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7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5.13《钱江晚报》人文大讲堂寒山子专题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0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寒山是唐代的一个无名者,可是在今天的美国、欧洲地区,寒山和李白杜甫一样出名,甚至进了大学教科书。请看三位教授、作家眼里的寒山——


唐代寒山进了美国大学教科书


寒山是谁?
■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何善蒙
  寒山是谁?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寒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神奇到我们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们只能通过他留下的诗对他有大概的了解。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长安,出生于官宦之家,过着优游的生活。大概30岁的时候,因为屡次科举失败,再加上家庭矛盾,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他被迫离开长安,到处流浪,最后到浙江的天台山,隐居在天台的寒石山(今浙江天台街头镇寒岩与明岩),在那里度过了几十余年,最后死在那里。   他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他头戴桦树皮的帽子,脚穿大木屐,衣服破破烂烂,整天疯疯癫癫的,经常旁若无人地放声唱歌、开怀大笑等等。在当时,寒山可能被人认为是疯子,他自己在诗里也说:“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所以,他也没有很多朋友,只是跟国清寺的丰干和拾得关系非常好,经常一起聊天,旁若无人,后来三者被尊为“天台三圣”。现在大家去天台的国清寺,里面有一个叫三贤殿,就是纪念这三人的。
  寒山隐居在天台寒石山,地方非常偏僻,有的时候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所以他基本上是面容憔悴。拾得是在国清寺里负责洗碗的,经常把剩饭剩菜收集起来装在竹筒里留给寒山吃。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压力下,寒山仍然保持那种非常平静、祥和的心灵,“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这也许是后来中国很多文人对寒山比较推崇、喜欢的原因。在中国文学史上,总体而言,寒山是一个无名者,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
  可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美国、欧洲地区,寒山却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和崇拜,成为了反主流文化的偶像和精神来源。那么西方人为什么会接受寒山?西方人所认为的寒山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我想是非常有趣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03:40 | 只看该作者
嬉皮士崇拜的唐人寒山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院长 钟 玲
  在今天内地、香港、台湾大学的中文系讲唐诗,肯定会讲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会不会讲寒山呢?我想肯定没有。可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等地方,用英文开设的世界文学课、亚洲文学课、中国文学课,唐诗里面有没有寒山的诗?肯定有。也就是说,在美国人心目中,寒山跟李白、杜甫一样重要,是一样的大诗人,同样在日本、韩国大学生看来,寒山也是重要的诗人,这在我们想象之中是很奇怪的事情。   美国人眼里的嬉皮士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硕士,那时刚好是第三代美国青年运动,嬉皮男生都留长发,女生穿热裤和小背心,非常开放。他们还吸大麻,如果参加他们的派对,他们会把大麻拿过来问要不要。我硕士论文就是写寒山,因为当时,若是你漫步于那几所美国知名大学的校园里,例如加州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遇见那些蓄了长发、光着脚、挂着耳环(男的或女的)满街跑的学生,不妨问一问他们有没有读过寒山的诗,十个有五个会告诉你他们很崇拜这位中国诗人寒山。
  寒山既然在西方那么流行,流行的情景是怎样的?“垮掉的一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那时候的美国青年都把寒山作为精神导师;从1960年一直到现在,寒山逐渐“正点化”,就是一个诗人在一个区域经过历史筛选的过程,逐渐变成大家公认的重要诗人。现在,寒山是美国大学英文教科书里重要的唐朝诗人。
  大多数美国人无法读寒山的原文,而我们是可以读原文的,美国人读的是译本。寒山的诗有3个美国人翻译过,第一个是斯奈德1958年翻译的24首寒山诗;第二个是华特生的100首寒山诗,1962年出版;第三个重要的翻译人就是我旁边的大胡子(比尔·波特),他翻译了307首。他的翻译是1983年首次出版,还把中文印在上面,到2002年又出了修正版,现在就有很多美国人也可以对照看了。这三个版本的读者是最多的。
  寒山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力就是,它进入了美国大学的教科书,最初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文系一个教授编的中国文学选集,把斯奈德译24首寒山诗全部收录了进去,而收录的李白、杜甫的诗也就十几首。
  寒山为什么会流行美国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的角度。一个文化转移到另外一个文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跟民族幻想有关系。
  第二方面是,当时的美国青年人在寻求一种偶像的时候,偶像必须跟他们相通才行,而寒山跟当时“垮掉的一代”美国青年是相通的。
  第三方面寒山诗的确非常吸引人。
  每个民族都有幻想或憧憬。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五四运动时期,西方传入中国的戏剧,最著名的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人没有选择莎士比亚,却选择了易卜生,没有选易卜生的其他剧作而选了《玩偶之家》,因为剧里面的女主人公娜拉要反叛,最后离家出走,这代表了五四运动寻求妇女解放的寄托,娜拉就变成一个偶像。一种文化去吸收外面的文化,一定是有选择性的。
  一个民族吸收另外一个民族的东西的时候,也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造型。娜拉在中国的舞台形象,有很多中国妇女的特色,一个形象本土化以后必定会有一些改变。比如在西方人眼中,寒山是一个出家人。但是在中国,寒山绝大多数时候是一个隐士,而不是出家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变形,到美国以后他从一个隐士变成了出家人。
  寒山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相通
  现在再看看,1955年的美国年轻人需要什么?那个时候的美国年轻人,有文化真空。当时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中产阶级兴起,物质丰富,假如不出意外,年轻一代将来的中产生活完全可以预期。但是,美国当时的年轻一代要不要这些?他们不要!他们觉得那只是物质生活,他们要反叛,甚至觉得物质是一种牢狱,他们渴望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让他们去实践、去追求。
  反叛的行为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表现。我们先讲负面,我们所了解的“垮掉的一代”,他们翘家(离家出走)、翘课(逃课),吸大麻,拦车走天下。不过他们也有正面的精神追求,除了到处搭便车以外,他们喜欢大自然,那种生活跟城市的中产阶级生活正好是相对的。
  美国那三代年轻人认为,中国的寒山和他们有相同的地方,一方面是精神导师,又是难兄难弟。为什么?刚才何教授讲,寒山戴桦树皮做的帽子,衣服破破烂烂,嬉皮士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头发很久才洗一次。   
  在斯奈德翻译寒山的作品以后,寒山的翻译者不仅只是我刚刚所讲的三位,另外还有五种英文译本,两种法国译本,一种荷兰文译本,五种德文译本,也许李白、杜甫的诗也不一定有这么多译本。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03:5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美国老嬉皮与寒山
■美国当代作家、著名汉学家 比尔·波特
  寒山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34年了。34年前我的中文没有那么好,却很幸运得到了一本英文译本,马上被寒山的诗吸引。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的时候学人类学,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读博士的时候,要填写一个申请表格,如果选择一门语言,就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我就很随意地写了中文。过了两个月,哥伦比亚大学通知我可以去读博士了,还可以学中文,并给了我奖学金。所以,1970年我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人类学的博士,并开始学中文。
  后来我开始翻译寒山的诗。我发现,如果你要翻译的话,要了解中国的文化才可以翻译。大部分人不知道翻译是什么,语言是什么,总以为诗词都可以查辞典来翻译的,其实不对,因为诗词是从一个人心里来的东西,如果你要翻译诗词却不懂一个人的心,你就不会翻译。
  就如寒山的一首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因为我的心跟你不一样,如果你的心跟我的一样,那你一定会到这里来。寒山就是这样的人,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心里已经当他是朋友。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04:05 | 只看该作者
何教授纠偏
  关于寒山与冷山   大约是在2004年的时候,国内有一部很出名的好莱坞大片叫《冷山》,这个片子就是根据美国弗雷泽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写于1997年,出版的当年就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被认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与《飘》并称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双璧”。2003年12月由著名导演明格拉执导,好莱坞当红影星妮可和齐薇格主演的同名影片公映,齐薇格更是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影片和小说分别在2004年4月、5月被引进到国内,受到了国内观众的欢迎。唯一遗憾的是片名和书名被翻译成了《冷山》,我想更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寒山》。因为在弗雷泽的小说扉页上明显地引用了寒山的诗歌:“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显然是受到了寒山及其诗的影响。
  关于寒山与寒山寺
  张继的《枫桥夜泊》几乎家喻户晓,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闻名海内外。以至于今天说到寒山,不少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寒山寺,以为寒山寺就是为了纪念寒山的,或者寒山就是曾在寒山寺出家。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源于明清之际的传说。
  今天如果大家去寒山寺,它的内庭左侧有一块明代崇祯年间石刻,上面有四字“寒拾遗迹”,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背后东墙有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像的石刻,寺院里面有很多的石碑刻都是寒山诗,还有寒拾殿等等,这一切就让你觉得寒山寺跟寒山之间是有着非常密切关系。而实际上寒山寺与寒山本人是没有联系的。
  首先,在唐代,那里叫妙利普明塔院,塔院就是墓塔,而墓塔是用来存放高僧尸骨的地方,那根本就不可能有钟声从这里传到张继的耳中。其次,“寒山”这个词在唐诗里面有很多,基本上都是秋冬之山的意思。最后,张继写这个诗的时候,远在寒山之前,他根本不可能知道寒山。
  寒山的三种精神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再讲寒山和和合文化的时候,有什么意义?这可以从寒山的精神来讲,我认为寒山的精神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追求人心的宁静,或者说是精神的超越,他讲“一住寒山万事休”,寒山在现实生活当中是非常痛苦,非常矛盾的,也非常失败、落魄,所以最后选择的隐逸,在寒石山氛围当中他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了精神的一种超脱,所以他在那里自得其乐,虽然生活很苦,这是第一个。这对今天的人很重要,很多人一天到晚很忙碌,很烦,当你去看寒山寺的时候给予的精神上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需要强调的是一种与自然为一的真情实感,因为寒山整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实际上是跟山生活在一起的,名字也是因为山而命名的,寒山对这个寒石山很有感情的,他在这个当中跟这个山是融合为一体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寒山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情感流露出来的,流出来的,不是刻意去写的,有感觉的时候才可以写出来的。
  第三是隐居但不遗世。隐居就像道家一样,逍遥自在,完全不过问世间的事情,但是从寒山的诗里面不抛弃世界的一面。比如“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这样的诗句中,寒山对于现实的关注可见一斑。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37:32 | 只看该作者
与唐诗之路、万马渡、天姥山和徐霞客等省内兄弟阋墙相比,寒山子和和合题材与江苏苏州的争夺,显然更应该站在一个全省的高度,这一次的人文讲座和钱江晚报的配合,就很好的坚挺了寒山天台说的立场和根本,天台这次宣传做的也还到位。
6#
发表于 2008-5-14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看的透!
7#
发表于 2008-5-15 14:19:4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你了。
p.s.你和陈立旭老师是亲戚的吧?上次他跟我说你住我家附近。呵呵

原帖由 褚留香 于 2008-5-13 12:37 发表
与唐诗之路、万马渡、天姥山和徐霞客等省内兄弟阋墙相比,寒山子和和合题材与江苏苏州的争夺,显然更应该站在一个全省的高度,这一次的人文讲座和钱江晚报的配合,就很好的坚挺了寒山天台说的立场和根本,天台这次宣 ...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6:51:1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何教授登陆后司街。
后司街从此又多了一个重量级学术靠山,声援和推广天台山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2-22 11:52 , Processed in 1.0761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