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林华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战名将陈克非故居应建抗战博物馆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3:28:52 | 只看该作者
抗战、内战都打过的张守配有幸福晚年(2010-06-13 11:26:20) 转载

标签: 历史抗战老兵张守配天台文化分类:国民党抗战将士

林华强、周则江在采访88岁抗战老兵张守配
侵华日军鬼子兵在我长城一线耀武扬威
张守配的身份证
“关爱抗战老兵”团体的志愿者看望张守配

    张守佩是浙江天台所有亲历过抗日战争生存至今的老兵中,生活最好的一个人。
    88岁的张守配先生是“内战”、“外战”都打过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下级军官。
    可能和张守配先生上过黄埔军校,受过高等教育有关,他的女儿,儿子都受到过来自于他这个当教师父亲的良好的教育;后来,他的儿女都变成有学识、有胆识的人物。他的儿子是大公司的老板,他的女婿也是台州地区有名的大企业家。所以,他是有钱人。
    我们去看望他,他先叮咛:“别给我钱,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我们去找张守配老人时,他正在临街的树荫下和一群人在玩牌。真是潇洒之极。
    张守配家请的保姆也是相貌端庄、毕恭毕敬、利利索索、诚惶诚恐的样子。我想,一个家族的钱一旦到了8位数字,得!你根本不用担心保姆的服务态度。
    我观察浙江天台的抗战老兵都长寿,这可能和浙江天台的自然风光旖旎有关。88岁的张守配老人没有白发,行走如常,谈吐清晰,思维敏捷;有些像北京市车龙水马、空气污染、人群浮躁、噪声不断中68岁的老人。
    张守配见我是生人,礼貌性地欲言又止。我观察到了。这是知识分子的习惯。
    在我拍摄他的身份证时,他充满警惕向我一瞥。那目光中的疑惑、自我维护意识,完全是自1949年以后的“镇反”、“三反五反”、“反右”、“专政地富反坏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几十年运动中所养成的“自保”目光。我急忙递上我的名片,连说:
    “我是好人、是好人。我担心读者不相信您已经高龄了。所以,拍一张。”
    张守配老人一听就笑了。他说:“答疑解惑、顺带恭维。”
    张守配怀疑地问我们大家:“抗战胜利65年了,采访我们有什么意思吗?”
    我急忙说:“是希望2037年,卢沟桥事变100周年的时候,人们能想起你们!”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5b67a0100jkyz.html) - 抗战、内战都打过的张守配有幸福晚年_方军_新浪博客     88岁的张守配老军官摇头,显然,他根本不相信我说的话。
    张守配漫不经心的蔑视目光、并不直接给我们难堪的话语;直接揭开我们这些老百姓无能为力改变历史的面纱。这使得我有些无地自容。
    但是,我不难堪。我不丢人。我没有犯罪的感觉。我个人改变不了政治的现状和生活的现实;我不能让一百年以后才能实现的事情在今天就实现。
    一百年以后,中国普通人的意志会受到尊重、他们的监督权、选举权会有充分的保障。
    一百年以后,为国家作战的老兵会受到关爱;而不至于死伤几百万军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不至于没有国家荣誉感、没有为国参战的抚恤、伤残、养老的薪金。
    一百年以后,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人群群体会减少。
    一百年以后,不发农民工工资的主管城市的市长,会先被停发工资。
    一百年后,像文强局长这样贪污数千万,见女演员一个、干一个的官员会在腐败的“初级阶段”就受到监督和抑制。
    88岁的抗战老兵张守配是知识分子,是黄埔军校的前军官,是身经百战的士兵,是走过坎坷人生之路的老人。单单依靠蒋介石的愚民政策,就想泯灭一个人的思想、摧毁一个人对真理的信仰、消弱一个人对美和丑的判断、改变一个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理念?确实,很难了。起码,88岁的抗战老兵张守配认为自己“在日本侵华、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了,”——是对的。
    甚至连这种思想,在几十年前也是不行的。国民党残渣余孽,是要被镇压的。

    林华强等人多次采访张守配老人,他们的记录如下:

    张守配身份证号码:332625192303051030
    住址:赤城街道飞鹤小区14幢204室
    抗战老兵张守配老人自述:
    1939年9月,我在报纸上看到金华在招考黄埔军校学员的消息,就邀约了4位同是天台中学毕业的同学,一行5人赶到金华报考.结果5人都被通信兵第二团附设中央军校录取,快毕业时该团番号被取消,改称陆军中央军校17期独立第二大队(通信兵),驻地在贵州麻江。
    训练一年半后毕业,我被分到通信兵第六团第三营无线电连无线电排,任该排排长。该连有16部电台,全连4个排,每排4个班,每部电台配备3至4个报务员;我们的任务是向各大战区的司令部、集团军收发电报。什么作战命令、部队给养、粮食、被服、钞票等都通过我们收发,说穿了我们就是传话筒。
    我们通信兵第六团团部在昆明,团长石俊人,营长先是陈开俊(天台人),后来是聂应。
    在贵州习水县温水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每天与重庆防空司令部防空电台联系,如果日本人飞机从我们这边飞过,我们马上向重庆发电报,报告敌情。
    抗战胜利后,我们通信6团被改编为通信兵第九团,1945年10月从昆明调到东北的锦州。1948年10月,锦州解放时我被俘虏,在解放军解训团学习5个多月后被遣散回家。回到家一个月左右天台解放了,我先是在村里办的小学内任教,那时算是义务教书,没有工资发,每月仅向村里领一斗米作为口粮;后到玉湖小学任教,1952年转为正式教师。那时政治运动颇多,所幸的是我都熬了过来。
    目前老人身体很硬朗,思维也很清晰,已退休在家,有三子一女,家庭条件都还可以,子女专门请了一个保姆照顾老人。
    2010-6-13
6#
发表于 2010-6-17 13:24:48 | 只看该作者

方军老师的宣传效果更一般报纸强多了。
陈克非的墓,是我外祖父修的,找一些当年修墓时的照片发上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3:24:3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良民﹑当然不发良民证(2010-06-13 18:24:19) 转载
标签: 侵华日军良民历史反革命陈建贤中国文化分类:国民党抗战将士


采访途中在乡村中寻找

侵华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在占领区发放的良民证
四处打听:“陈建贤是不是住在这里?”

良民证里面的内容


86岁陈建贤健康状况堪忧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周则江、林华强正在采访陈建贤
侵华日军鬼子兵们又占领一个村庄

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夫妇
侵华日军鬼子兵说:“什么良民?里面尽是游击队!”

    我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写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呢?说来也简单。
    我们在浙江天台雷峰乡石坦村里找陈建贤的家,村里的人们都说:“为什么采访他?别搞错了!他是曾经是国民党军人,以前,一直监督他劳动改造呢!我们台州地区海的对面就是台湾!蒋介石一直想光复大陆!那时,如果他不老实,就可以揍他!现在,全村就是他每月有3600!凭什么他是退休教师?其实,他一直是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哪!”
    “你们是不是给他送捐款的呀?他每月有3600,为什么还捐助他?他有功吗?”
    我听了村里老人们的议论,忽然想起一件往事来。是关于“良民证”的。

    我1991年在日本国留学,利用打工,骑摩托车给饭店送外卖的机会,我采访了多位原侵华日军老兵。由于我不是记者、不是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不是访问学者;我只不过是一个送外卖的小厮。所以,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们混的很熟。日本老兵一般都是以地域建制组成的部队,比方,大阪地区的,北海道地区的,分别不同的部队。战争过去了65年了,他们原来是什么部队的,至今还有那个部队的建制组织。类似中国近两年才开始兴办的老兵协会。所以,我采访一个,他还能再介绍一个来。
    原侵华日军老兵一般初次见我都很惊讶:“你是中国人?北平的?你爸是八路?”
    与日本不同,中国老兵一般没有社会团体。寻根溯源,是因为直到现在,中国人也不能随便结社、建会、组成民间法人的社会团体。中国解放后的军队建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近期老兵结社、组团,纯粹是因为电脑网络发达了。管不了了。中国的老兵协会多以兵种分;比方,原海军航空兵的。原铁道兵的,原陆军38师的。等等。
    我和一个叫小林勇的原侵华日军老兵很熟悉。我常常住在他的家,和他聊天。我们谈及各种侵华战争之间所发生事物。我家现在还有原侵华日军老兵来的200多封信件。

    我和侵华日军老兵小林勇谈过“良民证”的问题。他说:
    “不是良民,当然不发良民证。”我问原侵华日军老鬼子:
    “那么,怎么才能区分他是不是良民呢?或者,他今天是良民,明天不是了怎么办?”
    我还和一个叫盐谷保芳的侵华日军老兵混得很熟。我住在他家。我们曾经一起洗温泉。当然,我们都是脱光了的。我数过他身上的抢眼。他的部队在山东守卫泰安车站。我安排他,给中国军事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献过他们侵华日军59师团的军装、军刀、证章、水壶、军号、绑腿、等等物品。我的下一本书叫《战祸的记忆》,写得就是他。
    我和盐谷保芳也聊过关于“良民”的问题。他拿出侵华战争时期的照片给我看,说:“什么良民?里面尽是游击队!”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我估计,没有什么纪念活动。为什么呢?中国的事情太复杂,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楚的。中国和俄罗斯不一样,和法国也不一样。以采访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为例,现在,村里人还说他是:“曾经是国民党兵、历史反革命、监督劳动改造的对象。凭什么他有教师退休金3600?——简直是荒唐!”
    这些言论,和侵华日军鬼子兵的:“不是良民,当然不发良民证!”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去采访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先生,还没有见到陈建贤本人,我先积累了这些新闻的素材。我前面说了,我们找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听到乡亲们的议论、抱怨、怨恨、嫉妒、仇恨,使我想到了他们的话,和侵华日军老鬼子的话,有近似的地方。
    总之,说陈建贤不是什么好人;也压根儿就不是什么良民!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5b67a0100jlb8.html) - 不是良民﹑当然不发良民证_方军_新浪博客     其实,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端的省份之一、浙江沿海地区自古就思想解放、浙江中小企业家林立、浙江大款小款云集。但是,浙江天台的乡村里还是很落后的。其表现有两个事例作为佐证存在:
    其一,在乡村的街头巷尾摆着一溜粪缸,男女老幼就在那里排泄。
    其二,说陈建贤曾经是国民党兵、历史反革命、监督劳动改造的对象。

    我了解到,因为日本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所以,无数中国的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军队。只不过,在田头,放下锄头,有的往东拐,有的往西拐;有的进了八路军、新四军;有的,进了国军参加抗战。谁能先知先觉:国民党抗战将士后来成了“国民党残渣余孽”了呢?
    而且,一旦成了“国民党残渣余孽”的话,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之间,您就可以随意抽他大嘴巴,踹他屁股了。当然,他的子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说是“好东西”也成,斯文一些,叫:“可以改造好的子女。”
    陈建贤和村里其他农民不同,“这老家伙每月拿3500!可气吧?”
    陈建贤是因为抗日战争才上的世界四大军事名校黄埔军校,受到的高等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当然能考上浙江地区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他当了几十年教师,当然,应该有3600元的退休金。这和他曾经是国民党军官没有关系。确切地说,他这个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的定位,是:“国民党抗战将士”范畴内的。
    你“游而不击”,我“下山摘桃”;那么,侵华日军是谁打败的?美国人?俄国人?
    我不知道86岁的抗战老兵陈建贤何时才能扬眉吐气地活着?因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不同;中国的首都和边远乡村不同;北大、清华、浙江大学的学术氛围中和天台农村不同。
    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者;86岁的反法西斯老兵陈建贤如果在莫斯科,在巴黎、在华盛顿生活的话,他可能不会是“愁眉苦脸”的;也许,就“喜笑颜开”了呢?

    林华强一行人早就采访过陈建贤。我转载如下:
    陈建贤身份证号码:332625192504051213
    现住址:雷峰乡石坦村(原地址:始丰街道山头陈村)
    “做亡国奴最可怜,我不要做亡国奴!”在农历1941年12月底,我得知临海在招考黄埔军校学生的消息后,便赶到临海回浦中学报名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仙居的应西少将。录取后,于1942年的正月初八从临海出发,步行到江西上饶,再走到湖南长沙;坐船经过洞庭湖到山斗坪(长江边)下船,继而坐炮艇到重庆,再徒步到成都黄埔本校。在路上花了大概半年左右时间,每个人身上都得背着10多斤米。当时在学校里条件也很艰苦,草鞋布袜穿三年,冷水剃头,且全是光头,不管有钱没钱都一个样。

    在成都草堂寺的三个月入伍生训练极其严格。训练后分科,我分到第19期特科总队辎重中队学开车(该中队就100个学员)。特科在西校场,步科在北校场,教育长万耀煌(中将),辎重科长:沙则余(黄埔15期)。
武汉保卫战指挥官之一万耀煌中将

    1945年3月份左右,军校毕业,我们25个同学被编进中国远征军,准备到缅甸去打日本人,坐飞机到昆明时,上级命令下来,说缅甸不用去了。
    没过几天,我被分到73军军部当教员,驻地在湖南新化(别的同学编进18军或74军)。时正值湘西会战期间,第73军奉命于安化、新化一带阻击日军西进。
    73军坚守新化县城,浴血苦战,使湘西会战最终取得胜利。
    日本人投降后,我们到湘潭接收日本人的车辆,车辆接收后,办理车辆驾驶训练班,我当助教,修车的任务由留下来的四个日本人担任。办了两期训练班后,专门成立73军军部汽车队,我任中尉排长。军长韩俊(中将)(该军的3个师是77师、15师、193师)。汽车队办了2期,每期3个月。之后,部队曾调到过武昌、南京、徐州、济南、青岛、莱芜等地,后到广州第九训练处担任教官。临解放时,我不愿去台湾,就跑回了老家。
    解放后考进教师队伍,教了几年书,但没能逃过政治运动。因我大哥在台湾,自己又是黄埔军官,被套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直到摘帽子后才在1986年恢复了教师的资格,并享受退休待遇。现在每月3600元人民币。
    老人在十几年前因中风而成了半瘫痪者,左手已经废了——失去知觉,右脚也已残废,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后,现能拄着拐杖慢慢的走几步了;老人还有很严重的气管炎。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3:19:40 | 只看该作者
身轻如燕的陈能燕曾经是抗战士兵(2010-06-14 16:28:15) 转载

标签: 历史抗战老兵甲长陈能燕天台县文化分类:国民党抗战将士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依旧行走如飞、身轻如燕
照片说明:1939年浙江天台1353名青年志愿组成“天台县志愿兵团”开赴抗日前线前合影

陈能燕家的院子之大令人羡慕
陈能燕家的卧榻上也是雕龙刻凤的
陈能燕说:“我家状况和抗战初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们去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家拜访,不巧,他去村头打扑克去了。有人自告奋勇到村头把陈能燕老人叫回来。于是,我们就在陈能燕家等。陈能燕家连房子带院子,足足有好几百平方米。令人羡慕。除此之外,我还羡慕浙江农村的悠闲、恬淡、安逸、民风的质朴、老人们的长寿。
    我发现陈能燕老人家根本不锁门。陈能燕老伴儿笑呵呵地说:“我家什么也没有。”
    我发现陈能燕家应该和70年前一样。老太太笑呵呵地说:“你问问他嘛。”
    我顺陈能燕家摇摇晃晃没有扶手的楼梯上楼看了看,我相信,明朝就是这样的。
    我站到门外,手搭凉棚往胡同两边看。只见一老人不急不忙,小跑过来。
    我心里一乐,这不就是陈能燕吗?他的名字里有身轻如燕、健步如飞的意思呀。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笑呵呵地伸出右手,比划出四指,说:“我和侵华日军打了四年。因为右手食指被炸去一截,所以,让我回家了。”
    陈能燕老人补充说:“我是在1939年自愿上前线与日本鬼子作战的。”
    我也对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比划出四指。我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并未建立相应的国防动员机制,这导致中国在抗战期间主要只能依靠拉壮丁满足兵员需要。而让中国民众自愿上前线,起码要达到四条:一,宣传。二,实惠。三,退路。就是抚恤制度。四,国家荣誉感。”
    89岁的陈能燕想了想,笑着说:“宣传很重要。我当时听了宣传,才去当兵的。你说的其他意思,我听不明白。”
    我要捡陈能燕老人能听懂的意思说:“我了解到的情况,你参军时,是1939年11 月。之所以,天台县很多人去参军,是因为,天台县政府为上前线青年解决了一些问题。所以,天台县一下去了那么多的人。”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点头表示赞同。
    我拿出林华强给我的历史资料,指给陈能燕老人看:
    “1939年,天台县第一次接到限期征兵数额。县政府难以完成任务,就把正在集训的甲长送抵兵役。一时间社会哗然。国民党天台县县长梁济康无法收拾,只得向中共天台工委领导的‘民众抗日救国团’求救,要求给抵壮丁的甲长做思想工作。中共党员齐德夫带着王德恒,丁魁梅等部分党员干部到枫树殿溪头王村搞调研,摸清被扣甲长不愿应征上前线,主要是怕家属生活无依靠。齐德夫等人就如何安顿好家属生活和村人进行商讨。形成八条具体条款,大意是始至35 岁青年去当兵,谁先谁后,用抽签办法来确定。当兵上前线,家里生活由未去的人代做。安家费用,从村里公款中支付。商议的八条,叫做溪头王互助公约。天台县县长梁济康于是根据溪头王村的经验,把全县所有20 岁以上,30 岁以下男子,抽签定号,依保编序,造册存县政府,并对优属作了具体规定,名为‘天台县征兵优属单行法’,以县政府名义公布执行。”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5b67a0100jm6o.html) - 身轻如燕的陈能燕曾经是抗战士兵_方军_新浪博客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点头称是。
    我对陈能燕分析:“71年前,你们上前线是因为有优属政策。可是,之后,就什么优惠政策都没有了。直到今天,你们没有国家荣誉感,没有为国参战的抚恤金。”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说了一句话,让我不知所措。他说:“改朝换代了嘛。”
    我想了想,反驳他:“不改朝换代也不行。国民党抗战将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321万军人,无数下级军官和士兵,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不尊重士兵,不尊重普通人,不尊重农民工;只尊崇皇帝,只尊崇长官,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恶习。”

    我们改变话题,让陈能燕带领我们参观他的家。
    从1991年开始,我在日本国参观了多位侵华日军老兵的家。我了解他们的收入分成:“年金部分(退休金)、天皇恩给部分。日本国全民强制健康保险,使他们看病负担减轻。”他们有日本国、日本军队颁发的荣誉。但是,很多日本老兵并不认同过去战争的“光荣感。”
    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战死44万人,这些人的遗属都得到相应的补助金。
    我感觉,原侵华日军老兵普遍生活得有保障。
    我感觉,中国的原国民党抗战将士生活普遍一般。
    陈能燕带着我们参观他的家,他说:“我家70年前就这样。变化不大。”
    我说:“这儿!不是有一个电饭锅吗?这儿!是电灯。70年前没有。”
    89岁的抗战老兵陈能燕笑了:“70年了,再没有电饭锅?行吗?”

    林华强先生多次采访陈能燕,他的记录如下:
    陈能燕生日:农历二月二十
    身份证号:332625192203186616
    住址:浙江天台县三合镇亭头村
    抗战老兵陈能燕老人自述:
    1939年10月我自愿参加天台抗战志愿兵团,在天台南门集训约一个月,转至江山县集训三个月后,编入79师立即开赴南昌准备参战,日本鬼子已撤。赶回浙江收复绍兴时,江西鬼子前来援助,由于敌我力量殊远,向东急行军二天撤至萧山。在萧山赤里与日军作战时右手手指被炸去一截,无法拿枪,在1942年被遣散回家。我属于79师,师长张声派,军长顾祝同。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3:18:25 | 只看该作者
方军老师的博客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8 07:29 , Processed in 1.0745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