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3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里家山——读《圣地天台山》后 (授权发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画里家山——读《圣地天台山》后 (授权发表)

              作者:高汉



《圣地天台山》书影  作者:高弘奇

    家乡自由摄影人高弘奇赠我2003年香港版影集一册。他对家山的热爱、对天台山文化的理解和对真善美的刻苦追求,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所作堪当弘奇入圣四字:弘者、大也、画面景观之广阔、丰满、状美,超乎寻常;奇者,破平庸而近圣境,令人仿佛身在其中。他以镜头游刃于天人之际,融人文于造化,化自然为人文,得种种高雅妙境,不是摄影艺术下了大苦功者不能办。

        一、赤城山:远近晨昏各不同


    从孙绰写了“赤城霞起兮建标”,“赤城栖霞”就成了天台大八景之一,很少有人对它的欣赏越出这种传统景观;即使有,不过二三子而已。高弘奇大胆突破传统,使它回归于大自然的宏观世界来观赏。同一影集、同一题材,一概取远景或大远景表现方式,竟有四幅之多,对谁这都是很大的挑战:怎样才能使它们各具个性呢?

    真不愧为高手,他在同中取异,利用远近、晨昏和角度的变化,创作出了各异其趣的赤城山,使读者对之一往情深,视如天台山仙子,获得了一见难忘、目不愿转睛的美感。

    扉页一幅,明霞漫天,烟云缥缈,赤城山恍如海上蓬莱。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齐腰截取其上半部,加上半天云海,隐约青山、横陈橙霭,创造了赤城一峰独秀的丰姿,令人感到她仿佛近在咫尺,油然的“蓬莱此处是吾家”之感。但是到此他仍未罢手,又拍摄了一幅更迷人的画面:完全摆脱了烟霞云霞,仅仅截取几级梁妃塔,和近山高处一点两点岩头,赁借朝阳日影的辉映,表现拂晓的赤城山:上面,晨空湛蓝如洗;下面近山树影参差,黝深如梦;梁妃塔有如晓梦方醒的仙子容颜。出人意表的是:塔畔竟挂着一轮淡月,似乎是一面只等梁妃妆罢就要落山的镜子。也许你可以说这是巧合,但此情景需要有人去发现、去等待、去寻找表现它的最合适的角度和最恰当的时机。其实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创造。“文章本天成,妙手自得之”,讲的大概就是这种状况。

    作者还不肯就此停步。对于赤城山的爱慕使他如醉如痴,竟然在月到中天的深夜前去拜访,摄取了幽梦中的仙子,创作出人们从未领略过的优美境界。以栖霞鸣世的赤城,梦中居然是一片海蓝。为了写出这种朦胧的梦境,以近山的苍黢和因月色而发白的微云作陪,描绘出了月夜欲去而不前,黎明趑趄而难进的情景,使读者不禁梦入赤诚了。这真是梦吗?不,是诗;真是诗吗?不,是画。北宋黄鲁直《次子瞻、子由题憩寂图》诗云:
        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
    弘奇在这里用的,不是淡墨,是海蓝:由深得发黑而逐渐淡去,以至于月白;层次之分明丰富和谐,得尽自然奥妙。


    这四幅赤城山作为《圣地天台山》的压卷之作,是很有道理的。无论是千朵红霞、万里朝晖,还是一轮晓月或无边残夜,它们都各具一格地为这位天台山仙子展现出了仪态万方的婀娜风姿。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技术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劳作也十分的辛苦,但是更重要更辛苦的,还是意境的开创与提纯;在这里,高弘奇都做到了。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14:3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1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10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2:03 | 只看该作者

           二、华顶山:艳妆淡抹总相宜


    涉及华顶的作品,影集有八九幅之多,几乎包括了它的主要景观。最令我神往的,是《杜鹃林》、《华顶雾凇》和《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均以色彩朴素得几近于单调取胜。它们没有《云锦杜鹃》的艳丽,也没有《拜经台日出》的辉煌,却深得“淡墨写作无声诗”的神韵,秘诀盖于强调了真实、朴素、生动的生命的本质形象。


       清初著名大画家石涛(1642—1716年,即朱若极,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法名原济)有《画语录》传世。在《笔墨》一章中论及生活时说:

   山川万物之具体,有正有反,有偏有侧,

   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

   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收,有缥缈,

   此生活之大端也。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次蒙养生活之  权。

   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 …有奇峭,有险
   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他讲得很有点唯物辩证法味道。作画离不开笔墨,笔墨运用当然离不开生活和感受生活者的灵气(悟性)。摄影人用镜头作画,以取景框对山川万物进行取舍、切割,选择内外、偏正、明暗、远近、层次、丰致等等,以“尽其灵而足其神”,运用之妙,存乎作者一人之心。上述三幅,弘奇以朴素的色彩写华顶风光,但由于突出了事物生命的本质,反而因朴素而显得生命的力度。杜鹃林巨干虬枝,龙蛇飞舞之势,生动地表现了华顶为什么会有足以包围整个寺院和山头那灿若朝霞的花海。同样,雾凇满身的柳杉依旧峭然挺拔,才说明那里为什么会有漫山遍野的森林,其间茶园虽小,能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它的顽强生命力就足以令人闻到华顶云雾茶独有的清醇香气了。

       当然,弘奇并非不善于运用色彩。《华顶寺》、《华顶归云》、《华顶寺大殿》等画面,都证明他原也是丹青高手。《华顶归云》就是巧妙利用近树、远山、晓雾、透明的霞光、舒展的流云之间层次丰富而浓淡有致的颜色,构成了一幅天孙难织的绝妙图画。它并不绚丽,但比绚丽更动人,因为它真实,利用了冷色调为主的色差和天地的自然造型,构成了云的动感。在这一意义上讲,它比《拜经台日出》更富有表现力:色彩更调和,也更高雅。

    两幅华顶寺各有千秋:一幅,时在暮春,云锦杜鹃和漫天晓雾按画面的对角线布局,缩小了寺院的景观,相对扩大了青山、白云、碧树、鲜花所构成的自然的强势,是极巧妙的扬长避短之作,大大优化了华顶及寺院的佛国气象。另一幅,时在隆冬,落叶树枯枝上的冰雪未化。华顶寺的精华,除了环境,就在于晋海法师督造的大雄宝殿,画面所强调的正在这里。没有鲜花,只有远树、蓝天,于是辉煌的琉璃瓦大殿鸱尾耸峙,檐牙高啄,遂成主体。作者的智慧在于:把这座辉煌的建筑偏偏隐藏在交错如网的枯枝老干后面,这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欲盖弥彰的效果。由于整个画面的主次、远近、层次和色调分明,对比强烈,使读者的美感几趋于饱和。

    华顶真是美极了!在一般游人登顶游目骋怀之际,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但这种感叹往往是笼统的,又往往难以从广阔无垠的视野中取其精萃,细细观赏。弘奇影集现在把游人这种美感定格在最动人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创造。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14:4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3:02 | 只看该作者


         三、天台青末了,山水钟神秀

    杜甫曾有《望岳》一首云: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有论者说,对此诗要分四个层次理解:一二句是远望,三四句是近望,五六句是细望,还说,以上都是写实;七八句才是想象。其实此论多少有点繁琐,也有点机械,前六句能脱离想象吗?诗嘛!岱宗之意为四岳所宗;宗者敬也,已经把五岳都人格化了,何尝不起于想象。我且活剥其中二三句为题,实际上可用以概括《圣地天台山》的主题,它所描绘的正是天台山之所以为佛国仙山的灵魂。影集中把秀字体现得最完美最突出的,当推《百松岭》、《百丈崖》、《万年山》、《百丈仙境》诸幅,尤以前两幅为胜。

    在童年时代,登楼看山是常事:东望黄榜,西望巧尖,北有飞鹤,南有莪园,山山相缪,郁乎苍苍的天际线,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还不时在我老年的梦境中出现。我却从没有见过像《百松岭》那样的风景:山因群松而妩媚,松因晓雾而翘遥;远看,它好象一方精美无比的大理石,仔细看去,大理石毕竟是切割下来的矿石,再精美也是没有生命的灵秀之气。《百松岭》则不同,在你面前,群松仿佛在晨雾的飘动中发出遥远的轻微的涛声,那是在呼吸山间的朝气;还好像在为遥远的云山起舞。何谓秀?禾苗吐华也,那是含苞待放时植物独有的一种不可抑制的生命形象和气势。《百松岭》所描绘的,正是天台山的灵秀之气,而且态势恢弘,却又优雅舒展,朝气蓬勃,因此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天台山神秀所钟,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形象:一是《百松岭》;二是《百丈崖》,可以与后者相比媲的则是《琼台》。我不知道弘奇是在什么地方跂脚,才拍到这样杰出的画面。陈虹序文中说,他们为摄影还有过历险的故事。我估计,不“玩命”是断难完成《琼台》、《百丈崖》这类作品的。

    《百丈崖》除了得力于崖石峥嵘,翠莽蒙络外,还得力于崖石背后一片迷梦的远天山影和几处错落的村庄,还有崖前一片近山的阴影。如果没有这远近两处一黝黑,一辽远的陪衬,《百丈崖》的崔嵬和天地的广袤就难免减色许多。

    《琼台》的奇险则在于作者充分表现出了他上与天齐,下临不测峭拔之势,巧妙地利用了斜日映照,从色彩上突出了主体的形象,还捎带上几枝绿叶,连那上面虫子的啮痕都清晰可见,以此为对比,仙人座的岩石显得格外粗犷突兀,琼台就更有别于周围的环境了。有此虚实、远近、粗细、明暗兼美而得体的构图,“尽其灵而足其神”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山既如此,水更不待言。《幽溪》、《水珠帘》、《石梁飞瀑》诸幅的水,如丝似雾;《雷马坑》、《幽溪雪瀑》、《应真沐浴潭》诸幅的水,令人似闻淙铮潺湲之声;《寒山湖》的涟漪荡漾;《始丰溪》则平静如镜,近处才见波光粼粼。弘奇真是做足了天台山水的文章。


    水原本无形,都因环境地形的错杂多变和点缀而得势、赋形、生彩,或者挟风雷而有万军不挡的声威;或者美如倩女秋波,明媚含情,夺人眼目;或者如歌如诉、如瑟如琴,叮当似有环佩之声…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固极山水妙镜,但毕竟隔着一层文字,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弘奇诸作所捕捉到的,都是他对天台山水的直观感受,打破了文字的间隔,让读者直面山水的魅力冲击。这正是《圣地天台山》足以震撼人心的原因之一。

    水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但是哲人们却从中得出了极不平常的道理:老子云:“上善如水……不争故无尤。”(《八章》)他说的“不争”指水虽利于万物,但永远呆在最低的地方。这种善良无与伦比,所以它才称得上是“上善”。孔子又从另一侧面探索,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知者”,有知识的明白人;“乐”,喜好也,最后的乐则指快乐。知者既是明白人,当然通达事理,知道世事的发展变化,不会永远停滞不前,所以他总是与时俱进,和水一样流动,因充满希望与理想而进步。“仁者”,是指懂得义理、讲原则的人,既安于义理,讲原则,所以他总是安静如山,不会因为稍有风吹草动就轻举妄动,做出违背义理和原则的不仁不义之举。弘奇如此下功夫描写天台山山水的品性,而且所写都是它的自然状态,最美好最动人的形象,其目的显然是在挖掘、表现水何以为上善,何以为知者所乐;山何以为仁者所爱,而且更有日月云霞、山花林树、清泉飞瀑作伴;此外他还要说明什么呢?那就是寺院和僧人了。“天下名山僧占多”,为什么僧人喜爱名山?名山又何以因僧寺而更加驰名?这就是《圣地天台山》这本影集要表现的主题的另一个侧面。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14: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4:18 | 只看该作者

        四、半是山川半是僧

    这本影集连封面在内,大小共计60多幅画面,大体上半是山川半是僧——当然包括庙在内。作者对佛教的重视可知了,命名为“圣地”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当是指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它取“智者大师说法处”巨岩为封面,可以为此作注。影集腰封上的文字所说明的也是这一点。

       宗教与艺术结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当然因为它们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宗教,有所宗而受教也,所追求的是超现实的至善至圣。艺术所追求的是现实中的至善至美。所以宗教从来都要依靠艺术来表现它的至尊,赋以至善至圣至美的形象。艺术也乐于借宗教之所需,来表现现实世界中对真善美的理想的追求。两者的结合产生了许许多多伟大的艺术巨构和精品:云冈、龙门的石刻、敦煌的壁画和雕塑,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建筑、壁画和雕刻,伊朗的细密画,印度阿旃陀和柬埔寨吴哥的石窟……世界上此类文化遗产屈指难数。《圣地天台山》所体现的也是如此,只是它所采用的手段是摄影艺术,不是别的。作者为此付出了他全部的智慧和惊人的意志力量,不然他不会从数以万计的作品中只选出几十张编集成册。这种对于至美的追求,大有宗教家求神入圣的热情在,显示了弘奇作为摄影艺术家的尊严品格。他所取得的成果当然是辉煌的。

       《国清寺》大门一幅,我早就看到过,不知出自弘奇之手。此番重读,如见故人、亲切倍增。它的最大特点是融雄大气概与幽深境界于一体,这是非常难得的,意涵十分丰富而深邃。其雄大来自景物的布局:采取粗线条一横五纵、大开大合手法,以此衬托那一段杏墙;杏墙面积虽小,由于颜色鲜明,“隋代古刹”四字极为突出,遂成为这一片银色世界主体的地位是毋须争议的,雄大自见。幽深则出于四围皆山,漫山皆树,树则枝叶纷繁,枝叶又因积雪而形象愈益丰富多姿,“深山藏古寺”境界不言而喻。这一布局,因为舍弃了丰干桥南端的许多琐碎细节,让大树遮去“一行到此水西流”碑的大部,并置寺门于角落阴暗处而获得成功。以杏墙上四字点题,以雄大与幽深并见的氛围表现了此处是中国佛教第一宗派根本道场的巨擘尊严,这一画面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是绘声绘画很难完成的,实在堪称风景名胜摄影艺术的杰作和范本,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

        此外,《法会》的辉煌、《瞻仰舍利》僧人的全神贯注、《万年寺大殿》趁僧众礼拜使形象模糊之际表现了如来宝相的格外清晰和庄严,都是上乘之作。这些画面都有很大的感染力,使人有亲历其境之感。特别显示作者具有高超造境能力的有两幅:《学僧自修》和佛陇《说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尽量减少人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而且都把人压在底部,把绝大部分画面中所占的空间留给自然或环境的景物,而且都在画面上部,形成人物与环境的特殊关系。《学僧自修》以超过四分之一的画面表现窗外瓦背上的积雪,超过二分之一的画面表现乱石墙、墙面雪白、仿佛结满了冰,两个裹着厚厚的青色棉袍的学僧靠窗坐在这一片冰雪世界里,缩着脖子。 这种布局令看照片的人也感到苦寒战栗,而那两位身处其中的学僧却都全神贯注地读经,“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境因此和盘托出。别出心裁的还在于,这两人之间,竟有一个小杯,杯里插着几枝盛花怒放的寒梅。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作者用它来表现学僧内心因有所得而欢欣,象征严寒苦学中充满一片生机。不是独具匠心者,难有此种创意。

        佛陇《说法》与《学僧自修》异曲同工。地点不在室内,而在高旷的“智者大师学法处”的佛陇山头。封面上已经展示的巨岩,此处只留下凿有“智者”两字的一小部分,这是非常聪明的省略:前面趺坐着一位戴眼镜的僧人。隔开一段距离就是十几位面朝着他的听众。大家都身披杏黄僧袍,正襟趺坐。他们背后是天高云淡的万里睛空,其蓝如海,所占空间约居画面四分之三之多。这种造境显然为了说明,僧人说法仿佛已脱尽红尘,如在天上。与《说法》一幅相接的正是《佛陇观云》,这是编者用心所在,足以让读者回想起当年智者啄峰饮涧,开创中国佛教天台宗时的艰苦岁月,虽然一年后智顗得到了陈宣帝的大力支助,但要在天台山建12座寺院,培养大批宣讲天台宗教义的信徒,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作者用《国清寺》、《华顶寺》、《方广寺》、《高明寺》、《万年寺》、《扬经亭》以及《韩日僧众朝拜祖庭》等等一系列优美画面描写天台山上的僧侣生活,实际上是在约略画出天台宗的史迹及其今天依然存在的影响。一部乐曲,它的主题总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奏而得到发挥和加强的。作为乐曲的核心,也是多种变奏个赖以发展的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主题所包涵的音乐思想。《圣地天台山》影集的主题,显然在于表现佛教天台宗,这正是天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摄影艺术来刻画这一主题而言,作者是成功的:生动、丰富、多侧面、多格调,“充实之谓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达到至真、至善、至美这一点上,摄影艺术与宗教所追求的,原有许多共同之处。差别只在于:摄影艺术必须以现实生活和山川景物为对象为手段寄托自己的思想;当然这并不妨碍前者在创作中寄托某种虚幻的想象,但就摄影艺术的本质来说,寄托其中的虚幻想象正是美,是人生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境界。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14:4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5:53 | 只看该作者
         
        五、一点希望

    弘奇的《圣地天台山》影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成功之作。经反复阅读,比较,发现有些画面仍然存在有待思考的问题。例如,《学僧自修》一幅,为什么杯花上有一片孤单的,略带淡黄的绿叶呢?无论从季节和花时判断,都好象不该出现这片叶子。对于粗心的读者来说,或许根本就不以为意,甚至视而不见。但对于希望它十全十美的读者来说,失真之感就像眼中的沙子一样,使他十分惋惜。

       艺术讲究细节,任何大局实际上都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诵经》一幅,那案头上的香炉和几炷残香,前排僧人身边的几双摆得整齐的僧鞋,事虽小,说明的问题却很大,它们表现出了僧人诵经时的虔诚平静心境和僧寺的生活气氛。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刻画,只要摄影机的角度稍稍一变,有些细节可能就会从画面上消失,肯定要减色不少。

       同样精彩的是《石梁飞瀑》桥上两个坐着对话的僧人,有没有他们似乎无关大雅,其实不然。别看比之从天而降的飞瀑,他们小得几乎看不大清楚,但是有了他们就会使读者想起这里必有僧寺,是佛国仙山,还仿佛可以听到悠远的钟声,也就古趣盎然了。

        比较令人遗憾的是《拜经台日出》。拿它与《寒山湖》生《始丰溪》一比,色彩的失真、不调和就显出来了;那一轮旭日似乎更突出一些。如果能和我们制片厂的洗印车间那样,可以为镜头配光调色,这种问题原是可以解决的。

        当然,这不妨碍《圣地天台山》成为天台山文化不胫而远行,也必将促进我们天台摄影艺术有更大的发展。它对天台山旅游事业发展的影响,决不会是暂时的。我衷心希望弘奇能在这十分可观的基础上,作出更大、更惊人的贡献。摄影艺术源自西方,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一领域内,如何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原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课题。我们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要走的路还长。如何表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则更有待于有为之士去开拓。

                                                                                  2006
113、北京



(文中照片从《圣地天台山》一书翻拍,片质与原作相差堪远)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14:51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49:2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高弘奇,男。出生于1962年。自由职业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天台山风光、风俗、宗教题材摄影。其作品多次在各类摄影大赛中获奖。2002年度荣获《中国摄影》反转片大赛十杰提名称号。先后拍摄出版《天台山》、《国清讲寺》、《中国·台州》等10余本摄影画册。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9 07:53:46 | 只看该作者
                        《圣地天台山》序


                            陈虹


    这本摄影集是高弘奇从他十余年拍摄天台山的数以万计的图片中选编而成的,在付梓之际,弘奇命我为之作序。我虽然也有相机,空闲的时候也摆弄几下,实际上却并没有入此门,但我与弘奇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了,我看着他的作品从稚嫩逐渐变得成熟,许多作品就是我在场时拍摄的,其中一些甚至还有惊险或有趣的故事,所以对集子中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正因为如此,我想,由我来说上几句也是有理由的。  


    弘奇是天台山上土生土长的摄影家,自拿起相机开始,他就一直把镜头对准天台的山山水水,天台山秀丽的山川和深厚的文化,是他摄影创作的无穷源泉。所以,我觉得在介绍弘奇的摄影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的天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有着奇丽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在1421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国清、赤城、塔头-高明-螺溪、石梁、华顶、百丈、桐坑溪-万年、桃源、清溪、紫凝、里石门、寒岩-明岩、九遮山等13个景区。总体而言,从国清寺开始到主峰华顶的北边景区,是佛的世界,集中了天台山的主要寺院,除了国清寺外,还有智者塔院、高明寺、方广寺、华顶寺、万年寺等,也是山水精华所在,有“第一奇观”石梁飞瀑,华顶归云,云锦杜鹃等;百丈、桃源相连成为仙山,是历代道家修炼之所,有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赤城山是佛道双栖之山,山上有道家的第六洞天,也有佛家的紫云洞,同时还是济公少年的读书处,为佛道两家的分水岭;西边景区多田园风光,为历代名士隐居之地,唐代诗僧寒山子就在此隐居七十余年。


    天台山享有盛誉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就发生了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邂逅两位仙女,缔结人间姻缘的美丽传说,这个故事流传至今,给天台山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后,佛道两家许多高人相继进入天台山,或坐禅修炼,或创宗立说,渐渐地,天台山有了佛国仙山的美名。而为天台山赢得更多声誉的,是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国清寺的地位是和佛教天台宗联系在一起的。公元575年,高僧智岂页来到天台山,开始了他影响中国佛教史的伟大事业。 在天台山,智岂页居留13年,潜心研究佛学,在统一南北佛教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建立起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成为一代创教大师。国清寺是根据智岂页生前的一张草图建成的,后来成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天台宗是有着世界性影响的佛教宗派,在智顗圆寂二百多年后,日本和尚最澄带着弟子浮海入唐,登上天台山,他先后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佛陇行满学习天台宗教义,学成归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从此,以天台宗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一直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最澄入天台山后又二百多年,高丽国僧人义天来山求法,归国后,建愿刹高丽国清寺,创立了高丽天台宗。以后,两国僧人来山礼法报恩络绎不绝,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朝拜热。


     弘奇选择天台山作为他创作的母题,首先是因为他是天台人,后来便是因为热爱了。这种热爱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天台山有如此的神山秀水和丰厚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天台人都感到自豪。十几年来,因为摄影,弘奇走遍了天台的山山水水,熟悉了天台的一草一木,从山间飘拂的云雾中,从寺宇隐约的钟声里,他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对天台山的情感和对天台山文化的理解,这种情感和理解,又逐渐化为他摄影创作的源泉,天台山已成为他心中的圣地。其二是对摄影艺术的热爱,用摄影界的行话,叫做“发烧”。摄影对于弘奇来说,不仅仅是艺术,还是饭碗,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从十年前辞去公职到现在,一直以摄影为生,这在天台这个小地方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并没有因为要“吃饭”而降低了对艺术追求的标准,这就更不容易。摄影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实践过程,要付出艰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还需要经济作为后盾。十余年的摄影创作,他登山巅、涉溪流,起早落暗,为了捕捉美妙的瞬间,不知历经了多少个并不美妙的时刻。摄影创作的艰辛,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有深切的体会,同样,摄影创作的快乐,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有深切的体会。弘奇是幸福的,因为他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从这一点上说,弘奇让人羡慕。


    愿看了《圣地天台山》摄影集的朋友,也能象作者一样,爱上天台山。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4-19 08:06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4-19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拜读!
高汉老师观察入微,体会深刻,而且对于摄影色彩还是专家里手,实在令人钦佩。
也许只有远离天台的游子,与故乡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接触和感想,其思考才会真切,情感才能如此恢弘散发,一泻千里。
9#
发表于 2007-4-19 10:57:18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网络版的画册
10#
发表于 2007-4-19 12:58:52 | 只看该作者
图文不曾寓目,不敢置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8 21:13 , Processed in 1.1080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