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度予亭 于 2016-9-12 22:05 编辑
《度予亭集新编》跋 去年,我編撰的《張文郁侍郎公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集了目前能找到的所有侍郎公的著作,以及其自著年譜(手稿),又在其自著年譜的基礎上補充入相關資料,尤其是侍郎公五十三歲辭官回鄉後直至七十八歲辭世共二十五年的年譜,使其比較完整准确的記録了侍郎公一生的史迹。另外還加入了其他諸如敕諭、郡縣志略、名人傳贊、故居等資料,成為目前研究侍郎公最完整的一部文獻。 除了《張文郁侍郎公集》所收集的著作外,侍郎公還著有《度予亭集》問世,這在歷次刊版的《台州府志》和《天台縣志》中都有記述,在《千頃堂書目》中也有記載。侍郎公八世裔孫張志鉅緘三公在嘉慶道光年間曾出資刊刻《度予亭集》和九夏公、菊人公合著之《鳴鶴集》等書。但是這些文稿由於年代久遠,都已散佚無存,其内容也無從查考,非常可惜。 有關資料還記載侍郎公長子張元心若嬰公著有《度予亭文集》,仲子張元聲著有《度予亭草》,這兩部著作的具體内容也無從查考,但是不會僅僅是侍郎公《度予亭集》的翻版,可能是他們自己的著作,抑或是兩代度予亭人著作的彙編。但是不管怎麽説,這些著作都是圍繞“度予亭”這個主題,可見“度予亭”在侍郎公及其後人心中的地位,所以將本書名爲《度予亭集新編》。 度予亭由侍郎公於崇禎甲戌歲建造,祝徽命名并作《度予亭記》,文震孟題額,是張文郁故居的中心,現仍基本保存完好。所謂度予亭人泛指張文郁侍郎公的後人,大體分佈在天台城内杏莊和文明路官基,以及城西寶相、桐柏山等地。官基後稱“官基張”,大體位於原大司空巷兩側,北起十字巷,南至大街(今中山路)一帶,其中有大司空第、集鸞樓、三逸閣、養真樓、從心所、菊隱居(又名苕霅别墅)、逸圃、名臣坊、百歲坊、五世同堂牌坊、華光廟,以及專為侍郎公修的張氏宗祠等建築。以上統稱為張文郁舊居,於二00五年三月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現僅存度予亭、來紫樓、從心所、華光廟等建築,其餘或被拆建、或毁於火災、或破敗不堪。 《度予亭集新編》收録的《度予亭三逸遺集》为張文郁侍郎公、張元聲九夏公、張亨梧菊人公三人存世作品的彙集,考慮到其中張元聲九夏公的《養疴吟》原本就是一部獨立的著作,雖然大部分已燒毁,仍有一百四十餘首,篇幅不算太少,所以將其單獨成編。張亨梧菊人公著的《感物吟》也單獨成編,其餘諸氏著作彙編成一編,再將敕諭、傳記、像贊、壽序、墓志、祭文等作為“卷後編”。最後“卷外編”收入有關學者的記、序、贈詩和故居方面的資料。全書洋洋灑灑三十五萬字,其中度予亭人著作文稿一百二十餘篇,诗词四百五十多首,以及《感物吟》專著一部,仍然不及度予亭人士著作的百之一二,只能是管孔窺豹,僅见一斑而已。另有張亨鉞虔侯公著的《天台山圖記》已收集到鄭鳴謙先生主編的《台州四庫》中,本書未及收入。 為了表示對高祖侍郎公的尊崇之情,特從他的自著年譜手稿中摘録其手迹作為本書的書名题簽。 本書編纂期間,在張氏族親和各界學者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天台縣張文郁文化研究會於二0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天台寶相桃源書院正式成立。為記載這一歷史事件,特將成立大會的報導和第一届理事會成員名單附録在本書最後,將出席大會人員合影等照片刊在書前插頁中。 本書的編纂得到各方人士的支持和幫助,原天台中學副校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教學部主任、教授、天台山文化研究會顧問、我的長輩張德中先生以八十七歲高齡為本書撰序,更爲本書增輝添色。浙江大學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給予大力支持與幫助,張小苹編輯認真審閱文稿,使本書質量大大提高。另外我始終得到我的夫人蘇寬慧女士的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所限,遺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教正。 侍郎公十四世裔孫張紹棟 二0一六年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