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代整理老虎的 " 追梦"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0: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碰到连续的开会,以及老友来访,一连二天没有动手,今天才开始敲击键盘。
想了一会儿,才把这段经历定名为“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相信绝大部分的在外天台人都是从普通学生经历开始,在外的学习工作同时也是一个追求自己梦想的历程。
要说工作经历,还得从大学毕业前夕找工作开始。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无疑,我们是幸福的。搭上了免费教育的末班车,也没有太严酷的就业竞争,就是高考难了一点。要说毕业就业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歧视”。我很不愿意提到这二个字,但是在心中的烙印却是很深的。因为有歧视,这个世界就不再公平。这种不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是固有的,任何人无法挑战这样的“权威”。那时候的高校有教委属、部属、地方属,教委属的36所高校择业范围较广,部委属的原则是部内全国分配,地方属的就是原则哪里来回哪里去。
考上大学是考生的梦想,哪里管什么属的。但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中学时代成绩平平,高考成绩一般,上了一所外省的机械工业部所属的院校。按照当时的就业原则,我毕业时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的机械行业就业,大三的时候前一届毕业生的所见所闻,心中不免起了一层阴影。
歧视分好几种情况,有地域歧视、行业歧视、性别歧视等。就那个时代而言,尤其是我的财务专业,性别歧视不是特别严重,前二者却是铁板钉钉的。地域歧视就是各省的单位优先招本省毕业生,不管成绩、能力,当然,那时候的搞关系也没有那么严重,几百元就可以把系里的管分配的副书记打倒了。这也是改革的成果,取消了统一分配,改为了“双向选择”,权力没有那么值钱了。行业歧视就是每个行业只到自己的行业高校里面去招人,行业的高校也不允许到别的行业去就业,否则赔钱!同样是社会主义培养的大学生,还有这样的规矩。
再来回顾一下自己的专业背景。1992年会计制度改革,抛弃了苏联的模式,套用了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准则体系。推倒重来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就这样毫无先兆的到来了。1992年,正是我们开专业课的时候,第一件难办的事就是没有教材!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学这玩意儿,这下好,连教材都没有。所以大学的头三年,除了考了一大堆证书以外,自己觉得是虚度的。
因为有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有这样的歧视性存在,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到了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开始发奋读书了。这时候,关于财务会计的第一套系统化的教材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借考研之名,我真正开始读点专业的书籍了。考研是一塌糊涂,充分说明我既不是这块料,也不是考试机器。不过,“副产品”就是把专业课真正学了一遍。大四的那一年是我最认真的一年,只要不是找工作或是集体活动,几乎每天都上自修,那个时候这种举动无疑是“另类”。大学四年没有拿过一次奖学金,但也没有一门补考,除了最后拿了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实在想不起来有任何可以值得称道的成绩。
老爸从小就告诉我,勤能补拙。在招生、就业制度变革的时候,我已经预感到要谋个好差事专业过硬是首要的,尤其像我这样一无门路、二无家底的普通人来说。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只预感到了一半。大四那年的发奋学习,补回了很多后来证明很有用的东西:会计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半自学的,抱着一本DOS的书啃了好久,英语过了六级之后还念念不忘(因为发觉自己的水平太差)。。。
学校是相对纯洁同是也是封闭的,大四那年的深秋,大家就开始忙着准备找工作了。正如当年考大学填报志愿时一样,临找工作了,竟然对外界的事物是那么的无知。没有问过老爸老妈当年有没有为我找工作而担心过,但是可以相信,当年他们的意愿就是让我回杭州找一个稳定的国企也就满足了。
与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当年最好的工作是银行、保险、还有机关,比如税务、邮电等。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外企,充其量一些台湾公司和香港公司而已。由于消息闭塞,没有良好的就业指导,也根本不知道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先期进入了国内,即使知道也是距离遥远没有办法联系。大型的效益良好的国企、事业单位、机关是那时候择业目标的不二之选。加上学校那群尸位素餐的毕业分配办公室(刚改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爷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任何关于帮助学生就业的方法、渠道,他们所关注的就是把所有的毕业生全部弄出去,然后上报就业率100%,拿奖金。
      江苏省内单位的招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很早就开始了。地域歧视也很快就出现了,省内的机关单位只招募本省的考生,外省的免谈。那天江苏邮电管理局来招人,我们并不知道这一“潜规则”,翘首以盼一天之后,没有面试的通知,后来才有人透露出来,外省人不在候选之列。
      在首次意料之中的打击之后,我开始了求职的准备。尽管有很多的困难和歧视的存在,我对找工作还是充满了自信。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成绩,但是一把证书为自己壮胆不少。认真地准备了简历之后,就是确定今后工作的目的地所在。南京看样子是不属于自己这样的四年过客,因为有这样的歧视和社会氛围,令我一开始就放弃了这种打算。上海是一个令我神往的城市,大二的时候来上海玩,这么多人,如果每人头上能够赚一块钱,我就发了。最具有吸引力的和父母所希望的无疑就是一个城市-杭州。

杭州对于浙江省内的毕业生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一则可以“常回家看看”,二则许多中学时代的狐朋狗友都会相聚在杭州,如果一起在杭州工作,会减少很多身处异乡的孤独。如果碰到什么困难,也有一个相互照应的地方。
      在大四第一学期的后半段,找工作便成了生活的主节奏。得知浙江省到我们学校那年没有毕业生就业的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在系统内自由择业是确定了。某天得知那个周末在杭州有一个招聘会,在一个初冬的夜晚约了一个浙江籍的同学登上前往杭州的火车,开始了我第一次求职。
      记得那次招聘会其实并不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比一般的招聘会规模大一些,但是主要也是找有工作经验的为主,地点就设在靠近武林门附近的一个体育馆内。人很多,但是远不及现在的招聘市场连摊位都挤不进去的地步。但是面对那些诸如“你有多少工作经验”“你是不是杭州户口”之类的问题,我颇有挫折感。诚然,我还没有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当然户口也不再杭州,客气地单位就敷衍你二句,不客气地就说我们不招刚毕业的。只有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对我还比较有兴趣,因为那时会计本科的很少,男生就更少(嘿嘿,自己性别优越感了一把)。没有什么面试经验,以为这样就可以有眉目了,事实上可能只不过是敷衍一下你而已,或者想招你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你的诸如户口等实际问题。尽管一开始自己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这次尝试还是让自己进一步认识到找个饭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会比想象要复杂。
每个人对于职业都有梦想,也可谓理想。当这种梦想碰到残酷现实的时候,或者改变,或者放弃。自己第一次求职的铩羽而归并没有改变我对于未来的梦想。有同学问我以后想干什么,从政还是从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从商,绝对从商!,从商失败还有一条命,从政失败了可就。。。”。说说而已,自己连党员都还不是,凭什么从政?光靠一张说个不停的嘴,那是从政的大忌。咱还是老老实实某份工作,争取考自己的技术水平混口好饭吃。
     对未来的憧憬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一边还在努力学习准备考试,一边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修改简历。很是自信,觉得找一份工作还不至于难倒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倒不是税务局、银行等当时的热门,很想去做投资咨询的工作,或者金融期货类的工作,能到交易所穿红马甲也不赖。毕竟会计工作择业范围很大,没有什么行业不需要的,总觉得会计这么简单的一份工作,干一辈子肯定很无聊,相关金融衍生品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所以第一次求职中的那家投资咨询公司曾经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从事证券工作,穿着红马甲东奔西跑,或者做一个很大的集团的总预算会计师,反正就那么点记帐的工作的会计,始终觉得不需要读那么多年的书。大学既然读那么多工科的东西,学那么多数学,难道就是为了记这点帐?当然不是,学了那么多当然要干点大一点的事业,至少范围应该不要局限于财务会计工作。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一个人在系里的资料室里“钻研”很多关于股票和证券的书籍,记了很多的笔记,偶尔碰到老师,他们还认为我在做什么课题。
      就是这样,还没有毕业,就踌躇满志,自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很快这种梦想再一次受到了一些挫折。记得那年年底的时候,杭州又有了一次招聘会,但是这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基本上不报任何希望,只是来杭州看看情况,顺便与兄弟们喝顿酒。但是,总体的感觉就是,好的单位,比如金融、事业单位等都只需要本杭州的考生,外地的考生连递简历的机会都没有。只在里面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出来找杭州的兄弟们玩去了。
地过年前的那个毕业生招聘会往往是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最大的机会,因为首先是专门为应届毕业生开的,没有了诸如“工作经验”和“户口”之类的问题;再者,每个单位(尤其是招聘主力国有单位)必须落实年度引进大学生的计划,否则可能就会错过;还有,一些真正需要用人的单位的确想早点招到需要的人以解决实际需要。
    本来到上海工作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没有特别的坚决。对于天台走出的学生来说无论上海杭州都是大都市,没有特别深的感触要到某个城市工作。鉴于前面提到的一些原因,到杭州工作是一个大方向,以及前面的一些经历,要进那些当时好一点的单位,对于我这样没有任何资源的穷学生来说,几乎也就是梦想而已。所以,到杭州一般性的企业可能也是一个最现实的方案。其实,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能到杭州工作,把户口落在杭州,也没有什么不好,相信以后总是有机会的。
    没有到上海参加任何的毕业生招聘活动,那时对上海外地考生外地高校的入沪限制还是很多的,上海92年才刚刚走上开放的正轨,没有几年时间,各种观念还是很排外和陈旧。在上海读书的哥哥帮我在上海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投了一些简历,最后得到了二个回复,一个是上海的一个机械行业的大国企,还有一个就是到上海“揽才”的杭州企业,这二个回复都是需要见面再进一步谈的。
临放寒假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已经落实了工作。我一向的习惯并不喜欢拖拉,只是还要备战考研,所以没有很多精力投入找工作。考试完毕,感觉当然很不理想,但是终于一件事情已经做完,可以踏踏实实全身心地去找工作。
    放寒假后的第一站是上海,面试的电话通知已经早二个星期前就接到了。到了上海,与该单位联系了一下,可能是因为快过年了的缘故吧,对方不是很着急安排。这是一家大型机械行业的国企,是造飞机的。当年的飞机行业不像现在红火,是一个濒临绝境的行业。本来兴趣也不大,加上对方的拖拉,就先到杭州看了再说。
    到杭州的第二天。就是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找到那家通知我面试的单位前,我逛了逛整个市场。与前面的印象相同,凡是好一点的单位都是只要杭州考生。谈了一家建筑类的企业,口头上也表示对我有兴趣。根据当时的规定,我需要在非外资的机械行业就业,否则就要向学校缴纳4000元跨行业费。明明知道这种混蛋学校出的混蛋政策是违背最基本原则的,比如,综合测评在全班10%以上的免交跨行业费,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嘛!到底是留住人在本行业,还是不想留?反正自己的分数就在中等,没有时间精力与这群混蛋辩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用人单位帮我出这笔钱。由于有这样的额外要求,感到压力还是比较沉重的。
    在去那家单位参加面试以前,特意问Jimmy—Z借了一件风衣,企图扮酷一点以增加印象分。当然后来想想,这件单黄色的风衣估计也有个把月没有洗了,穿上去到底是正面印象还是反面印象很难说。但是总比我挤了半天火车,二个月没有洗得牛仔服要“职业”一点吧!
先是在一个大会议室听董事长的介绍,这家丝绸行业的公司已经在启动上市计划,然后是兼并什么什么企业,出口增长如何如何。。。那个诱人啊!年轻的学子,没有任何鉴别能力,白得像一张纸。在一位白发的老者慷慨激扬的演说面前,被彻底地镇住了。以为美好的前途就在眼前,大把的内部职工股马上到手,这简直是一个巨大的馅饼啊!
     通知我面试的是党委书记兼人事部长,一位和善的阿姨。我与她谈完我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之后(指跨行业费),她就去与财务总监商量了。在与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面谈之后,双方感觉还可以,我有科班的背景,又有一大把证书,对用人单位也是很有吸引力的。除了其中一个问题,当时自己还是犹豫了一下,财务经理说我们这里待遇很差,每个月三百多块,干活也很累,经常加班,你还会考虑吗?我还是未能在很快时间内反应过来这是真话还是假话,反正好像看上去不像真的,我就说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短期之内也不会考虑买房结婚之类的花大钱的问题。总之,谁都象是言不由衷的样子。最后,他们叫我下午再去听他们的最后结论。
     中午吃饭时,Jimmy——Z提醒说,是不是要给哪位送点东西?这样保险一点,他有类似经验的。我说平生最不喜欢就是这一套,也没经验,也送不起值钱的东西,录用不录用随它去了。下午去了,这位书记阿姨就对我说可以签约了,跨行业费他们先出,记在我头上,以后看情况决定。心理还是很高兴,毕竟可以到杭州工作,“做杭州人”了,工作落实,可以很轻松地过一个年,以后就可以不再用家里的钱了。在一张黄色的杭州市大学生就业登记表上,我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写了一句“为我国的丝绸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这样,在一片天真地憧憬之下,把自己廉价地出售了。
签约之后的那个年是过得最轻松的,全家似乎都很高兴。哥哥不经意地问我一个问题,那个公司的的会议室和办公室的桌子亮不亮,当时没有在意这句话的含义,心里想办公桌亮不亮与公司好不好没有必然的联系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但有联系,并且很大程度上的一个真实的反映。
顺理成章,毕业论文调研时就到了那家公司。呆了三天,感觉不是很好,但是也没有特别的不好,也没有什么人太在意我这个即将“入伙”的毕业生。拿了一套当月的报表和去年的报表当作论文的材料,调研就告结束了。
按照规定,新招收的毕业生可以在9月初报道。我毕业以后在家呆了一个月,觉得还是应该去上班了。没有好日子结束的那份特别的伤感,相反还有一种向往,早点工作,早点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应该自食其力了。临行前,老爸给了我800块钱,说是最后一次给钱了,以后就要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了。
那时候并不知道,我平静的生活就此彻底被打破,风浪才刚刚开始。
  8月初的一天,我到单位报到了。因为来做过论文的调研,所以大家并不陌生,没有太多的介绍同事,科长领我到了财务总监的办公室,坐下来向领导汇报了一下过去的学习情况和一些想法,他说“小伙子年轻,要经得起摔打。”直到现在,一直未能搞清楚当时这句话的含义。
     说句实在话,第一天下来,我就觉得这里不是我想来的。不是说条件多么艰苦,而是这种工作气氛。我的第一天没有自己的位置,办公桌也没有,更不用说亮不亮了。开始以为只是头天报到,来不及准备,第二天还是没有,到第三天上午还是没有。我就去找这位总监了,总监带我找到经理(科长),说给他找个位置吧,科长说,开始的时候就不要位置了,拿一个板凳从门口这边开始,坐到现职人员的旁边,向他们学习,等你一圈坐下来,大半年就过去了!
    哈哈,似乎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了。看样子这里并不缺人。尽管我有一万个不愿意,我还是安静地坐了下来,因为确实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了,会计的事务经验一点儿也没有,还别自以为牛X。
    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了,好像是322元,当时的杭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260元,还好,比民工稍微强一点。我中学同学老牛分配在一个监理公司,他当月拿了270元,好在他们单位效益不错,甲方偶尔还孝敬一下,所以有听装的西湖牌啤酒。老牛的生活设施很好,有冰箱,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后就骑车到菜场买一包螺蛳和一盒豆腐到老牛宿舍。二人分饮一听啤酒,凉拌豆腐加炒螺蛳,丝毫不减对未来的憧憬和满腔的豪情。
没有固定位置的轮岗悄然进行了大半个月,绝大部分时间我坐在电脑前面玩我的DOS指令,改改CMOS设置,用一切努力使自己尽可能地学些新的东西(这些东西后来被用上了)。轮到的岗位并不是每次都有事情做得,看到了这样的效率,想到未来的几十年我就要这样渡过,背上的汗毛就树了起来。
工作了一个多月,征兵工作开始了。原以为征兵工作与我一个大学毕业生毫无关系,可悲的是我大学毕业后居然还是一名“适龄青年”。单位人武部的同志发来通知,要我去参加征兵的体检。当时的感觉就是我白来了,单位根本不需要什么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招收任务,提高总体学历水平而已。当时的视力还算不错,身体板虽然瘦了点,可能还是能够被录取的。平生第一次对“被录取”产生了悲凉的感觉,甚至做好了应征入伍的准备。好在后来没有去成。
那年的秋天来的很早,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骑着从Jimmy-Z那里借来的自行车每天到老牛那里去蹭饭。一次大雨中途中遇到逆向行驶的一辆别的自行车,刹车不及,连人带车摔倒在泥泞中,手掌擦伤,真个下巴血肉模糊。我站在雨中半晌没有动,像一座雕像,泪水雨水血水顺着脖子往下流,几个月来的经历突然全部涌上心头,我这是在哪里?我来干什么?我的梦想在哪里?肉体的痛楚哪比对现实的失落更加令人绝望。
进来一个月不到,想要离开这家公司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轮岗工作刚刚开始不久,接到了一项任务,可以说是第一个任务,其他时间基本上是浪费掉了。当时这家公司正在启动上市程序,招股说明书中有一段相关未来三年盈利的预计。招股说明书中看上去只有很简单一张表,但是要做这张表得做未来三年的全面预算,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现金流情况等,背后的数据很多,各种计算表一大堆。就工具而言,现在简单多了,用EXCEL算算,公式设一下就解决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决策问题。当年连Windows3.0才刚出来,根本没有什么软件可以支持这种简单的计算表。于是,只有靠自己手算了。(真的感叹科技进步之神速,现在的毕业生无法想象那没有Windows的年代)
科长把参数交给我,很简单,就是未来三年总收入和总盈利,我要做的就是去过去历史数据中找出各种成本费用的组成,按比例“凑出”总盈利。老天!我们的上市公司圈钱就是这样忽悠股民的!(从此十二年不碰股票)原来盈利多少就是总监随口讲讲就好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刚毕业的人来说。更加难得的是,我终于得到了最靠门口的一个位置,终于有地方可以坐下来了。我很卖力地发奋工作,不是要表现自己,因为我已经对这个企业没有任何的兴趣了,而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累经验。
一稿、二稿、三稿。。。我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这毫无意义的一堆表格,别的同事过来说“小伙子不错嘛,刚来就被领导重用了”。嘿嘿,这就是过去的国营企业。
工作的不顺利,很容易招致对过去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我每次去Jimmy-Z那里蹭饭,总是对大学时代留恋不已,一会儿说大姐好、二姐好(我们班的女生我都叫姐),一会儿说大哥好、二哥好(我们班的男生我都叫哥),除了考试的痛苦,没有现在这样复杂的同事关系,没有看领导眼色行事的委屈。。。Jimmy-Z当面不忍心打断我的话,转托老狗带话:人不能生活在过去,不能生活在梦里!

要面对现实。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同时不管是选择继续做下去还是选择离开,手中的工作不能马虎,这是一种责任。我重新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朋友的帮助下,修正了许多一度曾经很迷茫的思路。所以,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朋友,这也是真理。
尽管我有离开这家企业的念头,但是至于何时下决心离开,何时能够离开,却是一个未知数。可能是半年、一年或者更长。可能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当年要离开一个国营企业的难度,简直是蜀道之难!太多的现实问题,什么档案、户口、干部身份等等。我很小心地留意这员工集体宿舍里的各种故事,尤其是如何离开这里的成功案例,好比是“越狱”第若干集。
我低落的情绪终于引起了科长的注意,有一天下班后,他找我谈话。例行的一些汇报结束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小伙子你还年轻,很有才干,我现在四十已经出头了,为这家单位服务不到二十年了,以后还不全都是你们来管理?他不说,我还觉得他有些领导的能力,这一句话我听完之后差点没有晕过去,心里想:难道我二十年后就像你这样?这也太可怕了吧!这番谈话结束后,更坚定了我立刻设法离开的决心。
定决心之后,就是制定详细的“路线图”。目标也是很明确,就是到上海去!前文提到过,我也喜欢上海这个地方,大二暑假到上海,看到人头攒动的证券交易所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或许那个地方才是我所向往的地方。但是长路漫漫,如何才能重新回到上海呢?心中没有一丝的把握,所有的只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整个人处于一种严重的被束缚的状态,无论是困扰多时的户口、档案,还是对于这种不知道敌手的挑战。
     公司一帮子刚刚进来的年轻的毕业生总是在午餐结束后的一段休息时间开“短会”,这种“危险”的会议无非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交流出逃的各种信息。从室友口中得知前一届一个新进的大学生,成功离职并加入期货公司数月之后风光无限的成功案例,给了我很多的激励和启发。首先,这是有先例的,不是不可能的;其次,代价是很沉重的,由于没有“干部转正”,档案进不了人才市场托管,只有到当地的劳务市场(当时的规定就是这样);同时风险也是很大的,一旦失败,可能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境地。
     我自从进了这家公司以后,晚上的时光还在漫无目的地背诵“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用,但是相信以后会用得着的,不为有多少进步(实事上不会有进步),只是为了保持一种状态,使自己不至于在这种环境下丧失原本拥有的东西。同宿舍的人就齐齐哈尔,“哎呀,小兄弟挺用功的,还读英语,想干什么啊?”
心中牢记老爸的告诫“勤能补拙”,所以丝毫不敢偷懒,尤其是在这种很不稳定的情况下。相信任何的付出和努力都会在将来得到补偿和验证,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望着西湖边飘飘的落叶,怅然感怀:今年的秋天对我来说不是收获的日子而是奔波的开头。
   趁周末值班或加班的机会,我就偷偷地在办公室编写和修改我的简历;关注报纸的招聘信息,看看哪里有人才市场。因为不知道何时才能到上海去,但是认为第一步就是要走出这家企业,可能会在杭州的其他单位工作一段时间,也许是一年或者二年,甚至三年。
   有一个周末,我按照报纸上信息去一家期货公司面试。期货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我的背景也很感兴趣,然后就到了老总那里细谈。那个办公室真大!桌子真亮!令人羡慕不已。与那位老总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当然是胡编的,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先获得自由身,然后到上海去,所以不能与原来的单位搞得很僵,因为他们要设置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是非常容易的。我不能告诉他这个实情,离开的理由很简单,也是谁都可以理解的,但是我的要求就显得有些“苛刻”了。我要求把我的档案户口一并转出,移交到人才交流中心。这位老总就有一些不太理解了,他觉得你人过来就行了,反正原单位也不可能把户口打回原籍的,其他的都是虚的,你干得好了还怕什么没有?为什么非要那些个档案户口呢?
   第二天打了一个电话给那位期货经理,她说很遗憾,老总说你魄力不够。
   
   听完之后,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失落,因为我有心理预期,并且这样的挫折不会就那么一次。
我又一次次出入人才市场,大多数单位只是聊几句,然后提一下那个“过分”的要求,然后就是得到爱莫能助的答复。
    只要内心有追求,除了钱少一点,生活还是很充实的。每天晚上回到宿舍,聊完天,就开始给远方的追求中的小姑娘写信,信的内容其实特别得纯真,只是写自己对于很多东西的感想,胆子也很小,怕被别人说成是流氓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并不敢写任何亲昵地语言,因为自己并不知道小姑娘是否对自己“有意思”。写好信,就继续毫无目的地开背新概念英语。时间一长,同宿舍的人也就不来嘲笑我了。
    机会终于出现了!一次像往常一样在人才市场的逛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会计软件公司招销售人员,因为我专业学财务,所以对我很有兴趣,口头答应只要原单位肯放,他们同意帮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只是一个口头的承诺,但是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这样的单位是存在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想办法走出原单位,同时考虑出来后如何才能通过正常途径到上海去,看样子,原来计划的“路线图”将要大大提前。
几乎就在同一周之内,上海方面传来好消息,浦东新区将作为上海市的试点向全国引进人才,户口入沪问题可以解决!天赐良机!如果能够搭上人才引进计划的顺风车,那是上上策,如果不行,还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是要求单位将我的档案户口退回原学校,再参加学校下一届毕业生的分配计划,这样难度也很大,因为首先得学校同意。
记得那年的天气冷得特别早,11月就有点寒气逼人的味道。在11月初的一天,也就是到这家单位上班刚过3个月,我决定向单位提出辞职。我考虑了很久,到底向谁首先提出这份辞职比较合适,这关系到我是否能够顺利离开的问题。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先向财务总监(也就是总会计师)提出,然后再向书记阿姨说,而绕开那位顶头上司财务经理(科长)。那天下班后,我没有回宿舍,一直站在办公楼下面等待总监的下班,因为我知道他一般比别人晚一些时间下班,往往有很多的会要开。这是一次最漫长的等待!我在楼下踱来踱去,不时地向手呵气以驱深秋的寒意,同时心理在设想他会有什么反应,是否我的希望都会落空。可能那天他特别忙,比平时下班还要晚很多。终于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熄灭了,我提提精神,毕恭毕敬地站在了大楼门口。
他从大门一出来,我上前叫了一声“X总”,他愣了一下说小王还没下班啊,我就霍出去了说:“X总,我有件事想跟您谈谈。”他一听说我想要离开,没说什么,就问:吃过饭了吗?我说没有,他说那我请你吃晚饭吧!
那天总监点的一个菜我还记得,是狗肉煲,因为我此前几乎从来没有碰过狗肉。边吃边谈,谈我们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谈我们的想法,多数情况下,他沉默不语好像很专注听我在讲。既然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我也不想保留什么,他既然请我吃晚饭说明对我还算是客气的,并没有太为难我的意思。其实理由是显而易见的,钱少并且没有前途,尤其是后者对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我直接了当说,我要到上海去,但是由于现在的规定,我必须把档案材料交到人才交流中心而不是街道。他说这个技术问题可以跟书记阿姨去说,对于年轻人有志气有理想,他还是表示支持!其实这一关难度并不大,但是最重要,如果没有领导的首肯,是无论如何没法顺利走出的。
    然后第二天,我就直接去了书记阿姨的办公室,我知道我必须说话很小心,为此精心准备了一番。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准备并没有用到,而是自己讲着讲着就忘了。我要使出浑身解数去说服这位阿姨,不但要让她同意我的离职并且还要把档案交到我指定的地方,顺便要她同意时机成熟时,让我迁走户口,还有一个备选方案就是将所有的东西退回原学校。我从头至尾几乎没有什么撒谎,只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除了最后一句“如果XX公司以后还需要我的话,我会回来效力的。”
精彩继续放送, 不容错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1:00:21 | 只看该作者
up to  p10...  精彩继续放送, 不容错过.  

老虎前辈好久不见, 哪天有空过来再聚...:)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0 21:03:44 | 只看该作者
来了个编辑,不知版权有没有买啊,否则是盗版哦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1:15:30 | 只看该作者
版权不成问题....
问题是减少了这么多点击率,  石头很生气,,,,,,,,
5#
发表于 2007-12-10 21:40:15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2-10 21:54: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zchen 于 2007-12-10 21:00 发表
up to  p10...  精彩继续放送, 不容错过.  

老虎前辈好久不见, 哪天有空过来再聚...:)


你的手机为什么总是打不通?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虎 于 2007-12-10 21:54 发表


你的手机为什么总是打不通?


最近都在上海, 应该可以拉.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08:39 , Processed in 1.0724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