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张文郁的官衔在一些文字记载中有不同的说法,有说“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也有说“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到底那个说法正确呢? 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皇帝因张文郁“督工三殿,告成,累升都察院右都御使添注工部左侍郎”。三年后,崇祯二年,张文郁辞官回乡。 明亡后,鲁王在绍兴监国。监国元年(1645)十月,鲁王给张文郁的刺谕(圣旨)中,“特晋先生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关于工部尚书一说,也有所记述,如台郡志略中说“鲁王监国,起文郁工部尚书”,在其它一些场合也有此称谓。但是工部尚书一说却是缺乏根据的,只是人们认为张文郁没有当过兵,不可能带兵打仗,因此不可能封他为兵部尚书,以前他当过工部侍郎,后来也只能是工部尚书。但是,实际上“工部尚书”是不确切的,我曾查阅过南明史,确实鲁王封他为“兵部尚书”而非“工部尚书”。 那么鲁王为什么封他为兵部尚书呢?首先是当时的时势需要,当时首要的是抗清打仗,需要军事方面的人才,而在那个时候人才又非常难找;另一方面,当时张文郁在鲁王来天台并住在他家时,也曾给鲁王献过如何抗清方面的计策,而且毁家募军,训练乡勇,相机恢复。这样鲁王就封张文郁为“ 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要求他与定西侯张名振“文武既而同心,攻取何难奏凯”了。后来由于时局的发展,或者他因年事已高(六十八岁了),或者他自知不能胜任,或者他已厌弃官场等因素,他并未去就职,这也等于一个虚名。 在张氏有关的记述中,一直都是称他为“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在张文郁的墓铭上也是“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工部左侍郎太素张公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