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0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佛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1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果果小盆友 于 2013-10-11 12:17 编辑

开篇是复制的。取自于一篇文章《我为什么抛弃了佛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全篇看一看。
哎算了我直接贴地址吧: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453301-1.shtml?event=share|share-q-zone

我还没看完,但是看到这一段觉得跟我的理念好合拍。
看了一半跑过来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我之前的个人观点可以大致归结成一句:信佛不信教,信道不信道教。
佛也好道也好,一旦成教就面目全非,掺了多少个人私利和盲目的狂热。或许冥冥中有些东西确实有定数,有科学不能解释之现实。但是如今,你们都懂的。
我不擅长记住些历史,所以拿别人的文章来表达一下我赞同的观点。

PS:我晓得论坛里面有人信佛,其中不乏关系比较好的几位。别介意,咱们就事论事,以佛论佛。不伤感情。

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就是一个消极悲观的哲学
宗派,可小乘佛教发展到大乘,就蜕化成一个以发展寺院经济为目的的诈骗集团。我一个朋友,去云南的小乘寺庙出家了,出家前他告诉我“大乘佛教就是一个玄学、巫术和婆罗门教的结合体”。

  大乘佛教特别热衷于敛财,大乘佛经总是说到功德,孝养父母和帮助他人都有功德,但不算大功德?什么功德最大呢?——把钱捐给寺庙,造佛像建佛塔。特别是《地藏经》,地藏经里面不厌其烦的叙说造像的功德,而且要用贵金属造像,造好的像当然是寺院的财产。《地藏经》非常恶毒,经里说如果偷寺院的一粒米就会堕无间地狱,简直太恶毒了,典型的维护寺院经济的利益。

  (注:只有中华禅宗对功德的解释不同,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平等心和悟道,六祖反对造像,如果按照六祖的思路,中国的寺院经济得破产。所以本人讨厌佛教,但不讨厌禅宗。)

  既然大乘佛教如此贪财,那么它的人生观就是不健康的。大乘佛教宣传积德改命,《了凡四训》就是一本宣传这个观点的著名善书。佛教徒做好事的目的就是有个好回报,而且这个回报最好是翻倍的。有的大乘佛经说在佛菩萨生日做善事“可以获得一万倍的利益”。好好的中华大义风气就被佛教搞坏了。

  今年四月我去三亚旅游,在南山寺,看到两个年轻和尚推着两个塞满百元大钞的功德箱从大殿出来,也许是方丈怕和尚们偷钱,功德箱是上锁的。看到这一幕,我深刻的领会到朱元璋对和尚的评价“国家懒虫,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1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果果小盆友 于 2013-10-11 12:16 编辑

佛教起源于释迦牟尼对人生的思考,释迦牟尼出身于贵胄之家,享尽荣华富贵之后,开始追求解脱,他的解脱方式很奇怪——抛弃妻子、独居修行、不承担社会责任。他的目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并且能够不朽。很多人赞赏释迦牟尼,说他抛弃世间的荣华富贵,追求人生的真谛,非常崇高,值得效仿。其实追求不朽就是最大的执念,为了这个目标放弃一些享受,谁都做得到。就像一个人为了追求未来的消费而强制自己现在储蓄,他的目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任何人的目标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佛陀也不例外。他的个人利益就是追求不朽。

  佛教徒似乎都很清高,不要名不要利,不贪财不贪色,其实他们追求的是大贪——成佛。成佛后长生不老,有人供养,不劳而获,这种生活谁不想过呢?为了最大的贪欲而节制现在的欲望,这种买卖还是划算的。

  有个故事,吕洞宾能点石成金,很多人都要金子,只有一个人不要。吕洞宾以为这个人有道根,想度化他,问他要什么?那个人说“我要你的手指头”。我们普通人就好比想要金子的人,而佛教徒就好比想要吕洞宾手指头的人。佛教徒整天说这个人贪那个人痴,其实他们自己才是最大的贪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1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果果小盆友 于 2013-10-11 12:16 编辑

印度人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很奇怪,他们要追求解脱,摆脱烦恼。中国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最终达到人和宇宙的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离群索居得到的,而是实践人伦得到的。有个大儒有诗“不离日用平常内,直造天地未画前”。

  原始佛教认为人生都是苦,八苦煎熬。苦、空、无常是人生的特征,要摆脱苦就得修炼,从十二因缘入手,斩断无明,最终达到涅磐清静的境界。涅磐清静了,就心无挂碍了,对人生的苦、乐、悲、喜无所谓了,就像一个人死亡的状态。所以道家说佛教是求死的宗教,惧怕死亡,不敢面对人生,最后发明用死亡的心态面对一切,就算解脱了。所以佛教徒没有生活的斗志和激情,也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动力。印度产生的宗教都是这样,畏生怕死,不活在当下,不通过努力来改变人生,而是寄托于修炼来获取来世或者彼岸的好日子。清华大学教授、大历史学家秦晖先生曾经分析过印度经济落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印度的宗教不思进取,重来世轻今生,所以人们得过且过,整个社会缺乏向上的动力。

  中国儒道二家却敢于面对人生,儒家贵生,道家乐死。孔子晚年自述“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何等的积极乐观!庄子的老婆死了,他敲着瓦盆唱歌,说他老婆从大道中来又回到大道中了。

  中国的圣贤特别是儒家的圣贤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要学会本事,磨砺道德,追求群己、天人的统一。人一定要承担社会责任,一个北京怀柔的出租车死机告诉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牵挂,牵挂自己的亲人,牵挂国家社会”。儒家有很深的人文关怀,他们视社会大我的利益高于小我的利益,一旦突破了小我的牵绊,个人的生死对他们来说就无所谓了,不像佛教徒那么自私,为了自我的所谓解脱而抛弃父母、出家修行。诸葛亮快去世的时候,除了给刘后主写了一封自报家产的信,而是把最后的时光用于谋划退兵,用于布局蜀汉的人事安排,最后才安然离世。佛教徒们呢?整天念阿弥陀佛,不事生产,自私自利,面对中国古圣先贤,你们要不要脸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19:1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有个别错别字,黑色字体是我复制过来的,不做删改。这样大家看着更清楚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22:33 | 只看该作者
佛教最吸引人的是宣称自己是“大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是最顶级的,超过世间的一切科学、哲学和其它宗教。
  可我们反思一下,佛教真有智慧么?真有慈悲么?

  第一,从吃素这个佛教理念看,佛教的善是愚善。我问你,狼吃羊,狼有罪过么?天地间的大道就是相生相克。有一个案例,100多年前,有人把兔子带到澳洲,兔子繁衍很快,快把澳洲的草场吃光了。人们束手无策,后来有人把狼引进澳洲,生态又重新平衡起来了。相生相克的大道,那些高僧大德永远不会明白。就像道家说的,你肚子饿了杀猪吃肉没有罪,但杀猪取乐就有罪了。  

第二,佛教很伪善。原始佛教不准僧侣种地,因为种地要伤害虫子,犯了杀业,要下地狱。可僧侣们吃粮食,却让农民冒着下地狱的恶果去为他们生产粮食,僧侣们出轮回了,为僧侣提供必需品的农民却下地狱了,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只有佛教好意思说。我不讨厌禅宗的另一个原因是,百丈禅师看透了佛教骗人的把戏,提出禅僧要种地自养,不做社会的寄生虫。

  第三,佛教很贪婪。在净土世界里,铺地的砖都是纯金的,满足了佛教贪财的心理。世间的普通人追求财富,也知道自己努力奋斗。可佛教徒追求财富的手段是念经念佛,因为佛教说念经念佛可以“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所以佛教徒不仅贪婪,还懒惰。到了僧侣那里,就凭借功德箱、法会、超度、造像等骗人的把戏聚敛财富,典型的不劳而获。现在中国的大寺方丈都有豪车名表,可没见他们做过什么善事,偶尔有个把人捐点钱给学校,就大肆吹嘘,他们把信徒供养的钱财都用于吃喝嫖赌享受了。基督教进中国还修了不少教会医院,你佛教为社会做了什么?

  佛教的智慧就是般若,把空和有的关系复杂化、神秘化,最后搞得神乎其神。黑格尔一针见血的批判佛教的般若“佛教的哲学就是低级诡辩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33:4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骂儒家误国,我也不反对,但误国的是程朱,不是孔孟。
  明清两朝,程朱理学成为政府开科取士的标准。我们来分析一下,程朱理学是什么?
  广义的宋明理学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还有张载气学。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很复杂,源于儒家对形而上哲学的反思。但在宋明理学产生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佛教的垃圾,所以才禁锢了人性,阻碍了历史发展。

  第一,宋明理学提倡“无欲”,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完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真正无欲的是什么人?死人。佛教就是提倡消灭一切欲望的,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无欲的思想,提倡士大夫要去除欲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如果强迫一个人去除欲望,结果就是这个人心理变态。所以宋明理学出了很多假道学。在我看来,人的合理的私欲是值得尊重的,而且人的欲望如果引导得当,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只有明代的首辅高拱提出“民之所欲即是天理”,振聋发聩的尊重个体的合理欲望。邓老人家治国之所以事半功倍,就是因为尊重了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欲望。

  孔孟并不赞同“无欲”。孔子说“虽执鞭之士能富,丘亦为之”,就是说如果做城管能有高收入,他也去做。孔子治理国家的思路是先“富之”再“教之”,尊重老百姓追逐财富的欲望。但孔子又说“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说要追求正当的富贵,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上。可到了宋明理学那里,把利与义绝对对立起来,似乎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似乎代表人格堕落。这种思想是佛教的流毒,因为佛教虽然很贪婪,但表面上是宣称“无欲”的。

  第二,宋明理学提倡“禁欲”,在大乘佛教看来,性是罪恶的。《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除了那个奇怪的倡导双修的喇嘛教,大乘佛教视性、情、爱为修行的障碍。孔子编《诗经》把《关雎》列为第一,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真挚萌动的感情。朱熹就很迂腐了,他说《关雎》是“淫奔”。其实在我看来,性可以导致罪恶,但也是最伟大的,男女交媾才能化生万物,是宇宙生生不息力量的体现。所以,没必要禁欲,但必须以一个端正的态度对待性爱,不能放纵,但更不能绝欲。药王孙思邈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绝”。所以和尚们要么吃喝嫖赌,要么禁欲。禁欲的和尚最终都有很多心理和生理毛病。

  第三,宋明理学注重心性,不关心外界。佛教徒是倡导修行的,所以和外界隔绝。宋明理学吸收佛教的流毒后,专注于个人的修养,但忽视了外界的社会变化。所以很多宋明大儒即使人品很崇高,但由于长期和社会脱节,失去了分析问题的判断力和谋划问题的想象力。

  这三个硬伤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的思想,都存在。士大夫被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洗脑后,整天就想通过无欲的手段去做圣人,结果呢?圣人没做成,人倒是变态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退失了。但宋明理学还是继承了很多孔孟的优秀思想,首先他们注重社会义务的承担,其次他们不拜偶像,再次是宋明的大儒不怕死。

  明朝灭亡后,清初三先生(王、黄、顾)反思宋明理学,提出要经世致用,就是做学问要落到实处。可惜满清搞文字狱,清初三先生的反思没有得到继承。儒学到了今天,仍然是王阳明的思想占主流,其实王阳明的思想也有很多糟粕,就是因为他吸收了太多的佛教垃圾。人们欣赏王阳明,主要是因为王阳明有立功的表现。现在社会上都推崇王阳明,很少有反思王学的。

  真正的儒家,到了孟子那里就是很高的高峰了,宋明理学对孔孟的传承简直可以用狗尾续貂来形容。儒家以后如何走,我们如何继承,是个很大的课题,可能关系到民族精神的重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39:39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真的一无是处吗?非也,佛教的精华在于汉传禅宗。
  小乘佛教就是一个悲观的哲学学派,不过任何人都有思考的权利。小乘佛教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小乘不贪财。小乘的僧侣是禁止手捉金钱的。第二、小乘不像复读机似的念经念咒。我只是认为小乘的思想不适合中国人的禀性,而且对于社会的进步无甚作用。
  大乘佛教就很荒谬了。大乘脱胎于小乘,不得已接受了小乘的虚无观点,但大乘贪财的恶根导致其极力鼓吹功德福报。大乘是最荒诞的,一方面鼓励信徒去除欲望,另一方面又说信佛可以得大福报,甚至来世做转轮圣王。所以大乘的信徒是最矛盾的,一方面告诉自己要去除贪嗔痴,可潜意识里都想拥有世间无比的美貌、财富和权力。所以,大乘的信徒最终心理纠结、扭曲甚至变态。大乘发展到密乘,这种荒诞的表现变本加厉,喇嘛教里有很多长寿法、财神法,简直愚昧可笑。喇嘛教统治西藏近千年,可西藏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全世界最落后的,你们的财神法修到哪里去了?所以一个人要多了解外界的事务,多学习历史、经济和社会学,这样就不至于被洗脑得至死不悟。

  现在客观研究佛教的学者对佛教都没啥好感。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例。季先生考证释迦牟尼是吃野猪肉导致食物中毒然后去世的。佛教徒就拼命的诅咒季先生,说季先生晚年瘫痪是谤佛的恶报。佛教徒的恶毒张然若揭。范文澜先生的经典著作《唐代佛教史》,简直揭穿了大乘佛教的骗局,说大乘佛教的僧侣就是寄生虫。《唐代佛教史》资料丰富,论证翔实,值得对佛教有兴趣的人一读。

  可这些人对禅宗都网开了一面,都不讨厌禅宗。范文澜先生说禅宗和尚是潇洒的自力更生的小农地主。禅宗的起源颇为神秘,什么迦叶拈花以心印心,达摩面壁,慧可断臂,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考证的是四祖道信以后的历代祖师。当然,对禅宗贡献最大的是六祖慧能,六祖甚至和老子、孔子被西方列为“中国三圣人”。

  汉传禅宗的思想和佛教不一样,其修行方法更不一样。思想上,禅宗是典型的体用论,和佛教的虚无论是大相径庭的。禅宗认为有一个超越的本体——自性,这个自性不生不灭,是颇为神秘的万有本源。其实,这是典型的儒道思想,《老子》说“道可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都是说的同一个东西。现在很多人说佛儒道一家,其实应该是禅儒道一家。禅儒道的哲学本源思想都是体用论。禅宗八祖石头希迁有一首《参同契》,阐述了体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经典的哲学作品。从这一点看,禅宗对于中华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修行方法上,唐代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这种方法已经失传。到了北宋末年,临济宗的大慧杲禅师终于用参话头的方法把禅宗神秘的修行方法固定了下来。(什么是参话头,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百度,本人不赘述。)不过参话头的方法似乎也快失传,现代的虚云和尚据说是参话头悟道的。至于其他的什么南怀瑾之流,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的门外汉。早期禅宗具有革命精神,禅僧们不打坐,不烧香,不拜偶像,生活潇洒自在,所以唐宋的很多士大夫很羡慕他们,很多士大夫都和禅宗高僧是好朋友。

  禅宗甚至看透了佛教的骗局。佛教戒律不准僧侣种地的,可百丈禅师却破天荒的号召禅僧种地自给,禅僧们不再是社会寄生虫,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开垦荒地,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心态上,禅宗说不上积极,但也不消极,他们的心态不再是活死人,而是活泼自在。这群禅僧虽然对社会没啥贡献,但也不是社会的负担。
  禅僧们不贪财,《六祖坛经》里面根本没有福报这类字眼。石头希迁祖师在深山隐居了一生,直到60多岁才下山弘法。活了120岁的赵州和尚一生都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有的人追求功名富贵,有的人追求自有自在。这两种生活都值得理解。只要你不骗人就行。禅宗对佛的理解也是振聋发聩的,在禅宗那里,佛不再是法力无边的超能偶像,而是一个实在的、觉悟人生的有智慧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2:56:11 | 只看该作者
大致就是这样,其它的段落我觉得有点偏见,所以我就不复制过来了。

其实佛宗的有些东西还是蛮好的,但是现在偏离了太远。就像道教,现在也很夸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0-11 14: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4:22:18 | 只看该作者
啊呀你个死表情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2 08:47 , Processed in 1.0862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