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之路”的由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3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B>2005-8-10 19:05:00    刘星  阅读572次  
<P>  唐诗之路这个概念,是新昌的竺岳兵先生提出来的,如今已经广为人知。
  竺岳兵先生不是专职学者,他原来是从事旅游业的,做过新昌县旅行社经理和县风景办主任。后来,他对唐代诗人在浙东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益沉浸其中,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近20年来一直专心致志于这项研究。
  1991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唐宋诗词学术会议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浙东有一条唐诗之路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国内唐诗研究领域的几位权威,还纷纷给予赞语。
  于是,唐诗之路的说法不胫而走,并逐渐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盛夏的一天,记者在重走唐诗之路时,特意到新昌县城,采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永安巷是城中一条古老的小巷,黄色的石板地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一座年代久远的宅院的门口,挂了一块小小的招牌:“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竺岳兵先生就在其中一间不算宽敞的房间里,从事他的研究。
  江山何处不风流,为什么唐代诗人偏爱我们这些后人所说的这条唐诗之路?为什么唐后这条旅游线路又重归寂寞?这是记者在重走唐诗之路的旅途中,不时涌上心来的疑惑。
  竺先生认为,浙东的秀美景色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特定的文化沉淀。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浙东农耕发达,手工业先进,大批北方士族名士和佛道名流汇集此地,使浙东发展成为可以与京城长安匹敌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士族文化荟萃之所、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圣地,以及道教领袖的隐修地。
  追慕魏晋遗风,是唐朝诗人们踏上这个旅程的一个动机。研究魏晋士人心态的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说,西晋时期的权贵们,如热衷于斗富而闻名的石崇之流,他们所理解的人生幸福,就是穷奢极欲,就是豪华的物质享受。东晋时期,社会时尚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士人名流们认识到,应该使生活变得雅致,在荣华富贵之外,他们有了诗、乐和山水审美的追求,直至对个性解放的崇尚。这深深地激起了唐朝诗人的心灵共鸣。像李白,对谢安、谢灵运的追慕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谢公石、谢公屐、乃至谢公妓,屡屡出现在他的诗篇之中,并寄托了他热切的精神追求。随着众多的唐代诗人慕名而来,一路上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与山水交相辉映的诗篇,就铺成了这条唐诗之路。
  追寻仙踪道源,是诗人们的另一个目的。李白来天台山,目的就是寻仙访道。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道教领袖,都曾经在天台山修行。李白时代最著名的道人司马承祯在天台山隐居了30年。李白见过这位司马道人,并对司马道人给予自己的赞许 ———“谓余有仙风道骨”十分自得,多年以后还在著作中夸耀这一点。李白在登临华顶所作的《天台晓望》中,直白地表达了他的“好道心不歇”。
  浙东唐诗之路,特别是天台山,又是当时最重要的佛教圣地。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是佛教中国化后的第一宗,连隋炀帝都甘心做智者大师的弟子。追求心灵解放的唐朝诗人们,是很喜欢于高僧交朋友的。这是他们走唐诗之路的第三个原因。李白下了华顶,也到了国清寺,并记入了他的诗作。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唐朝之后,随着儒家文化对士人的精神钳制逐渐加深,追求个性解放的魏晋遗风不再被儒生推崇,同时,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政体而独尊儒术,佛道文化逐渐边缘化,这条唐诗之路也就必然随同盛唐雄风渐行渐远,走向一个注定的历史结局。</P>
沙发
发表于 2005-11-14 04:1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板凳
发表于 2005-11-14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P>记得当年课文里有</P><P>就是背不下了</P><P>超级郁闷!</P>
地板
发表于 2008-1-2 23:21:55 | 只看该作者
你添我添大家添,大家都来灌水吧
5#
发表于 2008-1-3 11:02:46 | 只看该作者
想当年背书的时候,真是要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7 04:08 , Processed in 1.1057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