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4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屋遗韵】乌门楼许:书写于时光深处的那份孝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门楼许是一幢民居的楼名,名源自一种孝鸟——乌鸦。

    有关乌门楼许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从南宋嘉定七年说起,那一年许氏家族从临安迁居天台城内的坡街已是第六代了。许氏六世祖许容官至国子直讲,1214年的春日,许容出于孝心,为其父亲建造寿坟,寿坟就建在始丰溪南岸的银山上,就是寿坟建造之时,因许容功绩卓越,宋宁宗将与他相同的官职追赠于他父亲许元泰,并恩赐在寿坟前建造牌坊,这是一件父因子荣的事。于是,一座雄伟的牌坊就立在了坟前,这是许氏家族的荣耀,至于这座牌坊的具体样式,已没人记得了,但作为一个家族的荣誉却深深地印在许氏后人的心中。就在牌坊建成之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件事让许氏家族激动至今。

    翻开《天台坡街许氏志》,书中清楚地记载了这个代代传颂的故事。坊建成时,“祥云垂覆,草木皆闻异香,有群乌千余集于坊上,三日不散。” 中国民间有乌鸦反哺一说,在传统观念中,乌鸦一直是孝顺的化身。发生在许容身上的这件事也是一段孝子的传奇,人们惊诧于千余只孝鸟聚集于坊前的奇观,众人都认为这是许容的孝心所致。于是,人们将坡街的许氏宅院,称为“乌门楼”,楼为许氏所有,又在楼名之后,加上了“许”姓,“乌门楼许”的楼名就这样叫开了。银山上,当年的那座牌坊早已倒塌了,但乌门楼许的楼名一叫就是800年,透过800年的时光,我们读到的是一个有关孝子的故事,透过行行的字迹,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不变的“孝”字。

    或许,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个开始,来叙述乌门楼许的故事,将这个故事提前84年。那是南宗建炎三年(1130年)。那一年的冬天,山城天台是个暖冬,但对于许仁而言,这一年的冬天却特别的寒心,许仁携家眷走在临安通往天台的古道上,前路迢迢,忧心忡忡。许仁辞官弃职,既出于对朝廷的心灰意冷,也防于小人的暗算。当许仁来到始丰溪北岸时,城内的那座坡山静静地守候着,似乎就是为了等待着许仁的到来。许仁曾在北宋末年任监察御史,靖康之变后,随朝廷南渡,官至临安府尹。天台以其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位隐居者,坡街位于城内的西边,也就是现中山西路中段。站在山顶,眼前的始丰溪静静地流淌着,或许打动他的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的好风景,打动他的是存在心里的一个理想中的家园,这方山水不就曾在梦中相遇过吧?许氏家族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这坡山。

    在之后的不久,坡山的南坡上就多一幢瓦房,房虽简朴,但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堂名——思敬堂。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得有九思,其中的第六思就是事思敬,堂主所遵循的做事原则就是以恭敬态度对待一切,也就是这事思敬的态度,才有了后来坡街许氏家族的繁荣兴旺。进士出身的许仁在退出官场之后,身上的那股书生气竟越来越浓了,于是,他在坡山西边的湖边建造了金波亭,金波亭为一座书院,建成后,许氏家族的孩子们,在金波亭上接受儒学思想的熏陶。那段时间,坡山还清静得很,人们常常看到许仁一身布衣,手提布袋,袋里包着的是几册线装书,从容地走在坡街通往金波亭的小径上。金波亭边上的那池碧水,先生和学生们课后,就在池边洗笔洗砚,久而久之,一池碧水竟变成了黑色,于是,池就被称为了“墨湖”。墨湖现已湮没了,但许氏家族读书传家的家风却流传下来了,金波亭也早已倒塌了,但有关许仁讲学的故事却越讲越生动。

    坡山上的梅花,每年如期盛开,花开花落之间,许氏家族走过了一个个灿烂的季节。明嘉靖丁已年(1557),坡山最终消失于小城,换来的是一座坚固的城墙。因筑天台城墙,就在这一年,城西的坡山和城北的将山均被铲平,山土用来建筑城墙,城内只留城东的妙山依然耸立着。坡山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山名,坡街许氏却依旧守着祖辈所选定的家园。

    那是坡山消失了84年之后的春日,出生于乌门楼许的许鸣远,在外乡经历了一番闯荡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生活过的院落,这儿有他童年的美好记忆,有他的亲人和好友。这位曾任通州知府的明代水利专家,回到故乡时已年过半百了,当他站在那条熟悉的巷口,看着那幢已败落的宅院,心中就暗暗想着,乌门楼许该修缮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乌门楼许就是许鸣远回乡之后重建的,那是1641年,许鸣远安静地在他所建的新宅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三年,享受着天伦之乐。就在这三年中,也就在乌门楼许新建的书房中,许鸣远完成了《天台诗选》一书的编辑,此书收集了自南宋至明,共有200多家诗人吟咏天台山的诗作,所辑诗多为湮没失传之作。

    其实,有关乌门楼许的故事,无任从何说起都无关紧要,故事中所有的情节最终都化为眼前这幢宅院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让后人感到这幢院落的丰厚和真实。乌门楼许有着江南民居的清幽和含蓄,大门与坡街之间有二个转折,真可谓曲径通幽,就在这条折线的小巷中,建有二面照墙,与大街错开,现还存正对街道的那面照墙。照墙的石基已斑驳得很了,但那组石刻浮雕却依旧栩栩如生,左右两侧的飞鹤衬托着中间的鲤鱼跃波,照墙中间的那个“福”字传递着对于生活的祝愿,而四角的蝙蝠花纹将这份福气深深地融入宅院之中。

    乌门楼许也有着江南民居的朴素,它少有雕梁画栋的华丽,也少有精雕细刻的细腻,而以简约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楼主开朗的个性。门窗用的是天台一根藤工艺,除了正厅前的两只磉子刻有卷涡纹的花朵和兽爪状的基座之外,其余的磉子则是素面的鼓形,这正是日常生活的那种朴实无华。楼主完全有财力将宅院建造得华丽,但他放弃了,他选择高大与宏伟来显示宅院的雄姿,来展现许氏家族的威风。站在护院的门前,正门门眉上的“乌门楼许”四字,岁月间也不知曾写过多少回了,但它依旧保存至今。当年没有完全铲平的坡山,使得乌门楼许有着步步登高的气势,透过二道大门,可见正厅高高地藏在庭院的深处,正厅是两边厢房二层的高度,就在这宏伟的厅堂内曾高悬着“邑推甲第”的匾额,这是对乌门楼许这幢豪门宅第的最高肯定。

    朴实或许只是乌门楼许外观上给人们的感觉,透过这种朴素,人们可抵达这幢宅院的本质。正堂的檐下挂着“孝友堂”堂名匾额的岁月已远去了,但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的家风却一直保存至今。就是这“孝友”二字,让庞大的许氏家族齐心协力,和睦相处,这才有了今天许氏家族在天台这方土地上的枝繁叶茂。出自书香门第的许氏,在经商和为官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自许鸣远之后,许氏家族连续五世为官,许家后代至今仍珍藏着一张被视为许家传家之宝的《五世图》。五代先人夫妇就这样在宣纸上,自上而下端庄地坐着,每当节次,家人就将图隆重地挂着孝友堂的正中,图前数张八仙桌一字排开,那一盘盘的祭品,也丰盛地放在桌上,当一对蜡烛点燃之后,香也渐渐地弥漫开来,家族中的老老少少,就在这孝友堂中,与祖先们一起享受着数代人的天伦之乐。

    从宅院的细部,人们能感到乌门楼许浓厚的文化气息。道地由卵石铺就,石子就从始丰溪中取来,经溪水多年的冲洗,石子显得光滑而有灵性,这润湿的溪石也必定滋润着生活中的每一天。选出的溪石都是扁平的,溪石就这样一堆堆地放在道地上,经工匠之手将褐色的溪石,铺成底色,而那些青色的溪石就按主人的意思铺成了各种图案。那蝙蝠,那梅花鹿,那寿桃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为了“福禄寿”三全的意寓了,然后,四周再点缀着各种图案,或是花草,或是祥云,或是蝙蝠。人们将卵石铺就的道地称为“石界子地”,就是在大雨过后,石界子地也从不积一点雨水。每年的初春石子间,常有绿草悄悄冒出,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乌门楼许这福禄寿的图案,就这样默默地守在道地中间,数百间,一直延续着宅主的那份永恒的祝愿。

    孝友堂后面有一后院,当年院中花木扶疏的美景已远去了,旧时主人阶前听雨的诗意也已陌生了,只有一座水磨青砖照墙泛着丝丝的幽光。空白的砖墙间留给后人许多想象的余地,那是夏夜纳凉时,老人与孩子手中芭蕉扇的徐徐清风,那是中秋赏月时,一家人丹桂下的团团圆圆。照墙左右两边,各有一扇砖砌的拱券门,门立柱上那朵莲花,依然开在岁月的枝头,不变的是那丝清幽与高雅。门眉上同样是砖雕的题额,那“醉花”,那“陪月”着实是旧时主人的风雅了,这“醉花”,是沉醉于花的鲜丽,还是花不醉人,人自醉的多情,我们不能知道,这“陪月”,品的是沉于茶碗中清淡的月色,还是闻得随桂花一起散落下来的一地月光的暗香,我们也不能知道,我们只知道透过这刻于门眉上的字,人们能抵达先人的内心深处,那是如花的绚烂的日子,如月的淡定的心境。

    有关乌门楼许的故事是悠远了,故事无任从何开始,最终都将走到这幢沧桑的老宅,有关乌门楼许的故事是古老了,从生动的叙述中,人们能清楚地读到融于许氏家族心中的那个“孝”字。乌门楼许就是一幢孝楼的化身。

                                                                                                        2007-12-6





■有关乌门楼许的故事最终都将走到这幢沧桑的老宅。





■照墙间的那个“福”字传递着宅主对于生活的祝愿。





■乌门楼许有着江南民居的朴实无华。





■孝友堂昭示着许氏家族的枝繁叶茂。





■空白的砖墙间留给后人许多想象的余地。





■这“醉花”,这“陪月”着实是旧时主人的风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11-27 14: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0 11:28:38 | 只看该作者
又见新作啊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0 14:08:40 | 只看该作者
闲云散人:非常佩服你的文章,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
地板
发表于 2007-12-10 14:52:2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楼上的,牛比的楼主是天中的金建荣老师。
5#
发表于 2007-12-10 15:53:15 | 只看该作者
金建荣老师啊佩服!佩服!希望得到你的电话号码!
6#
发表于 2007-12-10 21:15:55 | 只看该作者
这速度也太快了吧,找对象也讲究个眉来眼去的,哈。
7#
发表于 2007-12-10 22:38:2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7:50:33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老王让人想起那位吃了鸡蛋,还想见见下蛋的鸡故事中的那位先生。

香帅幽默滴!
9#
发表于 2007-12-12 17:51:25 | 只看该作者
喜欢金老师的叙事风格,学习。

希望能有和金老师再次见面的机会。
10#
发表于 2007-12-12 20:5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4 13:27 , Processed in 1.0869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