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6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花鼓” 朗树独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5:4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朝度本是满洲人啊,头戴乌尖,腰寄拉裙,身穿兰衫呀花呀袄啊,手拿花扇摇铃铃手拿花扇摇铃!……”,这是越剧?黄梅戏?台州乱弹?都不是,这是咱们天台人的“花鼓”艺术。通常提起天台的“花鼓”,我们会想到白鹤左溪的“花鼓”,其实在三合镇朗树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花鼓”艺术,只是“养在深闺未人识”罢了。
朗树村位于三合镇的西南面,全村共有630户人家,2000多人。朗树村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近年来,郎树村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自从2002年创建了村级文化俱乐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舞龙队、莲子行、健身球等活动相继开展,而在朗树村家喻户晓的“花鼓”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花鼓”之百年风雨历程
    近日,记者走进了朗树村,与“花鼓”有了近距离接触。听60多岁的“花鼓”老艺人陈立荣讲述“花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是在清朝末年,某日,村里来了一位来自临海大石的“花鼓”艺人,这位艺人叫姚老五,据说就是他手把手教会了当地的村民,并组建了一支本土的花鼓戏班。于是后人就把姚老五奉为创始人。那么朗树“花鼓”与安徽的花鼓戏是否有着关联呢?记者询问了不少老人,他们都不置可否,但从现存的曲目资料来看,很有可能姚老五的“花鼓”最初就是安徽的花鼓戏。作为一种流传在各地乡村的民间曲艺形式,它在流传中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从而发生了变化。据县文化馆的人员介绍,朗树的“花鼓”在不同的年代结合了不同的戏种,如在民国时期就与榧树词调相结合,如今则有带点越剧的风味。
     朗树“花鼓”在这百年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最初“花鼓”只是村民在忙碌了一天后的自娱自乐,也就6、7个人凑在一起吹拉弹唱,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具有规范动作的艺术表演形式,词曲创作与演唱风格也日趋完善。据陈立荣老先生回忆,“花鼓”在民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后这段时间里,曾经几度停演,随后又重新组建,这样的艰难历程至少有2、3次。民国时期,朗树“花鼓”曾经兴盛一时,演出时的热闹场面不比过年过节差,不少邻村的村民都会跑过来争相观看。
      在陈立荣老先生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演出大概是在1984年,当时一共有14个人左右,他们走村串巷,不仅在自己村还去了坦头等乡镇,连续演了2、3天,带去了10多个节目,当时来看的人挤得是水泄不通。“我20多岁开始就参与花鼓的演出了,从此一直在后场拉二胡。那时候,花鼓很受欢迎,我们不仅在天台县演出,还去了临海各乡演出。”陈立荣老先生兴奋地对记者描述“花鼓”当年的美好岁月。

                                                    “花鼓”之独特艺术魅力
      朗树“花鼓”演出时分前台与后台,所谓前台就是表演人员,通常分为小旦、小生和花鼓婆、花鼓公4个角色,演员身穿戏曲服装,如花鼓公头戴一顶尖尖的帽子,衣服以兰色为主色调,表演时手执一把花扇。同样道理,其他演员也要穿固定的服饰,小旦佩带戏曲花旦的行头并身背一个花鼓,演出时不是真正地去敲打,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小生则手拿小锣一面,花鼓婆要手提花篮,可谓分工明确,一目了然。这些角色都是小孩来演出,特别是小旦、小生一般从村里7、8岁的小女孩中挑选。后台也就是我们现在在戏曲表演中看见的伴奏人员,通常由村里精通音律的村民组成,人数在8个左右。演奏乐器种类齐全,包括大钹上钹各一面,锣一面,小叮当一面,笛一支,二胡一把,板胡一把,京胡一把。
      演出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后场的伴奏下,四个角色先走过场,接着分别由小生与小旦一起演唱,花鼓公则与花鼓婆一起演唱,也就是一对接一对上场表演,最后四个角色重新回到一起来谢幕。最为奇特的就是每对演员演唱的手法、曲调、唱词都是不同的,并且是用天台话来演唱。其实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折子戏。
    演出的曲目目前保存完好的有《花鼓头》、《仙花调》、《女看相》等,演唱内容大多以反映满族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如《花鼓头》,它讲述了一满族男子与一汉族女子因着偶然的相遇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因缘。同时也有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如《女看相》则描写了一位丈夫出门在外被婆婆赶出家门的妇女的艰难生活。尽管有些戏文内容是悲剧,但节奏却很明快,曲风充满喜乐、欢快的味道,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当日上午,陈立荣老先生听说记者想亲眼感受一回“花鼓”的魅力,于是和几位同行们搬来了戏箱,这6只戏箱内道具与服装一应俱全。村里的文化管理人员叫来了小演员,认真地给她们梳妆打扮,一会儿功夫,活生生的花鼓婆与花鼓公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在朗树村的古戏台上小演员们为我们现场上演了一出《花鼓头》,顿时戏台上丝竹袅袅,台下人头攒动。小演员们的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不乏幽默生动。

                                                      “花鼓”之焕然重生
      “只要村里40岁左右的人都知道花鼓,都会唱上几句,在我们村比越剧还受欢迎呢。”陈立荣老先生这样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朗树“花鼓”已经停演20多年了,虽然它道具简单,唱词通俗易懂,对演出场地没有严格限制,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容过于陈旧。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老艺人也因各种原因退出了花鼓戏台,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曾经风光一时的“花鼓”现在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在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下,朗树“花鼓”重新浮出了水面。据当地文化管理人员介绍,朗树“花鼓”已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合镇党委政府也对其进行专门的保护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目前一个初具规模的“花鼓”戏班已经建成。为了使“花鼓”更好地继承下去,他们准备利用朗树“花鼓”原有的曲调,结合现在的农村生活,对唱词重新编写,写反映新时代农村新面貌的内容,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同时镇里还成立了朗树“花鼓”保护小组,将对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计划成立一个正规的花鼓戏班,让朗树“花鼓”这朵民间艺术奇葩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目前,这个小戏班共有12位演出人员,经常在镇里县里进行表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领略到“花鼓”的魅力。

     花鼓表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 街币 +48 魅力 +2 收起 理由
无愁河 -2 我很赞同
abracadabra + 2 + 50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6-28 15:44:2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好
板凳
发表于 2007-6-28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后司街组织一下观摩用天台话来演唱的花鼓!!!
地板
发表于 2007-6-28 21:35:16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6-29 02: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天台也有花鼓戏,有意思。
6#
发表于 2007-6-29 13:55:45 | 只看该作者
我好像有本白鹤的莲子行手抄本,有空翻出看看词去
7#
发表于 2007-6-29 17:58:13 | 只看该作者
相片拍得嘛……
8#
发表于 2007-7-1 09:13:41 | 只看该作者
只听说过“左溪花鼓”,

原来朗树也有花鼓。

不过这些民间的艺术,也只有一些影子了。

最近CCTV的《中国记忆》栏目,意在打捞这些失落了的记忆,拍得不错。

原以为这是新的栏目,上网google了一下,才知几年前,就开始做了。

于是,上bookuu,订购了《中国记忆——民间绝技》、《中国记忆——民间习俗》、《中国记忆——民间艺术》DVD。值得一看。
9#
发表于 2007-7-2 22:20:01 | 只看该作者

胡明刚

水月兄弟这篇文章是泥土里挖出黄金来了,天台左溪有花鼓,汪林是 熟悉的。他搜了很多的花鼓民歌呢。
台州晚报有个人文版,你这个是可以拿过去的。
可以上浙江日报的,浙江文化月刊也是可以的。
可以欢人民币的,请客喝茶吃肉的,毕竟劳动是辛苦的,要有收益才对啊,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09:1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胡明刚 于 2007-7-2 22:20 发表
水月兄弟这篇文章是泥土里挖出黄金来了,天台左溪有花鼓,汪林是 熟悉的。他搜了很多的花鼓民歌呢。
台州晚报有个人文版,你这个是可以拿过去的。
可以上浙江日报的,浙江文化月刊也是可以的。
可以欢人民币 ...

  胡兄别来无恙啊,听君一席话,盛读十年书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7 10:15 , Processed in 1.1276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