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07|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古刹散记——大同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23:2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同寺

     人们还是习惯把原大同乡政府所在地,称为“大同寺”或叫“大同”,可是那座大同寺早已不存在了。
  大同寺在天台东北的深山里。那里是天台、宁海、新昌交界处。在大多数天台人的心里,那是一个十分偏远又十分陌生的地方,虽然对那里的认知度不亚于国清寺,可是真正到过那里的人却少得可怜。人们习惯把从大山深处来的称作“大同山里”。它成了深山僻壤的代用词。
  就是在如今的岁月,那里还是显得很僻静。虽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公路九曲三弯地通到了这里,可是除了山里人,外来的人极少。这里的太阳显得特别的明亮,山泉流得也特别欢快。公路上很宁静,也很空寂。也许你走了十来里也遇不上一辆车,隐约会听见很远的山腰上传来的忽轻忽重的说话声,可是那如潮如浪的竹海却使你瞅不见人影。
  “大同”的房屋显得散落无序,一条溪水在前面流过。问起大同寺,有人指指山坡上那一幢二层楼屋,瓦顶,木板壁。屋内正中有一条向两边分开的楼梯,看样子也只是方丈楼,或是寮房,或是什么殿堂,而后又重新修过的。其余的已被乡中心小学改造得看不出丝毫昔日的痕迹,从学校的范围看,这座寺院的规模在天台山的寺院里,最多也只能算是中等。
  这座屡次被载入天台山志的古刹,创建于五代的后周显德5年,也就是公元958年,比相距几十里的华顶寺晚了22年。为什么会在人烟罕见的地方建造一座寺院?是哪位高僧大德创立?史书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在这样边远的深山里,寺院的供给可想而知,只有靠他们农禅并举了。它原名是“菩提大同寺”后改为“大同寺”。鼎盛时僧众多达百余人。“大同”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礼记•礼运篇》中。千百年来,许多儒家学子把它作为理想世界而为之奋斗。当时的僧人以“大同”命名,不由得为他们潜意识中追求人类自由平等和社会安祥和平的远大志向而震惊。尽管这座寺院从建起到衰败的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也没创造出与“大同”气魄相似的宏伟大业,但它曾经存在,就足以使后人为之感慨。
  民国13年早春,天有些寒冷。天台山上云雾茫然。山巅上还能见着许多积雪。在那寂静的石径上,忽然闪出几顶骄子。这一路人马到了高明寺,后又去了石梁飞瀑。那些山民们对这路人马感到很惊奇,便驻步远远眺望,猜测到这是一群什么人。有人认得其中的一位是县长大人。还有一位身着夹袄长衫头发雪白的老人谁也不认得。从石梁回县城的途中,轿子在大兴坑岭头小憩片刻。
  老人迈出轿子,用手搓揉着腰,环顾四周,指着那条往北方向的石径,问,这是通往那里?县长告诉他,是通往华顶寺、天封寺,还有最远的是大同寺。问,是大同寺?答,是大同寺。问,寺是何时建造的?答:是五代后周时造的。问话中,老人的眼睛始终注视着远方,眼光渐渐地黯淡下来。接着他神态凝重,沉默无语。县长似乎领悟到什么,问,大同寺要去看看吗?老人迟疑一下,而后转过身挥挥手,说,不去了,回城吧。
  后来人们知道,那位老人就是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这位一生都在为“大同”而上下求索并著过《大同书》的风云人物,未曾想到早在900年前天台山竟然也有一座名为“大同”的寺院。多么的熟悉,多么的奇巧。坐在轿子里的康大人阖上眼帘,显得十分的疲惫。没有会知道这位老人在想什么。
  而在几十里外的大同寺,并不知道大兴坑岭头发生的一切,僧人们仍旧是早课晚课,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生活。偶尔有砍柴或是采药的山里人路过寺院,进得山门来讨口水喝或要碗饭吃。闲聊之中说起康有为大人来到天台山浏览的事。寺僧们听了也是十分的平静,山路遥远崎岖,那些名流骚客是极少会到这里的。
  大同寺是何时消失的,没有人会记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里成立了大同人民公社。僧人们纷纷卷起衣衲离去。空旷的殿堂给人民公社提供了现成的办公室。后来又给公社中心小学作了教室。再后来就是要倒塌了,重修了,重建了。在岁月的风雨中,古刹的韵味一遍遍地被冲刷,在冲刷中又一点点地消失。
  站在大同寺的遗址上,泉水叮咚,阳光和蔼,习习的山风中含有一丝的清凉。在这静谧的深山里,你可以驰骋你想象的炭笔,去描绘你心目中的大同寺。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7-9-16 08:1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1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9-15 23:41:48 | 只看该作者
很早的时候就在想,这样一个在天台都算最偏僻的地方,为什么有如此高贵的名字:大同。
不得不说,佛家思想是伟大的。
板凳
发表于 2007-9-16 08:35:50 | 只看该作者
从来没感觉过“大同”名字的高贵
因为小时候
每次偶老妈骂偶的时候
就说偶是大同山里捡来的
不听话的话
就送回大同去
那里连饭都吃不饱
肉是想都不用想!
。。。。。。。。。。。
地板
发表于 2007-9-16 12:50:2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大同人,念的是大同中心校,太熟悉太同寺,那大殿,那长梯,那巍峨的牛腿,还有幽暗的光线.都在梦里不断的轮回.

[ 本帖最后由 汪秋雨 于 2007-9-16 12:52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9-16 12:5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诺千金 于 2007-9-16 08:35 发表
从来没感觉过“大同”名字的高贵
因为小时候
每次偶老妈骂偶的时候
就说偶是大同山里捡来的
不听话的话
就送回大同去
那里连饭都吃不饱
肉是想都不用想!
。。。。。。。。。。。

石头不厚道,大同其实不错,偶在老家还有30亩竹园,还有2亩薄田,还有那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自由游晃的小鱼,还有我母亲养的二只肥猪,还有我一直牵挂淳朴的父老乡亲.

很多次,梦回,也很多次想回去固守,那是我的故乡,而故乡却注定只能怀念,再也回不去了.感谢寂然老师,让我还有怀念.
6#
发表于 2007-9-16 13:04:09 | 只看该作者
寂然老师勾起我怅怅的乡愁,而此刻,就在酒后,不由感慨万千.

我的父老乡亲,还有那片我热爱的水土啊.
7#
发表于 2007-9-16 14:32:42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春日曾寻访过大同寺,

站在破旧的被改造过的大殿中,

看到各时代所留下的痕迹,

怎么也跟过去的晨钟暮豉联系不起。

贴几张当时所摄的片片。

大同寺大殿



檐下木雕构件栩栩如生,但也留下了文革“破四旧”时的痕迹。





霉烂的牛脚随意地倒在一旁。


檐下的屋柱与石础。



大殿被构成二层住房,无意间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走廊深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发表于 2007-9-16 14:56:30 | 只看该作者
嘿嘿
偶说的是实话
秀才要算帐找偶老妈去
哈哈
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15:42: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闲云的片片,我是多年以前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去了那里,没有带相机。片片又一次唤起了那日下午的情景。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15:4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汪秋雨 于 2007-9-16 13:04 发表
寂然老师勾起我怅怅的乡愁,而此刻,就在酒后,不由感慨万千.

我的父老乡亲,还有那片我热爱的水土啊.

难得的一番感慨,真是性情中人。这份留恋与牵挂,我很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7 08:12 , Processed in 1.0770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