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亚病夫:国人自己想象出来的民族耻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7:5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清西方媒体将中国称作“病夫”,自始至终丝毫没有鄙视中国人身体素质的意思,而只是对中国政情——国力衰败、改革死气沉沉的一种描述。将“病夫”与国人身体素质牵扯到一起的,其实是中国人自己。


西方人称中国“病夫”,是针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滞后而言的
“东亚病夫”及类似词汇最早何时在西方出现并被国人所知,史料浩如烟海,可能很难穷尽得出一个答案。但官方意见,一般认为这个词汇出现在1896年。如上海市体育局五百年体育大事记中就说:
“(1896年)九月十一日(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所谓的“租界英文报纸”,是指上海的《字林西报》;“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这句话,则出自当时由梁启超主笔、风靡一时的改革派报纸《时务报》的中文译稿,该译稿名为《中国实情》。细心的读者其实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存在概念偷换的嫌疑,“中国是东亚病夫”被替换成了“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细读原文,能更清晰地看出这种概念偷换——《中国实情》其实是一篇针砭当日清政府改革失败的政治评论文章,文章开篇即用“病夫”形容中国,感叹清政府“麻木不仁久矣”。文章只此一处使用了“病夫”一词。其主要内容,则是批判晚清官僚系统腐败、官场风气恶劣,导致军事政治改革全盘失败。但作者似乎并未对中国的改革前途完全绝望,在文章的末尾如此期许:“总之,北京执政之臣,若果以除旧弊、布新猷为急务,势虽汲汲,犹未晚也!”
总而言之,这份被视作西方世界鄙视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文章,其实并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到“国人”——也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全文通篇都是在针对“中国”这个国家而发议论;更没有半个字提及中国老百姓的身体素质问题,而始终在谈中国的政治改革事务;即便是在提供给中国政府的改革建议里,也丝毫没有提及与国民体质改造有关的任何计划。换句话说:在这位外国作者眼里,因为中国无法启动政治改革,无法从传统帝国蜕变为近代国家,所以在甲午之战中连日本都敌不过,是“东方之病夫”。这个逻辑,与国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半毛钱关系。

[url=http://view.news.qq.com2012/dybf/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http://view.news.qq.com2012/dybf/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ur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8:00:26 | 只看该作者
是国人自己将“东亚病夫”和国人身体素质联系到一起的

但到了1903年前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突然人为强行扭曲了西方的“中国病夫论”的内涵。在该年发表的《新民说》里,梁启超第一次用“病夫”来形容所有的中国人——“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

“中(国)人不讲卫生,婚期太早,以是传种,种已孱弱;及其就傅之后,终日伏案,闭置一室,绝无运动,耗目力而昏眊,未黄曷而骀背;且复习为娇惰,绝无自营自活之风,衣食举动,一切需人;以文弱为美称,以羸怯为娇贵,翩翩年少,弱不禁风,名曰丈夫,弱于少女;弱冠而后,则又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鬼躁鬼幽,躂步欹跌,血不华色,面有死容,病体奄奄,气息才属:合四万万人,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

梁启超当然不是第一个指出中国百姓体质虚弱之人。但就现有资料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第一个将西方世界的“病夫论”与中国百姓的身体素质联系到一起的人;而且是第一个将中国成为“病国”,完全归因为国人都是“病夫”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8-6 18:55:39 | 只看该作者
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7:02 , Processed in 1.0661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