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498|回复: 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访七十九军抗日老兵徐台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08: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访七十九军抗日老兵徐台宽


    石塘徐二十四号。
    钉在略显破败的大门上的门牌已经昏黄发黑,勉强可以辩认出的繁体字和从右到左的字序,让人颇感岁月流逝的无情。
    这是个典型的天台民间老宅,不大的四合院落里聚居着好几户人家,抗日老兵徐台宽和他的妻子就生活在这里。按天台人的算法,生于民国八年的徐台宽今年已是八十九岁了。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石塘徐村和这间祖传老屋里度过的,除了从十九岁到二十六岁从军打鬼子,转战南中国各省、最远打到广西的那七年。
    我们是在村口的小店碰到徐台宽的。老人一米七左右身高,身板硬朗,须发浓密,不难想见当年他作为一名战士的英武之气。虽然身负左眼、左肘和左脚三处伤疾,老人走路很快,除了气管炎和耳背,完全不像耄耋之年的样子。来的人比较多,他在院子里四处找椅子凳子给我们坐。
    因为老人耳背,我的问题有很多需要通过另一位同村人在老人耳边重复一遍。第一个问题自然是何时何地为何当兵抗日。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在民国二十七年的十月,也即193810月。

那时连子弹上膛都不会啊

    “我是志愿报名参军的!”徐台宽入伍那一年正是抗战第二年,武汉会战激烈进行的时候。天台虽然地处浙东山区,但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掳掠,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消息也传到了这里。血气方刚的徐台宽坐不住了,他要当兵,要打日本人去。是年1019,徐台宽和本乡五六个青年去县里正式报名,当时的县长杨济康接见了他们并做了一次谈话。
    “县长问我,为什么要去当兵?我回答:杀敌,救国,保家!”徐台宽说,当时县里给每个人发了五块银洋钱,他当天就在县前一家馆子美美地吃了一顿,花了大概四块银洋。老人对我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我在想,也许这一顿饭,是他这一辈子里屈指可数的奢侈举动之一吧。
    随后,徐台宽和八九十名天台青年一起到台州府即临海县集中,与台州其他五县的新兵汇合。就在临海,他目睹了战时军队纪律的严酷:五个逃跑的新兵被抓回来后,在临海新兵集合的一个大礼堂被当众执行军法。刽子手在连砍了三个逃兵的头后,手脚发软,把大刀扔到一边。监督执法的官长骂一句,一脚就把刽子手踢开,掏出手枪,当场击毙了剩下的两个逃兵,血流满地……

王甲本(1901-1944)        夏楚中(1902-1988)


    在临海,徐台宽被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九军九十八师
29339连。六七十年过去了,徐台宽仍然清楚地记着这个自己部队的番号,正如他还同样清楚地记得部队长官的名字:军长夏楚中,师长王甲本,团长李达,营长李富春……七十九军是徐台宽入伍前一年,淞沪会战期间新组建的部队。作为该军主力的第九十八师原属罗卓英的第十八军,是淞沪会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战场的主要部队之一;在宝山城与敌血战、全营六百将士全体殉国而名垂青史的“姚子青营”正是九十八师292
5833营。军长夏楚中乃抗战名将,而时任九十八师师长、后任七十九军军长的王甲本将军更是大名鼎鼎的“硬仗将军”。自此,徐台宽一生的记忆和荣耀就与这支部队、这些名字无法分开。
    在临海集合后没几天,徐台宽就随部队开赴江西前线,与日军作战。老人说,战斗的地点在江西一个叫尖山的地方,据我查找资料的结果,大概是在今天的德安一带,那应该是武汉会战尾声时的外围战斗。而此时他们连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都没有就直接上阵接敌,可见当时战事之紧,战斗的情势也可想而知了。
   “那时连子弹上膛都不会啊”,老人说,当兵后第一次战斗就是在这样毫无战技的情况下进行。在战斗中,营长战死,他从据守的山头滚下,借着满山的狼鸡头(野生蕨类)草丛掩护才脱离了险境。

第一次大仗就赶上了长沙会战

    第一次战斗之后,徐台宽随部队撤退到南昌附近一个叫徐家村的地方进行整训。五个月后,他成为一名轻机枪手。说到机枪,老人兴奋起来,甚至伤残的左眼都泛起了神彩:“机枪我最熟了,现在给我拿一挺来都能打!860式难打,捷克式最好用……”捷克式ZB-26机枪火力较强,射击精度高,性能优于日本的“歪把子”机枪(大正十一年式),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一款轻机枪。
抗战部队装备的捷克式机枪   轻机枪手


    按抗战时国军轻机枪射手的标准配备,我们可以想象机枪手徐台宽当时的装备:除携带ZB-26式轻机枪及六个弹匣的轻机枪专用弹袋组外(弹袋的两条肩带在后背交叉成X状),还配备有如:水壶、干粮袋等个人基本装备。他除了使用轻机枪外,可能还配有一支驳壳枪自卫。这些装备的总重量应该超过15公斤
    从时间上推算,徐家村集训应该到次年三四月间南昌会战的爆发结束。徐台宽所在的七十九军前往湘北鄂南地区薛岳麾下第九战区作战。他所经历的第一次大仗,就是第一次长沙会战。
    “五次长沙会战,四次大战,我都参加了。”徐台宽所说的四次大战,应该指正史上的三次长沙会战和豫湘桂战役时的长(沙)衡(阳)之战。至于另一次长沙之战,因为年代久远,老人没有明确说明,我们也无从考证。“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得最激烈。”老人告诉我们。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巷战

        1939914,时任日军第十一军(相当于中国的集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指挥第6、第33、第101、第106师团及3个旅团约10万兵力从赣西、鄂南两个方向进攻长沙,意在消灭薛岳指挥的第九战区中国军队主力,是为第一次长沙会战。七十九军于鄂南的麦市、桃树港一带与敌第33师团激战旬月,城镇几度易手。十月初,七十九军克复桃树港、麦市、献钟、嘉义等地,迫使敌军退回湖北通城。
    激战中到处枪林弹雨,士兵们把身体贴紧地面,子弹就像刮风一样从背上扫过。“一场仗打下来,身上的军服早就支离破碎了。”徐台宽说。谈到战场上的对手日军,老人的说法是,国军的装备“和日本人无法相比,日本人的飞机大炮厉害。”
    抗战前期,日军掌握了空中优势。来自空中的打击,是造成中国军队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他们的飞机故意飞得很低,低空扫射,光是飞机的轰鸣声就让人受不了。扔下的炸弹把人都炸飞起来。”徐台宽告诉我们,这种情况直到美国人的飞机来了才得到改善。
    日军除了重型炮火优于中国军队之外,他们的“小钢炮”即掷弹筒(六零式迫击炮)灵活轻便,总重才四公斤左右,与一枝步枪相差无几,并且普遍装备至基层作战单位。而“我们的(八一或八二式)迫击炮数量少,又非常笨重,要四五个人才能搬得动”,徐台宽说,因此中国军队吃亏很大。

恶战通城,失去左眼


   “你看我的左眼,什么都看不见,把手放在前面都没感觉。”徐台宽的左眼是在1939年参加通城战役时负伤致残的。这场战役也成为他一生中念念不忘的记忆之一。
        1939年末至1940年初,民国政府为表明抗战决心,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战区为主对日军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冬季攻势。湖北通城正是七十九军所在的第九战区在此期间进行的鄂南战役攻略的重点之一。
    大沙坪,胡家祠。
    也许是时间相隔太久了,徐台宽并没有跟我提及这两个通城附近的地名。然而根据我查找资料的结果,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第九战区和七十九军在冬季攻势中抹不去的伤痛。徐台宽和他所在的29339连也在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19391219,第九十八师全力猛攻大沙坪。王甲本师长集中所有迫击炮掩护2933营攻击胡家祠据点。3营强攻冲进了胡家祠,但却遭到日军相邻据点火力猛烈侧射而被迫退出。20日午夜,夏楚中军长集中所有五个团全力对大沙坪实施向心攻击。2933营再次攻击胡家祠据点,然而结局惨烈。徐台宽所在的9连在攻击中全连覆没,从普通士兵到排长连长几乎无一生还。
   “只有我和一个排长撤出来了。”回忆当年恶战情形,徐台宽说当时日军紧追不舍,他和那位排长交替掩护撤退。“我就端着手中的捷克式机枪,对着追上来的日本兵就是一轮扫射。”如此几番交手,方得摆脱追兵。这一役,徐台宽的左眼为弹片所伤,致永久失明。
    由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第九战区司令部特地为徐台宽颁发了奖状。尽管历经七十年风雨,老人保存至今的这张残破不全、部分字迹漫灭的奖状大部分仍然清晰可辨: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奖状功字第*


陆军第九十八师二九三团三营九连一等兵徐台宽于通城战役奋发英武精神……(缺字)负伤特给奖状……(缺字)忠勇救国之功。

司令长官 薛(岳)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

附:通城战役背景资料
从12月12日起至1940年元月7日,中国军队七十九军、七十三军和七十军三个军先后三次轮番攻击作为通城门户的大沙坪。然而因为缺乏攻坚火力,加上山区地形,中国军队近一个月的攻击行动在日军的坚固工事和严密火力配备前无功而返。各参战部队伤亡惨重,仅七十九军的伤亡就在四千人以上。战况之惨烈,由通城县志与战史的记述可窥一斑:
七十九军140师837团第一连、第三连与231团第七连跃出阵地,向日军碉堡挺身冲锋。徐家周围的日军阵地线第一圈土堡被国军炮火轰击后部份残毁,奋勇队拼死冲进这些土堡与日军白刃血战,日军抵挡不住,慌忙向第二圈核心阵地退逃。奋勇队继续冲锋,但是日军第二线早已有备,在碉堡内以优势火力向外扫射,第一批奋勇队在火网交织下全队覆没,队长姚家熙壮烈殉职。徐团长马上挑第二批奋勇队再行冲锋,前仆后继,在火网下再度伤亡全尽,队长向炯超重伤,被战士拖下火线。231团刘士伟团长见攻击不利,部队伤亡惨重,悲愤填膺,于振臂高呼,亲自拉起部队向街市冲锋。231团见团长带头冲杀,士气大振,抄起手中的步机枪、手榴弹随团长冲上日军位于街市口前的土碉堡,硬是用手榴弹将堡内日军轰毙,连续占领两座土堡。但冲到第三座砖砌碉堡前时手榴弹即失去效用,我英勇官兵的忠骸在敌碉堡前横倒一地,但日军砖碉依然在烟尘中狰立。

注:本节部分战役背景资料搜集自网络STUKA等网友的创作。)

不准退,后退者杀,救不了第十军就杀头

        抗战期间,在战场上与敌人近身肉搏拼刺刀是经常发生的情况。无论中日双方军队,都十分注重刺杀训练。徐台宽虽是机枪手,但对当年的刺刀拼杀训练仍然记忆犹新。

    “左刺,右刺,直刺,偏刺……”在给我们讲述这些刺杀术语和口令时,徐台宽的声音短促有力,双手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发力突刺之时,一般都会同时大喊一声增加杀气、震慑敌手的口令。“最开始的刺杀口令是‘杀’!”徐台宽说,“后来又改成了‘呀’!”在他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次肉搏战则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时的一次战斗。
        
        19419月,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前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之父)发动对第九战区的大规模进攻,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由于日军破译了我军通讯密电码,因此在前期处处占得先机,先后突破我军多道防线,甚至占领了大部分长沙市区。七十九军从常德赶来增援,与日军展开竟日对攻。

          

                                 日军攻入衡阳城区                   在衡阳保卫战中捐躯的中国军民忠骸


    令徐台宽至今难忘的肉搏战就在长沙外围的朗犁一带展开。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绞成一团,杀得难解难分。“两军混战,人都混在一起,根本不能开枪,只是拼刺刀。”徐台宽回忆当时情形说,“军长王甲本(当时实仍为98师师长)亲自投入战场,吹号指挥作战。”

    在七十九军等部队的英勇狙击和第六战区等友军配合攻击下,第二次长沙会战以日军败退收场。在三个月后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七十九军亦有上乘表现。

        19446月底,日军袭破长沙之后,进攻衡阳。八年抗战中最为惨烈的衡阳保卫战爆发。中国守军第十军在军长方先觉指挥下,以区区一万八千之孤军对抗十万日本虎狼之师。情势十分危急,徐台宽所属七十九军急赴战区增援。

    “不准退,后退者杀;救不了第十军就杀头”。这是王甲本军长对全体七十九军将士下的严令。这些话,从八十九岁的徐台宽口中道出,仍然让我们感到1944年那个炎热的七月衡阳城下军情的危急。

    “头塘,二塘,三塘,四塘……”六十多年后,徐台宽仍然记得这些衡阳城外被鲜血染红的地名。中国第十军被包围在孤城之中,中国军队的解围部队又对围城的日本第十一军构成了包围,而日军的后援部队亦陆续赶来,“三四道包围圈啊”,徐台宽说。七十九军和其他解围部队苦战多日,虽然一度与第十军的防线距离只剩几公里,但仍然未能最终打破日军的防御圈。

        88衡阳城破。“炮弹从原来第十军据守的衡阳城内打来,没办法了。”徐台宽和七十九军其他战友见此情景,知大势已不可挽回,无奈只好向外线撤离。

(附:衡阳战役背景资料
衡阳保卫战是抗战8年之中,作战时间最长、敌我双方伤亡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一场城市争夺战。
第10军只有7个团及配属的暂编第54师之1个营,共约18000人之兵力。从6月28日敌人发动对衡阳的第一次总攻,一直到7月底,经过一个月余的战斗,第10军伤亡非常惨重。军部直属部队已伤亡 2/3,预备第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 190师仅剩有400余人,各部中下级军官几乎全部伤亡,每一次战斗均要连升数个营长、连长。如在五桂岭争夺战中,第3师第8团半天之内晋升5个营长,均先后阵亡。当时受伤官兵很多。因无医药治疗,不少轻伤官兵自动重返火线,即使伤不轻且还能爬行的一些官兵也都愿意留在阵地中。至衡阳保卫战全部结束时,参加守城的国民党第10军将士约18000人,死伤15000余人,其中阵亡7600人。
   
围攻衡阳的日军是其第11军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后因遭受我守城部队的英勇抗击,伤亡掺重。敌军第3、第13、第27、第34、第40、第58等师团调来大批部队增援,共计10余万人。据日军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资料记载,日军从6月23日至7月20日这段时间内伤亡军官798人,士兵19286名。7月20日以后,资料上只载有约计伤亡9100余人字样,并无确切数目,也未分别官兵。根据以上数字,得知日军攻占衡阳的伤亡人数共在29000人以上,几为我伤亡人数之一倍。
第10 军广大官兵“完全毋视战斗之惨酷与死亡之恐怖,已发挥同仇敌忾与团结精神之最大限。”当时,无医药治疗,轻伤官兵均自动重返第一线,甚至伤虽不轻尚能勉强行动者,均自愿留在阵地中,反正只有以激烈战斗来麻木自己。真正的重伤者,必缺胳博或断腿。尚能呻吟,而创口或五官未生疽者,比比皆是。在日军发动第二总攻期间,守军炮弹及迫击炮弹已消耗始尽,除留少数火炮及最后决死之几发炮弹外,其余火炮悉数埋入地下。步机弹已耗去85%。官兵伤亡,大部人枪俱毁,无法补充。由于守军军属各步兵团之迫击炮口径不一,有81厘米的,也有82厘米的。至7月下旬,81弹已颗粒无存,而82弹库储尚有数百发。军参谋长孙鸣玉将军为求平衡第一线火力,特发动司令部幕僚,将半数的82口径炮弹“弹带”部位,以砖石磨去其中径1厘米,使能适合81迫击炮发射,作最后决死之用。许多人都磨得双手起泡,甚至流血。方军长出而慰之曰:“部队官兵每一秒钟都在流血,每一分钟都有死亡;诸君为国效命,此其时也。”此情此景,史无前例。直到敌人发起第3次进攻,8月8日城陷之时,因指挥系统瓦解,官兵只能各自为战。“斯时也,天地变色,草木含悲,人人只打算如何杀死一个敌人‘以找回本钱’;杀死两个便‘赚一个’,并无一人退却,亦无一人逃亡。直至日落时分,枪声逐渐沉寂。”
第十军在没有任何武器、弹药、粮食、药品补给情况下,与七倍于已的日军血战47日,以已方伤亡万余的代价造成日军三万人的伤亡,最终弹尽粮绝。衡阳城下,尸山血海。
此时日军也无力再战,因此双方经过交涉后,在日军允许保持军队建制与荣誉,以及救助受伤官兵的条件下,双方订立了终战协议。事后日方指挥官横山勇出尔反尔,把原先答应第十军的“终战”礼遇,改成“俘虏”的对待,最后对外宣布攻陷衡阳,“围歼”第十军。
   
战后敌方战史资料称:“衡阳之战,如欲惹人瞩目,可称之为‘华南的旅顺之战’。此种比喻稍嫌夸张,但称之为:‘中日8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则绝对正确。”战后日本的一些军人在回忆录中也这样写道:“那次激战,不分昼夜,反复冲杀,血肉横飞,持续多日,据说其惨状与日俄战争攻夺‘二0三’高地时一样。迄今为止,在我们脑子里还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广西一路追击至南京

    衡阳解围战后,徐台宽随部队转移至湖南冷水滩附近继续抵抗日军进攻。9月7日,七十九军长王甲本在一次战斗中牺牲。随着战事发展,七十九军退至桂林一带布防。

   “桂林那个地方风景真是漂亮啊,真是山水甲天下。”在徐台宽的印象里,桂林那边全是岩洞,“岩洞都有一幢屋那么大”。野战防御工事也是以岩洞为主构筑。守军把足够三个月守备之用的粮、油、水,甚至猪、牛运进几个大的岩洞里,构筑火力点,并在洞外拉上电网,准备长期抵抗。“美国人说,你们能坚守桂林三个月,我们就帮你守三年”。

        194410月底,日军开始进攻桂林。“那些岩洞打了十天,电网电倒了不少敌军,抓来俘虏一问,竟然全都是伪军,唉……”最后日本人没办法,就对岩洞施放毒气,岩洞中的绝大部分中国士兵抵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少数人压在尸体最底层,用毛巾裹鼻,伏在泥土之中才活了下来”。这些事都是岩洞中的幸存士兵告诉徐台宽的。

     

    在战事爆发前夕,徐台宽被一个叫孙天柱的营长派去后方领兵。“他是总司令外甥女的丈夫”,徐台宽说。领兵其实就是去后方征召新兵。他领了二十个新兵,在路上跑掉了五个,当然也跟着丢了配发的五个炸弹。这件事被人添油加醋诬告到上级那里,差点被军法从事。幸亏上级听取了徐台宽的辩解,才免去这一场杀身之祸。这件事对他心理刺激很大。

    在从广西向四川进军途中,徐台宽从七十九军部队掉队,后来碰到了王牌部队七十四军,经一个黄岩老乡介绍,加入了该军第五十一师152团的战炮连,成为一名火箭筒手。此时抗战已接近尾声。“我们有一次都已经在机场待命,准备去南朝鲜了。”后来又接到命令,攻击尚未投降的日本军。“坐着火车追击,一直追到南京”。南京光复的时候,全城百姓夹道欢迎,两三尺高的小孩子都挥舞着小旗子,“放的鞭炮积了足有半尺厚”。
   
    抗战胜利不久,徐台宽即自七十四军以一等兵身份退伍。在芜湖休养了近八个月后,他取道杭州返回故乡天台,此时已是1946年十月,从他投军抗日时算起整整八年。

    回顾已是遥远的八年军旅生涯,老人仍然是无限唏嘘:“那时当兵真是苦啊。”经常是一年下来,同一个连里最初认识的人没几个活的。一半战死,一半生病死。行军或宿营时经常碰到大雨大雪,根本没有房子可以遮蔽……

后来的事……

   
    27岁解甲归田的徐台宽回家后的日子倒过得比较平安。除了临近解放前几年,他在抗战期间获得的奖章奖状之类大都被本地的“自卫团”抢走。在土改中,他作为贫农也分到了一亩多土地,靠自已劳动养活。在闲瑕的时候,或者饭前饭后,他也会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抗日故事,石塘徐村的左邻右舍很多人都熟悉。


    也有人曾经怀疑过他的经历,说什么“你跟着国民党抗过什么日呀?”徐台宽会跟他急,他会反驳对方:“蒋介石不是我娘舅,我也不是蒋介石娘舅,我当了兵怎么可能不打仗?”对方无以应对,只好讪讪走开。

    石塘徐村是个很有文化的乡村,这里曾经出过一个举人和好几个秀才。村里的人没有因为徐台宽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兵而歧视他,当然,也没有特别地照顾他。

    徐台宽育有三子二女。女儿自然都是外嫁了;大儿子成家后家庭条件也很一般;二儿子因为家贫,至今还没有讨上媳妇;三儿子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八十九岁的老人家去年还在干一些体力活,但今年实在不行了。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这间破败的老屋子,徐台宽一家现在就靠老伴穿一些木珠来维持生计。

    老人家的气管炎不算轻,每个月都要花钱买药吃,这对于他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出。在院子里的采访完了之后,老人家请我去屋灶间喝茶,他偷偷地问我:你们采访我后,政府会不会给我一些补助啊?

    我不敢正视老人的眼睛。望着院子里热闹的人群,那些和我一样开开心心地坐着轿车拎着一点米和油来看望老人的年轻人们,那些过来凑热闹的聊着天的街坊邻居们,我结结巴巴地说,“会给您争取的……”
   
    从钉着石塘徐二十四号门牌的老宅出来,要穿过那条狭窄而幽长的小巷才能走到村口的大路上。我想象着,也许六十九年前的那一天,十九岁的热血青年徐台宽正是从这条幽长的小巷出发,和他的同伴一起奔向抗日的战场。现在是2007年的5月,正午的阳光从天顶直射进这窄窄的巷道,我在巷子里走着,我感到一种热力,同时更感受到一种不可抑制的苍凉。



[ 本帖最后由 岛主 于 2009-9-5 09:3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8: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唯物主义的政府,我不抱任何希望。
千万为国捐躯的将士,他们流血牺牲之时,何曾想过将来的生活和境遇?
他们英勇保卫的,只是我们这个叫做中国的国家, 我们这个叫做中国人的民族, 而不是任何注定要进入历史垃圾堆的政府。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6: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悄然凋谢。”

[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07-5-16 16:42 编辑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4: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这句最早是英国一战还是二战时期一首军歌里的歌词。后来被麦克阿瑟在国会的演讲里用到了,从此发扬光大。
5#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3: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信息很重要,请豆子方便的话问一下徐台宽老人。
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8: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荡气回肠:抗日将士的六十句决死宣言1~20

  01.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
  

  “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背景:淞沪抗战爆发之后,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如上通电,十九路军全军三万官兵奋起反抗日军七八万人的猛攻,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与敌血战33天,死伤约万人。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
  

  
  02.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我生国亡,我死国存!”
  
  背景:武汉会战前夕,陈诚视察户口要塞炮台,发表了战前宣言,称“湖口要塞,是武汉门户,官兵必须树立与炮台共存亡的决心” ,全体官兵高呼“誓与倭寇决一死战,誓死守卫湖口要塞。”后炮台阵地均被敌机和敌大炮摧毁,将士绝大部分壮烈殉国。
  

  
  03.陈怀民(1916~1938,江苏镇江人,时任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
  

   “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背景:在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陈怀民的战机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他的飞机油箱着火。当时他本可跳伞求生,但他猛拉操纵杆,战机拖着浓浓的黑烟,向上翻转了180度,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日本吹嘘的所谓“红武士”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04.陈文杞(1904~1941,福建莆田人,时任24师少将高参)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背景:中条山之战,陈文杞率部在闻喜,夏县等地与敌激战。日军向守军阵地施放毒气,我军死亡惨重。后该师余部转移至台寨村附近,遭日机狂轰滥炸时,陈文杞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指挥官兵坚守阵地。在最危急的时刻,陈振臂大呼上述口号。后不幸壮烈殉国,终年仅37岁。
  

  
  05.寸性奇(1895~1941,云南腾冲人,时任第3军12师师长)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背景:中条山之战,鬼子集中重兵攻击12师,寸性奇师长在接受军长的命令率部突围后,发现军部未能突围,寸又率部冲入重围营救军部,后身中八弹,拔刀自杀,这是临终前的遗言。其父寸大进老先生恨自己已经88岁高龄,已经无力报国,遂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
  

  06.戴安澜(1904~1942,安徽无为人,时任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
  

   “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背景:1942年初,戴安澜率所部200师万余人赴缅参战。在东瓜保卫战前,他留给妻子上述遗书。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号令全军:“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戴安澜部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后在孟关激战中以身殉国,终年38岁。
  

  
  07.邓锡侯(1889~1964,四川营山人,时任川军第一纵队司令,第45军军长)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
  

  背景:1937年9月5日,四川举行约万人参加的“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邓锡侯在会上发表了如上讲话。邓锡侯还说:“我们是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的,后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前赴后继,一定能战胜敌人!”后邓参加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战功卓著。
  

  
  08.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时任29军副军长)
  

   “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者重。”
  
  背景:南苑之战爆发前夕,宋哲元已经下令,南苑军部撤到北平城内,佟麟阁应首先撤离,此时夫人恰好送来书信,称父亲病重,佟执意不撤,回信道“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并诏所部曰:“此杀敌报国时也!”后终于以身殉国。
  

  09.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时任第5军军长)
  

   “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不惜一切代价,全歼小日本钢军,夺回昆仑关,打出第5军的威风来!”
  

  背景:1939年11月,日军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为了夺回昆仑关。杜聿明向所属各师下达如此作战命令。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被击毙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中国军队取得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10.范筑先(1882~1938,山东馆陶人,时任山东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肝脑涂地,亦所不惜”
  
  背景: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两次要范筑先率部南撤,范向全国发出如此通电。他的次子范树民在与日寇作战中牺牲,他强忍悲痛说:“民儿为国家民族战死疆场,是死得其所。”后聊城失守,范筑先身受重伤,不愿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终年56岁。
  11.冯治安(1896~1954,河北故城人,时任河北省主席、29军代军长)
  
  “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背景: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我驻军第219团第三营拒绝,日方即调动驻丰台日军第三大队包围了宛平城。当地驻军向冯治安请示,冯当即做出以上指示。之后日军突然炮轰宛平城,我军当即自卫还击。当天击退日军三次进攻,用鲜血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12.傅作义(1895~1974,山西荣河人,时任绥远省主席、晋绥军第35军军长)
  
   “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背景:1936年10月,蒙古分裂分子德王在日军指挥下,分三路大举进犯绥远。傅作义召集所部进行军事部署。傅作义通告全军:“爱国军人守土有责,我们一定要打!”并表示了上述抗日决心。后指挥百灵庙大捷,击毙日军千余人,俘敌200余人,绥远抗战胜利结束。
  
  
  13.高志航(1907~1937,吉林通化人,时任空军第四大队中校大队长)
  
   “家仇国恨,等待何时!日机炸我同胞,向其讨还血债!”
  
  背景:凇沪抗战爆发,日木更津航空队百架轰炸机开始轰炸江、浙,8月14日,敌机八架进入杭州市区上空轰炸。航委会当时命令不抵抗,而高志航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他下令起飞,并首开第一炮,击落日领队机。此战击落敌机六架,两架负伤逃跑。后高被日空军炸死。
  
  14.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人,时任第9军军长)
  
  “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背景:1937年忻口会战爆发之前,郝梦龄如此鼓励官兵。战争打到白热化阶段,他亲自到前线督战,告诫官兵,“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郝梦龄是抗日战争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15.黄樵松(1901~1948,河南尉氏人,时任第68军第143师)
  
  “南阳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来生再见!”
  
  背景: 1945年3月18日,日军三路大军进攻南阳。黄樵松受命死守,横下一条心,誓与南阳共存亡。与好友握别时他发出如此悲壮言辞。黄还派人赶做一口棺材,搁置在师部门口,亲笔写上:“黄樵松之灵柩。” 后日军猛攻,黄亲临前线指挥,随身卫士全被打死,他只身到前沿阵地督战,阵地最终力保不失。
  
  16.黄启东(1891~1938,湖南平江人,时任第23师少将参谋长)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背景:徐州会战爆发后,23师奉命从鲁西南移驻郓城、菏泽,日军土肥原率精锐师团猛攻菏泽,该师官兵奋起抵抗,与敌激战数昼夜,伤亡惨重。师长李必蕃殉职后,黄启东亲率余部冲锋10余次,头部中弹,仍唤卫士背着他指挥战斗。野战医院院长李少甫劝他上担架,他坚决拒绝,颤抖着说出上述话,最后壮烈牺牲。
  
  17.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时任国民党总裁、委员长)
  
  “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背景: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前夕,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通过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这极其悲壮的讲话。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造成日军10多万人伤亡,中国军民付出40万人伤亡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一战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
  
  
  18.蒋光鼐(1887~1967,广东东莞人,时任第19路军总指挥)
  
  “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
  
  背景:淞沪抗战爆发之后,当时驻守上海的为第19路军,蒋光鼐担任最高指挥官。全体将士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日军兵分5路进攻闸北,19路军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日军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四易主帅,死伤累万。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蒋光鼐这样表达他的抗战决心
  
  19.姜玉贞(1893~1937,山东菏泽人,时任66军65师196旅旅长)
  
  “有我姜玉贞在,就有原平在,我姜玉贞誓与原平共存亡!”
  
  背景:1937年,日军7万人直扑太原,姜玉贞奉命死守原平等待援兵。他和5000官兵下定决心,血战到底。与日军在此血战十日,反复进行拉锯战,姜玉贞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后阵地上只剩下二三百人,姜玉贞奉命突围,但在突围途中中弹牺牲。原平死守为忻口会战歼敌2万赢得了时间。
  
  
  20.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时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背景:1932年4月,吉鸿昌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后被国民党亲日派杀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8: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荡气回肠:抗日将士的六十句决死宣言21~40

  
    21.阚维雍(1900~1944,广西柳州人,时任31军131师师长)
  

  “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背景: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八个师团十余万人猛攻桂林,阚维雍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多次疯狂进攻,双方损失惨重。日军使用了毒气,6000抗日将士被残害于岩洞中。在中正桥主阵地被日军突破后阚维雍将军亲自指挥敢死队,奋勇逆袭夺回阵地。后桂林陷落,阚维雍自杀殉国。
  

  22.李宗仁(1890~1969,广西临桂人,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汤兵团正在南进,很快就会进庄,你们不能后退半步,组织敢死队,发动反攻!”
  

  背景:台儿庄战役最惨烈时,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3个师基本打光,孙来电哽咽着请求“撤到运河南岸去吧,给我们留点种子吧!感谢长官大恩大德”,李宗仁做出如上答复。孙连仲悲壮地说:“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兵团打完为止!”
  

  
  23.李必蕃(1892~1938,湖南嘉禾人,时任第23师师长)
  

   “误国之罪,一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敌。”
  

  背景:1938年5月9日,日军十六师团进攻郓城,李必蕃令69旅死守。该旅守城不力,郓城失陷。后日军重兵临菏泽城下,他率部迎战,获胜后兵分两翼作钳形追击。日援军赶到,进行疯狂反击,他率师直属部队与敌军肉搏,后菏泽沦陷。他在城郊腹部中弹,临终前用军用地图反盖于胸,上有如上字样。
  

  
  24.李家钰(1890~1944,四川蒲江人,时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兼47军军长)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背景: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战前线慰劳团来灵宝县李部驻地劳军,李家钰亲笔书写如此字幅。1944年5月21日,李率集团军总部官兵左右冲突,卒在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圈。在敌寇密集火力射击下,总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难,李家钰头额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25.刘湘(1889~1938,四川大邑县人,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第23集团军总司令)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背景:“七七事变”爆发次日,四川省主席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抗日”。刘湘准备带病出征,部下多劝他不必出川亲征,他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刘湘最终在前线吐血病发,死前留下如上遗嘱。
  

  26.刘茂恩(1898~1983,河南巩义人,时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
  

  “我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死亦光荣,岂能求一时苟安,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背景:中条山战役,刘茂恩率部被日军包围,数次突围皆告失败,情况万分险恶,左右僚属苦劝其更换便衣逃出,刘茂恩却凛然作色如此答复。说罢拔出手枪要自杀,被侍从死死拉住。刘茂恩和残余官兵已弹尽粮绝,已做好以身许国的悲壮准备。所幸风雨狂作,山洪滚滚,刘终于趁机脱险。
  

  
  27.罗芳珪(1907~1938,湖南衡东人,时任第89师529团团长)
  

   “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有我无敌,后顾者必杀之!”
  

  背景:台儿庄血战打响后,双方反复拉锯战,汤恩伯军团快速驰援,89师罗芳珪团冲杀在前,以上述话号召官兵。全团上下土气大振,连克敌阵地三处,杀进台儿庄。在敌从台儿庄溃退的时候,罗芳珪头部和胸部中弹,临死前还以微弱的声音说: “我死不足惜,你们要杀敌前进……”年仅3l岁。
  

  
  28.马占山(1885~1950,河北丰润人,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
  

  “我马占山心意已决,就是要和日本拼命!要是我打错了,给国家惹下乱子来了,你们把我的头割下来,送到中央领罪。”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致使日军轻易攻陷辽、吉,后又进犯黑龙江。日军在嫩江江桥制造事端,并向马占山下达武力通谍。马召集军政绅商人士开会商讨对策,面对部分下属的软弱,他拍案说出上述话,并表示“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之地沦为异族。”
  

  
  29.马本斋(1901~1944,河北献县人,时任回民支队司令)
  

  “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
  

  背景: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日本人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军对马母威逼利诱,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但马母坚贞不屈,并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最后光荣牺牲。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下上面的话。
  

  30.马玉仁(1875~1940,江苏建湖人,时任苏鲁战区第一路游击司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将自己未亡之躯,奔赴疆场,马革裹尸,何所惧哉。”
  背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玉仁拉部队抗日,他的幕僚劝他保存实力,抗日不如降日。他大为震怒,下令溺死他,称“谁当汉奸,我就打死谁!”1940年1月,他的部队与日军血战,被其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马玉仁见状,热血上涌,手持冲锋枪,从战壕中一跃而起,带头冲上敌军阵地。他边冲边喊:“子弹不打有福的孩子!”战斗中,马玉仁腹部中弹,壮烈牺牲,终年65岁。
31.彭士量(1904~1943,湖南浏阳人,时任73军暂五师师长)
  

  “余献身革命……早具牺牲决心,以报国家。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憾。”
  

  背景:1943年底常德血战,73军被四面包围,军长汪之斌命暂编第五师留下坚守石门阵地,军主力向西突围。彭士量率部从14日夜晚到15日黄昏激战一天一夜,后敌机飞来,投下重磅炸弹,并用机枪扫射,年仅38岁的彭士量身中数弹,永远地倒下了。部下在装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上述遗言。
  

  32.齐学启(1900~1945,湖南宁乡人,时任中国远征军新38师副师长)
  

  “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
  

  背景:在缅甸卡萨之战前,齐学启向部下叮嘱。后他身负重伤被俘 ,他决心以一死报国,拒绝换药和进食,敌旅团长询问有关情况,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并猛力向前夺刀自刺。两年以后,汪伪政权派陆军部长叶蓬等前去劝降,他怒斥叶蓬等“认贼作父,不知人间羞耻事”。后伤重去世。
  
  33.饶国华(1894~1937,四川资阳人,时任川军145师师长)
  

  “现在正是军人报国的时候,我们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
  

  背景:1937年11月,145师师长饶国华受命固守安徽广德以拱卫南京,他亲率435旅刘儒斋团据守广德前五里阵地,在阵前振臂高呼此宣言。但孤军奋战,几被全歼,广德失守。遂挥泪写下绝命书,称“驱敌出境,复我国魂!今自决于城,虽死无恨。”然后开枪自戕,慷慨成仁。
  

  
  34.萨师俊(1895~1938,福建闽侯人,时任中山舰舰长)
  

  “诸人尽可离舰就医,惟我身任舰长,职资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背景:1938年10月,中山舰奉命开赴武汉上游26公里的金口迎敌,遭到日机狂轰滥炸。中山舰重损不可救矣,萨师俊左臂、左腿皆重创,右腿不知所踪,化为一血人。然其继续指挥,不离岗位,部下劝其离舰,萨师俊作此答复,最终与一代名舰共沉江底。

  

  
  35.宋哲元(1885~1940,山东乐陵人,时任29军军长)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背景:1933年初,日寇出兵侵占山海关,宋哲元率领军队奋勇投入长城战役。29军将士在喜峰口歼敌3000有余,“喜峰口大捷”轰动了全国。芦沟桥抗战枪声打响之后,宋哲元便命令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战斗之激烈,士气之高涨,实属空前。
  

  36.孙连仲(1893~1990,河北雄县人,时任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河,杀无赦!”
  

  背景:在台儿庄进行最惨烈的拉锯战时,死守北门的第31师伤亡惨重,眼看抵挡不住,且援军迟迟不至。师长池峰城来电请示孙连仲准予撤退,孙做出了如此答复。池知军令不可违,乃以必死决心,逐屋抵抗,任凭敌人如何冲杀,也死守不退。
后池峰城亲率敢死队用大刀把鬼子兵砍出庄外。李宗仁得报,传令赏现大洋十万,结果敢死队官兵表示:“要抗战,不要银元!”台儿庄之役终告大捷。
  
  
  37.孙立人(1900~1990,安徽庐江人,时任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
  
  “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
  
  背景: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连续占领新平洋、于邦。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面前时,他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下达上述命令。之后孙与美军联手,把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打得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被誉为“东方隆美尔” 。
  
  
  38.孙明瑾(1905~1943,江苏宿迁人,时任第十军预第10师师长)
  
  “中华儿女要壮烈,不畏死,不贪生,牺牲生命,救国救民,努力杀敌!努力杀敌!”
  
  背景:1943年常德血战,预备第十师伤亡惨重。孙师长亲自操起一挺轻机枪向日寇冲锋。后又用手枪、步枪猛射,最后以刺刀与日军搏斗,刺刀折断!后被日寇机枪击中多弹。卫士抬孙突围,他目瞪卫士,忍痛高呼上述那句话,临终前仍向部署命令“贯彻命令,达成任务!”
  
  
  39.孙蔚如(1896~1979,陕西西安人,时任陕西省主席)
  
  “倘有闻警先逃,不事抵抗者,定以军法从事。”
    
  背景:1938年6月,当日军逼近黄河时,陕甘地区人心惶惶。孙蔚如在西安各界的集会上讲话,力主坚守黄河,阻敌西犯,并坚决表示,自己身为陕省主席,绝不生离西安。他主持的省政府也发出了“守土抗战”的通令。从而使主张撤退逃走者惭沮缄默,社会各界也渐趋安定。
  
  
  40.唐淮源(1886~1941,云南江川人,时任第三军军长)
  
  “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背景:1941年3月,第三军被日军合围中条山,唐召集所部三位师长训话:“现情况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气。”言罢令各师分路突围。唐淮源则被困悬山,三次突围受挫,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即于大雨滂沱之中,遣去左右,饮弹自尽于悬山之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2 18: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荡气回肠:抗日将士的六十句决死宣言41~60

   


    41.王铭章(1893~1938,四川新都人,时任第122师师长)
  
  “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背景:1838年春,日军猛攻鲁南藤县,王铭章决心死守滕城,命令把南北城门封死,只留东西城门暂作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日军重炮轰城,该师5000余人阵亡。王铭章向22集团军司令孙震发出上述最后电文,后不久拔枪自杀殉国。藤县死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时间。
  
  
  42.王禹九(1902~1939,浙江黄岩市宁溪人,时任第79军少将参谋长)
  
  “值此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我身为军人,为国捐躯,份所应是。”
  
  背景:淞沪会战爆发后,王禹九赴嘉定前线,路过南京,在遗嘱中写给妻子的话。1939年3月20日,79军参加南昌会战,激战3天,79军伤亡过半,军部在虬岭陷入重围。3月27日晨,王禹九率仅存特务连掩护军部突围,浴血苦战至中午,未能成功,王禹九多处中弹牺牲,年38岁。
  
  
  43.武士敏(1892~1941,河北怀安人,时任第98军军长)
  
  “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
    
  在1941年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候,驻守在中条山一带的国民党20万军队面对日军的威胁,纷纷撤退到黄河以南,武士敏则率领98军将士浴血奋战。在中条山战役中,他亲临马头山前线指挥,与敌人拼搏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伤亡极为惨重。武士敏将军宁死不屈,最终英勇为国捐躯。
  
  
  44.吴奇伟(1891~1953,广东大埔,时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小鬼子,你干不死我,我就干死你!”
  
  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战役,身为战役总指挥的吴奇伟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有次他正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他毫不理会,敌机机枪扫射竟电话机打碎,惹得吴将军破口大骂。另一次,他和参谋长策划作战事宜,猛遭敌机轰炸,指挥部房子被炸飞半头,另半头塌下来,将他和参谋人员埋在下面。
  
  
  45.仵德厚(1910~ ,陕西三原人,时任台儿庄大捷敢死队队长)
  
  “兄弟们!上刺刀!跟我上!”
  
  背景:仵德厚当时任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于1938年3月下旬奉命增援台儿庄。当时日寇已从西北城角窜进城内,团长命令他率领全营从西门冲进去援助友军。这位中校军官组成40人敢死队,手抡大片刀,腰束手榴弹,一马当先冲进台儿庄西门与日军血战一夜,后40人只幸存3人。
  
  46.谢晋元(1905~1941,广东蕉岭人,时任第524团团长)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日寇周旋到底。”
    
  背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谢晋元受命率第524团官兵411人(谢对外诈称800人)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他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三天三夜,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四行仓库巍然屹立,为国内外瞩目,百姓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
  
  
  47.解固基(1897~1937,四川崇宁人,时任川军43军26师152团团长)
  
  “后退半步,格杀勿论!”
  
  背景:淞沪会战战事正激烈之时,152团四连连长正向团长解固基汇报本连情况,忽听友邻团团长大叫:“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气愤之极,拔枪便向四连长开了一枪,四连长中弹后,仍举手敬礼向后转身,走了两三步后才倒地,解挥枪大喝如上口号。之后解固基和两个营长阵亡。
  
  
  48.肖山令(1892~1937,湖南益阳人,时任南京市市长、宪兵司令)
  
  “誓死捍卫南京,与中山陵同在!”
  
  背景:上海沦陷之后,日军重兵逼近南京。肖山令牢记革命军人守土卫民之责,临危不惧,组织南京军民与日寇血战了26个昼夜。后数千日军水陆夹击,肖山令带领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肖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时年仅45岁。
  
  
  49.薛岳(1896~1998,广东乐昌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第三次长沙会战,关系国家存亡。岳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
    
  背景:日军前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1941年12月23日,以第40师团主力第三次进攻长沙,薛岳在战前向所部下达了这个手令。并严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军、师长,务必亲往前线指挥,适时捕捉战机,歼灭敌军”。结果取得长沙大捷,歼灭日军5万余人,薛岳被日本人誉为“长沙之虎”。
  
  
  50.许国璋(1898~1943,四川成都人,时任第150师师长)
  
  “军人应战死在沙场,你们要送我过江,是在害我呀!”
  
  背景:1943年常德会战,许国璋的150师受命固守常德的门户陬市,上司命令不许退过沅江。但150师根本抵不住日军第116师团的猛攻,全师几乎全军覆没,许师长重伤昏迷,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警卫抬过沅江,他大为震憾,担架上痛斥左右误己,之后夺过身边卫士佩枪自尽。
   51.杨靖宇(1905~1940,河南确山人,时任东北抗联司令)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指抗日到底)不会动摇。”
  
  背景:1938年下半年,日军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重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杨靖宇做出了上述表态,不久后壮烈牺牲。
  
  
  52.杨虎城(1892~1949,陕西蒲城人,时任17路军总指挥)
  
  “拿出铁和血的牺牲精神,领导我们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背景:西安事变爆发之后,杨虎城在西安广播电台发表讲话,称就是剩了一兵一卒,必用在抗日的疆场上,虎城就是这个决心,只要民族能够争得生存,为功为罪,虎城是不计较的。希望全国同胞们以后不时指导,使虎城在抗日的战线上,不致有什么错误,虎城是十二分的感谢。
  
  
  53.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第57师师长)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背景: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余程万师长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54.张自忠(1891~1940,山东临清人,时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
  
  “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背景:这是他写给弟弟张自明的信。在枣宜会战牺牲的前夕,他从宜城东渡襄河督战,仅率手枪营和七十四师的两个团,临行前留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绝笔信中说,“本着我们最终之目标(为国牺牲)向北迈进。以后公私,均请我弟负责。从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55.张学良(1901~2001,辽宁海城人,曾任东北军总司令)
  
  “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如蒙钧座之允诺,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背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并同共产党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但张不久后即被蒋介石软禁,不能亲自带兵参加抗战。张学良多次通过探望他的宋子文、张治中向蒋介石表达抗日的决心。
  
  56.张灵甫(1903~1947,陕西长安人,时任74军5l师305团团长)
  
  “兄弟们,不怕死的给我冲,小鬼子也没有两条命!”
  
  背景:淞沪会战恶战嘉定,日军自持装备先进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之后的武汉会战,张灵甫率敢死队血战五天五夜,夺取张古山,为万家岭大捷奠定基础。
  
  
  57.张发奎(1896~1980,广东始兴人,时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
    
  背景:“七.七”事变后,张发奎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张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指挥所部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撤出上海后,张发奎向部署作此宣誓。
  
  
  58.赵登禹(1898~1937,山东菏泽人,时任29军132师师长)
  
  “军人战死沙场乃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请副军长予以照顾。”
    
  背景:“七七”事变后,赵登禹率部北上。7月28日晨,日军在飞机数十架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赵右臂中弹负伤,部属劝其退出战斗,执意不肯。后奉命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不幸被日军伏兵开枪击中胸部,壮烈殉国。这是临死前让部署转告给副军长佟麟阁的话。
  
  
  59.郑洞国(1903~1990,湖南石门人,时任中国远征军新1军军长)
  
  “集中炮火,给我狠狠地轰,把密支那炸成碎片……要死的不要活的。”
  
  背景:1943年春,新一军猛攻日军缅北作战的大本营密支那,日军借此坚固工事拼死抵抗。郑洞国亲临前线,采取掘壕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办法,并指挥部下对敌进行地毯式轰炸。最终导致日军全线崩溃,密支那城防司令官水上源藏切腹自杀,日军缅北防御体系从此土崩瓦解。
  
  
  60.周同(?~1938,河南省开封人  
  
  “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吾愿开此先例。”
    
  背景:周同就任藤县县长近3个月后,日军就开始猛攻藤县,他不分昼夜地发动民众组织抵抗,协助王铭章师守卫城池。王铭章战死后,他抚尸大哭,对身边的人说:“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敌人屈服的!”说完突然纵身一跳从城上坠下,以身殉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3 17: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掠人之美,这也是网络上别人整理的资料。我不过是再整理一下而已。
只是每每看到这些话语,心内就非常激动,像前人评价《满江红》所说的,千载以下,犹令人凛凛然。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日敢死队队长仵德厚辞世 享年97岁(组图) http://news.tom.com  2007年06月07日 14时54分 华商网-华商报


关键字:抗日英雄 仵德厚 去世



台儿庄战役时的仵德厚



2005年9月17日,在泾阳县雒仵村家中,仵德厚抚摸着本报为他特别打造的抗日英雄刀,无比激动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申重重摄



老人去世后,家人摆起简单的灵堂
本报记者 宁峰摄
昨日下午2时15分,抗日名将、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仵德厚因病在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的家中辞世,享年97岁。生前,他曾是台儿庄战役唯一幸存的一名指挥官。
后院一张方桌算是灵堂
昨晚6时,记者赶到雒仵村仵德厚家中时,家里已经忙作一团,忙于为老人准备丧事。仵家后院,一张方桌算是简易灵堂,仵德厚的遗像放在上面,接受来者悼念;天气炎热,遗体放在冰棺内,择日下葬。
仵老的突然辞世让家人措手不及,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种悲伤的气氛中。“今天早上,他说想吃油糕,我上街买去了,还没买回来,人就……”仵德厚的大儿媳说。据其讲,今年4月初,身患严重的前列腺疾病的仵德厚生命垂危,住进泾阳县人民医院救治,因年事已高引发肺部疾病,几度病危,他的病情引起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全国各地群众的关注,有人从香港、云南、广州、西安等地闻讯赶赴医院慰问老人,盼望他能转危为安。泾阳县县委县政府、统战部给予医药费等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所有关心他的人都期待着奇迹发生。
6月10日举行告别仪式
5月中旬,接受了一个多月治疗的仵德厚,病情稍有好转,并能在儿子的搀扶下在病房内走走,但年事已高,很难痊愈。据仵德厚的大儿子仵秀讲,5月26日,已经入院50余日的仵德厚感觉精神好了点,便自己拔掉吊针告诉儿子,“让我回家住两天”,儿子拗不过他,只好将其接回家中。
在家的十余日,仵德厚整日卧床,每天坚持吸氧,并接待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精神状态一直不错。但6月5日下午,仵德厚突然发烧,嘴里总喊着“睡不着”,儿子给服用了安定片后才逐渐入睡;昨日上午,仵德厚病情突然加重,说话吐字不清、舌头僵硬,并于下午2时15分辞世。
仵秀说,在当地政府和家人的安排下,6月10日下午,他们将为仵德厚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并于11日下葬;但遵照其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
生命的最后十一天
“未经痛苦而痛苦,人到福中不知福;历经痛苦而获幸福,百倍珍惜幸中福”,“什么是生活?生活有苦,生活有乐,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仵德厚在一张纸上这样写道。
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和牢狱之灾,在晚年的仵德厚看来,能 和家人团聚,享受子孙满堂之福,即使日子过得贫寒,也算是一种幸福。
5月26日要求从医院回家
5月26日,或许是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医院住了50余天的仵德厚那天突然提起了精神,拔掉吊针告诉儿子:“让我回家住两天。”可这一回去,令家人和县政府的同志怎么劝也没有劝回来。
看着卧室里一切熟悉的东西,桌子上垒起来的报纸和书、字典、放大镜、眼镜,还有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勉励的字幅,仵德厚甚是高兴。
他躺在床上,赶紧让孙媳妇将重孙女抱到身边,这个出生在2006年大年二十九的重孙女曾经搅乱了仵德厚和家人过的最后一个年,这曾让仵德厚感到“失望”,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到底不懂这个年是咋过的?究竟是咋过的?我今生再也不能跟全家过年了,我总想,能跟全家过一个年能有多高兴。真叫我失望,真叫我难过!自己又快走啦!再想和全家四代过一个高兴的年,今生是办不到了。”
生活由儿子和儿媳照顾
仵德厚每天的生活照旧,每天清晨六点起床,所不同的是,他以前像军旅一样有严格作息安排的活动没有照旧。仵德厚已经不能下床了,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不能整理床铺、不能扫地、换煤炉、不能给自己冲一袋芝麻糊喝,生活只能由儿子和儿媳来照顾,这在以前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干的是个耻辱”的仵德厚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就在这次生病入院前,依然如此。
“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弥留之际的仵德厚显得无奈。
仵德厚的桌子上,书籍、报纸、放大镜、两副眼镜等东西一直摆放在那里,入院前的仵德厚依然每天坚持看《参考消息》、看新闻、写日记。在一个重孙子买来的小“工作笔记”本上,仵德厚的日记永远停留在了4月3日,“五点大便后又睡到了七点起床,洗漱后写了昨天的日记,慧芳又热了点牛奶……”日记没写完,仵德厚便病倒了;回家后的他再也没能提起笔来,甚至连之前爱看的新闻也不看了,“他不让开电视,估计心里烦躁得很!”蔡慧芳说。
回家的日子里,仵德厚每天坚持吃四顿饭,早上炖两个鸡蛋,中午喝一点稀饭,有时候吃点龙须面。
6月2日坐轮椅看看麦地
6月2日,仵德厚的精神突然变得异常的好,清晨六点醒来后,便要求儿子带他出去看看。仵德厚坐在轮椅上,仵秀推着从前门走出,看着门前一大片已经收割的麦地说:“麦子都收完啦!”仵德厚望着远处,并让儿子停留片刻,然后向村东边走去。
看了了村子,又望了望北山,并没走路的仵德厚觉得累了,“走!回吧!”他告诉儿子。仵秀推着父亲绕到自家院子的后门,在后门上,他向久未见面的一个老乡打了招呼又回到了屋子。
6月3日感觉“不行啦”
次日,又这样转了一圈,仵德厚的病情就恶化了。“父亲的头脑一直很清醒。”仵秀说。转回家后,仵德厚对守在床边的儿子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也到时候了,天黑了盼着天明,天明又盼着天黑,不行啦!等死呢!”
一席话后,仵秀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没有陪伴自己度过青年,却陪伴自己从壮年进入老年,父亲已进入弥留之际。
6月5日高烧打针“睡”去了
6月5日下午,仵德厚突然高烧,不见好转。6日中午,县医院的医护人员接其前去治疗,但仵德厚怎么也不肯去,便只好给他在家里挂上吊瓶。
2时15分,看护父亲打针的儿子仵宝瞌睡了,醒来时摸了摸父亲的手,已经冰凉了……
昨晚,家人已经开始忙着丧事。仵秀说,父亲生前居住的卧室,所有遗物都将原封不动地放在原处,包括那些他曾用过的东西、朋友赠送的字画、条幅,还有华商报社在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定制并赠送的“抗日英雄刀”……墙上悬挂着那首他总结自己一生的顺口溜:“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落五十年。儿女养育全未管,父逝妻亡未得见。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卫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遣农田。感谢党的政策好,我得温饱度晚年。”







2005年9月1日,大家欢送老人离开台儿庄,仵德厚以军礼回敬本报资料照片记者申重重摄



2005年9月1日,抚摸着台儿庄清真寺外墙壁上的弹孔,仵德厚老人感慨万千本报资料照片记者申重重摄



老人遗嘱写下了对后辈的教导本报记者宁峰摄
昨日下午2时15分,抗日名将、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仵德厚因病在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的家中辞世,享年97岁。生前,他曾是台儿庄战役唯一幸存的一名指挥官。
仵德厚从士兵到将军,再从将军到农民,一生坎坷本报记者胡国庆摄


相关链接:台儿庄战役最后的指挥官仵德厚
5月的关中平原荡起了金色的麦浪,一片丰收祥和的景象。
泾阳县嵯峨山下的一座小山村里,鸡鸣狗吠,打破了夜的寂静。95岁的仵老汉起了个大早,穿上他那件略显破旧、却依然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拄着拐杖从农家小院的破木门里走了出来,向村西头的田间小路走去,步履蹒跚,小心翼翼。
村里人说仵大爷在“出操”,村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出操。
30年了,每日如此。不同的是,仵老汉的“出操”由跑步变成了疾走、由疾走变成了慢走,而如今只能在家附近转转。
“仵大爷,又出来锻炼啦!”一位去地里劳动的村民打招呼。在村里人看来,仵老汉和村里的其他老汉有些不同,喜欢看书、不做农活,而且每天都坚持出来跑步,但30年来,老汉从没有向村民讲述过他的过去,也没有人主动去问老汉。
仵老汉继续向前走,看看层层的麦浪,思绪飞到了60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当时,他身穿戎装,带着身背大刀、背挂手榴弹、枪上刺刀的“西北军”征战南北,在台儿庄战役中,仵老汉带着40名“敢死队”队员,冲进城内,奋勇杀敌,出城时仅剩3人。
6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战友已经牺牲,而仵老汉还活着,想到这些,仵老汉眼角湿润了。
仵德厚,这个95岁的老人,国民党时期的“少将师长”,二战期间荣获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和“宝鼎二等勋章”。一生经历了士兵、将军、囚犯、工人、农民的身份转变,却没有和两个妻子过过一个春节的老人。而就是这个老人,曾经在台儿庄战役中,率40名“敢死队”队员冲进城内,与日军交战,成为“台儿庄战役”至今惟一幸存的指挥官。
弃笔从戎 踏上从军之旅
仵德厚祖籍泾阳县,1910年出生在三原县,父亲曾在县里一家名为“怡丰汇”的商号里做徒工,一家人艰难度日。
幼年的仵德厚聪明好学,从三原县模范小学毕业后,14岁便考上三原县县立初级中学。1924年,军阀混战中,西安、咸阳、三原城相继陷入战乱。父亲失业,仵德厚也随之辍学回家后,到三原县一染坊兼杂货铺里做学徒,也赚不了多少钱。
仵德厚的父亲却希望儿子继续上学,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商人总是很奸诈的。
战乱中,仵德厚的父亲外出谋生,未果而返。为劝儿子上学,父亲曾举了一个商人欺骗自己舅舅的例子,“一斤油三八二十五,你是我舅舅,给二十四就行了。做生意的人谁都敢哄,哄人的事情不要干,你还是上学吧!”父亲这样劝解儿子。1926年,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仵德厚考入三原县陕西第三师范学校。
然而,仵德厚并没有按照父亲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毅然选择了穿上戎装奔天下。
1926年,仵德厚在三原陕西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因为军阀混战,学校被炸,家境贫寒的他早已无心读书。那时,恰逢冯玉祥将军来陕招募学生兵,为了减轻父亲的经济负担,他报考了学生兵团并被录取。
“那时候,学校门口贴了广告,军队要招学生兵,要求年满18岁,高小毕业,愿意在军队里干;在第二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受训两年。家里经济困难,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又是模范军,所以我决定参军。”
其实,仵德厚至今并不清楚,父亲当时是否真的愿意他去参军,因为父亲始终希望他能够继续学业,即使在家庭陷入困境的时候。然而,当年16岁的仵德厚这一选择,却让他永远失去了父亲。1975年,65岁的仵德厚回到家乡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人世,而他却一点也不知晓。
“人生最惨的是生离死别嘛!”50年后的和平年代,仵德厚在父亲那长满荒草的墓冢前痛哭了一场。
■当兵打仗
“不管在哪儿,上级给的任务必须完成”
1910年,仵德厚出生在三原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妹4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在一个名为“怡丰汇”的商号里做徒工,供一家6口人艰难度日。因军阀混战,刚刚考入三原师范学校的仵德厚被迫停学。1926年,冯玉祥部队在陕招募学生兵,为减轻家庭负担,仵德厚投笔从戎。
“学校门口贴了广告,要求高小毕业,要在学兵团受训两年。每月给2元生活费。冯玉祥部队是模范军,所以我报了名。”仵德厚回忆说,军校期间,他的军装左肩章上缀有盾形“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符号,胸前缀有白布红字的“我们是为取消不平等条约誓死拼命”的胸牌。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当时训练别具一格:把中国自“尼布楚条约”以来,历年与列强订立的不平等条约都印出来,要求士兵一一背诵,牢记国耻。
军校毕业后,仵德厚历任见习少尉、少尉排长、中尉连长、上尉营长,作战勇敢。1930年中原大战,年仅20岁的仵德厚任连长,随部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刺刀见红,拼死血战;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解体,所在部队并入国军第三十军,期间仵德厚又参加对江西共产党苏区的围剿作战。在那个时代,这也是许多军人的命运,服从命令,上司让打谁就打谁。
“我这一生糊里糊涂,不知咋的就升了官了。连长,我不知道咋当的,当营长的时候,糊里糊涂就得了全军第一。我只知道一条,不管在哪儿,上级给你的任务必须完成。”仵德厚反复强调了两次。
8年抗战,仵德厚再上战场,开始了被他称为“一生最难忘的一段”。作为军人,此次他是抵御外侮,为国家民族跟侵略者打仗,最光荣最值得也打得最凶悍。这位27岁的上尉营长,率部与日军血战数十次,历经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因功勋卓越,先后被授予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和“宝鼎二等勋章”,并擢升为少将副师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仵德厚率部守卫某高地,激战十余日,全营600余官兵,仅剩100余人,他左手被子弹击穿,险些截掉但誓死坚守阵地;1938年3月28日台儿庄战役,敌人占领了西北城区,时任国军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奉命增援,亲任敢死队队长,带领40名战士冲入城内,与日寇逐屋争夺,取得关键胜利,出城时“敢死队”仅剩三人……
“兄弟们!跟我上———”讲到激动处,仵德厚声音突然大了许多,眼睛瞪得圆圆的,似乎要从椅子上站起来。也许他想起了那些和他出生入死的弟兄。
仵秀让记者看了一个短片。镜头里,提到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仵德厚泣不成声。“想起来,每一次战斗下来,自己觉得和自己在一块儿的弟兄,多年的弟兄,最后……那都是为国家,他们死得有价值,我没有死……几千人跟着我干,跟着我送了命,我自己怎么能不难过……一吃饭就想起来了,都是同在一块儿的弟兄,受伤三四次,回来仍然战斗……我说中国人民有这样的好儿女,中国亡不了。”
■娶妻成家
聚少离多,35年在一起不超过700天
仵德厚沉浸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回忆中,时而情绪激昂,时而为战死的兄弟流泪,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只字未提自己的家庭妻儿。
24岁那年,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仵德厚和家乡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成亲。可婚后不到10天,部队便开往江西,妻子回到三原。夫妻再次相见已是6年之后的1940年,地点在河南。不幸的是,妻子腿上长了骨瘤,当时医疗条件差,不治身亡。仵德厚只好将妻子掩埋在当地。战争给仵德厚的第一段婚姻留下了许多遗憾,同时也改变了一个军人的婚姻观。他发誓:“日本人打不退,绝不结婚!”
几十年后,仵德厚说:“军有妇女兵心慌,干部带着妻女上战场,而兵都是光棍。你给他下命令,而你却带着老婆孩子,让兵咋给你拼命呢?”
历经数次大战,战功赫赫的仵德厚被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相中”。孙连仲竟给仵德厚当起了“红娘”,将自己的同乡好友、河北省名门望族苏伯言之女苏志敬介绍给他。苏志敬的爷爷是故宫翰林院学士,曾任清朝皇帝的老师。
1941年5月25日,在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孙连仲和夫人为仵德厚操办了婚事。至今仵德厚还觉得好笑,“虽然是第二次结婚,却不知道结婚要送信物,我当时啥都没有,项链、戒指都是孙夫人给的。”
婚礼次日,仵德厚便去黄埔受训,直到1949年战事平息,两人只有在打仗间隙,部队整休时才能小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孙连仲做主给仵德厚和大家闺秀苏志敬安排了这场婚姻,可是他肯定想不到命运会怎样地捉弄他这个忠勇的部下和好友的女儿。
接下来又是打仗,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再次搏杀。1949年4月,39岁的仵德厚时任国军二十七师师长,太原城破,他被俘并被判10年徒刑。接下来的17年,仵德厚又在太原一家砖厂接受“监督改造”,每年虽可以回家一次,但那时经常闹运动,戴着“帽子”的仵德厚轻易不敢回家,3个孩子均由妻子苏志敬在娘家河北雄县抚养长大。后因生活艰难,苏志敬带孩子被迫回到丈夫的祖籍地———泾阳县龙泉公社(今龙泉镇)雒仵村,这里有仵德厚的一个弟弟可以投靠。
1975年,苏志敬死于子宫癌,就埋在这个距离自己家乡千里之外的小山村。而此时,仵德厚还在“改造”。
从1941年两人结婚到1975年苏志敬去世,整整35年间,这对可怜的夫妻聚少离多,在一起总共不超过700天;尤其是后27年,坐牢改造加上“文革”,夫妻见面“最多不超过5回”。
■被俘成囚
“我毕竟拿枪杆子跟共产党打了,认罪服刑”
“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扑朔迷离。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个社会更迭另一个社会的时候,许多人的命运瞬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古如此。”作家方军写道。
1949年,对于仵德厚来说是铭刻此生的一年。那年,他从一个将军变成了战俘,再由战俘变成囚犯。
1948年7月,数十万解放军对山西太原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据记载,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二十七师少将副师长的仵德厚率部驻守太原,并配合二十七师师长戴柄南瓦解了三十军军长黄樵松向解放军起义投诚的计划。黄樵松遇害,同时遇害的还有与其谈判投诚的人民解放军8纵参谋处长晋夫等两名干部,而晋夫是代替时任8纵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前往谈判的。仵德厚因此旋即升任二十七师师长。
因起义被瓦解,使得太原解放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残酷的几场攻坚仗之一。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间,防守太原的国军伤亡六万余人,进攻的解放军伤亡亦达四万五千余人。最终太原城被解放军攻破,仵德厚被俘。
1949年8月,仵德厚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押送山西太原市第一监狱改造。
一夜之间由一名将军变成了囚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人,巨大的落差,仵德厚并没有怨言,他说:“我毕竟是拿着枪杆子跟共产党打了!认罪服刑。啥也不想,只想好好改造,争取减刑。”
“他一直很自卑。平时大气都不敢喘一声,根本不像当过师长的人;后来又戴上了反革命帽子,压力大得很。不过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对领导绝对服从,干活勤勤恳恳,绝对挑不出错来。”事隔几十年后,冯玉寺回忆说。今年83岁的冯玉寺是仵德厚在山西“劳动改造”期间的同事。
那些日子,仵德厚才真正惦念起了多年未见的父母、兄妹、妻儿,而家成了他坚持下去的惟一希望。
1959年,10年刑满。仵德厚第一次去河北雄县探亲。那时,他才见到两个已十几岁的儿子。年仅12岁的仵秀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母亲还在生产队干活。父亲进屋见到外爷后,两人抱在一起哭了,外爷边哭边说:‘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仵秀回忆说,自己那时还不懂事,只是觉得别人都有爸爸,这回自己也有爸爸了。
这次刑满,仵德厚仅有一个月的假期,收假后他还要回到太原开始无期限的“劳动改造”。这一个月里,仵德厚先到西安看了年迈的父母和另一个弟弟,除去来回路上的时间,他在家里一共只呆了不到10天。没想到,这次竟是和妻子的永别。
“三年困难时期”,灾难没有绕过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苏志敬带着3个孩子在河北实在过不下去了———“在外爷家,我们一直靠变卖家当维持生活,我亲自拆了外爷家的7间房子,把椽子砖瓦卖了糊口。后来没什么可卖的了,就天天吃野菜,吃得我脸都肿了。母亲说,如果把我们这几个娃饿死,就没法给姓仵的交代,因此她决定带孩子回老家保命。”仵秀回忆说。
就这样,这位坚强的女性带着3个孩子回到雒仵村。“刚回来时,我四爷给了六根椽,铺上麦秆盖上泥,搭了一个不足五平米的房子;村里人给了个风箱盘个灶头、寻块木头做案板、一块钱买了两口锅……”
在雒仵村,仵家是大姓。队里看着一个落难的妇女带着3个仵姓孩子逃命不易,就给他们分了些口粮。四五平方米的土坯房,一个风箱两口锅,就是一个家,等着还在“改造”的仵德厚。
■释放回乡
“凡事靠自己,大丈夫绝不受人怜”
1975年,毛泽东签署发布“凡在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的命令,自此仵德厚完全获得了自由。那年12月15日,山西省公安厅发给他一份《转业证明书》,上面写着:“仵德厚,65岁,现批准转业,享有公民权。”
仵德厚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包里,装着一个收音机、转业证和政府发的100元钱。马上要和妻儿团聚,仵德厚感到特别轻松。“那时候想,只要回到家里,讨饭都行!”
从三原县火车站出来,看见两个接站的儿子脚上的白鞋,仵德厚的心里还没来得及涌出来的喜悦又退了回去,一下子冰凉到了极点———妻子苏志敬去世了。
从三原县城步行二三十里就到了泾阳雒仵,父子三人一路无语。未进家门,仵德厚和儿子径直去了自家的祖坟。在父亲和妻子的坟前,仵德厚失声痛哭。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士兵、一个将军,而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作为前者,仵德厚自视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作为后者,压抑了半个世纪的父子情、夫妻情如洪水般涌出来。
“我当时伤心得不得了,父亲不在了,我不知道……女人不在了,我也不知道……我这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却没有在一起过一个年;我给人家当父亲呢,但人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不知道,孩子在哪里生的我也不知道,弟兄俩到十几岁的时候我才见第一面……”
回到家乡,仵德厚就住在那间仅有四五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顶是用麦秆和泥巴弄的。那是妻子留给他的,一个可以让他安度余生的小窝。刚回家的第一年他在生产队劳动,由于挣不来工分,生活非常困难,连剃头的钱都没有。后来被安排在村里的砖厂当技术员———这是仵德厚在劳动改造期间学到的一技之长。
“快七十岁的人了,干起活来就跟二十多岁的小伙娃一样,一手可以搬10块6斤重的砖坯。人家干啥他干啥,不管天阴下雨,不分黑明昼夜。”仵德厚在砖厂的徒弟、现年49岁的雷金林至今难忘。
“在砖厂干了9年,我没有睡过懒觉。烧窑的人6点起床,我就5点起床;人家晚上11点交班,我就12点再睡。领导后来非常相信我,让我当厂长,厂子很快盈利了。”
“我这一生,不求升官赚钱,只求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凡事靠自己,有句话说得好,不怕死,不爱钱,大丈夫绝不受人怜。”仵德厚说。他引用的是张学良将军晚年所作的一首自勉诗,后两句是“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从1976年至1986年,仵德厚靠每月砖厂发的38块钱过活;后来,他被吸收为泾阳县政协委员,每月可领300多元补助,后来增加到800多元。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仵德厚非常知足。
■壮士暮年
“自己能干的事不干,是一个耻辱”
“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落五十年。儿女养育全未管,父逝妻亡未得见。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卫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还农田。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得温饱度晚年。”
仵德厚家里,挂着一条幅,这是他在年近九旬回忆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写的一首诗。
97岁高龄的仵德厚和他的儿子、孙子、重孙生活在那个寂静的雒仵村。虽已是暮年,但他的生活依然“忙碌”而有规律。村里的很多人都记得,30多年来,老汉每天坚持“出操”,从家里跑到村西头的大路上,围着村前一大片麦田跑上一圈,然后从村东头再跑回来;日日如此,只不过“出操”渐渐由跑步变成了疾走、由疾走变成了慢走。最近一年至入院前,老人的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了。
仵德厚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好心人的捐助下,仵家盖起了全村最漂亮的房子,还装了村里并不多见的暖气和空调。考虑到爷爷上了年纪行动不便,长孙仵明在新房内专门为爷爷设计了卫生间。
仵德厚的卧室内,摆着一张书桌,那是村里其他老汉没有的,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笔筒、水杯、笔记本、一副眼镜、一副放大镜,还有一瓶大宝SOD面霜。书桌的另一端放着几份《参考消息》和一本旧得掉了皮的《新华字典》,字典侧面写着偌大的两个字“仵兴”。
仵兴是仵德厚的三孙子,这本字典是仵兴小时候上学用的。仵德厚当年学的都是繁体字,后来他通过查字典学会了简化汉字。每天读书看报写日记成了习惯,不认识的字,就自己查字典。费力的是,老人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患有白内障,所以看报时必须戴上两副眼镜并借助放大镜。
十几年前,老人学会了日记的格式,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元月初二,周二,阴天。6点起床,整顿衣铺,洗刷完后看电视已六点四十五了。等着水开后冲喝点油茶……”
“一直到现在,他事情都是自己干,叠被子、扫地、刷痰盂、烧水冲油茶……”仵德厚的大儿媳说。
在仵德厚看来,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不干,是一个耻辱,并不是什么光荣。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仵德厚的另一特点是守时守信。仵秀说:“有一次,我爸让我早上8点跟他去云阳赶集,我8点过1分过去叫他,他就火了,问我为啥迟到1分钟,为啥不提前1分钟到。”
“我小的时候,甭想睡懒觉,他从外边锻炼回来之前,我必须起床。上班要踏踏实实干,宁愿早到也不要迟到。”仵德厚的孙子仵正说。
西安一家公司的老总去看望仵德厚,问老人有什么需要帮助。仵德厚说,如果方便能否让高中毕业的长孙仵明到他们公司上班。老总爽快答应了。仵明上班前,仵德厚再三叮咛孙子:“一定要把人家的事干好,上班只能提前到,绝不能迟到。”


仵德厚老人有时会到老伴的墓前看看她,墓后面就是纪念他身世的“将军碑”。回忆往事,仵德厚老人久久无语
■最后心愿
“想全家四代再过一个年”
2007年4月22日,泾阳县人民医院。病床上的仵德厚眼睛微闭。半个多月未下床,老人显得虚弱无力,脸色苍白、眼窝深陷,嘴里不停地呻吟着。
“他不停地喊疼,可问他哪儿疼,他又说不清,年纪大了……”仵秀说。
仵秀这才觉得父亲真的老了。32年前,65岁的仵德厚回家和儿子团聚时就已经是一个老人。而这么多年来,仵德厚从没让儿子觉得,他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人。就在两个多月前,他还坚持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自己冲芝麻糊。
或许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几个月前,仵德厚便开始给好友写道别信。2005年,全国掀起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仵德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朋友登门拜访或写信向他问好。
“为您买羊毛衫的钱是我从生活费里节约下来的。我没有伸手向父母要钱,所以您不要不安,更不能和我见外啊!”这是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一名叫姜宁宁的同学给仵德厚老人的来信。
对于每一封来信,仵德厚都仔仔细细地看、认认真真地回复。“这可能是我给您写的最后一封信了……”晚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仵德厚心存感恩,回信不管对方年纪大小都用“您”的敬称。
或许是对妻儿的歉疚,晚年的仵德厚特别注重过年。去年年底,身体明显不如以前,老人盼着能和儿孙们过最后一个年。但不巧,这个愿望被重孙女的降生打破了———家人忙着孩子的事,这让仵德厚感到有些失落。他在2007年大年初三的日记中写道:“我到底不懂这个年是咋过的?究竟是咋过的?我今生再也不能跟全家过年了,我总想,能跟全家过一个年能有多高兴。真叫我失望,真叫我难过!自己又快走啦!再想和全家四代过一个高兴的年,今生是办不到了。”
仵秀坐在病床边望着父亲,他也不知道老人能否闯过这关。仵秀的妻子说,老人一再叮咛自己的后事不要铺张浪费。





[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07-6-8 12:2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8 11:05 , Processed in 1.0982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