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天台县的朗树村像是过节一般地热闹,傍晚时分,激越的洋鼓声和欢快的锣鼓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立在村口,如是贵宾到来似地欢迎县里的、镇上的领导,以及来自外村的演出队伍。村口搭起的戏台前,早已摆下了一排排的四尺凳。三合镇将在这里举办第二届农民文化节“文化走亲”文艺演出,而压轴戏就是本村的“朗树花鼓”。当台上的小姑娘用稚嫩的嗓子在“依依呀呀”演唱时,台下的老人也跟着轻轻地哼唱。
“渔婆美貌实葱葱呀,手拿花篮街上(啦)行,行来行去无人见啊,偏偏碰着呀满洲人。……”
一
“朗树花鼓”在解放前就已经出名,村里上年纪的人都能哼唱花鼓。
相传清仁宗嘉庆年间,村里突然来了一位带临海口音的人,名叫姚老五,他流浪到此,并传授了“花鼓”,后来,在周边一带演出,曲调动听,表演活泼,一下子就受到人们的欢迎,人称“郎树花鼓”。解放前后,朗树村唱花鼓的,是周传掌、杨仁满、陈建祥、周祖森,全是清一色的男孩,小旦、渔婆均为男扮女装。
朗树村,因村中榔树而得名。现为朗树前村、后村(现为建设新村),是天台东乡一大村,现为610多户,2000多人,解放前为港南乡第八保,这里曾为港南公社驻地。现隶属于三合镇。整个村姓周的村民达80%,村里有一座周氏宗祠。在村前的石亭上刻着这样一幅对联:“祖原周普创晋唐背靠苍山,庄名朗树兴明清面朝鸿门”。
朗树村的北面,是一条蜿蜒的灵溪,溪对岸就是乌岩山,山上开凿出几座岩塘,产出绿岩又坚又韧,是当地有名的建筑石材。村南的山峰名叫吊船岩,与临海交界。老人会指指点点说出“朗树八景”。
朗树村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就成立了剧团,而团长就是唱花鼓的周传掌。剧团曾来到天台县最大的村庄水南村演出,引起轰动。“文革”时,当时的港南公社成立了“革命宣传队”,一下子在朗树村选了30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又恢复了剧团,演古装戏,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结束。
1986年,村里人想到自己的“朗树花鼓”,说,多年没听到,想看。于是,村里开始召集人,由解放前演过“朗树花鼓”的周传掌、杨仁满来传授表演。村里人看到了阔别多年的“郎树花鼓”。村里演罢,外村又来请,当时,演了“花鼓头”、“女看相”、“卖布”三出戏,戏与戏之间,还插上一段宣传计划生育的顺口溜。
1997年冬,村里人觉得缺了花鼓,过年就不热闹。于是周传用就召集了原剧团的人,恢复“朗树花鼓”演出,这一回还重新置办了表演服装。“郎树花鼓”演出是两男两女,表演的人是12-14岁的少年,可是村里的男孩,说什么也不来演,只得用女孩,女扮男装。这一年的春节,“朗树花鼓”不仅在村里演,还到亭头、安固、塘湖岸等周边各村演出。
2006年初夏的一天,三合镇文化站长蒋冬月来到朗树村,问起陈立云,村里有什么特色的表演吗?答:有花鼓。又问:朗树花鼓与别人的花鼓一样吗?答:与别人的不一样。陈立云领着她来到祠堂,翻出戏箱,拿出花鼓表演的服装。蒋站长提议:那就排出来演嘛。
村里又召集了几个女孩学演花鼓,并代表三合镇参加在新城天元广场的文艺汇演。镇里也很重视,专门从县上请来戏曲老师指导排练。可蒋冬月却听村里人议论,说,这不是原来的花鼓,虽然调头一样,可是表演全变了。她急忙找着陈立云,最后商议,还是按过去的老样演吧。陈立云请教周传掌老人,依照原汁原味排练花鼓。
2006年,“朗树花鼓”被列入天台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朗树花鼓”表演队被誉为“天台县艺术特色队伍”。
二
与各地流传的花鼓一样,“朗树花鼓”是充满情趣的乡村歌舞,或是以歌舞为主的小戏,台上四个角色:小生、小旦、渔婆、花鼓公,身着戏服,手握道具,小生握小铜锣、小旦身背花鼓,渔婆提花篮,小丑捏花扇。
表演时,四人上台亮相,然后小生、小旦一组,唱完了,渔婆、花鼓公,演唱的内容,情节并不复杂,有的干脆没有情节,边唱边舞,充满情趣,曲是民间的小调,极易上口,一场听下来几乎就能哼唱。唱词也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演员身着戏服,伴奏有二胡、笛子、三弦、板胡、锣、大鼓、小铜锣、铃铛……。一段唱罢,演员跟着锣鼓点,走云步,表演动作。
在台上拉二胡的名叫陈立云,他看上去很儒雅,像个乡村老师,现今的职务是村老人协会的副会长。他从小学二胡,曾在村剧团担任主胡。他凭着自己的音乐功底,开始记谱,记录唱词,现存的花鼓唱词、曲谱也都是他整理出来的。
陈立云说,郎树花鼓还有几出如《卖草囤》《卖布》等,还没来得及整理。已经整理的《花鼓头》、《十杯洒》、《女看相》看,“朗树花鼓”表现的内容各有迥异。
《花鼓头》是小生与小旦、渔婆与花鼓公,两对男女表演,一人一句的对唱。
“淡淡胭脂画牡丹,相事容易做事难,夫妻恩爱打花鼓,百客人前开口难,……”这是小生与小旦的对唱。
“赵度头上一点黄,说起赵度昂又昂,山呀田地都勿要,单要渔婆结成双。” 这是渔婆与小丑的对唱。
唱词采用比兴的手法,表演是戏曲与民间舞蹈的融合,充满爱意。
“第一杯酒满红,荷花结籽闹祟祟,河莲结籽一万孙,早生贵子文曲星,第二杯酒竹叶青,……”这是《十杯洒》,它纯粹是恭贺新禧的小歌舞,十分“讨彩”,特别适合喜庆时表演。
“肩背伞一把,伞上带招牌,招牌四个字,看相带测字啊依得儿喂……
《女看相》则更像是一出小戏,可能是从民间戏文移植过来的。它说的是一位旧社会的妇女,丈夫出门三年未归,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得靠看相测字为生,偏又碰上一个要调戏她的男人,……两个角色,不仅有唱,还有道白,十分诙谐……
它一般是在喜庆佳节在村中表演,也去邻近的村落表演,花鼓演出不讲究场地,祠堂戏台、晒场院落、田间地头都能演。朗树花鼓最兴盛的时候,曾演到本县的平桥、水南、螺溪周、欢岙、坦头、甚至临海的大石、三门的吴岙,周姓在天台有几个友好氏族,如鲍、许、陈、金等,如逢有喜事,也会请他们去表演一番。
三
从放暑假开始,村里的周氏宗祠就特别热闹,每天下午,村里人听到传出的二胡声、锣鼓声,陈立云、周祖兰等人教孩子表演“朗树花鼓”。这群女孩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11岁。孩子表演动作掌握有点难,不仅要会做,还要表达情感。“郎树花鼓”以情趣见长,表演十分重要,不然就演不出花鼓的“俏味”。
在台上敲大鼓的名叫周祖兰,虽年逾古稀,但身材挺拔,眉眼间有一股英气,他原是村里剧团唱小生的,就是他教这班孩子花鼓表演。
曾唱过“朗树花鼓”的人,在村里能叫上一大串的名字。朗树村仍然固守着由12、13岁的孩子表演花鼓的传承方式,每三年,就要换一班孩子。
上一班演花鼓的女孩,已经是高中生了。女孩长个了,演出服装不能穿了,更主要的原因,上高中的女孩学习要紧。
而今表演“朗树花鼓”的周雨欣、周雨婷、周紫铃、周梦巧,是前年开始学花鼓的。去年,县里的影视爱好者,还将她们的表演拍摄下来,放在了网上,许多人从网络上,认识了这几位表演有些表涩的乡村女孩,也听到了优美的“朗树花鼓”。这个夏天过后,她们都将跨入中学,也许她们也将结束花鼓的表演。
对于陈立云、周祖兰来说,他们将又一次重复一次传承,又要手把手地教下一班的孩子。教孩子唱,教孩子演,将一个从未上过台的孩子,培养成花鼓表演者。
“朗树花鼓”能一代代唱下去,是陈立云最大的心愿,可是他也很担忧,不仅是花鼓的表演,花鼓伴奏也面临危机,“后场”曾最令朗树村骄傲。因为村在村剧团做过后场的人多,公社的广播还曾播放过他们演奏的“梅花三弄”。可如今后生人没有学乐器的。村里做橡胶、轮胎生意,年轻人都出门了。
“朗树花鼓”在锣鼓声中结束了,小姑娘唱得很用心,其实她们未必理解词意。掌声中,陈立云、周祖兰站起身,脸上露出欣喜的微笑。
人渐渐散去,搭起戏台也在拆,可是“朗树花鼓”还要唱下去。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1-12-19 08:51
回复 寂然 的帖子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1-12-19 09:17
感谢寂然挖掘抢救。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12-19 09:22
听说过这个东东
还真没看到过
谢谢寂然老师了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1-12-19 10:13
第一次听说 和朗树村虽然是同宗族姓 因为械斗事件以后联系的少的缘故吧 谢谢寂然大师
作者: 徒手杀猪 时间: 2011-12-19 10:14
没看过的
作者: 3322 时间: 2011-12-19 11:47
作者: 哈拉贝 时间: 2011-12-19 12:08
作者: 汤姆 时间: 2011-12-19 17:24
好好发扬天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千古
作者: 六柳 时间: 2011-12-19 20:10
作者: xyq12345 时间: 2011-12-19 20:34
离得这么近,我居然从没听说过。惭愧!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1-12-20 00:17
俺们天台人,真牛皮,啥都能玩!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