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 郑摧如《智慧的苦恼》写的 小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1:3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

                                                                      郑鸣谦

        摧如嘱序,不写又不可,写又似乎没有话说。近几年久疏时事,偶有所作,都与生民无关。大抵“言易招尤,且谈风月;容多知已,不著衣冠。”所以,在前年岁暮,我完成了预定的学术框架后,仗着几分酒劲,说了好些浑话。这里迻录过来,算是给摧如君的赠言吧。

     “其实,人并不高尚,什么理论,什么主义,说穿不过是吃饭穿衣问题,但假如有人问你的理想,你说是锦衣玉食,肯定要被人笑话。那么,你大可反问他的崇高理想是什么?如果是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需要的是什么呢?除了解决肚子和脑子之外,还有什么呢?既然如此,大家装什么清高呢?谈什么主义呢?空谈主义能当饭吃吗?我也想精神时与天往来,但饿了肚子,这种往来只能是幻想,久了不免于死亡,或竟流于什么功去了。

    鼓噪一种主义,自是他利益的宣言。但对大多数还在生存上挣扎的人,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附和。即便你所支持的,占据了主流,到头来你也不过是成就别人的工具,依然两手空空。好象邻家兄弟在争遗产,不论怎样,只要他们兄弟还有活着,这份遗产是万万不会落到你手上的,当然了,你有足够的实力去抢,或者胁迫他们向你上贡,那自是例外。然而,我们总是热诚,总是‘公益’,所以常被阴谋家利用,为之呐喊,为之助威,等他坐上龙椅的时候,我们又惊诧起历史的相似与重复了,于是心灰意冷,或沉潜,或抗击,或绝望……总之,不会再随便‘热情’了。
   
    不管谁上台,只要他想坐久的,肯定不会自失民心,除非他是白痴。以前颇怪孔融的父母无恩论,现在想来未尝不是的论。说‘孝顺’,谈‘忠诚’也是要看对象的。有人说爱国不需要理由,我很不以为然。国既不仁,父既不慈,何必去爱?况且,国家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专制,最大的不公,也是最终要被革命的。凭什么,人一生下来就分三六五等?如果真是人民的国家,必定没有阶级分野,不然,我们只能说是某些人的国家。我如是这个某些人集团中的一员,我自会爱戴,或者我有成其为可能,我也会赞成。不然,压迫我、奴役我的国家,我没有必要去爱他。
   
    好了,这时,你不免要责问我的道德。但是我要问,你所谓的道德,不就是世俗的法律吗。虽说是维系社会、维系人心的,但这种维系也就是以利益均衡为基础的。脱离这个实在利益而谈道德,谈法律,不觉得空洞吗?现在社会上儒学泛滥,政府也暗相促动,无非是想借此暂时填补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空。儒学的实质是什么呢?讲究道德秩序,也即森严的等级秩序。现在提倡这个,无非是要人们安于现状,不可妄生越轨之心,富者自富,穷则自穷,倘若富人给你点残羹冷炙,那是仁慈,对你们穷人的恩惠,你们要懂得感恩。所谓和谐社会,也无非如此。但是,我要问现成的秩序,他的合法性在哪里?
     
    很多人向往魏晋风流,我想这个愿望,大抵不是什么奢望,魏晋就在明天。”

       摧如乃闽之韩城人,是个很诚实很寂寞也很古怪的人。古怪因于他好作杞人之忧,时作惊人之论,自是难免于众人怪异的眼光,久之,终于寂寞了。然而,他偏有股韧劲,常抱着撞破南天头不回的态势。这让我颇为敬仰。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据最近英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财富、名望、吸引力等可能与他(她)的名字有一定联系。换言之,名字确实能对命运产生一些影响。那么,“摧如”,在《易经》里说是“晋如摧如,独行正也”,是否也含有命运的某些暗示呢?倘不论此,或以名实论之,在我看来,还是相副的。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摧如这本文集里,固多偏激之语,但心怀热忱,说得都是真话。这样的真话,即便说错了,不切实用,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为序。


                                                                                                            2008年4月13日写于养拙堂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4-13 21:54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1:36:52 | 只看该作者
《智慧的苦恼》
        之目录


商战构建中华帝国
民主简论
新文明
贱民新论
平民的出路
经济学札记
两大类生产
统治者需要注册的必要吗
历史的选择论
共产主义空想吗
知识教育简说
曲线救国论
关于一些的日志(2005)
论世袭制
写在之前(新时代西方对华的演变策略)
智慧的苦恼
福州“拣”回来的文化
北京功德寺
北京红庙
别和我谈素质教育
致福安市政府的公开函
关于福安“会”的反思(一)
关于福安“会”的反思(二)
人生分野——福安的黑社会青、少年
福安的危机隐患
裹脚女人的福安支柱产业
谢翱故里考辨疑点
茶源
不经意的谶诺
小咪
得不到就是最好的
童年
摧如诗存


后记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4-13 21:38 编辑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1:41:49 | 只看该作者
平民的出路

出路,何谓出路?简言之为“前途”。贫民是无出路可言的,古往今来,此定律在一般条件下从未改变过。偶有飞黄腾达者,当为偶然现象。偶然的就是特殊例,本篇讨论的是一般人,一般事,一般条件,惟有以普遍为立论方能表示规律。
纵观历史,平民的出路无非是通过农民起义,使阶级流动猛然巨变,如汉、明两朝的开国皇帝出身自市井之徒。当然,个别的还不能说明问题。市井之徒的周围主要围绕着的也是与其相对等的平民阶层,这样才能说明这个社会阶级流动的问题。除此起义改变命运之外,似乎还有那“科举”之出路。
科举制起源于隋唐,与其以往相比较,终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历史阶段来看,科举制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至今仍在行世。科举制在武则天时代,为培植新势力,武则天首次用科举来普遍提拔“庶族”,开了科举考试无贵贱的历史先河。但科举制到后世的结果是禁锢了国民的思想。那么科举制是如何禁锢国民的思想的呢?表象上看,科举制由于限定教材——四书五经——导致思想禁锢,而自古以来,反抗封建礼教的人士也不少,难道国民大众就不能够辨识吗?我看未必,这实质原因又是什么呢?说穿了,根源就是为科举而读书能“当饭吃”。何谓“当饭吃”呢?中举了能当官,在官僚社会里,当官自然能有“吃喝玩乐”。对于单个人来说,这是何等的美事,读书能有当官的“出路”。渐渐产生了共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这句话无论何时都没有错,但若把读书认为就是四书五经,就是为科举的目的,那么无论何时都错误了。读书应该为追求真理即知识而读,读书毕竟只是理论的事情,掌握好理论方能用来指导实践。
可见,禁锢思想的并不是因有书,因为国民自会选择书,而一种以科举为“出路”的读书考试制度才是国民创新思维的杀手。惟有把读书放置在寻求知识层面的教育制度才能不至于使国民读书的路走死胡同。对此,封建统治者难道没意识吗?不是,愚民教育从来就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为维护既得利益是他们的第一目的。
生活在一个经济世袭与权力世袭的社会,考试制度对于平民还算是比较公平的了。或许你会打问:“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其它选择当然有,但在官僚社会里,当官才是最最便捷的“出路”途径,因为官僚控制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当官成了解决个人经济问题的最佳选择。可见,科举考试制度能够顺利实行的条件是它能够提供给其“顺民”经济基础的保证,说白了就是借用经济手段去实施政治的目的。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呢?封建世袭制度无非是一个家族的“国”,反过来说,就是“国”是某家的国,而不是百姓的国,百姓只是为某家族服务的工具。“学成文武艺,好卖帝王家。”接受教育的目的体现。
人之天性各式各样。有人善长于技艺,有人善长于交际,有人善长于读书,更有人善长于考试。这都只能说明人的天性区别,而非人的贵贱之分。但以读书考试来区别人显然是种偏见,更何况善于考试的并不一定能真正读书,能读书的也并不等于能考试。一个人在一方面多了点,在另一方面可能就少了点。“术业有专攻”,找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发挥潜能。以科举考试作为国民的“出路”的社会,结果导致国民散失了创造力,社会一直处在自然经济的领域徘徊,偶然碰上“明君”了,经济文化就繁荣点。
官僚主导的社会,平民是无出路可言的。官僚控制着社会的资源,以暴力工具为后盾,随时对平民进行镇压。社会等级分明,三教九流,司法不公正,平民的利益无保证。那么,平民的出路在哪里呢?平民只有靠起义战胜官僚,才能使自己翻身。但过往的起义军夺取政权后,又转变为新的统治阶层。这是家族集团的翻身,是一种大冒险行为,在动荡的社会可行。而和平年代,平民的“出路”,除走科举之路外就没有了吗?是的,否则只能走“违法”的道路。所谓“违法”的道路是指组织私人的武装,最佳的方式就是“黑社会”组织,因为暴力主义往往决定一切。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发号施令,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暴力工具作后盾。对于平民而言,要想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想取得社会对自己的公正,靠“黑社会”组织来实现是最有可能的。当然,倘若这种“非法”组织达到了能够威胁统治者地位的时候,自然要被镇压。有暴力组织的平民社会群体,便有与当地官吏讨价还价的筹码,双方的妥协也比个别的平民被官吏任意宰割好,而对个别酷吏的私自报复行动使地方暴力组织得以生存,暴力组织继续存在,其群体内的平民利益可以得到相应保障。
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样是在宣扬暴力主义,把民众引向杀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人是否需要活的”。人其实是无需要活的。一般人活着做什么?都怎样活着?一般人除了挣钱外,生活就是吃喝和性生活。没人权,奴隶般地活着。子子孙孙如此,于是把希望一代代地往下寄托,寄托子孙也寄托“明君”,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位当官的儿孙,过上吃喝玩乐的享受生活,同时光宗耀祖。难道人生就是为了捞得一官半职而活着,而子子孙孙一代代寄托下去吗?显然,这样的活是不明白的活,如同信仰了一辈子佛教也不知道佛的真谛。人越上了年纪就越容易去信仰宗教,主要是因为初始的信念已然绝望了,而宗教提供了最好的寄托。佛祖告诉世人,只要心中有佛,佛就无处不在。学佛不等于念经,念经不等于能成佛,学佛也是为了达到“般若”,“般若”的汉语意思是智慧,而智慧的获取是要经过自己的领悟得来的,所以佛家最中意“悟性”。悟性来了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佛的真谛是“顿悟”,悟出“四大皆空”,换言之,事不关己心,心则不乱,就算事关己心,心也不乱,悟道就是要使自己想通,直到空,无使思想注意力受外界的干扰,即使发生在自个身上。对于死也一样,佛家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所以面对死是坦然的,因为死没什么,反正人原本是不需要活的。既然如此,那么活着就应该活得尊严,活得痛快,无使奴隶般的生活继续演化下去。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3:45:47 | 只看该作者
哈,怎么说不出句人话呢。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4-13 23:56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4-14 20:27:16 | 只看该作者
顿悟渐悟,
哈,你爱怎么悟就怎么悟!
6#
发表于 2008-4-14 22:14:11 | 只看该作者
偶要多学习哈!
7#
发表于 2008-4-15 00:49:59 | 只看该作者
书名太80年代了……
8#
发表于 2008-4-16 08:43:46 | 只看该作者
好象挺深奥的
9#
发表于 2008-4-22 08:35:14 | 只看该作者
一知半解,,,,,只能佩服的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18:47 , Processed in 1.1173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