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钟声出净慈,南屏溢庄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3: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去拜谒张苍水的途中,我沿着净慈寺高大的明黄色山墙,蜿蜒绕行。春日的南西湖,层林浸染,郁郁葱葱。两侧的梧桐刚绽露出新芽,枝干高大,形态婀娜,沿南山路一路铺开,如忠诚的卫士,整齐而遒劲。

正对着雷锋塔,便是净慈寺的前庭。四棵怀抱的香樟一线矗立,大如伞盖,把寺前诺大一片广场遮得严实紧密,只容阳光穿缝为影,为驻足小憩的游客带来阵阵清凉。这个季节恰逢香樟换叶,新黄旧绿交错,风一吹,飘洒而下的枯叶在地上积成厚厚一层,却不觉萧瑟。黄墙,古木,遮蔽,还有那眺出树冠之上的飞檐,山前古寺的印记便豁然而出,让人心生静穆,禅风浮动,释去心中沉重,这便是净慈寺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

净慈始于五代吴越,禅宗名刹,高僧大德屡屡驻锡,历经各朝为皇家推崇,屡有兴败。直至清代,乃得到康熙、乾隆二帝青睐,而被赋予了皇家丛林的待遇,赐诗敕建,达到鼎盛。乾隆皇帝甚好风雅,南巡期间遍访杭城古寺,净慈便是其中代表。净慈没有山门,南山路穿寺而过,将放生池隔绝于西湖南岸,归属于雷锋塔景区。因此今日的净慈寺,从外观上没有山门,金刚殿临街而立,形成寺院独特的格局。金刚殿大门向北而开,但以两扇木格门隔绝内外,唯有重大佛事活动才予开放,平时从旁门进出。

金刚殿上悬金漆竖额,蟠龙围绕,为乾隆手书所赐,亲题“敕建净慈禅寺”。殿前的一对金狮威武雄壮,为皇家建制,石狮两侧为两座凉亭,东面内置“南屏晚钟”御碑,为康熙手书,为旧“西湖十景”之一;西面亭内置乾隆御诗碑,左右对立,两代帝王巡幸,卓显净慈寺之威仪和荣耀。


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正准备离去,寺内却传来几声悠扬的钟磬之声,震得人心中涤荡,庄严笼罩,回味绵长。我按捺不住悸动驻足不前,终于随着熙熙攘攘的善男信女,又一次踏进了净慈。


净慈最为出名的便是那钟楼里重达二万余斤的大钟,著名的“南屏晚钟”便是由此得名。南屏山峰岩屏障,山体多穴,每当佛寺晚钟敲响,108 声深沉、浑厚的钟声在苍烟暮霭的山谷中回鸣,经过开阔的湖面,声播彼岸十里之遥。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最享盛名进得寺内,方可得见金刚殿全貌。殿内朝南供奉着笑脸弥勒,北侧则是庄严肃穆的金刚韦驮,左右两金刚矗立,乃一般寺院的格局。但不同的是,很多寺院都供奉四天王,所以一般称为天王殿,而净慈寺供奉两尊金刚,所以称为金刚殿,较为特殊。“三洲感应”,对应佛法宇宙四洲中三洲得到金刚力士加持扶佑,寓佛法广被。

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殿堂高阔,内供一尊高十三米,重达四十吨的毗卢遮那大佛,下面千叶宝莲,每一莲瓣上又镂刻一化身佛像,称为千佛绕毗卢毗卢遮那为佛的法身,藏传佛教称之为“大日如来”。大佛面容慈祥,拈指微笑,庄严尽现,令人肃然起敬。殿内两侧为木质镏金十八罗汉,殿后左侧供奉普贤,右侧为文殊,佛像较天台国清寺更大,更具气势。大佛背后供奉寺内名僧-济公活佛,在净慈内被庄重供养,与佛祖身后得享世代香火,实为尊荣。殿后拾级而上,于高台上,便是三圣殿,供奉西方三圣,从形制和布局上无甚特别。寺门左侧右侧有“运木古井”,为后代之物,皆托济公和尚神话故事而来,善男信女多有拜之,无甚惊奇,惟敷衍点缀之物,与佛法森严无关。

踏青时节,香客格外的多。寺内熙熙攘攘,香烛缭绕,其中大多是四面赶来烧香拜佛的老年团体。虔诚的老太太在寺内逢佛便拜,遇炉烧香,口中念念有词,态度谦恭谨慎;在诸佛面前,尽心祈求,虔心祷告。今天或许有些人批评这些老年人混淆信仰和迷信,胡乱参拜,根本不懂佛教之真意。但在佛家师傅们看来,只要人人为善,在佛的面前心生敬畏,种下善根,广播善缘,造福百姓,这才是根本。他们不计较香客的种种怪异行为,也不吃惊于信徒们的盲目随从,只是站在佛弟子的角度,看待这些以礼敬佛,以心重佛的信徒。师傅的见解让我茅塞顿开,这难道不正是佛的正理所在么?一切事物的表象,皆有其里,我们只要抓住本质,又何必重视形式。人心所善,人人平等,这正是佛家圆通和诸相平等之真谛。

净慈寺不大,除了香客,平日里游人并不是太多。我偏好在宁静的寺中独行,平日里为俗事所累,面对隔墙纷扰热闹的凡尘,我更倾心沉醉于这份难的清幽。在禅林中与僧同行,或坐或思,看师傅们忙里忙外,身形端正而仪态平和的穿梭,虔诚的诵吟,青灯古佛,袅袅青烟,伴着悦耳绕梁的梵音和法器之声,声声入耳,沉醉我心。我有时候可以从早上一直坐到傍晚,什么事也不做,只为听一声那震撼寰宇,环绕南屏的钟声;我有时在寺内闲逛,与师傅们聊天,毫无目的的闲扯,抑或坐在后院的水池旁,凝视那护井栏的石雕和池内游动着的鲤鱼。一天很快就过去,我终于发现,这种内心如洗,诸事不入的心境竟然如此让我安慰和痴迷。

在世俗人的眼中,现代的和尚使用高科技,以车代步,企业化管理等等,让许多人对这些佛家子弟们心生芥蒂,存有疑惑,质疑其出家礼佛之诚意和信念。但我接触过僧人后,与他们平淡交往就会发觉,这些出家人摒弃凡尘俗世,选择青灯古卷来伴此一生,实在是一种大修为,大勇气和大智慧。修行的本意在于参透宇宙万物,理解人生真谛,一切的表现形式只为方便佛法弘扬,方便信徒接纳使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我眼中的师傅们,为人单纯淳朴,学问过人,礼貌谦让,钻研好学,行为举止端庄得体,继承了出家修行之人的言行戒律根本,让我钦佩。在当代,僧人们借助高科技,使用手机、电脑,甚至建立个人博客、网站,都是为了弘扬佛法,这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僧人们所采纳当时之技术和手段无甚异样,只是工具之借助。同样有人会认为和尚做法事会赚很多钱,其实这正如一种职业,一个诺大的寺院,若无较大的经济扶持,何能在今日之社会生存。同时举行大型发挥也是为了普及佛法,让善心和信根被更多人所接受,时刻墨守,与人为善,为创造佛教世界真正的和谐社会而做出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正规丛林寺院的僧侣,大多潜心佛法,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他们拥有佛界特有的理解定力和原则,不轻易为世俗物所左右和影响,坚持根本。就算是住持大和尚、首座监院等,也有为信徒和香客指点迷津,解除疑惑的义务和责任。在佛学界,不会有明显的地位等级之分,唯一区别身份和角色等级的,唯有过人的学问和较高的道德信誉,为寺僧和信徒所尊敬和推崇,领袖佛门,发扬光大。

在法相庄严的禅林古寺,我站在高台,看芸芸众生,一切具平等相。什么高官厚禄,什么世态炎凉,世间跳梁小丑云集,在佛法森严面前,一切皆显露本性,还原为赤裸裸的人。我听师傅解释圆通,我去寻求关于诸相平等的佐证,在磕头碰壁后,终有所悟,人人皆具佛性,生生皆有善心,人与人之间竟然如此之纯粹和干净,一切事物刨去表象,万事皆可得到印证。我有很多时候在这里抛弃烦恼,舍弃戾气,看淡一切不平等,万事皆有因果循环,不可强求之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的郁郁不平,在佛的面前,在庄重护持的金刚力士面前,圆目紧瞪,射穿一切沉积,胸中荡然无存,回复平静和坦途。与佛对视,需要勇气,因为你有万千不平欲向之求诉,若心存侥幸和隐瞒,则沟通有碍,心魔作祟,凝视佛如炬双眼而自惶然不安。若心中坦荡,凡事托付,则你尽可见佛的微笑,那含唇启齿之间的吐纳,给你带去内心清凉,清澈和清明。在佛的高大面前,我仰头而望,却见渺小。宇宙若此,小小蝼蚁,各安天命,若不自量力,苍蝇碰壁,则会自取灭亡。

重访净慈,伴随着钟声悠扬,南屏响彻。在庄严佛法普照万物前,凡尘俗世皆挥去,内心重归平静,世间祥和,众生伏贴,一片安宁景象。


图文参照请参见我的空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4-11 13:22:5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不错
板凳
发表于 2007-4-11 14:12:26 | 只看该作者
细读中
地板
发表于 2007-4-11 14:18:45 |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次去净慈寺,也是冲着济公的关系去的,哈哈
5#
发表于 2007-4-11 17:20:39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的印象中,净寺这地方太喧哗,一直不敢进去,怕没有古刹的韵味而倒了味口。读了楼主的文章,也想去徜徉一番,可能没有楼主那么深的感悟。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7-4-11 17:23 编辑 ]
6#
发表于 2007-4-11 19: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味中……
7#
发表于 2007-4-11 21:43:25 |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废墟一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9:37:12 | 只看该作者
寺外喧嚣尘世,寺内庄严慈祥,游客不多的时候,秩序井然,非常安静。
很多时候,文章都是 记录一个人一时之间的心情。境遇不同,环境不同, 感悟也不同,呵呵
9#
发表于 2007-4-13 10:27:03 | 只看该作者
香帅应该多写写天台的.我对你有意见.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10:49:55 | 只看该作者
说难听的,我对天台欠缺了解,每年在天台呆的时间有限,因此不敢写,说多了,就是吹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 18:11 , Processed in 1.0871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