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少入太学,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刘备曾求师门下。后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儒家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他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于古代历史文献整理颇有贡献,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据王利器《郑康成年谱·世系》,其先世世系记载:
郑氏“先世家于荥阳”(今河南郑县) ,“至战国徙居山左”(《山左郑氏族谱·序》)。远祖名叫郑国(原讳邦),字子徒,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十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云:“《家语》:‘薛邦,字徒。’《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避汉祖讳而改。‘郑’与‘薛’,字误也。”据此,郑国原名郑邦,汉代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为国。所以又称“薛邦”,盖因曾“食邑于薛”。郑国能治水,战国时仕韩为水工,曾奉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按,通“傍”)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史记·河渠书》。)。秦修渠之中觉察到是韩国的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而秦之利也。”(《史记·河渠书》。)渠修成后,秦国大受其益,为兼并诸侯奠定了基础,于是命名“郑国渠”。郑国有功,食邑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后从薛迁至渠邱(今山东省安丘市东),置家于“潍水之东,砺阜之阳,曰梓桐村”(《山左郑氏族谱》)(今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后裔在此长期繁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荥阳伯,从祀朝廷。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朐山侯,绍兴年间(1131-1162)有御制赞文,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郑子,清朝因之。
国之子名恕(王利器《郑康成年谱·世系》“恕”作“如”),务农,隐居不仕。恕有二子,长子名昌,次子名弘。昌初为吴县令,楚汉战争时,项羽封其为韩王。汉二年,降汉。昌有三子,长子名吉,曾宦游会稽,故《汉书》称“会稽人”。“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汉书·郑吉传》)。后又使日逐王归降,威震西域,任西域都护,因功被封为安远侯。死后,谥缪侯。其子光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嗣侯,永光三年(前41年)薨,无后,国除。元始年间,封吉曾孙永为安远侯。昌之次子、三子,史佚其名,一为兖州刺史,一举孝廉。
光无子,过嗣子名宾。宾明法令,曾为御史。汉元帝时,与御史大夫贡禹共事,有公直的名声。宾有二子,长子名崇,次子名立。崇字子游,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汉哀帝时,经高武侯傅喜推荐,任尚书仆射。多次谏争,帝初纳用,后因谏封傅太后从弟商,帝不悦,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而得罪皇上。“尚书令赵昌佞谄,素害崇,知其见疏,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请治”(《汉书·郑崇传》)。汉哀帝发怒,把郑崇关入狱中治罪,死于狱中。
崇为郑玄八世祖,“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汉书·郑崇传》)。崇死后,家境败落。崇子名好古,字敏斋,儒士。好古子名荩臣,字念祖,举孝廉。荩臣子名敬,字次都,“清志高世,光武连征不到”(《后汉书·郅恽传》)。“新迁都尉逼为功曹。厅事前树时有清汁,以为甘露。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此清木汁耳。’辞病去,隐处精学蛾陂中。阴就、虞延并辟,不行。”(《后汉书·郅恽传》李贤注引《谢沈书》)敬有一子,名缵成,为郑玄高祖。瓒成有三子:长名音,为郑玄曾祖;次名端,后徙寿光;三名意,后徙诸城。音有一子,名明,为郑玄祖父。明有一子,名谨,为郑玄父亲,家境贫困,以致不能供玄完成学业。玄有兄弟,史佚其名。到了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这一年春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万分紧急。益恩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益恩死后,生有遗腹子,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小同有二子,长子名慎修,次子名自修。慎修痛父以谏遭害,遗命后人终不仕晋。
这里记载从郑崇以上极为混乱:
1、把孔门郑邦和治水郑国视为一人,是否可能?我们知道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那么作为他的学生最迟应该出生于公元前479年前,何况郑邦还是排名七十二贤的第十九,时间更应往前推。而治水郑国在秦建渠十年,是在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到公元前236年之间。假设治水郑国40岁到秦国,两郑国年龄上相差至少180岁。
2、郑昌亦非楚汉战争时项羽封的韩王昌,而是郑弘兄昌。《汉书·卷六十六郑弘传》记载:“郑弘字稚卿,泰山刚人也。兄昌字次卿,亦好学,皆明经,通法律政事。......(郑弘)六岁,坐与京房论议免,语在《房传》。”郑弘、郑昌生活于汉宣帝(公元前91-前49年),与西域都护郑吉(?~前49年)同时代。
3、郑吉(?~前49年)宣帝时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是郑桓公24世孙、汉大司农郑当时孙,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与侄郑远从荥阳郡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汉书》记载其子郑光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嗣侯,永光三年(前41年)薨,无后,国除。元始年间,封吉曾孙永为安远侯。《后汉书卷三十三》记载:“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也。从祖吉,宣帝时为西域都护。”将历史上两个郑弘混淆起来。
《汉书》记载郑玄的八世祖叫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汉哀帝刘欣(公元前27-前1年)时官至尚书仆射,为人刚直不阿,常与宦官、幸臣董贤等作斗争,后来佞臣诬陷,惨死狱中。郑玄《周礼·序》云:“二郑者,同宗之大儒,明理于典籍,粗识皇祖大经《周官》之义……今而辨之,庶成此家所训也。”郑玄称与郑众同宗,同宗者,同始祖也。《汉书》卷七十七《郑崇传》云:“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徙平陵。 父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名公直。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 学,相友善。”可得世系如下:◎—宾—崇、立。《新唐书》卷七十五上《宰相世系表五上》将郑兴先祖世系简记为:“……季生议郎奇,奇生穉……穉生御史中丞宾,宾生兴,字赣,莲勺令。” 可得世系如下:奇—穉—宾—兴。综合以上记载,我们大体可以理清“先郑”家族的世系脉络:郑奇—郑穉—郑宾——郑崇、郑立、郑兴—郑众—安世。郑宾是郑桓公29世孙,从河南开封迁居山东高密,郑崇、郑立、郑兴皆为其子。郑立为郑崇之弟,但郑兴与郑崇、郑立二人的排行不详。按照字的意义,应是郑崇为长,郑立次之,郑兴字少赣居末。郑兴,东汉经学家。河南开封人。任太中大夫。初治《公羊传》;曾师事刘歆,兼治《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子郑众,传其《左传》之学。著作已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礼郑大夫(兴)解诂》一卷。 郑众(?-83),东汉经学家。字仲师。河南开封人。曾任大司农,旧称“郑司农”,以别于宦官郑众。传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明三统历。
由此可见,郑众是郑玄七世叔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