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象天台·天台文化概论》、《天台读本》国庆后正式上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22:3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4-10-1 22:37 编辑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协作下,第一部系统阐述天台文化的通俗读本——《印象天台》(类似于通论)即将上市。同时,作为配套教材,《天台读本》(类似于文学作品选,每篇选文有注释、导读等)已被天台部分高中列为乡土语文读本。但是囿于所见,疏漏之处在所不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印象天台——天台文化概论

    目  录

第一章   天台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县城格局
第二章   族源与风俗
       第一节  族源  
       第二节  风俗
第三章  天台方言
       第一节  历史演变
      第二节  古汉语化石标本
      第三节  天台俗语赏析
第四章 天台儒学
      第一节   儒学发微
      第二节   诸儒略传
第五章  天台佛学
      第一节   佛教概况
      第二节   智顗的天台教观
第六章  天台道学
       第一节   道教综述
        第二节   张伯端的道教理论
第七章 名胜古迹
       第一节   山川
       第二节   寺观
第八章  传统艺术
       第一节   书法
       第二节   绘画
       第三节   雕塑
       第四节   传统民居
第九章  风雅遗闻


沙发
发表于 2014-10-2 00:15:2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 ,我第一感觉就是,来个电子版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0-2 08: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12:09:39 | 只看该作者
庞泮

庞泮(1450——1516),字原化,号芹斋,又号石壁,天台花墅后牌门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任福建右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等职。著有《庞石壁谏垣稿》、《名臣论略》、《书经大义》等。


节用爱民疏  弘治四年

臣闻治世莫若爱民,爱民必先节用。盖用不节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欲求善治不可得也。圣贤明训,陛下所熟闻而躬行心得者久矣,奚俟臣言哉[1]?但臣待罪言路,经年无补[2],偶有所见,岂敢缄默?近该内官监太监李兴等奏备,弘治五年元宵灯火料物已蒙德音俞允[3],下之工部施行。臣尝观其奏词,亦欲减去十分之三,盖非不知无益而妄费也。但谓朝廷故事,特照常例以奉行尔。恭惟皇上去年因灾异修省,凡元宵放灯、端阳射柳之类,悉置不举,非惟节财省费于国家有益,而凝神息气所以颐养圣躬者,亦不少也。上格天意,下慰人心,岂不真为一代盛事欤?臣又伏覩圣祖神宗条章诏诰,凡所以爱养民命,撙节[4]民财者,则拳拳不忘。至若无益等事,实所未著。或者后世承平日久,偶一时举行,遂以为故事,此虽不遵可也。陛下今年裁之,明年革之,传之后世,亦将以为故事,而永不淫于乐矣。与其以侈费为故事,孰若以节俭?与其以游乐为故事,孰若以忧勤之为愈哉?所费钱粮虽曰遽减,亦不下钜万数,一丝一忽,谁非民膏民脂?甚不可以不惜也。臣又窃念东南民力亦已困竭甚矣。又兼之国家费用浩繁,锱铢[5]必取,动辄差内官催迫,星火奔驰,或织造缎匹,或印烙木植,前者未来,后者继至,道路喧传,地方愁骇,或苦于供亿之烦,或困于需索之急,纷扰百端,艰难万状。陛下深居九重,特未之见尔。若使见而知之,审而思之,必不能不为之廑忧[6]也。况今年各处灾伤,比之上年尤甚,地震南京,累日不已;星陨真定[7],红光烛天,浙江所属府县并直隶苏松[8]等处,旱潦为灾,生民饥困,本等租赋尚未能充,奈何又于分外而加扰,当□[9]忧勤修省之日,未可以为安乐而忽之也。唐太宗有言:“朕为小民之主,必欲轻徭薄赋,使之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亦在其中矣,此其父母斯民之心何如哉?”伏愿皇上悯生民之彫瘵[10],节财用之横流。今后凡元宵灯火无益等事,一切置而不举,欲举者亦当痛自刻损,毋徒滥为虚縻[11]。差官、印烙、木植等项,一切禁而不行,已行者亦当急为追还,勿令重致骚扰如浙江等处。被灾地方,乞敕该部查理,仰所在官司急为措施置振恤,仍免其田租,宽其力役,如拯溺救焚,庶克有济。设使缓不及事,小民饥寒迫身,深山僻壤之中,又不知其何所为也,可不虑哉。臣狂瞽妄言[12],不胜战栗,恐惧之至,伏惟皇上曲赐优容[13],少加采纳,则非惟臣一身之幸,天下生民之幸也。
清王棻《台学统》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1]奚俟(sì):怎会等待。[2]言路:提意见的途径。待罪:等待处罚。这句是说我没有提意见,应受处罚,多年没有弥补政治的缺失了。[3]德音俞允:德音,本指善言,这里是诏书的意思。俞允,帝王的允诺。[4]撙(zǔn)节:节省。[5]锱铢(zīzhū):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食物。[6]廑(qín)忧:殷忧,深切地忧虑。[7]真定:今河北正定。[8]直隶苏松:直隶,中国旧省名,明清时期的直隶相当于近河北省。苏松,苏州、松江。[9]□处为“宀”下加一个“一”字。[10]彫瘵(diāozhài):疾苦。[12]虚縻:即虚靡,空耗财物。[13]伏惟皇上曲赐优容:伏惟,伏在地上想,这是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曲赐,敬词,称尊长的赐予、关照等,相当于承蒙赐予。优容,宽容,宽待。

【导读】
    明孝宗朱祐樘在明朝诸帝中,地位、贡献仅次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而个人品德更胜之。《明史·孝宗本纪》传赞道:“孝宗恭俭爱民,勤勤于持盈保泰。十八年间,朝序清明,民物康阜,非偶然也。虽其时监军镇守,未革刑余,内批传奉,尚沿秕政,而乾纲是饬,大徳不踰,信为一代令主矣!”孝宗登基伊始即命儒臣讲学,起用言事降谪诸臣,广开言路;在位之时,多次下诏免除灾害地区的赋税,罢黜各种奢靡逸乐的举措。如弘治三年“二月壬辰,免河南被灾秋粮。甲午,户部请免南畿湖广税粮,上曰:‘凶岁义当损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何?’悉从之。三月丙辰,命天下预偹仓积粟,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九月庚戌,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闰月癸巳,禁宗室勲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十二月辛亥,以彗星见,敕群臣修省,陈军民利病。己未,京师地震。壬戌,减供御品物,罢明年上元灯火。”这正是中国古代理想的明君形象。孝宗虽亦有施政失当之处,但大多能及时纠正。如弘治九年“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州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諌,下锦衣卫狱,寻释之。”这里的庞泮是明朝大臣中刚正不阿的代表,曾多次上疏指谪朝廷弊政。《明史·庞泮传》云:“弘治中中旨取善击铜鼓者,泮疏谏屡迁刑科。都给事中副使杨茂元被逮,泮率同列救之,茂元得薄谴。九年四月,帝以岷王劾武冈知州刘逊,命逮之。泮率同官吕献等言:‘锦衣,天子亲军,非不轨及妖言重,情不可轻遣。逊所坐微,而王奏牵左证百人,势难尽逮,宜敕抚按官体勘。’疏入忤旨,下泮等四十二人及御史刘绅等二十人诏狱。六科署空,吏部尚书屠滽请令中书代收部院封事。御史张淳奉使还,耻独不与抗疏,论之考功郎中储巏,亦谏。滽等复率九卿救之,帝乃释泮等,皆停俸三月。中官何鼎以直言下狱,杨鹏、戴礼夤缘入司礼监。泮等言鼎狂直宜容,鹏等得罪先朝,俾参机密,害非小。会御史黄山、张泰等亦以为言。帝怒,诘外廷何由知内廷事令对状,停泮等俸半岁。威宁伯王越谋起用,中官蒋琮、李广有罪;外戚周彧、张鹤龄纵家奴杀人,泮皆极论,直声甚著。十一年擢福建右参政。中官夺宋儒黄幹宅为僧庵,泮改为书院,以祀幹,迁河南右布政使。中旨取洛阳牡丹,疏请罢之,转广西左布政使,致仕。”从正史传记所举来看,庞泮不畏人主权威,虽两次受罚、一次下狱,仍不改直言进谏的本色,而这正是方孝孺以来台州硬气的再次展示。初唐的“贞观之治”是明君贤臣肝胆相照、同心协力的结果,而明代中期的“弘治中兴”也是孝宗与其众臣精诚合作、相互促进的产物。庞泮的硬气来自正气,只要真理在我这边,“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强烈的正义感激励了张淳、储巏、黄山、张泰等人,在朝廷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政治向健康方向发展。《孝经》有云:“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种民主性、斗争性思想,正是中国忠孝文化的精髓,并不输于西方贤哲倡导的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观,而所谓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则完全是封建统治者及其卫道士自私残暴的思想产物,与正统儒家何涉?当今社会,我们要向庞泮这样具有正义感、斗争精神的先贤学习,只有如此,社会才有正气,好人才能扬眉吐气!


申明公议以祈圣断疏  弘治九年四月

臣等窃惟人君操天下之大柄,行天下之大事,莫要于公,莫贵于断。不公则偏听生奸,无以服天下之心;不断则蓄疑败谋[1],无以成天下之务。虽欲言治,皆苟而已。故虞舜大圣人也,必舍己从人,去邪勿疑,然后能致四方风动之休[2]。周成[3]亦哲王也,必以公灭私,惟克果断,然后能致万国咸宁之效。自古圣帝明王,所以用人图治,何者不公,何者不断,而克有济乎?近因传奉行取致仕左都御史[4]王越,人心惊骇,物议喧腾。已该臣等六科十三道交章论列,乞行收回成命等。因吏部具由覆奏,钦奉圣旨:“这事恁还会多官,从公议了来说,钦此。”实可见陛下公天下之盛心,而不偏听以蓄疑也。随该吏部会集多官,随公议处,皆谓王越不当取用都御使,合行月推此,又群臣博采一时之公议,而非阿顺以为容也。凡朝廷举动如此,则增光圣德多矣。但已经会奏,又将及旬,圣断未临,人心益惧,第恐王越钻刺多途,请托充路[5],稍见迟回[6],遂投间隙。或不得于此,又顾而之他,脱遂奸谋[7],遂伤国体。天下后世,公论将谓何如哉?然陛下所与共理天下者,不过在朝诸大臣而已。诸大臣会议如此,而又迟疑不决,则将何所凭乎?岂陛下真知王越之才可用,断自圣心而必欲用之乎?臣等窃以为未然也。必有左右之人,妄致推荐之语,陛下偶尔不察,而误听之耳。且王越之才,正所谓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者也。曩尝委任于强盛之年,尚尔偾事[8]召募,深负先帝之恩重,贻国家之患。今乃假传奉之名,而起于衰老之日,则进不以礼,仕不由道,尚何望其有所顾藉[9],有所振作以裨圣明之治哉?臣等佥谓王越之断不可用者,大要有三:伤先帝之明,不可一也;损朝廷之礼,不可二也;开倖进之门,不可三也。王越犯三不可,陛下亦何取于斯人而必用之哉?伏望皇上独断乾纲,俯从众论,追回行取王越之命,别选总司风纪之人。庶塞奔竞之私门,永保清明之治体,天下万世一何幸欤?臣等不胜拳拳祈请之至。

清王棻《台学统》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1]蓄疑败谋:蓄积疑惑,败坏谋划。[2]休:美好。[3]周成:即周成王,西周第二代天子。[4]传奉:明代皇帝不通过正当途径而任命官职。孝宗父亲宪宗滥赏官职,严重破坏了朝廷官职任命制度。孝宗虽极力减少,但也未完全杜绝,所以《明史·孝宗本纪》传赞批评孝宗“内批传奉,尚沿秕政”。致仕左都御史:致仕,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於君。”中国古代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可提前。左都御史,明朝都察院的长官,正二品,负责监察百官。[5]请托充路:请托,以私事相托,走门路。充路,充塞道路,指利用各种机会。[6]迟回:迟疑,犹豫。[7]脱遂奸谋:遂,实现。[8]偾(fèn)事:败事。[9]顾藉:顾念,顾惜。

【导读】
    上文《节用爱民疏》乃因孝宗广开言路,力戒奢靡而作,本文则是庞泮主动进谏,反对孝宗以传奉之法、任命已经致仕的左都御史王越的产物。此事载入《明史·庞泮传》,足见清初史臣对其仗义执言的表彰。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本文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首先是正面立论,用虞舜、周成王的公正果断导致天下安宁的事例,证明用人贵在公断的道理。接着切入论题,提出孝宗虽已答允群臣收回对王越的任命,但又迟迟不见行动的事实。然后从政治斗争的经验出发,认为王越很可能利用孝宗犹豫不决的间隙设法钻营,做出有伤国体的行径。行文至此,作者采用迂回战术,委婉指出孝宗偶尔不察是因左右之人妄然推荐所至,但又立即指出王越绝不可用的三条理由,将孝宗推至乾纲独断、听从公论的位置,使其除了追回成命、别选他人,再无其他选择。文章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既有骨鲠大臣的气节,又有优秀政论家的风采。无论是骈散结合,还是陈述反诘,都能紧扣论题,将道理阐释得透彻有力,诚可谓奏疏文的典范之作。


夏鍭

    夏鍭(1455—1537),字德树,晚号赤城,夏埙子,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不乐仕进。弘治四年(1491),始赴阙,受教职。时宦官蒋峻操纵朝政,正直的官员俱因上疏劾蒋而遭谪戍。夏鍭激于义愤,抗疏营救,并斥责蒋峻蔽塞言路。蒋大怒,矫诏下鍭于锦衣狱,禁锢数月,鞫治无所得,只得释放。夏鍭称病还乡。弘治十四年,孝宗起用旧臣,召夏鍭等人还京。夏鍭上疏力陈“百姓之流离,夫役之繁苦,势豪之横害,与夫官司之不恤民瘼”。历叙百姓饥馑死亡状况,请免除苛捐杂税,减轻其疾苦。后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夏鍭以母老,请求还乡养亲,其后家居30年。著有《赤城集》。

固民心以保内治疏(节选)

臣伏闻陛下前日未明求衣,日旰忘食[1],非为边陲侵犯故邪?以臣愚见,国家尚有可忧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陛下视今天下之民,其生理[2]何如也?臣籍浙江台州,本州之民逃亡者多于见在饥寒困苦者什八九。臣之州如此,邻近州府,大率皆如臣之州。去是则为杭,臣之来实道过焉[3]。天下称繁华莫过杭与苏,而不知杭民内实贫也,多列新奇清靡浮呰之物,以夸人耳目,取人银钱,以营一日之食,非其内不足,则不暇为是。是其为繁华,乃所以为贫也。臣又道于嘉、湖、苏、常,天下称殷富莫过焉,而反致其弊。一家而兼十家之产,则一家富而十家贫;一家而并百家之业,则一家富而百家贫。是以四州之民贫者,反多于他州,而富者今亦不免于贫矣。江南如此,江北可知。夫自淮扬,以至畿甸[4],臣所过州县,盖不止二十处所,马头船埠,人烟萧瑟,余则弥望白草,寂无鸡犬之声,虽临、清、徐、济二三马头[5],号为辏集[6],又皆四方逐利商贾去来之人,土著无几,及其内城治所,不免冷寂易感,而淮扬一带五六百里,近又益以大水,稻麦浸为湖波,屋宅弃之鱼鳖。臣过宿人家,居民妇女揭跣[7]而居,是何如征应也?问之舟人,犹曰:“今年幸以丰熟,不然更是恶状。”然而牵夫水卒,犹食糠粃,衣单布,抗寒风,去转死无几。其他远近地方犹有甚于此者,陛下皆未知也。昔宋太宗尝于灯夕张燕语吕蒙正[8]曰:“凋丧之余,致此繁盛。”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数里外,饥寒死者甚众,大抵人主不能视近及远,多此类。”臣愿陛下以为前监[9]。陛下之民凋悴[10]如此,陛下亦知其故乎。赋敛横流,徭役山压,加以彼干此涝,收田之人,不足以缓公府之追求,则有破家去产而已。其他养马地方困于责驹,煎盐地方困于赔课,近王府则困于王府之侵夺,近戚里[11]则困于戚里之恣睢。地当孔道,供应私滥;土产方物,贡献[12]私滥,如此等类,臣不能尽数,亦不能尽识。然臣屑屑为陛下言者,岂愿陛下不役一人,不敛一钱?臣虽至愚,必不若是妄也。特以天命一人[13],以养万民,不专以自养也。虽陛下之心万万无是,而事之迹则若专用自养也。何者?臣见陛下之吏自内至外,自布政司[14]以至一县之官,晨起坐衙,傍列吏卒,不曰某科未完,则曰某差未解;不曰某粮未运,则曰某税未征;未闻某州、某县、某图[15]、某里,饥饿未赈,灾患未恤,虽使举州逃窜,合图饥死,亦须完事取过。目前臣尝怪而思其所以,岂陛下之吏,无一人有仁心,且不知重惜邦本哉?急于此则不暇急于彼,势使之然也。若是而曰:“陛下未尝专用自养也。”人亦不信陛下,纵不恶其实,盖亦避其名乎?臣按宋真、仁之世,用度先自宫掖,奉给上至帝后,一切裁损于内,然后诏诸臣议减浮费于外,或置局均节,或差官详定[16]。昔之人主,虽在盛际尚不忘撙节以舒民力,况今西北多事,正聚财实边之时,止可就移见在之冗费添助军需,岂宜更取已困之民财增充妄用?伏望陛下近求宋典,先自宫掖,凡燕饮之娱,锡赉之宠,斋醮之厚费[17],传奉之滥官,器物观示之虚美,可减则减,可去则去,而又于工户二部二科简其才敏,分置一局,专领内外各项物料,岁计之数,通其有无,核其馀不足,以盈缩减罢[18]。庶元元之膏血,不复聚为灰埃[19],以资盜滥。仍敕太仆[20]恤马戸,转运恤灶丁,王府、戚里贡献,只应等通加禁理,务在止暴虐,去私冒,行之以实,不贵虚名。臣见天下之人,皆曰:“吾君之养我也。”而陛下之心白于天下矣。矧生理遂[21]而民心固,民心固而内变消,内变消而中国定。虽有边虞,得一将而善驭之,可保无事。惟不善驭之、不得人乃为可忧,亦岂若民心转移之可畏也?臣为陛下画久长安治之策,莫过于此,惟陛下留意焉。

清王棻《台学统》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
[1]日旰(gàn)忘食: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2]生理:生活状况。[3]去是:离此,离开台州。道过:经过。[4]畿甸:京城周边地区。[5]马头:即码头,港口边供乘客及货物上下的建筑物。[6]辏集:车轮的辐聚集到中心,引申为聚集。[7]揭跣(xiǎn):提起衣服,赤足涉水。[8]张燕:摆设宴席。燕:同“宴”。语:对……说。吕蒙正:北宋初杰出政治家。[9]监:监,通“鉴”,借鉴,参考。[10]凋悴:衰败憔悴。[11]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12]贡献: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13]天命一人:上天任命一人治理天下。一人,特指帝王。[14]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15]图:明清时地方区划名。[16]或置局均节或差官详定:或者设置机构均衡节制,或者派遣官员详细论定。[17]宫掖(yē):宫廷。燕饮:宴会饮食。锡赉(xīlài):赏赐。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法器,吟唱着古调舞蹈,俗称“道场”。[18]盈缩减罢:增加减免。[19]庶:希望。元元:百姓。以资盜滥:以供任意掠夺。[20]太仆:专管官府畜牧事务的官员。[21]矧(shěn)生理遂:何况百姓生活安定。

【导读】
    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无不知晓“民维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不过真正了解百姓疾苦的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失去民心、政权灭亡时还不知其所以然。明孝宗统治下的弘治期间虽为明代最为安定富庶的时期,但还是有着不少社会问题,其中民生问题首当其冲。夏鍭自浙江台州出发,历经杭嘉湖地区、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看到的无不是人烟萧瑟、民生凋敝的景象。盛世如此,衰世可想而知,而统治者还自以为海清河晏,天下太平。朝臣中若缺少吕蒙正、夏鍭这样的直谏之臣,帝王岂能了解治下的真实情况?孝宗为一代明君,故能屡屡下诏,减免灾害发生地的赋税,并竭力减少政府开支,如夏鍭所谏,“可减则减,可去则去”,但其他君主则难说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首先取决于政府是否得到民意的支持。中共领导人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正是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按2011年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目前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2013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如何调节贫富分化,缩小城乡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一个“有道”的政府,这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情况下,我们研读五百多年前夏鍭的文章,当不会无动于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12:13: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编  刘阮遇仙













刘义庆

  刘义庆 (403—444)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刘义庆好文学,周围聚集了当时许多杰出人才,著述丰富,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书·经籍志》著录《幽明录》二十卷,但该书南宋时已亡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各种类书。

刘晨阮肇

汉明帝永平五年[1],剡县[2]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榖皮[3],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4],永[5]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噉数枚,而饥止体充[6]。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7],见芜菁[8]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9]。相谓曰:“此必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10],逆流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边,有二女子,资质[11]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杯来。”[12]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13]。而悉问来何晚[14],因邀还家。
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15],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16]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17],向虽得琼实[18],犹尚虚弊[19],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20]。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21],何复欲还耶?[22]”遂停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23],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 [24]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25],忽复去,不知何所。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

【注释】
[1]汉明帝永平五年:汉明帝,即东汉皇帝刘庄,在位时间为公元58年到75年,永平为其在位年号,永平五年为公元62年。[2]剡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剡县(今浙江嵊州市),属会稽郡。[3]榖皮:榖,树木名,又名楮(chǔ)、構(gòu),其皮称榖皮,可以作为制衣、造纸的原材料。现代部分学者即持刘晨、阮肇上天台山采榖皮以作造纸用之说,参见胡正武《刘阮遇仙故事与越中传统造纸发微》一文。[4] 绝岩邃涧:绝岩,陡峭的山岩。邃涧,深远的山溪。[5]永:远。[6]噉(dàn):通“啖”,吃。饥止体充,不再饥饿,体力充沛。[7]盥嗽:盥(guàn),浇水洗手。嗽,通“漱”,漱口。[8]芜菁(jīng):芜菁,蔓(mán)菁,植物名,块根可食。[9]胡麻饭糁:胡麻,亚麻的一种,其籽粒可用来榨油。中国的胡麻由西汉张骞通西域时引进,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勒为避讳胡字,改称为芝麻。在道教及医学文化中,胡麻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糁(sǎn),米粒。胡麻饭糁即加有芝麻的米饭。[10]没水:沉没水中,此处作游泳解。[11]资质:姿态容貌。[12]捉向所失杯来:向,刚才。向所失杯,指刚才丢失的盛胡麻饭的杯子。这表明二女已知刘晨、阮肇来此,借水流给他们送去了胡麻饭。[13]忻喜:欣喜。[14]悉问来何晚:悉,详尽。来何晚,为什么来这么晚。[15]绛罗帐: 绛,红色。罗,轻薄透孔的丝织品。绛罗帐即红罗帐。[16]敕:命令。[17]经涉山岨:岨(jū),山石。跋山涉水。[18]琼实:琼,美玉。实,果实。琼实比喻刘、阮先前所吃的桃子。[19]犹尚虚弊:还虚弱疲惫。[20]忻怖交并:忻喜与恐惧交织。[21]宿福所牵:宿,佛教用语,指前世,有宿福、宿罪、宿缘、宿债、宿业等说法。宿福,前世注定的福分。下文的“罪”为宿罪的简称,指前世的罪孽。牵,牵连,牵引。[22]何复欲还耶:为何还要回去呢?[23]邑屋改异:邑(yì),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这里的邑屋指村舍。改异,改变。[24]七世:七代。[25]晋太元八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晋太元八年为公元383年。北宋《太平广记》载录本故事,题作《天台二女》,称出自晋干宝的《搜神记》,但干宝卒于东晋孝成帝咸康二年(336),所以本故事不可能出自干宝之手,《太平广记》之说有误。

【导读】
    《刘晨阮肇》在唐前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无论是主题思想、情节设计,还是人物塑造、语言艺术,与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都显得出类拔萃。
    从主题思想来说,唐前志怪小说中人神遇合题材的写作,许多都是用来记述鬼怪精灵的存在,或者宣传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神仙长生之说。《刘晨阮肇》显然也吸收了佛教教义:刘阮与仙子的聚散不是偶然的,而是前世注定如此,“宿福”、“罪”即是因果论的表达。小说通过神仙世界的美好长久与人间尘世的动乱短暂之对比,否定了变化无常的俗世生活。刘阮执意返乡付出的代价,是被神仙世界与红尘俗世的双重抛弃,他们有家无法回,神山难再入。既然如此,他们命中为何出现遇仙这一环节呢?命运合理吗?刘阮被命运主宰,不由自主,仙子又如何呢?难道不是命运惩罚的对象?无论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我们从中读出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对命运的质疑。
    从情节设计来说,《刘晨阮肇》在宿命的框架内巧妙安排各个环节,不再是粗陈梗概,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层层推进:入山迷路,苦苦支撑十三天,本应饥饿而死,却又峰回路转,幸获桃实;芜菁叶无端流出,本已新奇,但更新奇的还有胡麻饭顺流传来,暗示着上游有人相助。溯流而上,果然遇到二位女子,但女子竟然一口报出刘阮姓氏,这如何不令人惊骇?深山中屋舍豪华,饭食丰盛,已超出普通山民刘阮的想象,而命中注定来此为“婿”,更是奇之又奇,这怎么不让他们“忻怖交并”?仙子如此温存,爱情如此美好,本该长留此地才是,但刘阮偏偏思乡心切,仙子虽一再苦留,亦无济于事。一曲骊歌千行泪,凡夫终究属凡尘。刘阮到家,亲属团聚,本该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才是,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故乡的面目全非,数代人化为尘土。他们若在世间,也逃脱不了脆弱生命的消逝。此时刘阮何去何从?是流荡人间苟活,还是上山重温鸳梦?小说没有说,只是讲若干年后他们忽然再次离去,但又不知去向何方!情节离奇而不荒唐,一波三折中有着内在必然的逻辑,巧妙的情节设计完美体现了宿命的主题。
从人物塑造来说,《刘晨阮肇》中的人物不再是抽象义理的化身,空洞说教的工具,他们有血有肉,形象饱满。刘阮偶入仙界,与仙子相亲相爱,但并未因此忘记家中,其一再要求返回正是游子对家庭责任感、归属感的表现。而仙子初见刘阮的欣喜,对其要求归乡的挽留,临别时的奏乐相送,无不见出普通人性的身影,这完全摆脱了志怪小说中常见的对怪异现象的迷恋与追求。再如仙子的同伴们,一听说刘阮到来即持桃相贺,短短的“笑而言贺汝婿来”七字生动表达了她们乐见其成的心情与诙谐性格。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小说都能使其言行与身份性格相符合。
从语言艺术来说,《刘晨阮肇》虽然不及唐代传奇小说的精细入微,但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体来说,就是以少总多,简洁传神。如写山中景物对人的影响,只有单单一句:“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从景物描写过渡到人物心情,自然而然,不留痕迹,笔法洒脱空灵。故事的结局,以“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一笔收尾,丝毫不见拖泥带水,却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像这样高妙的书写,小说中可谓处处皆是。
至迟在南朝的陈代,刘阮遇仙已作为文学题材进入创作领域,徐陵的散文中已将其作为典故使用。初唐的张文成在其传奇小说《游仙窟》中,更是创造性地将其与陶渊明创作的桃源故事相结合,将前者的人神遇合情节与后者的桃源意象融为一炉,奠定了后世刘阮叙事的经典模式。在唐五代诗词中,歌咏刘阮遇仙的更是比比皆是,可以说唐五代是刘阮遇仙经典化的重要阶段,其中晚唐的曹唐、五代的李存勖作出了杰出贡献。以《阮郎迷》为代表的歌咏刘阮题材的词牌的出现,标志着刘阮遇仙在中国音乐文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建立。宋词中的歌咏络绎不绝,元明时期的杂剧中更是出现了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桃源》这样主题深刻、文辞华美的作品。明清志怪小说中的书写,当推瞿佑《剪灯新话》中的《天台访隐录》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翩翩》最为出色,前者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批判精神,后者则给返回尘世者以家庭的温暖,一冷峻,一仁慈,俱臻妙境。
随着中华文明的域外传播,刘阮遇仙的故事在汉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也得到了热烈的回响。以日本为例,平安时期开始出现的浦岛子传说综合了大陆道教文化、志怪文学的多种因素,其中即有《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与陶渊明《搜神后记》中的《袁相根硕》的两种文本的影子。几乎同时,日本的文圣菅原道真也将刘阮遇仙作为歌咏的题材。刘阮遇仙题材在诗文、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甚至道教中的不断呈现,在海外诸国的广泛流播,充分展示了这一人神遇合母题的永恒魅力。这是天台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木下顺庵

木下顺庵(1622—1698),日本戸時代前期著名儒学者。名貞幹,字直夫、通称平之允,号順庵、锦里、敏慎斋、薔薇洞,私谥恭靖先生。曾向大儒藤原惺窩的弟子松永尺五学习汉学,后在金泽国领主前田利常之下出仕。1682年,为江户幕府的儒官,他曾担任第五代将军纲吉德川侍讲,编纂《武徳大成記》,逝后赠正四位。著有《锦里文集》《班荆集》。木下顺庵为理学家,热心教育,门下有新井白石、祇园南海等十哲,在日本儒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浦岛子传[1]

当雄略天皇二十二年[2],丹后国[3]水江浦岛子,独乘船钓灵龟。岛子屡浮浪上,频眠船中,其之间灵龟变为仙女。玉钿[4]映海上,花貌耀船中,回雪之袖上,迅云之鬓间[5],容貌美丽而失魂,芳颜熏体而克调,不异杨妃西施。眉如初月出峨嵋,靥似落星流天汉[6]。水岛子问神女曰:“以何因缘故,来吾扁舟中哉?又汝栖何所?”神女答曰:“妾是蓬山女、金阙主[7]也。不死之金庭,长生之玉殿,妾居所也[8]。父母兄弟在彼仙房,妾在世结夫妇之仪。而我成天仙,乐蓬莱宫中;子作地仙,游澄江浪上。今感宿昔[9]之因,随俗境之缘,子宜向蓬莱宫,将遂曩时之志愿,令为羽客之上仙。”
岛子唯诺[10],随仙女语,须臾向蓬山。于此神女与岛子携手来到蓬莱仙宫,而令岛子立门外,神女先入金阙,告于父母,而后共入仙宫。神女并如秋星连天,衣香馥馥,似春风之送百花客;珮声锵锵,如秋调之韵万籁响。岛子已为渔夫,亦为钓翁,然而志成高尚,凌云弥新。心虽存强弱,得仙自健,其宫为体。金精玉英,敷丹墀之内;瑶珠珊瑚,满玄圃之表[11]。清池之波心,芙蓉开唇而发荣;玄泉之涯头,半菊含笑而不稠[12]。
岛子与神女共入玉房。薰风吹宝衣,而罗帐添香;红岚卷翡翠,而容帷鸣玉。金窗斜,素月射幌;珠帘动,松风调琴。朝服金丹石髓,暮饮玉酒琼浆[13]。千茎芝兰,驻老之方;百节菖蒲,延龄之术[14]。“妾渐见岛子之容貌,累年枯槁,逐日骨立。定知外虽成仙宫之游宴,而催故乡之恋慕,宜还旧里寻访本境。”岛子答云:“暂侍仙洞之霞筵,常尝灵药之露液,非是我幸乎?久游蓬壶之兰台[15],恣甘羽客之玉杯,非是我乐哉?抑神女施姊范岛玩夫密进退在左右[16],岂有逆旨乎?虽然,梦常不结,眠久欲觉,魂浮故乡,泪浸新房,愿吾暂归旧里,即又欲来仙室。”神女宜然哉,与送玉匣,裹以五彩,缄以万端之金玉[17]。诫岛子曰:“若欲见再逢之期,莫开玉匣之缄。”言了约成[18],分手辞去。
岛子乘船如眠自皈去[19],忽已至故乡澄江浦。寻不值[20]七世之孙,求只茂万岁之松。岛子龄于时二八岁许也,至不堪[21],披玉匣,见底紫烟升天,无他施。岛子忽然顶天山之雪,乘合浦之霜矣[22]。

《日本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四册,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

【注释】:
[1]浦岛子传说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与“桃太郎”、“猿蟹合战”、“割舌雀”、“开化爷爷”、“咔哒咔哒山”并称为五大民间故事。日本民间最早流传的两个版本的“浦岛传说”,一个存在于《万叶集》,一个存在于《日本书纪》,其书面叙事文本则有四个:前两个是为《群书类丛》所录的《浦岛子传》、《续浦岛子传记》,第三个是《古事谈》文本,第四个是《丹后风土记》文本。本文所采《浦岛子传》来自《日本汉文小说合刊》,为江户前期大儒木下顺庵于元禄十一年(1698)自塙保己一编纂的大型类书《群书类丛》中辑出并加以修订。[2]雄略天皇二十二年:雄略天皇(418—479),日本第21代天皇,456年至479年在位。雄略天皇二十二年即公元478年,相当于中国南朝宋顺帝的昇明二年。[3]丹后国:丹后(たんご,Tan-go):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山阴道,又称丹州、北丹。丹后国的领域大约为现在京都府的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后改称中郡)、竹野、熊野分出独立为丹后国。据《丹后史料丛书》第3辑所收《校正古丹后风土记》中的《与谢郡逸文》之《浦岛子》篇,浦岛子为与谢郡日置里筒川村人。[4]玉钿:玉制的花朵形首饰。[5]“回雪”、“迅云”句:回雪:如雪般飞舞回旋。迅云:如云彩般飞快疾驶。语出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两句是形容海风吹来,仙女的衣袖如白雪回旋,鬓发如轻云疾飞。[6]“靥似”句:靥:酒窝。班婕妤《捣素赋》:“两靥如点。”两个酒窝像凹陷下去的点,所以古人又有“靥星”一词,形容昏黄隐现的星星。这句是说仙女的酒窝像从银河里流落下来的星星。[7]蓬山女、金阙主:蓬山,海中神山蓬莱山。金阙:神仙所居之处。《山海经·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荒中有两金阙,高百丈。”[8]“不死”句:金庭、玉殿:道教术语,皆指神仙住处。“不死之金庭,长生之玉殿”为互文修辞,指长生不老之地。[9]宿昔:从前。[10]唯诺:应答。[11]“金精”“瑶珠”句:金精玉英:精美的金玉。敷:铺。丹墀(chí):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玄圃:昆仑山神仙所住之地。《水经注·河水》:“昆仑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風;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12]“清池”“玄泉”句:发荣:开花。玄泉:深泉。玄:黑色,水深呈现黑色,所以这样说。涯头:边际。稠:稠密。菊花成丝状向四周发散,疏朗不密。[13]“朝服”“暮饮”句:金丹:炼丹家选用丹砂(红色硫化汞)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物,又称“仙丹”,认为服后可以长生不死。石髓:山石中如膏状的东西,被认为是玉石的精华所在,古代炼丹家认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益寿。琼浆:仙人饮料,通常用来喻美酒。《楚辞·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14]“千茎”“百节”句:互文修辞,即服用千茎芝兰、百节菖蒲都是驻颜延龄的方法。芝兰、菖蒲:香草。驻老:驻颜,保持青春不老。[15]“久游”句:蓬壶:海上神山蓬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兰台:台名。《文选·〈风赋〉序》:“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16]“抑神女”句:此句夹杂日文汉字,表达亦非纯粹汉语语法。其中“范”字为日本古代汉字,意为“恩惠”。大意是说神女您施惠于我,与我亲密无间共进退,我怎么会违背您的意旨呢?神女希望浦岛子长留此地,而浦岛子思乡心切,并不是有意违背神女意愿。《续浦岛子传记》本句作“抑神女为天仙,余为地仙,随命进退,岂得逆旨哉?”这样更容易理解。(此条注释承友人、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杨洁博士襄助)[17]“神女宜然”句:神女说也应如此,就送玉匣给他,裹外面用五彩的丝绸包裹上,并用金玉层层密封起来。缄:禁闭,密封。[18]言了约成说完就定下誓约。[19]皈(guī)去:归去。[20]不堪:不能承受。[21]“岛子忽然”句:岛子忽然头白如霜雪。天山:现在惯指横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与中国新疆的亚洲中部大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及汗腾格里峰、博格达峰等都在中国境内。古籍中的天山则常指现在的祁连山。“祁连”在匈奴语中是天的意思。合浦: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

【导读】
根据成书于日本宽平年间(889—897)的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至迟在此时中国的许多志怪小说集已传入日本,其中“杂传家”栏即著录旧题汉班固的《汉武内传》、旧题汉刘向的《列仙传》、晋葛洪《神仙传》、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晋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梁吴均《续齐谐记》、隋侯君素《旋异记》、隋许善心《灵异记》、初唐唐临《冥报记》、张文成《游仙窟》等志怪小说。虽然该书未著录《幽明录》,但宽平七年(895),纪长谷雄、巨势金冈、菅原道真等人对“刘阮遇仙”的故事的作画及题咏,表明此时“刘阮遇仙”在日本列岛已广为流传。我们从《浦岛子传》的情节结构及末尾“寻不值七世之孙”来看,该故事显然是受到了《幽明录》“刘晨阮肇”、《搜神后记》“袁相根硕”以及张文成《游仙窟》等志怪小说的综合影响。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篇汉文小说,《浦岛子传》在中国道教文化、志怪小说的影响下创作出来是不言而喻的。如小说中的遇仙、婚配、分离、飞升(紫烟升天),与中国同类小说的框架是几乎一样的,同时,“朝服金丹石髓,暮饮玉酒琼浆。千茎芝兰,驻老之方;百节菖蒲,延龄之术”的描述,也带有道教内丹修炼、房中术的痕迹。从特定术语来说,建筑类的兰台、金庭、玉殿,食物类的芝兰、菖蒲、金丹、玉酒,器用类的金精、玉英、瑶珠、珊瑚,等等,皆可归入道教文化的范围。至于对于辞赋诗文典故的运用,更是作者熟稔汉文学的表现了。
但是本小说也具有日本民族的典型特征。如无论是《幽明录》的“刘晨阮肇”、《搜神后记》的“袁相根硕”,还是张文成的《游仙窟》,其地点都在深山之中,而《浦岛子传》所写则是浩瀚的海洋,这当是日本民族居于大海、为海洋民族的原因所致。另外,中国的文言小说中描写两性相会的场面时,往往点到即止,比较含蓄优雅,而日本文学则不讳言性,写得比较坦荡自然。如《刘晨阮肇》中写到刘阮与仙子相会时仅说:“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而《浦岛子传》则说:“岛子与神女共入玉房。薰风吹宝衣,而罗帐添香;红岚卷翡翠,而容帷鸣玉。金窗斜,素月射幌;珠帘动,松风调琴。朝服金丹石髓,暮饮玉酒琼浆。千茎芝兰,驻老之方;百节菖蒲,延龄之术。”几乎是全方位地铺陈了。(对此问题若须深入了解,可参看戴季陶先生的名著《日本论》第二十四节《尚武、平和与两性生活》)
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日渐边缘化不同,以浦岛传说为代表的上古文化至今还活跃在国民的生活中。日本的小学以之为题材,创作成乐曲歌唱,甚至编成体操;课本也将之编写成探险故事,以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而戏剧舞台上至今有其演出。更令人惊讶的是,日本人还提出“浦岛效应”这一术语用于相对论中,以表示不同速度下时间的快慢。反观中国当下传统文化的处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0-2 18:0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0-2 23:22:37 | 只看该作者
恭喜大蒜
知道是好东西,但水平有限哈,处于“相相蛮明,摸摸蛮平”状态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0-3 11:17:04 | 只看该作者
哪有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0-5 09:52:5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49 , Processed in 1.0961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