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4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远遁的天封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远遁的天封


  古人把天台山的华顶比作一朵莲花的花心,四周连绵的群山,犹如是仰放的花瓣。天封寺,就深窝在花心与花瓣之间。它背北朝南,寺前有一条溪水和一湾平畴,再就是如画屏一般的山峰。尽管峰顶上云遮雾盖,而这里却是阳光一片,轻风拂面。许多人会想,置身于莲花深窝的天封寺,理应会得到更多的呵护。可是39年前的那一场噩梦,却使天封寺化作了一缕烟尘,久久地消失了。
  在去天封寺的途中,我脑海里不停地出现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1192年早春的一天,细雨如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杭州的一条深巷里,宋代大词人陆游在小**上挥笔为天封寺修复书写碑记。他推开花格窗,透过雨丝,他似乎望见那天台山中的那座宏殿崇楼,也望见“慧明”法师有些苍老的面容。三年前当戴笠柱杖的慧明法师与他执手相别时,陆游就应诺寺成之时这古寺写碑记。与天封寺未曾谋过一面的陆游,就在那个雨天开始了他在天封寺的神游。在他的心里,整修一新的天封寺,就如是早春的桃苞柳芽,生机勃勃。
  乘车来到华峰村,我径直走到南面山岙里一条机耕道,向对面远远望去,原先的天封寺,就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农家瓦舍之中,一条小溪如是柔情的绸带从村的西头绕到东头,一座挂满青藤的石拱桥,桥旁有一棵古树,绿荫如盖。
  公元16134月的一个黄昏,也是在这条小路上,走来一个一身疲惫的书生。当他望见天封寺那一片恢弘的殿阁时,心情也如是归宿的鸟儿一般的激动。那晚,寺中梵音阵阵,书生模样的人在寺中倘佯着。在厚厚的夜色里,他感到的是一种慰藉和温馨,回到厢房里他点着蜡烛。是夜,在他后来的游记中写道“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他就是我国最著名的游行家徐霞客。对于他来说,只是他漫长旅行中一个及其平常的夜晚,可对天台山来说,却是这位著名旅行家的第一个驿站,也是他游天台山的始点。
  身负使命的徐霞客,自然不会在这里逗留的太久。竖日,天蒙蒙亮,他便告辞寺僧踏上去华顶的羊肠小道。当他走上山岗,一阵清风飘来悠扬的梵呗声。他回首望了望晨色中天封寺,默默伫立了一会儿。他想到了什么?他一定想到那位气宇轩昂的智者大师。
  公元575年的初冬,智者大师在华顶的山巅上拜读了《楞严经》,带着弟子从山上下来。他觉得有些累,便坐在山脚的小溪边的磐石上憩息片刻。令他感到惊奇的是,山上云雾翻滚,而这里却是风和日丽。一向相信自己刹那间迸发灵感的大师,心中有些激动,他看上了这块藏纳苞聚、酷似莲花窝的地方,他立即决定就在此创建了在天台山的又一个修禅之地,始称“灵墟道场”。大师在这里说法修禅,这里的磐石、智者岭、卓锡泉都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智者大师在这里的最大收获是注解了《涅槃经》。只是从字义上理解,涅槃,是说不生不灭,灭迹归真,是一种永恒的升华。
  当我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踏入那座古朴的石拱桥。映入眼帘的,是路旁的草丛中歪斜着两只石鼓,沿着宽宽的石阶而上,是一块平坦地,四周是一座座相拥相挨的农家。我极力想寻觅一丝丝古刹的踪影。那大词人陆游写的碑文在那里?当年徐霞客迈入的山门在什么方位?智者大师坐过的磐石又在那里?……可是随着目光的寻觅,失望与惆怅也越来越浓地袭来。拥挤的房屋,使我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一块块砌入墙角的雕刻成莲花纹的方石,还有铺在水坑上的刻有“天封寺”字样的石板,似乎就是当年古刹辉煌的全部。
  站在天封寺的遗址上,炽烈的阳光,照得人两眼发花。前面的石桥、古树宛如是一对风烛残年的老人,互相搀扶着,天天守在村口,企盼着什么,希冀着什么。
  时光流逝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天封寺大殿的四周,已经簇拥了许多的农家,寺里只有一位法名叫“唯亚”(音)的僧人。这位和颜善目的老法师,在这里除了是一位虔诚修行的僧人,还是村里的农业社的一名社员。他在社里的食堂里帮厨,干得不亦乐乎。粮食没了,大食堂歇火了。他也空闲了下来。一天清晨,他如往常要一样,在大殿内做完课,诵毕经,在菩萨前又插上柱香,然后带上殿门,卷着衣衲,走下台阶。他脚步有些沉重。他缓缓地走上石拱桥时,不禁地回头望了一眼与这座他依依相伴了大半生的古刹,他的眼有些潮湿了。眼前也景物也变得模糊而遥远。一阵风刮来,将他的僧袍高高的扬起。他顿觉自己的整个身子也如一片枯叶一般,飘向空中。他心里一阵的发凉,一阵酸楚。可最使他心痛的还是六年以后的那一场大火。
  许多人清晰地记起那个日子,1967年的农历11月26日。那天日头很好,村里的社员吃过中饭就徒步去县城。因为转日的一大早,在城里的南门溪滩要召开全县的“批斗大会”。村里只留下一些想晚饭过后去县城的人。当他们握好手电筒,相邀着要赶路时,只见火光如是蛇信一般从一家的门窗呼呼地往外喷吐着。“起火了!”他们忙仍下手电筒去拎桶端盆,提水浇火,可火势却越来越猛,夜空中升腾的火焰有些骇人,发出“哔哔啪啪”的热烈声响。华顶峰上的部队战士从漆黑的山径上飞奔着赶下来时,火势已开始吞噬天封寺大殿,人们拎着水桶脚步不停地穿梭在小溪与大殿之间,可那一桶桶水泼过去丝毫减弱不住猛烈的火势,只听得“轰”地一声,大殿坍塌,继而从瓦砾中窜出的一股火光直冲夜空,村民们惊恐停下动作,望着夜空中那股强劲的火光,……,从火光中飞扬的片片瓦砾,纷纷扬扬,火光也映红了那块刻着陆游写文的石碑。天亮时,人们发现,天封寺大殿那两人都合抱不过的柱子已是焦黑如炭,从那龟纹一般的裂痕里还在冒着丝丝的青烟,直到两天后才停息。
  在天封寺大殿的原址前的石板条上,村民们时常坐在这里憩息。那场摄魂夺魄的大火,还有那冒着青烟燃了几天的殿柱,……他们的叙述,是那样的细致入微,情绪亢然,仿佛就是昨日刚发生过的一般鲜活。
  天封寺的殿宇在39年前那场大火中消失了,可它曾经拥有的辉煌与积淀的文化,却化作泉林间的一抹山岚,永不飘散,永不冥灭。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7-10-1 11: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1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9-18 21:06:2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配合大同寺的帖子。顶上来
板凳
发表于 2007-9-18 21:09: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宁波天封塔的一些介绍

据《鄞县通志》记载: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696年)纪元时建,故得是名”,天封塔为六角形砖塔,高51米,明暗14层,飞檐翘角,清雅古朴,蔚为壮观。据传约300年前,有一特大蜘蛛曾盘踞于天封塔顶,每逢初一、十五夜,嗥啸拜月,吐丝结网,百姓称其为“定风蛛”,因此也引出了波斯商人前来吸宝的民间故事;另据传,当时建造天封塔时,鲁班师傅采用泥沙层层堆积,把砖石运送上去,直到塔顶。塔建成后,再把泥沙摊铺于附近空地,于是,天封塔附近有两条街道,至今仍称“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可见其造塔之艰难,工程之浩大。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重建一次,最后一次是在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其时天封塔正在维修,因塔内堆积大量木材,一个点塔灯的和尚不慎留下火种,结果把塔檐栏杆,楼梯等全部焚毁,只剩下光秃秃的砖塔躯壳,直到1935年才重修。天封塔几经沧桑,屡建屡毁,距最后一次重建,也已历经840多年春秋,因而,它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重大的价值。
  天封塔作为宁波城市的象征早负盛名,成为历代名流的游览胜地,留下不少题咏的诗文。元代董洵《登天封塔》诗曰:“拾级登危塔,天高手可攀。千寻环晓郭,几朵压春山。鸟伫栏边稳,云生脚底闲。十年今一上,临眺始开颜。”明代李堂《咏天封塔》诗曰:“风暖正云闲,危栏怯近攀。眼中分世界,鸟外列江山。南斗云霄上,东溟浩渺间。乘槎余逸兴,高处不胜寒。”道出了天封塔的高危与逸秀。
  天封塔因年代久远,在拆建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版本《大乘妙法莲华经》,有古钱币、古匣、佛像、玉器等,还有铁铸的塔刹。塔刹是装在塔顶上的,分为三层:最下层的叫“覆钵”,是元代的遗物;中间一层扁圆形,形状如珠的叫“宝珠”,最上面一层如碗,叫“承露”,意为承露水用的,这二件是清代的遗物。在地宫殿还出土了用银子制作于1144年的天封塔寺地宫殿一座、天封塔模型一座等珍贵文物100多件,不仅对了解天封塔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恢复南宋绍兴年间江南歇山顶殿堂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银质香薰、铜佛像、钱币、经文等珍贵文物已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大典》,有些文物现珍藏在市博物馆里。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解放后第一次修理天封塔时,在塔顶部位还发现一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俶造的一座鎏金青铜塔,塔上铸有“乙卯岁记”(955年)的铭文与天封塔地宫石涵铭文,证明天封塔始建于唐是可信的。现重建的天封塔就是按出土的南宋天封塔模型建造的,古色古香,风姿绰约。
地板
发表于 2007-9-18 21:10:48 | 只看该作者
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696年)纪元时建,故得是名”,

故我想,天封寺也会不会因此而得名呢?
5#
发表于 2007-9-18 22:35:22 | 只看该作者
整一年了啊,龙头这个墓挖得不错。
积累需要千年,毁灭却只要短短一瞬。这世间躲不过的常理。
6#
发表于 2007-9-19 08:47:40 | 只看该作者
同名的太多,不要乱挖坟墓
7#
发表于 2007-9-19 12:4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龙头 于 2007-9-18 21:10 发表
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696年)纪元时建,故得是名”,

故我想,天封寺也会不会因此而得名呢?

天台天封寺比宁波天封塔要早建120年,赐号灵墟道场.

过了490年后经隋唐至宋才称天封寺.(其间也叫过智者院、寿昌寺)
8#
发表于 2007-9-19 13:55:11 | 只看该作者
哦,谢谢大师的指点。
因为是同名,而且这个名字也不多见,所以我以为内中会有一点联系。
原来是不搭界的
9#
发表于 2007-9-20 12:5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龙头 于 2007-9-19 13:55 发表
哦,谢谢大师的指点。
因为是同名,而且这个名字也不多见,所以我以为内中会有一点联系。
原来是不搭界的

呵呵龙头蛮虚心嘛.那偶再说下这天封寺的由来哈~

寿昌寺迁至槛封村时,新建寺殿高三丈六尺,与金銮殿相等.

知县上奏殿高欺君,旨令拆毁.

和尚辩奏:此寺是天封,寺高是天命...

皇帝准奏,接受忽悠.遂改寺名为天封(村以寺名).




[以上系据台州地名委员会资料  嘿嘿]
10#
发表于 2007-9-20 21:04:38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发几张天封寺的照片

寺前古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3 18:15 , Processed in 1.0669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