,“糠行口”的巷口也不见早年设摊卖糠的身影了,但这染衣巷和糠行口的巷名却让过路的人们,在抬头看到这路牌时,偶然会想起昔日桥上街的风景来。

    糠行口是一条狭窄的小弄,弄并不深长,似乎一眼也能望到弄的尽头,但位于弄内的那幢民居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这幢民居就是宣武第。

    “宣武第”三字就刻在迎门头门楣的石板上,左右两侧各有一团祥云簇拥着。当年的宅主王阁魁为宣武大夫,于是,这幢宅院也就被称为了“宣武第”,这位清乾隆年间四品武官的威武之气就这样深深地烙在了石板中了,3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三个字时,依稀看到了时光深处,当年的宣武大夫那威武的目光中,有着一丝威严,也有着一丝慈祥。让人们惊诧的是这“宣武第”三字并没有与通常一样刻在门楣的正面,而是刻在门楣的反面,在主人的眼中,似乎有更为重要的内容要刻于门楣的正面。

    正面中央那“世登科”三字,仿佛就是一个家族的脸面了,光彩耀人。一门之中,一人登科中举人已是家族的荣耀了,而一门之中,连续二代三人中了举人,那自然是这个家族的值得炫耀的事情了,石匾左边那三行小字,看似随意,其中的用意,在细细读过之后,会让人肃然起敬,“壬申 恩科中式第十四名举人王阁魁,庚寅 恩科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王传昌,己酉 恩科中式第二十二名举人王镇邦。”一门之中竟出了三位武举人,的确有理由如此的张扬,父子二代前后登科,也成为了王家世代传说的佳话。

    透过这浅浅的三行字,人们不但感受到那种功成名就的喜悦,在这三行字的背后,更晃动着王家父子闻鸡起舞的身影。道地上,那沉重的石锁无数次被举起,又被放下,练久了,百斤重的石锁,竟越来越轻,于是,请石头老师再打一只更重的,接着练,汗水就这样滴在石锁上。那南拳流动的脚步,记载着父子二代人苦练的日日夜夜,手掌的每一次伸曲,不只是力量的显示,优美的拳路在空中舞动着一个梦想,盼望着金榜题名天下知那一天的蓦然而至。

    那是乾隆17年,公元1725年,王阁魁终于将多年的梦想化为了现实,他考中了举人。那年,他只有25岁,年轻的王阁魁走在桥上街上,神采飞扬。后来他成为了客玉带刀侍卫,这是皇权对一个武官最高的信任,也是对这位武官优秀品质的肯定。当年王阁魁带刀立于乾隆旁边,保卫着皇帝的安全,是何等的威武和体面。但这位出生于江南天台的武官并没有满足于这种风光,他要将这种风光世代延续下去。在他考中举人之后的18年,他的长子王传昌同样中了武举人,之后19年,他的四子王传台又考中了武举人,刻于门楣石牌上的“镇邦”只是他的考名。二代人父子三人先后中武举人的故事成为了王氏家族传世的佳话,如此精彩的故事的确有理由刻于家族宅院的门头上,让每一位路人都能领略到王家的荣耀,同样,也让后人有机会去感受故事中的跌宕起伏。

    这座迎门头建于乾隆庚戊杏月,也就是公元17902月,那一年是四子王传台中举之后的28年,离王阁魁离世已21年了,显然这座迎门头是为了显示王氏家族中这三位举人而专门建造的。品读这样的门头,仿佛是在翻看一个家族辉煌而丰硕的家谱。

    在民间,人们称宣武第为“王门头”。这门头指的是王氏家族这座宅院的门厅,这也是宣武第的正门,门厅建得高大而宽畅,门前左右立有一对旗杆,这是对举人宅主的表彰,门厅上了曾挂有“亚魁”的匾额。这旗杆礅与匾额都已消失了,从门厅两旁的石凳中,人们还能领略到门厅当年的那份气派。当年从门头中进出的那些习武者,来到宣武第是如何交流武技的,我们无法得知,那些武官们又是如何切磋武艺的,我们同样无法知道,我们只知道习武的日子既能强健身体,也能成就品格。

    同样在民间,宣武第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陆道地”。同一座宅院为何在民间会有二样叫法,这其中又有着另外一个传奇的佳话,那是王氏家族与陆氏家族共同撰写的故事。人们已记不得是清代的哪一年了,只知道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王家的儿子娶了陆家的女儿,同时,王家的女儿也嫁到了陆家,这门喜上加喜的婚事,让王家与陆家是亲上加亲。似乎在王家的花轿抬出王门头时,就为这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也就是在陆家送亲的唢呐声,人们隐约听到了故事中将要出现的感人旋律。

    那年的宣武第喜气洋洋。中堂,那副红色的屏风一字排开,十扇红木的屏风镶嵌着红色的丝绢,丝绢上写满吉祥的祝语,这副高至瓦檐的屏风是为王家办喜事而备的,或是老人的寿日,或是家中娶亲,这副屏风必展开于中堂。屏风的另一面为白色的,是素绢,用于家中办白事时用,十扇的白绢上,绘着的是清淡的山水画,这红绢上的字和白绢上的画,都出自乡贤齐召南女儿之手。在那个大喜的日子里,红色的屏风更添了一份喜气,在之后的日子里,王家与陆家是亲切的来往,每逢节次,也有相互的走访与问候,真是亲如一家。

    之后的不久,陆家起火,无处安家时,王家的女儿带着陆家的老少,回到了娘家,王门头不但热情地接纳了自家的女儿,也接纳了陆家的老少。后来宣武第的部分房子也转售给了陆家,于是,王家与陆家就这样和睦的生活在同一幢宅院中。无论人们称宣武第为“王门头”,还是“陆道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岁月中王家与陆家同在一个屋檐下,温馨的生活的日子,才是故事中真正值得传颂的情节。这是一位武士家族宽敞的胸襟,也是一位武士家族慈善的心怀。

    宣武第始建于清初,乾隆年间重修。这幢江南的四合院融入了天台民居的特色,四弄堂,四水井的民居风格,使得宣武第更显魅力。宣武第坐北朝南,在主院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四条弄堂通往宅院的四角,在每条弄堂的尽头,分别有一口水井。四条弄堂使得宅院的进出更为方便,各户的生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院中的弄堂狭窄而幽暗,在远处那丝时明时暗的光线中,似乎有一位老人端坐在竹椅上,守着旧时的记忆。从老人模糊的剪影中,我们依稀能感到从前生活中的那份精致与从容,也能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和睦与亲情。水井是日常生活的必须,有水的日子,生活才显滋润,宣武第拥有四口水井,它的日子就是水做的日子了,现在的宣武第只有一口水井,其余三口已湮塞了。井水依然清澈,远去的只是井边的那番热闹,和热闹中的那份亲情。

    宣武第的正厅为茂实堂,茂实堂为一层,但要高出两侧二层的厢房,更显得雄伟。茂实堂的匾额还高高的悬挂于堂中,木匾中的三个字有点模糊了,但从苍劲字体的背后,依然能感受到宅主对于生活的那份寄托。茂实堂的大处着眼是气势恢宏,茂实堂的小处着手是精雕细刻,这样的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是它的精神面貌,也是它的内在品质。茂实堂如同一个魁梧的武士,立于岁月的风雨间,那层层叠叠的瓦片,则如同他甲胄上蒙尘的鳞片,记载着时光间的喜愁哀乐,讲述着宅院的人情冷暖。那四条弄堂又似乎是武士的四肢,支撑着
宅院的一切荣辱。

    茂实堂的后面有一个小院,院中后壁上嵌有一佛龛,石质的佛龛内供着观音菩萨,上方那“长发其祥”四字,不知寄托了宅主心中多少的期盼与祝愿,期盼着吉祥之事时常降临宅院,祝愿着家人的平平安安,百年来,佛龛内的香火就这样一直弥漫着。世代为武士的宣武第,佛龛内的香火也竟如此四季不断,在那或明或暗的香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颗慈悲的心,宅主深知“武”字真正的涵义,拆开了不就是“止戈”二字吗?学武的目的在于阻止暴力,是以一颗慈爱的心去软化刀的锋芒,去化解拳的力量。或许,这就是佛龛内观音菩萨那丝微笑中所蕴含的禅机。

     虽说,现在的宣武第有所败落,但坚固的院落还是挺立着,如同一位顽强的武士在历经岁月的风雨之后,依然没有倒下。武士身中这种传统的坚不可摧的品质,已深深地融入了眼前的这座宅院之中。

                                                                                                                                2008-9-6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9-8 09: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9:29:30 | 只看该作者

宣武第的门头是一个家族的脸面,光彩耀人。




品读“世登科”的石匾,仿佛是在翻看一个家族辉煌而丰硕的家谱。







茂实堂的大处着眼是气势恢宏,小处着手是精雕细刻。





从“茂实堂”苍劲字体的背后,依然能感受到宅主对于生活的那份寄托。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9-8 09:3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9:29:51 | 只看该作者



院中的弄堂狭窄而幽暗,远处似乎有一位老人端坐在竹椅上,守着旧时的记忆。






水做的日子,生活也显得滋润。





“长发其祥”四字,不知寄托了宅主心中多少的期盼与祝愿。






那层层叠叠的瓦片讲述着宅院的人情冷暖。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9-8 09:3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8 09:30:08 | 只看该作者
“老屋遗韵”系列存目:

《夕阳下的张文郁故居》: 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7429&extra=page%3D4

《花楼:蕴含于诗意中的那份灵气》: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8116&extra=page%3D5

《五关里:岁月间那丝清幽的书香》: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8718&extra=page%3D5

《乌门楼许:书写于时光深处的那份孝心》: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9244&extra=page%3D4

《涌江堂:半村半廊的书生梦》: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19848&extra=page%3D2

《五世同堂:石榴花下的天伦之乐》:http://www.317200.net/dz/viewthread.php?tid=20274&extra=page%3D11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9-8 09:40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9-8 10:14:40 | 只看该作者

好!祝贺老兄又有新的文章。

你还在天中吗?因为引用了你的茶文,我寄上一本天台茶作为纪念
6#
发表于 2008-9-8 10:16:16 | 只看该作者

把村庄和老屋继续写下去吧,这是你的了。别人是拿不走了,只能引用

7#
发表于 2008-9-8 11:29:41 | 只看该作者
那几扇排门着实精雕细刻呀。
不由得想起以前哪篇说陈召南的文章,说陈之后,天台再无甚么人去应文试,而只有武举了。
8#
发表于 2008-9-8 12:39:57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谢谢闲云
9#
发表于 2008-9-8 17:35:24 | 只看该作者
在王塘岸吗?几时去看看.
10#
发表于 2008-9-8 20:01:20 | 只看该作者
闲云闲了这么久,终于有作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00:34 , Processed in 1.0856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