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濂及其《天台广济桥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21:3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濂及其《天台广济桥记》

宇鹰



    说到天台的“广济桥”,以前我也和大部分天台人一样,只知该桥在老县城广济门外溪头的始丰溪上。殊不知,在平桥镇长洋村口,还有一座名叫“广济桥”的,而且长洋广济桥的历史更悠久,早在600多年前,就已遐迩闻名,甚至可说举国皆知,因为明初大学士宋濂曾为之作记。若问我如何知晓这件事,得从去年暑假说起。

县志有记载

    去年暑假,我应邀为在编的《天台县志(1989-2000)》改稿,故曾经无数次翻阅《天台县志》(1995年版)。不料这一翻阅,却捕捉到一条十分宝贵、鲜为人知的信息:明初理学家、大学士宋濂曾为我县平桥镇长洋村口的广济桥撰写桥记。一代名人,咋会为一座小小的村口石桥撰写桥记呢?这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天台县志》(1995年版)关于长洋广济桥的记载,原文如下:
    长洋广济桥,在前山长洋村口东长洋溪上。元至正十九年(1359)里人洪绍生始建,宋濂作记,文见《宋学士集》,桥首有庵三间,故又称桥头庵桥。现存为嘉庆元年(1976)重建的3孔条石平桥。长14延米,净跨2.8-4.2米,宽1.3米,高3米。(《天台县志》95年版第258页)
    这里有2处明显的错误,一是把清嘉庆元年(1796),误为(1976);二是《宋学士集》应为《宋学士文集》。所记“长洋广济桥”的长、宽、高和净跨都是清嘉庆元年重修的3孔条石平桥的情况。那么,到底元代的桥是什么样子?当时在什么情况下建桥?一代名人宋濂为什么肯撰写《桥记》,撰写《桥记》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萦绕我的心头,促使我去长洋村踏看,同时了解宋濂其人和寻找《宋学士文集》中所载的《桥记》。


长洋广济桥

    长洋村东有一条东长洋溪,发源于天台与新昌交界的鹧鸪山南麓,自北向南纵贯原鹤楼乡全境,自沸头村进入原前山乡,过长洋村前折向西流,是为前山倒溪。前山倒溪是始丰溪的一条重要支流,自东往西流至里葛村口汇入始丰溪,然后滔滔东流。
    广济桥就横跨在前山倒溪上游的东长洋溪上,三孔平桥,东西走向,两旁翼以桥栏,长、宽、高和跨度与县志所记载的基本吻合。桥畔垂柳依依,溪中流水潺潺,桥头还有一座乱石垒砌的小庙,环境十分恬适幽静。桥面和两岸的堤坝,近年来已用了水泥重修过,桥面也加阔了尺许,虽然其实用性增强了不少,但其文物价值却逊色多多。好在水泥下面的桥梁石和桥墩却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令人欣慰不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桥下整个溪底铺有上千平方米的巨石,与两岸的堤坝和立在其上的两个桥墩浑然一体,难怪历经600多年的洪水袭击而巍然不动。每根桥梁石下面还垫有粗大的木梁,使木梁的韧性与石桥梁的刚性完美结合,经得起重压。这些措施,在桥梁史上都是不可多见的,充分体现出建桥者的匠心独具。后来,我把长洋广济桥的情况,告诉已热衷寻找天台山古桥六七年的谢旅志先生并带他和同伴一起前来察看,他们如获至宝,对于广济桥的匠心独具,无不啧啧称赞。
    徜徉于这看似不起眼其实却不平凡的广济桥上,我的心又飞向了宋濂和宋濂所写的《桥记》。


宋濂何许人

    关于宋濂的资料,网上比比皆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代名人,就政治家的角度而言,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就文学家的角度而言,刘伯温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就史学家的角度而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而就理学家的角度而言,宋濂就是明代的朱熹。
    宋濂(1310-1381),明初大臣、学者,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其先人为浙江金华潜溪人,不知何时始迁浦江。宋濂小时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太祖欲置濂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免,遂远戍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次年中途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著有《宋学士全集》42卷传世。明初另一位著名学者方孝孺,少时曾师从宋濂。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网上却找不到宋濂曾为天台撰写过桥记的蛛丝马迹。我不由茫然,宋濂的桥记该到哪里去找呢?


桥记千古留

    历经网上寻购和托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打听《宋学士文集》等种种波折后,于今年正月,经朋友提示,终于在《四库全书》的《卷四中找到宋濂撰写的《天台广济桥记》。其原文如下:

    天縣西二十有山曰鷓鴣二水發源其間合流至長洋複折而西與大溪然後滔滔東逝當夏潦秋霖水驟進氣勢奔突咫尺如隔胡越人壘石爲小橋不能殺水怒竟蝕而去邑大姓洪紹生憂之乃集子姓與謀累址於淵鑿石於山犬牙相函魚鱗密比架爲高梁崇以尺計者二十有五修倍之翼以石欄與橋相齊甓東西兩各二百尺有畸傍築庵廬三楹間招浮屠惠澄者守之始事至正己亥之三月訖功於庚子之十一月費錢一萬緡夫工一萬一百橋成隱然如虹霓跨空而收截險利涉之效下視飛濤如履袵席遂名之曰廣濟予聞橋之名始于殷至秦漢多異稱以其有小大之殊而濟人之功則一也世道陵夷使拔一毛以利物則怫然怒其視紹生一門見人病猶己病者何人哉嗚呼若紹生者亦可謂惠人也已昔蔡記萬安渡石橋不過一百二十二字又葉正則作利涉橋記乃六倍之予斟酌其煩簡而爲斯記俾刻焉紹生字傳可其先有諱漢者唐末自浦江海塘來遷世多儒至紹生益力本尚義其子曰居安居易居息侄曰夢能濟浩福翁祿翁居即來請記者今爲國子生

    《桥记》仅392字,信息量却异常丰富。只是第一句“天台县西二十里有山曰鹧鸪”令人不解,鹧鸪山离县城分明有40里而不是20里。是否明初的1里抵现在的2里,还有桥和堤的尺数,折合现在多少,均有待求证。
此记一出,长洋桥的历史一清二楚。修桥之因是:“当夏潦秋霖,水骤进,气势奔突,咫尺如隔胡越,里人垒石为小桥,不能杀水怒,竟蚀而去。”修桥发起人是:“邑大姓洪绍生忧之,乃集子姓与谋。”修桥时间与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始事至正己亥之三月,讫功于庚子之十一月,费钱一万缗,夫工一万一百。”修桥过程和桥的规模是:“累址于渊,凿石于山,犬牙相函,鱼鳞密比,架为高梁。崇以尺计者二十有五,修倍之,翼以石栏,与桥相齐,甓东西两堤各二百尺有畸,傍筑庵庐三楹间,招浮屠惠澄者守之……桥成,隐然如虹霓跨空,而收截险利涉之效,下视飞涛,如履衽席,遂名之曰广济云。” 据此可知,当时长洋溪的水非常大,连小石桥都能被卷走,这对研究当时的气候不无帮助;修桥耗时一年另八个月,跨度2丈5尺,而“修倍之”, “犬牙相函,鱼鳞密比,架为高梁”,而且“翼以石栏”、筑了东西大堤、修建了桥头庵。对一个村来说,可谓工程浩大。《桥记》把桥的方位、修桥过程和修桥者的认真态度,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描述,读者如亲历其境,其遣词造句之恰当,堪称精妙。
    《桥记》中还透出这样的信息:“予闻桥之名始于殷,至秦汉多异称。”表明在殷商时这里就有桥,而且名之为“广济”,雄辩地说明,在殷商时,这里若不是有村落,就是通衢大道(否则是不会造桥的)。据此推测,在殷商时期,天台的人口就不少而且活动十分频繁。早些年左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是天台历史悠久的实物证明,而《天台广济桥记》则是有力的文献证明。
    《桥记》中,对于撰写的目的也说得清清楚楚,是为了鞭笞 “世道陵夷,使拔一毛以利物则怫然怒”的不良社会风气,弘扬“绍生一门,见人病犹己病者,”且耗巨资造桥利涉渡人的善举,从而对民众实施教化,倡导“广济”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桥记》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代名人宋濂曾撰写《天台广济桥记》,弘扬济世利涉、助人为乐的善举,这是不可多得的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动工修筑天台县城城垣,开大小八门并将小南门命名为“广济”,我想,很有可能与此《桥记》有关。现在,《桥记》的事在我们天台却鲜为人知,而且提到广济桥,多数天台人可能只知道溪头的广济桥而不知长洋的广济桥。想福建泉州的万安渡石桥,因蔡襄作记,经保护、宣传,现已成为泉州市著名景点。相比之下,我们天台人难道不应想到该做点什么嘛?

[ 本帖最后由 宇鹰 于 2007-12-14 20: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4 00:34:1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07-7-30 14:44  只看该作者
天台广济桥记·(明)宋濂
天台县西二十里有山[1],曰鹧鸪,二水发源其间,合流至长泽,复折而西,与大溪汇,然后滔滔东逝。当夏潦秋霖[2],水骤进,气势奔突[3],咫尺如隔胡越[4],里人垒石为小桥,不能杀水怒[5],竟蚀而去[6]。

邑有大姓洪绍生忧之,乃集子姓与谋[7],累址于渊[8],凿石于山,犬牙相函[9],鱼鳞密比[10],架为高梁,崇以尺计者二十有王,修涪之。翼以石栏[11],与桥相齐,劈东西两堤各二百尺有奇。傍筑庵庐三楹间,招浮屠惠澄者守之[12]。始事至正己亥之三月[13],讫功于庚子之十一月[14],费钱一万缗[15],夫工一万一百。桥成,隐然如虹霓跨空[16],而收截险利涉之效[17]。下视飞涛,如履茵席[18],遂名之曰“广济”云。

予闻,桥之名始于殷,至秦汉多异称,以其有大小之珠,而济人之功则一也。世道陵夷[19],使拔一毛以利物,则怫然怒[20],其视绍生一门,见人病犹己病者,几何人哉?呜呼!若绍生者,亦可谓惠人也已。昔蔡襄记万安渡石桥不过一百二十二字[21]。又叶正则[22]。作《利涉桥记》,乃六倍之。予斟酌其繁简而为斯记,俾刻焉[23]。

绍生字传可,其先有讳汉者,唐末自浦江海塘来迁[24]。世多儒,至绍生,益力本尚义[25]。其子曰居安、居易、居息,侄曰梦能、济浩、福翁、禄翁、居易即来请记者,今为国子生云[26]。
注释:

[1]天台县:今浙江省天台县。
[2]夏潦:夏天雨后的大水。潦(lǎo、lào),雨水大;亦同“涝”。秋霖:秋雨连绵。
[3]奔突:奔驰冲突。
[4]胡越:形容距离遥远。胡在西北,越在东南。
[5]杀:停止、削弱。
[6]蚀:侵蚀。
[7]子姓:同姓。
[8]累址:累,同“垒”。址,基础,桥墩。
[9]犬牙相函:像犬牙一样互相咬合。
[10]鱼鳞密比:像鱼鳞一样密密排列。
[11]翼以石栏:两侧用石栏遮护。
[12]浮屠:亦作“佛陀”,梵语音译,意为佛,后亦代指僧人。此外也可称佛塔为浮屠。此处意为佛教徒、和尚。
[13]至正己亥: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
[14]庚子:此指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
[15]缗(mín):本指穿铜钱的绳子,后演变为量词,专指成串的钱。一缗为一贯,即一千文,也称一串。
[16]隐然:隐固的样子。雄伟的样子。《唐书·温造传》:“弹击无所回畏,威望隐然。”(此句中应为威凛之貌)
[17]截险:免除艰险。利涉:便利渡河。
[18]茵席:褥垫。
[19]陵夷:衰落。
[20]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21]蔡襄:字君谟(1012—1067),兴化军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知泉州时所建万安桥,长三百六十丈,横跨泉州湾,在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
[22]叶正刚:见《龙渊义塾记》注[36]。
[23]俾(bǐ):使人。刻:刻碑。
[24]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
[25]力:致力。
[26]国子生:国子监生员,太学生。
本文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记载了天台县洪绍生一家修筑广济桥、截险利涉、有益于民的事迹,很有记实性。本文针砭时弊,正反对照,很有教育意义。

此文来源于网络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4 01:54:56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另外,
“予闻桥之名始于殷,至秦汉多异称。”
此处桥似应指桥的统称,而非广济桥。+
地板
发表于 2007-12-14 09:23:49 | 只看该作者
长了见识,桥边应该立个碑,纪念纪念。
5#
发表于 2007-12-14 20:33:27 | 只看该作者
陆老师真是有心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20:57:27 | 只看该作者

《四库全书》中《天台广济桥记》影印件

《四库全书》中《天台广济桥记》影印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发表于 2007-12-16 20:12:1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天台还有第二座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1 04:24 , Processed in 1.0722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