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林华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片故事]远征军少校宁可垃圾堆里捡衣物穿也不要政府救济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13:12 | 只看该作者
如今,90岁的袁祥彬靠给人写经书挣些收入,前些年,有关部门告诉袁祥彬每月可以领到一些救济,可当袁祥彬高兴地拿起表格时,又平静地拒绝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好不容易眼角暼到了,还当什么“俘虏”来救济,真是欺人太甚,不要也罢!!!  发表于 2011-12-22 10:00
敬佩!!!那么多的老兵,抗战时什么苦没吃过?都是命悬一线过来的!!!回家后没有任何政府待遇,甚至饱受歧视都熬过六十年有余。现在个个都九十几高龄了,政府仍旧不闻不问,好不容易眼角暼到了,还当什么“俘虏”   发表于 2011-12-22 09:59
22#
发表于 2011-12-1 13:20:26 | 只看该作者
佩服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21:20 | 只看该作者
安息吧,牺牲在异域的战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21:42 | 只看该作者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23:08 | 只看该作者
电视片《无名的野花》补记  (2011-11-30 10:07) 转载▼标签: 抗日远征军老兵  

胡晓明
      
                                  一
150年前,山东有四位信徒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路。他们历经艰辛、一路乞讨,走了许多年,最终只有一个人活着走到了西天——印度菩提伽耶。这个西天完全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不但没有七彩祥云、盛情礼遇,连寺庙规模也比不上家乡。这位信徒后来一直在寺庙里做杂役。好似佛祖有知,信徒活得很久,终成庙里主持。也就在这一时期,浙江天台袁氏家族的作坊里,成箱成箱的大香烛通过海运到达印度,点亮了许多异域寺庙也让袁氏家族富甲一方。

1943年的一天,菩提伽耶寺庙里来了几个年轻的中国人。他们是在80里外蓝姆迦基地里训练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因为久闻西天大名,利用休息日结伴而来。年迈的主持听到故国乡音十分高兴,聊完自己的经历后,带这些年轻人来到佛主成佛的大菩提树下。每个士兵虔诚地绕树三周,得到一片菩提树叶。此后,这片树叶被他们珍藏在胸前的口袋里,希望能够庇护住来自丛林里日军的子弹。

  在回蓝姆迦基地的吉普车上,年轻人的笑声不断,那笑声穿越近70年的时空,直到天台袁氏家族的大院里,那天坐在吉普车的有个叫袁祥彬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了个90岁的老头儿,他一边笑一边模仿着寺庙主持语气说:西天、西天,我以为西天有多好,结果我在西天做了一辈子苦工。   
   
    笑声落过,老人眼睛灰蒙蒙地看向着前方。身后数米,300年前的一排廊柱依旧挺立,门上的木雕小人依旧演绎着不变的故事。初秋的阳光扫过础石,移向窗格,那里是老人出生的地方。

  似乎看到一群孩子在奔跑嬉戏,那是袁祥彬的一兄二弟一妹。他们追逐的笑声在廊檐下转回相连,又被高高的屋墙分隔东西,跑向南北的另一方天地。

   笑声渐止、书声渐起,四合院东厢房里,袁家私塾历经数代声声不息。一方蓝天,青石铺地,天井花木合于旱池。书香、花香、还有糯米清香——厨房里,母亲的巧手正打理着袁家的招牌米酒。


   如果一切依旧,袁祥彬师范毕业后或许会和秀才父亲一样,在县劝学所(教育局)谋份差事。再进一步,或许能像举人外公一样,成为劝学所所长或中学校长。

  可是,四合院的上空出现了日本人的飞机。院门外突然喧杂起上海人、宁波人、杭州人逃难的声音。母亲说:做亡国奴是可耻的。

  袁祥彬和哥哥出发了,他们只有一个想法:早把日本人打跑早回家。

  日本人真的被打跑了,袁祥彬回到家。大院有了难得的热闹。族长在家谱上写下“袁祥彬号斯宾、中国远征军少校”等文字, 父亲与四方亲邻寒暄问候,妇人们看着这个1米8儒雅的军官,讨论着合适的媳妇人选,弟妹们已经长大,正享用着哥哥带来的美国罐头。只有袁家祠堂里空寂无声,袁祥彬从胸前的口袋里拿出菩提树叶,郑重地放在母亲的牌位前。

  热闹过后很快是萧瑟,土地荒了、房子空了,动荡年代,人们喝酒也喜欢喝烈性的,袁家厨房里没了酒香,也没了肉味。

  没过多久,院子外面响起锣鼓的欢庆声。鲜红的标语刷进袁家祠堂, 200多间房屋没收后分配给几十户人家,大司空巷袁宅变成了新华巷6号居民院。


  如今,新华巷6号的门牌依旧。门头上 “卧雪遗风”的字迹已模糊。华夏袁氏共尊东汉洛阳袁公讳安为先祖,把其忠孝两全的故事概以“卧雪遗风”。仰望这块斑驳的石匾,眼前的画面却是两个:一个是300年前的一个风雪天,一位新昌知县告老后并未还乡河南,而是来到几十里外的天台,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旷野的风雪吹打着老知县的白须,看着眼前白茫茫一片,他的心沸腾着未来袁宅的样子,只是想到门头上“卧雪遗风”的家训,他有些伤感,因为这一代要做的事情快做完了,他不知道后世子孙将会取得怎样的功名?另一副场景也是在一个风雪天,青海湖上冰封千里,袁家的第七代后人正拿着铁镐吃力地在冰上凿洞捕鱼,耳帽随着身体起伏晃动,脸上模糊着汗水和溅起的冰渣,衣服口袋上写着:劳改犯袁祥彬。

似乎有一个人站在旁边笑,是寺庙老主持。     

                     
                                 二

  一个少年喘着粗气坐在天台七星山洞口的一块石头上,看着远去的日本飞机,少年下定决心要去从军。

  少年和同学先是到了住家不远的新四军第四营,看着这些十五、六岁的学生,营长摇摇头:部队不招学生兵。

“上黄埔军校吧,毕业一律授上尉,比抽丁有前途。”留洋日本,又是军政府参议员的舅公说。

奶奶颠着小脚送到门口,塞给少年五块银元。少年有些难过:自己和哥哥都要去从军,这以后跑警报,谁来背奶奶进山洞呢?

一路上怕什么来什么,先是在桂林的一个野外,路边闪出几个抢匪,看看这些少年已经形同乞丐,年长一点的抢匪说:“算了,都是些可怜娃儿。”

走了两个多月,终于到了成都郊外的青阳宫,刚躲过敌机的一颗炸弹,院墙那边跑过来几个兵,不由分说就把这些少年抓进营房,要不是已经走到了学校门口,袁祥彬可就成壮丁了。

军校生活很苦,但学业上袁祥彬有基础。70年后,他考问我一道当年分科考试的题:一颗炮弹能打200米,炮弹初速度是100米\秒,如果要让炮弹打到300米,火药量要增加多少?炮弹初速度是多少?

接着老人开始讲风速、空气阻力、夹角、苏式炮、英式炮......

    毕业那天,每名学生发了把佩剑。

“这剑就是要让你在最后的时刻戳向自己的胸膛”老人目光如炬、两鬓通红,手如握剑,放在胸口,仿佛又回到18岁毕业宣誓、即将走向战场的那一刻。

“那后来这把剑呢?”

  老人如炬的目光瞬间黯然,第一次听到老人有点烦躁的声音:不见了。

“有没有带回来呢?”

“带回来了”

“在哪里呢?”  

  老人终于生气了:“埋了,我一个人不要紧,我还有兄弟姐妹啊,你以为那么好过关啊。”

  那是老人一直压抑着的感受,沉默。

“先是埋了,后来总有人来搜,连腌菜坛里都要摸一遍。明明你当过兵,怎么一点东西都没有?又把剑挖出来,还不能原样上交,必须敲断后交上去。”

  一个时代的阳面,翻过去,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时代的阴面。袁祥彬引以为豪的日子正处在时代的阳面。

   “从重庆到成都机场,几百里路,源源不断都是欢送的人群。”

  你看见小弟弟样子的童子军向你敬礼,你看见奶奶样子的老人拿着小旗,你听见排山倒海般祝捷的口号,你和你的弟兄们热血沸腾,站在车厢上高唱起《大刀进行曲》。

  缅北丛林里,几百里泥泞的山路,粗壮的枕木铺就。美国女护士、缅甸华侨、还有占领区传递情报的妓女,你感到背后有股强大的支持力量,而你的目标就是向前冲。

  冲进密林,最难提防的是埋伏在树上的敌人。冲过河谷,最害怕的是水里追人吸血的蚂蝗。冲上一个山坡,前面一个弟兄中弹倒下 ,冲进暗堡,敌人死的死、逃的逃。就这样冲过孟拱、冲过曼缓、冲过密支那,一直冲向胜利。

  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袁祥彬一直奇怪自己为什么一点也没感受到。他和他所在的新6军军部离中央大礼堂不足百米。或许一贯不爱出门的他,那天正巧在仓库里练习毛笔字,或许那天他正上街处理没收日伪资产的事宜,更有可能是,那天他正在南京新街口担负阅兵游行的警戒任务:台上冈村宁次正被声讨,台下袁祥彬腰别勃朗宁手枪,紧张地看着周围愤怒的百姓;台上何应钦在阅兵,台下行军方阵里,袁祥彬惊喜地看见了一个老乡。台上的人演绎着历史,台下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历史的舞台又要换幕了。

袁祥彬有个好友是上海煤气大王的孩子,当初报名远征军也是受到这朋友一家子的鼓舞。“他爸爸是董事长,家里洋房住着、汽车开着、多舒坦的日子,三个儿子都去报名远征军,我还怕啥,去,我们都去。”抗战胜利后,煤气大王带着一皮箱股票,坐着“奔驰”来到军部,只有一个请求:带儿子回家。

在送别好友的餐桌上,袁祥彬下定决心:回家。



                             三   

   大司空巷口,一个白净瘦削的裁缝在给一队路过的解放军缝制枪袋,旁边的碎布篓里熟睡着一个婴儿。裁缝比量着机枪的尺寸,他碰着那铁,不是熟悉而是害怕。

  空荡荡的房间里,裁缝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失神地坐着,女儿扭着头、努着嘴,哭着找寻妈妈的乳头,一旁放着的却是妈妈的灵牌。突然“哐”的一声,门一下子被撞开,冲进来一个农会干部。

  “他以为我们家好有钱,猛地冲开门,结果一头撞着个灵牌,笑死我了。”袁祥彬一手指着对面的房间,一边又大笑起来。

  “人走,东西不能带,灵牌也不能带走”农会干部恼火地宣布着土改开始。

    新华巷6号一下子住满了人。饥饿的女儿接过解放军叔叔递过来的食物,邻居妇人说:不能给她,她是地主的孩子。袁祥彬的心在哭,可腰还得弯下,一次次地在批斗会上说着:我剥削、我悔过……

   袁祥彬真的想融入新社会,他先是报名支援西安建设,但到西安2个月后就因成分问题被退了回来。后来在上海卢湾区修建公司找到份体力活,工地领导很快发现,这个农民工不仅干活卖力,人也聪明,他用打气筒制作的油漆喷枪在技术比武中很出风头,后来干脆让这是个老实本分的人管起工人的出勤工资。

   每天晚上,一直坐在台阶上的女儿看见爸爸下班,露出笑脸、展开小手臂。

  “可漂亮了,像她妈妈一样。别人她都不理的,一直坐在那里等,有一次坐在那里睡着了,滚到楼梯下,头摔破了…..” 袁祥彬对女儿的记忆停留在四岁时的样子。有一天回来,楼梯那头是空的,袁祥彬的心也是空的,这一空就是60年。

  “上次有几个上海人来看我,听说“十.一”又要来,我寻思着是不是有什么消息?我上海没有什么亲人了啊,他们怎么知道来看我,是不是她(女儿)也在找我。”老人自言自语似地问。

   1958年的一天,正在建筑工地忙碌的袁祥彬被带走,以“军痞”罪名判刑青海劳改。也就在这时,袁祥彬获知:女儿是被房东抱走送人了,收养家庭在办理孩子户口时需要孩子大名。袁祥彬无力追回孩子,只能告诉他们,孩子叫:袁玉茹。




     四

    闷罐车拉着几千名上海劳改犯驶向他们并不知晓的地方,到青海后又被卡车转到一露天煤矿。一眼望去,煤路层层盘旋向着黝黑的地底、人如蚂蚁般地蠕动交织。放工途中,袁祥彬眼前一黑倒在路边。几天后醒来,他听到周围工友拖动铁锹的声音:醒了、醒了,不用埋了。

    就这样,袁祥彬开始了30年的西北生活。

    你枯守在青海湖边一处偏僻的码头看护渔船。一片蓝幽幽的光点向你接近,形似缅北丛林里不尽的鬼火。你爬上库房院墙用你当过情报队队长的眼睛看个清楚,月色雪光下,上百只饥饿的狼目露凶光。那一声声长啸似死神召唤,当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掠过你头顶时,当一个垂死的日军在死人堆里向你开枪时,你也听到过这种啸声。

    狼群已经冲到院门外,爪扯着、咆哮着、跳跃着,四周升起凌乱的雪花和腥重的白气。情急之下,你冲进库房,撕烂棉被,卷成团蘸上柴油点燃,那一刻,你像又回到了战场,在向日军暗堡里扔进手榴弹。一团接一团的火球扔出,狼群大乱:一个狼被击中后原地乱转,溅起的火星又引起另一只狼的惨叫。

    站在远处的头狼终于发出了撤退的长啸,你这才看清楚,头狼是爬在另外一只狼背上走的,他太老了,走不动了。

    空旷的青海湖只剩下北风的呼声。如同在缅北丛林里每一次战斗后,你一个人枯坐在树上想的一样:你的灵魂将安息何处?那些战场上的弟兄临死前的眼神告诉你,你无法把握生;那些丛林里被巨蚁啃剩的白骨告诉你,你无法把握死。如今在这这高寒荒地,你一样无法把握。

    你抱着一块写有死者名字的木牌来到墓地。一簇簇的石堆标示着一些人的命运,戈壁的大风早把石堆前的木碑吹走。因为有家属要来凭吊,队长让你写好一块随便找一堆插上去,你站在大风沙里,想着该插哪一堆,自己又将是哪一堆?

    你可以看淡死,却无法回避生,因为你还有亲人。你把哥哥临终前写给你的信撕碎在风里,那上面埋藏着一个家族的耻辱。你不知道那些曾经温和的乡邻何以变成了狼,看到群羊四散后,肆意欺凌着弱小的羔羊。


                                 五

    90年代初,天台新华巷口,晨曦中常常蹲着一个卖菜的老人。有人诧异——这个言语斯文的老人更像一位教书先生;有人低头不搭理——不认识这个穷亲戚;也有人悄声谈论:他是个劳改犯。为什么劳改?不知道,反正是个劳改犯。

    又过了20年,袁祥彬能让街坊们想起来的,就是个帮人写经书的老先生。



                                六

    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一个300年前的老宅,用一种私人方式记录下一个老人的故事。当镜头接近老人出生的那间房门,老人有些介意:那是别人家。当要告别时,老人希望能够拍摄下门口他手写的一副对联:迎新年重光尧舜天  临瑞云共临锦涛日
      新华巷是条热闹的小巷。每天有很多学生经过。我不知道哪位是育青中学的学生,如果有,我想告诉他:育青中学最初设在袁家祠堂里,那是天台的第一所现代中学。袁家祠堂里放着一片菩提树叶,那是一个儿子献给母亲的。那个孩子是位中国远征军士兵,现在就住在这个院子里。那片菩提树叶是从印度的一个寺庙求来的,那个寺庙里有个老主持,是山东人。150年前,他与三位同伴一起去西天取经,其它人都死在路上,最后只有他一个人走到了西天。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33:57 | 只看该作者
本片制作人胡晓明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0571hm
27#
发表于 2011-12-1 13:48:17 | 只看该作者
感动

也感谢胡晓明
28#
发表于 2011-12-1 13:49:29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老人,真值得尊敬................
29#
发表于 2011-12-1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老兵,永不凋零。
祝袁老健康长寿!
30#
发表于 2011-12-1 21:22:05 | 只看该作者
向英雄们 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 20:02 , Processed in 1.0963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