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1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屋遗韵】花楼:蕴含于诗意中的那份灵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壹】花楼印象

         

                                       花楼地图



      古城天台东面的妙山曾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在平坦的古城中这座并不高的小山无意间成为了古城的一个高点。喜欢登高的古人,怀着旧时文人的那股雅兴于秋日之夜沿石阶登上妙山,与友人一起赏月吟诗。南方的冬雪并不寒冷,妙山又成了踏雪远眺的佳处,山脚下的泰宁街也没有了平日的那种热闹,惟有旗幔在雪中依旧守候,前方雪花中的始丰溪渔排点点,雪中的鸬鹚也成为风景中的点缀了。米芾大概是怀着这份心情漫步于妙山之上的,这儿的“第一”绝不是指妙山的高度,而是它的这番诗意,与蕴含于诗意中的那份灵气,也就是这份灵气使得妙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鲜活与生动起来。

      300多年前,东门人陈体斋也一定无数次登上妙山,妙山的景色也一定无数次打动过他,于是他决定在妙山南坡上建楼造堂,他要将这份景色定格于他的楼堂之中,但历史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陈体斋与其后代在妙山上所建的楼堂最终成为了妙山风景的一个部分,妙山的灵气最终要浸润于山中的每一幢楼堂,最后化为妙山的风景。当楼建成之时,楼主陈体斋在为楼取名时,他就果断地给了一个极有诗意的楼名“花楼”,“乐着德之华也”是他取名花楼的依据,这源自《礼乐记篇》一文中的一句话包含着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德”与“华”。楼主内心崇尚德性的品格,使他在一生中都遵循着养德,积德,弘德的人生理念,华为光彩之意,而“华”与“花”同义,如此花楼就俱有了德的品质与花的外形,这内在的品德与光彩的外貌在历史的光阴中渐渐地演绎成了花楼的灵魂。

      花楼不仅在时光中若隐若现,它同样在妙山中一直流动着,如同花朵,今年败了,明年又会盛开。陈体斋最初所建的花楼位于妙山山顶,后毁于火灾,其后代就在妙山的南坡上不断地重建一座座花楼,并以德字命名于他们所建的楼堂,于是,在花楼这一建筑群中就曾出现过修德楼、安德堂、世德堂、永德堂和中德堂等建筑。

      妙山的南坡面临泰宁街,也就是今天的中山东路。泰宁街是当时天台最繁华的大街,花楼的大门朝着大街,但院落与大门之间都有一条长长的通道,可谓是闹中取静。花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台门,门道均依山势自然而成,这种妙趣横生的结构布局无意间酿成了花楼的韵味。花楼的所有魅力都来自于那出其不易的变化之中,看似已到了小径的尽头,一转弯就是另一番天地,这种柳暗花明的惊喜暗藏在花楼的那一个转角。依山造势,使得花楼不仅有了江南园林的那种小巧玲珑的别致与抒情,又蕴含着山舍的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野性,花楼是一所充满灵气的院落,而这灵气恰恰是自然的山势与主人人文品质相融的结果。花楼的秀美,在于它的平静与素雅,这素雅源自檐下石础上那细致的石刻,或是清幽的花草,或是飞腾的龙凤。花楼的风韵在于它的从容与平淡,这从容来自院中栀子花的暗香浮动,来自石榴花的繁花似锦。现在的花楼其实是妙山一群建筑的总称了,现存的花楼建筑包括创垂堂、亚魁第、进士第、棣萼楼、薰风楼、居俟楼、慎德楼和新花楼等。


      那时的花楼如花一样开在妙山的岁月中,灿烂满山,三百年的风雨过后,从幽深的小巷,从宁静的宅院,我们还能感到依稀的花香,这花是花楼昔日的艳丽,这香是陈酒的芬芳。花楼是老了,岁月中所沉淀下来的故事,却亲切依旧,花楼是旧了,月光下昔日的点点滴滴,却浮动于道地的石子地上,生动依旧。三百年的光阴间,花楼在不同的季节如期开放,光彩夺目,然后,在岁月的风雨间,将它的那份灿烂渐渐地化成花楼故事中的种种传说,终于,酿成了那份不动声色的古风古韵,花楼有着春雨中凋零花朵般的落莫,也有着秋风间枯花般的静美。


 ■依山造势无意间成为了花楼韵律 (亚魁第)



■江南小巷的抒情与山舍的野性在此融为一体(创垂堂)



■ 每一处转角都暗藏着柳暗花明的惊喜(亚魁第)



■格子窗游走的线条编织着曾经的梦想 (新花楼)



■“德”与“花”酿成了花楼的灵魂 (慎德楼)




■幽静的小弄通往一个诗意的院落 (小岭)




■ 透过木门有一个岁月的故事在等着你 (创垂堂)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0-25 08:3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7:15 | 只看该作者




                       【贰】创垂堂

    创垂堂位于妙山的山顶,是原花楼毁于火灾之后,陈体斋的长子兆谋在原址上重建的。那是清顺治年间的一个秋日,站在原花楼的废墟上,兆谋想的是如何建造一座新的花楼。他实在是不愿放弃妙山山顶上那放眼四周的开阔,更回味着小岭那条24级石阶的幽静,于是乎,他决定在花楼的原址上重建一幢新楼。楼还是原先的四合院结构,只是兆谋给新楼选了一个新的楼名——创垂堂。他之所以取名“创垂”,意在开创业绩,传之后世。创垂堂也就成为了花楼的发源地了。原花楼的风貌现已荡然无存了,由于重建的创垂堂大门往西移了数米,原花楼门前的那堵照墙,就无意间被留了下来,那精致的砖雕间溢出的是岁月丝丝的沧桑。眼前的创垂堂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原花楼的风格,从中能体会出原花楼的古风古韵。

    站在今天的中山东路的妙山巷口,一条数百米长的小径幽深地通往山顶,这条岭人们一直都称其为“小岭”,与西边的另一条“大岭”相应。小岭并不陡,只是一条斜坡,狭窄而深远,两旁是斑斑驳驳的砖墙,似乎有许多陈年往事书写其中,偶尔有一方青苔长于墙的一隅。现在的山径是水泥路面了,旧时的小岭是溪石铺就的,人们的脚步已将溪石打磨得光滑而油亮,当春雨将山中庭院的花吹落之时,石阶就多了花瓣朵朵,红的是桃花,白的是梨花。一场春雨之后,雨水就会漫过石阶,悠闲地越过一级又一级,将山中的那份清新与春意带给山脚的泰宁街。

    冬日的小巷就多了一份宁静,白雪覆盖着石阶,幽暗的小巷突然间就明亮了起来了,石阶也如同白粉漫头一样,一个个地叠放在一起。当清晨梦中醒来,发觉窗外格外地明亮,那一定是昨晚下雪了,在江南,只有夜间悄然而至的雪才会积成厚厚的一层,推开院门,远处始丰溪畔的溪椤树上也是白雪点点。不久,孩子们就会滚上有几个大小不一的雪球,堆在门前,然后叠在一起,就成为活灵活现的雪人了,小巷石阶上的雪也就多了几双大大小小的脚印,大人们会用扫帚扫去积雪,为的只是行走上的方便,要不然,石阶上就会上冰油,但孩子们却站在一旁,满脸的不高兴,他们喜欢在积雪的石阶上蹦跳。没有了石阶的小岭,也就失去了昔日的那份诗意,平坦的水泥路方便了车辆的上下,匆忙中却丢失了原先最有情趣的东西。

    在小岭的巷口人们还能看到一座牌坊,石板上刻着“旌表许氏纯孝之门”,这座牌坊是关于一个贞节女子的故事,立起来的一座牌坊,暗淡下去的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目前天台城内仅存的一座牌坊了。沿小岭而上,至数百米右折,就可见创垂堂的正门,由于正门高高在上,百姓称创垂堂为“高门头”,门前是一座照壁,几级石阶已是支离破碎,逢隙间几株小草在悠然地生长着。

    站在照壁前,仰视着创垂堂的大门,这一视角无意产生了一种凝重感。门楼的两旁还放在昔日的那两张石凳,石凳已被岁月磨得油光发亮了,那是数代人所留下的亲情让这冰凉的石凳多了一份温馨,虽然已过去了许多年了,但眼前似乎还有一幅幅场景若隐若现,夏夜,小孩簇拥着老人,坐在石凳听着那已听了几数遍的古老的故事。冬日,坐在石凳上,摘着日头,手护着的那只铜火笼,是几代人手温相传的亲情。门前两边山墙墀头上的花篮砖雕一年四季都盛开着花朵,似乎要将花朵的灿烂定格于眼前的这幢老宅,那砖雕的方胜结相联的几代人美满的婚姻,这绵绵的线条编织成了家族世代的兴旺。门还是当年的木门,那门环已是锈色斑斑了,岁月间,不知家人曾多少次推开这一大门,当手触着门环的刹间,传递的是家庭的温暖如春,也不知有多少友人曾扣响这一门环,为的只是一次开怀的畅叙,那种平淡的友情,如庭前的月色让人生的道路,多了一份关怀,多了一份搀扶。门后的上下两道门闩也已用了几百年了吧?这一切似乎都还是旧时的场景,只不过多了一些岁月的沧桑与光阴的斑驳,不同的是进出的人影已不是昨日的那种风情了。

    推开木门,进入院落,却是另一番感受了,这座江南四合院院落现在除了南面还是原先的二层木楼之外,其余的房子都已改建。道地还是原先的道地,石子地的图案还是原先的模样,但零乱的道地已不再有昔日的那份家庭安逸的气息了。也不知何时道地间长出了一株葡萄树,在初夏时节倒也羞色地结着果实,一串串葡萄随意地挂在棚架上,的确添了几份生活的情趣。原来中堂两则都有小天井,现也是面目全非了,看来创垂堂是要将它的那份诗意随岁月而溶入于妙山之中了,莫非创垂堂的古风古韵只深藏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幽静的小巷伸往山顶的创垂堂。



门楼的一切依旧,变化的只是进出的身影。





人去楼空,石凳却孤单地矜持在两边。




用了几百年的门闩让现代人有点陌生。





随意挂在棚架上的葡萄给古旧的院落添了几份生活的情趣。





■原花楼的那堵照墙中溢出的是岁月间的丝丝沧桑。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0-25 14:2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7:28 | 只看该作者



                          【叁】亚魁第

     亚魁第最初的楼名为“仰止亭”,这座充满灵性的建筑记载着的是一位读书人的故事,亚魁为第二名举人的名称,这位当年获得亚魁的读书人陈凤池,将其一切的功名都隐去,只留下眼前的这座宅院供后人去想象与评判。

    在长兄兆谋在妙山山顶花楼原址上建成了创垂堂后不久,陈体斋的三子兆讷站在创垂堂的门楼前,看着步步登高的台阶,他想着在妙山上另建一幢新楼,去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诗意。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兆讷是忙碌的,他在想着如何将那条通往山顶宅院的小径多些遮掩,如何在山顶挖一池碧水,可临水翻书品茗。楼建成之后,兆讷最得意的还是建于水池之上的那个水榭式的亭楼,于是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称这幢楼为“仰止亭”,直到后来院中出了一名亚魁,才更名为亚魁第。

    现在的亚魁第所呈现的还是兆讷最初心中的那种布局,所溢出的那份气韵还是兆讷当年那番的幽深,亚魁第的大门朝现在的中山东路而开,大门显得十分的平常,缺乏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气势,门两侧还放着当年的两个石凳,只是少有人再坐上一坐了,大门上原先烫金的“亚魁”木匾,现已不知去向。尽管老宅没有了标志性的匾额,但只要往大门口前一站,就能判定此宅就是亚魁第,这种幽深只属于亚魁第,眼前的那条深深的石径依山幽静地伸向山坡,遮遮掩掩,明明暗暗。跨过这道门坎,也就融入了亚魁第的诗情画意中了,第二道的护院大门处于山径的中间,大门正面门额上依稀可见“通德门”三字,背面则为“韫玉含辉”四字,门上的砖雕与石花瓦精致而朴素,额沿内外各有15只砖雕石鼓依然伸出门眉。花楼“德”与“华”的本意在这儿再一次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走到通道的尽头,似乎已至路的尽头,但向左折,又有一条小径伸向深处,拾阶数步而上,至院落门前的那方照壁,再右折,第三道大门才出现在眼前,亚魁第的大院就在门内静静地守候着。照壁左右各有一门,呈“四”字形状,但现在只能从左门而入了。

    进入大院,回望前方,豁然开朗,其实院已位于妙山的山腰了,此时我们才能明白主人所刻意营造曲径通幽的那种意境。从临街的大门到院落的正门,顺经四个平台,三重大门,二十一级石阶才能到达,亚魁第回避的是那种平铺直述的单调,酿造的是迂回曲折的回味和出其不意的变化,这种遮掩与其说是一种隐蔽,还不如说是一种引人入胜,不经意间将你引入宅院的精华之处。

    亚魁第现只存有一座破落的大院了,岁月间也曾多次遭遇火灾,但每次火灾之后的重建,主人所选择是更简单的方式去重建,这种风格也更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从容容,亲亲切切,所以现在的宅院少的是雕梁画栋,多的是平淡与朴实,少的是精雕细刻,多的是日常与素雅。

    中堂后的那座小院,将其院落的精彩留给后人感慨。在山坡的一块小平地上,主人精心建造了鱼池与花坛,鱼池一年四季总是池水满塘,这对于一座位于半山腰间的鱼池而言,并非易事,不知主人当时就能如此的确定池水能四季不涸。现在的鱼池还是一池的清水,只是没有了鱼儿的踪影,想必当初这儿定是鱼的乐园。水是园之脉,就是这池碧水,让亚魁第富于流动的灵性。水原本是寂静的,但终因梅花的倒影而生动起来,水原本也是平淡的,也终因池边的那丛兰花,水面上浮动着层层暗香。花坛也早是杂草丛生,惟有倒塌的石栏将其精湛的石雕保持到最后,左边石板护栏上的青龙与右边的白虎依照威武如旧,中间石栏上的“天官赐福”的石雕则已倒在一边了,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依旧开放,南瓜,葡萄等瓜果挂满棚架。惟妙惟肖的石雕分别置于鱼池左右的山坡两则,开裂石板上已滋生了厚厚的苔藓

    鱼池的左右两边都有一条石阶通往池的上方,鱼池的上方就是当年的仰止亭了,这已是亚魁第的最高处的建筑,其实它已位于妙山的山顶。这座三开间的亭楼,成为了主人的书房。倚窗翻书,书读累了,就读一读池中鱼儿的那份悠闲,临水品茗,寂寞了,就品一品池中月色的那抹淡然。当初取名仰止亭,要的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境,对于高德者则慕仰之,对于明行者则而行之,这就是一位读书人心中朴素的行为准则。

    亚魁第的幽静是读书人的旧时月色,亚魁第的素雅是日常生活的从容,在妙山的春夏秋冬中,它依然保持着那份与生俱来的淡定。


回眸石径,通德门上似乎书写着依稀旧梦。




■当年的仰止亭就建在鱼池的上方





主人早已换了好几回了,青龙还保持着以往的姿势。




田园的瓜果与花园的花卉同时定格于那方石板之中。





始丰溪的景色已改变了,庭院中的果树却挂满果实。




亚魁第的素雅是日常生活的平淡与从容。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0-29 10:2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3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7:41 | 只看该作者

                                          【肆】进士第

       进士第位于亚魁第的东边,最初名为“擅胜亭”。此亭在妙山的半山间,与亚魁第的仰止亭遥相呼应,一亭在山顶,一亭在山腰,同为水榭式的亭楼,各领风骚。擅胜亭与仰止亭几乎建于同一时期,陈体斋的三子兆讷在建完仰止亭不久,似乎还没有从建亭的兴奋中停下来,趁着余兴,他想着再建一亭,也好让仰止亭不显得那么的孤单。

      漫步于妙山的小道,兆讷终于在一个月夜,于山腰的一岩石下发现了一个平地,岩石挡往了山风,好平静的一个地方,月光就这样随意的散落下来,让眼前碎石间的杂草铺上一层银色,这真是读书的佳处。于是,在这个月夜之后的不久,平地上就多了一座充满着书卷气的亭楼,亭楼为二开间,与山顶的仰止亭一样,也是水榭的风格,也是建在三合院的后院,宅院的风格几乎与西边的仰止亭同曲而又同工。在时光过去了300年之后,站在当年的擅胜亭的遗址上,我们不由产生了这样的迷惑,擅胜亭真的只是简单地重复着仰止亭的一切?真的只为让仰止亭有个呼应,楼主才建了此亭?

      宅院两门之间有堵照墙,照墙上的砖雕精致而细腻,当我们的目光栖息于照墙中间的那方圆形的砖雕时,“鲤鱼跳龙门”的喜悦立刻化解我们的迷惑,鲤鱼跳龙门是每一位读书人心中的愿望,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只是改变自己的人生之位,为的只是完成从鲤鱼到龙的转化。这可能就是当年兆讷营造这一宅院的原由,他不但为陈氏建造了供人读书的擅胜亭,同样将他对于陈氏后代读书人的期望,深深地刻在照墙的砖雕之中,冥冥间,他相信日后陈氏后代定会出现鲤鱼跳龙门那动人的一刻。

      有人说擅胜亭也叫“潜心亭”,这似乎有一定的可能,潜心为的只是苦读,或者说只有潜下心来,才能成就大学问。潜心既是对读书人的告诫,也是读书人的修养,当年兆讷是如何在擅胜亭读书吟诗的,我们不曾知道,当年兆讷是否因读书而改变了人生的道路,我们也不曾知道,但我们知道,几代人的读书之风,让这座宅院染上了浓浓的儒雅之气,这儒雅之气最终成就了那刻于砖雕之中的梦想。

       那是清同治年间的一个秋日,生活于花楼的陈省钦获取进士功名,这是自花楼建成之后,陈氏出的第一位进士,我们相信1865年擅胜亭照墙上那幅鲤鱼跳龙门的砖雕一定是格外的生动,陈氏家人也一定感受到了鲤鱼那喜悦的跳动。从兆讷刻下愿望到愿望化为现实,整整等了200年,这是陈氏家族几代人的共同所做的一个梦,这梦终于陈省钦的身上实现了,也就是那一年起,人们称擅胜亭为进士第,这不只是因为大门上所挂的那“进士第”的匾额,而是对于这个梦的肯定,对于这方砖雕的一次还愿,但人们相信此时最得意的一定是那位先人兆讷,是他最初为陈氏刻下了那个读书梦想。

      生活于花楼的陈省钦特喜欢花楼的读书环境,清静而不单调。出于对清幽的花楼的喜爱,他取“华楼”为自己的别号。这位花楼书生在四川当了几年的知县,经过了许多世事,明白了许多世理之后,就匆匆地赶回家乡,既是为了孝顺父母,也是为了能潜心读读几本书。回到了花楼的陈省钦在擅胜亭中静心读他的《春秋》,偶尔去东湖书院讲学,也为的是与有志学士讨论经义。然后将他的所感所悟,写成了《春秋纬史集传》、写成了《公羊正解》,后来又写成了《繁露书帷文集》。

       散发着墨香的一册册线装书,平整地放在擅胜亭的那张书桌上,这书香漫进了宅院的每一个角落,陈省钦心里知道这是他一生的心血所写成的文字。双手轻轻地拂过这几册书,如同拂过他自己孩子的头,亲切而自慰。透过木窗外的月色,陈省钦的目光也如同数十年前寒窗苦读时一样,停留在照墙那方熟悉的砖雕上,只是已过不惑之年的陈省钦,此时只会淡淡的一笑,数十年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对于一位通读史书的书生,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轻描淡写了,世间的功名也已散淡了。这一夜,进士第的月色一定是格外的安谧,只因为陈省钦那淡淡的目光;这一夜,进士第的月光也一定是格外的温馨,只因为有案头的那几册《公羊正解》。

       在时光过去了300年之后的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进士第却是无法回避的败落,面对中山东路的宅院的大门早已拆除,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当时的仪门了。进得仪门,当年的三合院也只有西边的几间瓦房,中堂和东边的房屋已于几年前的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了,原先深藏于中堂之后的擅胜亭遗址就这样直晃晃地露在我们的眼前。让几代读书人沉溺的擅胜亭于文革时期被拆除了,只是通往亭楼的两侧的石阶依然步步登高,石板护拦上,左边是鹊上梅头的石雕,右边石雕则是盛开的菊花,这梅、这菊不正是文人的傲骨与淡然吧?开在初春的梅花与开在深秋的菊花,这时光的春秋与史书中的《春秋》难道又会是一种巧合?当年陈省钦在书写《春秋纬史集传》时,一定是注意到过这种巧合,只是他将这一巧合看成了一种缘分。石栏还在,只是没有了擅胜亭的踪影,宅院还是,只是远去了朗朗的书声。照墙上的那方鲤鱼跳龙门的砖雕也在文革时期被铲得面目全非,其实铲掉的不只是一方砖雕的图案,而是深深刻于几代读书人心头那个梦。

        不知没有了梦的进士第是否还会在一个清冷的月夜,想起那远去了的擅胜亭,想起亭中孤灯下读书的陈省钦那清瘦的身影。

■ 进士第仪门透出的是时光间的沧桑。


■ 宅院有着无法回避的落莫。



■ 当年的擅胜亭就这样无情地远去了。



■ 鹊上梅头的石雕还是当年那番的栩栩如生。



■ 鲤鱼跳龙门的砖雕已是面目全非。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1-1 07:3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7:56 | 只看该作者

                                【伍】慎德楼

 花楼民居造到慎德楼时,一改它原先江南那种小家碧玉的灵巧与温馨,而是以一种高大与雄伟的气势,让人们认识到了花楼建筑的阳刚之气。那是清朝的一个初春,陈体斋的侄曾孙陈时清建成了这幢慎德楼,楼还是建在妙山的南坡,就在亚魁第与进士第之间。至于他为何要改变前辈一直沿用的造楼风格,今人已无法猜测了。

 无任是慎德楼门楼大门前,还是前后院之间隔墙的门楼前,都有数级台阶,这种依山造势的气韵,不但迎合了步步高升的心里,还十分自然地营造出了那种巍峨之势。站在慎德楼门楼前,两边立着的那对旗杆墩,暗示宅中曾出过举人,按天台“文礅武夹”的习俗,门前的这对石夹说明宅中出的为武举人。就是因为这对旗杆墩,东门人也称慎德楼为“旗杆墩里”。想想当年门前,旌旗飘扬,进出于宅院的主人是何等的风光与体面,虽然现在的旗杆墩只是一种装饰了,一种记忆了,但昔日的那风光还是如坚石般沉淀于石刻的那朵朵的祥云之中,昔日的那喜气也时时从石雕中那只只蝙蝠中溢出。

 也或就是慎德楼的这种雄伟之势,昭示着宅中在之后的岁月中将会出的那种显赫与达贵。宅主陈时清的三子终成为当时的县尉,同时其四子也为县训导,兄弟俩同任地方官,这几乎是陈氏家族的一种荣耀,可谓是族中之冠了。那段时间的慎德楼真是风光无比,那时的陈时清也一定是神采奕奕,他为自己选择这一建楼风格而沾沾自喜,那种喜悦真是无法掩饰。

 宅院分前院与后院两进,两院是层层递进,两院之间由清水砖墙相隔,透过砖墙中间的门楼,慎德楼就是高高地耸立在深处,隔墙两侧分别有石阶通往后院。门楼上那细腻的水磨砖,泛着幽暗的青光,那一排排的砖雕龙首,依旧是那样的神采飞扬,其中回荡着的是岁月间各种的声音,或悲、或喜、或欢、或愁,那都是慎德楼昨日的生活气息,当年的主人将砖雕做成松鼠麒麟时,就将这份吉祥镶嵌其中了。

 当我们的目光与门楼上的横匾相遇时,突然间,我们才感到慎德楼的本质与花楼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在外形上以势取胜之外,它的内在依旧是花楼原有的那种对于“德”的追求,那种沉淀了几代人的儒雅之气。就是横匾上“门聚德星”的四字让我们又寻到了慎德楼与花楼其它楼堂的洽合点,慎德楼正厅二楼的屋檐下原先挂着“慎德楼”的匾额,再次向人们提醒着作为花楼宅主内心的品质,慎重品德就这样在花楼的光阴间源远流长。

 在前院东边的那排厢房里曾经挂着多幅对联,内容多为劝人读书的古训。就在小天井的屋檐下也曾挂有匾额,字是刻在柏树板上的,烫着金,那长长的字句,激励着后人奋发读书。夏夜,天井中的兰花默默地开着,层层暗香浮于月光下的金字上,老人就这样坐在檐下的那把发红了的竹椅上,孩子们围着竹椅旁,跟着老人读着匾额上的古训,老人读得是摇头晃脑,小孩则努力辨认着木匾上那些似懂非懂的字句。这一场景一演就是几代,当年的孩子,如今也是老人了,他们还记得童年时所读过的只言片语。这延续了几代人的读匾的声音,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个不寻常的夏日,戛然而止了。匾在破四旧时中被取下,烧毁。那精致的砖雕,那木门中刻着的戏文故事,也在一夜之间面目全非。那个夏日的慎德楼一失往昔的从容和尊严,斯文扫地。挂匾额的那几只铜钩依旧钉在檐下的木梁上,泛着一丝寒光,空荡荡,孤单单,晚风吹过,也没有任何的声响。

 后院西边的厢房,曾是主人的书房,在小天井挖一口鱼池,只为了演绎庄子于濠梁之上与惠子论鱼之乐的雅事,鱼池上方粉墙上那“作濠间想”就是画龙点睛了。想想当年主人与友人们一起,在院中品茗之时,闻得墙角那丛朱兰的幽香,看着池中悠闲的鱼儿,心境就开朗了。这种悠然自得之情趣,清淡无为之思绪恰恰那些附庸文雅的文人们所向往的。这池间的水,这水中的鱼,这鱼内心的欢乐,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将主人的情趣与古人相通,在池水重重倒影中,我们仿佛又看到那重叠的历史残影,有点陌生,又有点亲切。或许这就是慎德楼的真相所在,外表的那种张扬,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收敛,这只有在那个古老的作濠间想的故事中,才能清楚地感受得到。

 慎德楼是目前花楼建筑群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个院落,它也位于整个花楼民居群的中心位置。西边的那条小弄与亚魁第就是一墙之隔,打开东边天井的边门,就是那条清幽的小岭,小岭的东边就是棣萼楼和进士第了,而小岭的尽头也就创垂堂和新花楼了。开在花朵中心的慎德楼大概是有理由如此的繁花和艳丽,但它无法回避的还是花楼那淡淡儒雅,同样,它也无法掩饰花楼那与生俱来的那份灵气。

■ 门楼前的旗杆墩依旧还是那样的张扬。



■ 木门上的那些戏文故事已时断时续了。



■ “门聚德星”的四字让我们感到了花楼品质的一脉相承。


 ■ 砖雕间镶嵌的是那份吉祥。


 ■ 屋檐下读匾的场景已成记忆。



■ 旧时文人的那丝悠闲与清淡就这样浅浅地写在粉墙之中。


■在这败落的院中,是否还能寻得昨日的那份显赫。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1-5 10:1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查看全部评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8:11 | 只看该作者

                                                【陆】新花楼

 花楼民居造到新花楼时,已是清光绪七年了,1882年的妙山南坡上,已布满了错落有致的花楼民居,几条狭窄而深幽的小弄将宅院相联在一起,那时的妙山南坡真是诗情画意,居民也是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也就是在这一年,进士陈省钦的儿子陈促定想着在妙山上另建新楼,就在妙山的南坡的各条小巷中,陈促定也不知走了多少回,终未寻得一空地来建造新楼。此时,只有妙山山顶上还有一块空地在静静地等着,这一等就是200年,空地就在创垂堂之后。

 在山顶上造楼,缺乏依山造势的风韵,也缺少深幽小弄的回曲,但陈促定必竟是一位读书人,就在光绪九年他举孝廉方正,考取天文科,钦加监提举衔,所以,他深知如何在山顶中将宅院造得引人入胜,于是,他将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小楼的精雕细刻,雕梁画栋上了。当宅院建成之时,人们看到的是一幢面貌全新的精致宅院,建在山顶上的新楼竟然与山坡上的花楼相媲美,这幢新建的宅院就被命名为“新花楼”。“先君聚书万余卷,何不以万卷名楼,而必仍取其名而别之以新乎。苏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蕴于中者发于外,理固然欤,此一前提也。此新之义所由别也。若徒震外观之有耀,并为花混,此乃庸庸碌碌者之立论,而两代名楼之义遂转晦,予故反复辨明以解释之。”这是新花楼第二代楼主陈钟祺先生《新花楼记》一文中的几句话。从中后人能感到新旧花楼所拥有的共同的品质。

 晚清时期,天台的木雕与石刻工艺已日臻成熟,那些串家走户的手艺人,在1882年的春日,都聚在了妙山山顶的新花楼工地了。雕花老师,哼着家乡的小调,将手中的那方木料,敲敲打打,锯锯刨刨,于是就竖起了一扇扇门窗,再在梁枋上画上图案,于是乎,楼就亮丽起来了。雕雕琢琢,刻刻划划中,一块块木板就有了祥云的飘逸,有了花草的芬芳,也有了戏文故事的情节。中堂两边的花窗用的是“一根藤”的工艺,这种首尾相接成一条线的构图手艺,也属天台本地特有,手艺人都称其为“软条”,窗中的线条也真如一根软软的山藤,在木匠的手中就轻而易举的被折成了心中的图案,或是蔓草,或是结带,或是云纹,这一切都让原本普通的木板突然间变得生动起来了,不意经间,就充满了诗情画意。

 堂前的格子门,是一幢楼最显眼的地方,也是最出采的地方,对于裙板和绦环板,匠人往往会根据主人的喜好,精心选择图案。在木门下方的裙板上雕上花鸟鱼虫,那些浅浅的条线构出的是兰花淡淡的清香,是鹊上梅枝的喜悦,这线条是如此的清新,仿佛是文人的毛笔在木板上浅浅地构出,难怪雕花老师将这一工艺称为“清水雕”。木门中间的绦环板用的侧是深浮雕,这使得图案格外的立体与生动,图案或是文人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或是历史人物、戏文故事,这些图案对于雕花老师来说都是了然于胸,根本用不着纸上的图案。

 钟情于家乡山水的陈促定,恰选择了“天台山八景”作为新花楼中堂木门绦环板的图案,这似乎也没有难倒那些能工巧匠,于是乎,天台山山水在雕花老师清脆的雕凿声中,在堂前那八扇木门之中清秀起来了。在之后的许多年中,曾有许多家乡人被这新颖的创意所倾倒,这桃源的春意、这赤城的栖霞、这琼台的秋月、这断桥的积雪让新花楼的四季在青山绿水中书写着与自然的亲近,新花楼与主人一起陶醉于天台山的山水之中。新花楼的每一块木雕都可以如同鲜丽的花朵,四季开放,新花楼的每一块木雕也如同精巧的花边,点缀着新花楼的角角落落。

 与木雕同样精湛的是新花楼的石雕,石板就从始丰溪南岸的水南村运来。石板老师坐在妙山山顶的空地上,将一方方石板打刻成了一只只磉子,磉子为鼓形,包满而圆滑,就是这一只只磉子默默地支持着整个房子的重量,磉子必定要按主人的喜好刻上精美的图案,于是乎,在新花楼的磉子上就有了雕龙镌凤的吉祥,也有了花卉动物的活力。堂前两边的正房窗下,往往用石板作为墙体,石板老师称这块石板为“明堂眼”。新花楼这三米多长的石板上,花卉流动的线条,飞舞出“笔锭胜”的图案,隐喻着“必定高升”的吉言。

 新花楼西边相房的小天井内,当年建有湖石相垒的假山,假山旁有一池羊角池,与之相呼应的是东边相房的小天井内,也挖有一鱼池,鱼池的石极栏杆当年也是方胜与祥云的花纹,最让人赞叹的是栏杆石柱上那一组缕空的石狮,这种精湛的手艺,并非普通的石匠所能达到的,大小狮子相拥在一起,喜气洋洋,栩栩如生。

 新花楼所有精美的木雕与石刻似乎都为一位新人的到来做准备,那是1876年,新花楼陈氏添一新丁,这位让新花楼增彩添光的新人就是陈钟祺,少年陈钟祺从小就聪明过人,深受家庭学风的熏陶,博览群书。1904年,28岁的陈钟祺离开了新花楼,东渡日本,就读于弘文学院师范科,专修史地。那是一个初夏时节,站在小岭石阶上的陈钟祺,回眸山顶的新花楼,心中想着学成归来,定报效家乡。当他再次走过这条小岭,回到新花楼时,已是七年之后的事了,岭还是那条小岭,楼还是那幢小楼,不同的只是心境,此时的陈钟祺只想着静下心来,读几本,当一名教书先生。回到了新花的陈钟祺还是住在南边的厅楼中,厅楼二楼有一宽畅的走廊,站在走廊上,远眺城墙外的始丰溪,心旷神怡。

 家乡的人们都极为尊重这种留学归来的老师,此后人们都称陈钟祺为“一阳先生”,一阳是他的号。在家乡教书的一阳先生,业余时间,继续着《春秋》的研究,那是他祖父陈省钦读了一辈子的书,他就在这一厅楼上,认真地整理和补充着先辈所写的《春秋纬史集传》。从祖父的书中,一阳先生领略到的是祖父的博学与深邃,几代人就这样文脉相承,文思相传。夜深了,一阳先生披衣站在栏杆旁,清风明月间,望着大门旁照墙上所写着的“春秋家学”的四字,感慨万千,那是时任浙江省省财政厅厅长莫永贞所题写的,这是他对一阳先生治学的赏识与鼓励。这四个字一直保存到这堵照墙和新花楼大门拆除,那只是十多年之前的事了。

 照墙两侧的墙角上那株腊梅的暗香和南天竹的清影,就这样伴随着一阳先生走过无数个孤灯下翻书的夜晚,这也让新花楼原本平常的日子,充满了意义。也就在这一厅楼,一阳先生写下的《妙山集文稿》和《妙山集诗稿》,诗行间,我们感到了先生的风骨与才情,先生也留下了《天台风俗志》和《天台山文化史》,书稿中,也让我们感到了先生的博学与乡情。

 江南的春雨轻轻地落在新花楼的青瓦上,雨水顺着瓦弄流下来,终滴入道地内的那只太平缸中。生活在厅楼中的一阳先生,时常下楼,从缸中取一怀水,用来磨墨,喜爱书法的一阳先生,就在书桌前安祥地转动着毛笔,墨舞间有骨有神。于是,在之后的岁月中,国清寺那株古梅前就有了一阳先生的“隋梅”二字的石碑,一阳先生是否是闻得墙角那株腊梅的幽香时,写下这“隋梅”二字,我们不曾知道。小东门外的那口畚斗井的石壁上,一阳先生当年所写的“万家井”三字着实清秀,但一阳先生却在“井”字的中间多添了一点,说这是拗兜落入井中的声音,这也是文人的雅兴了。

 新花楼是花楼民居群中最后开放的一朵花,这朵花开得是如此的绚烂,精湛的木雕与细腻的石刻,如同片片花瓣,装点着新花楼日常的岁月。这朵花开得是如此的完美,在枝头结出的硕果,是一阳先生行行的诗句,长长短短,也是陈氏家族在岁月间相互搀扶着走过的脚步,深深浅浅。


                                                                                             (全文完)

■新花楼当年的精湛依稀可见。


■还是当年的那扇花窗,少的只是窗前的那盆株兰。


■鼓形的磉子雕龙镌凤。


■ 明堂眼间飞舞出“笔锭胜”的图案,隐喻着“必定高升”的吉言。



■ 石栏上,缕空的石狮在岁月间曾喜气洋洋,栩栩如生。



■多少个夜晚,一阳先生于清风明月间,站在栏杆旁,感慨万千。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1-7 09: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5:58:42 | 只看该作者
补记:几年前写下了此文的前三个部分:1花楼印象、2创垂楼和3亚魁第,一搁就是数年,就在这数年中,花楼总是吸引着我一次次的走进,于雨后,于月夜。这次续写,也是还缭绕于心头多年的一个的愿望,那就是写完这篇文稿。前三个部分,这次作了较大的改动,后几篇也漫漫地从心间流出,希望能早日完稿。此文将分次上传,只出于有些细节还需润笔,有几个部分还未动笔,花楼的确值得漫漫品,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0-23 16:05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10-23 16:19:1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花楼   于物于人   曾有渊源的说......
9#
发表于 2007-10-23 17:37:35 | 只看该作者
对老天台的记忆随时光流逝而慢慢淡去,读高中后就没有去过妙山头,算来也有十几年。原来的人武部就在这座小土丘上,再过些就是状元巷和观音堂,中山路在观音堂一折,再出去就是东门外了。
10#
发表于 2007-10-23 21:58: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段文字甚妙,细细品尝中。
这个楼啊,哈哈,有得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6 01:02 , Processed in 1.07441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