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里。五关里是一幢民居的名称,因从外到内共设五道大门而得名。只所以道道加关,是因为在民国年间,这幢宅院曾开设当店的原故。
五关里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当时的宅主为齐毓川,齐氏家族也是城内的望族,出身于书香书第的齐毓川曾任处州府教授,代理丽水县正堂,兼理丽水县教谕,后任庆元县训导。因宅主为通奉大夫,所以此宅也一直被称为“通奉第”,这三个字也曾写在大门的门楣之上。
五关里位于五关里巷,建筑坐西朝东,大门朝南而开,连着五关里巷。宅院雅致而清幽,共分前后两进,前进的正堂前有一堵照墙,墙下掘一口鱼池,池上的粉墙上写“以蓄其德”四字。正堂有一个诗意的堂名——云在堂,云在堂之后有一口池塘,与正堂前的鱼池相呼应,池被主人称为“洗心池”。池上架一石拱桥,桥有一个飘逸的名字——“归云桥”。
宅院后进为二层的小楼,楼上曾是主人的书房。在这间书房里,齐毓川将他多年来在坊间收集到的齐召南诗文残帙作了整理,并编成了《宝纶堂集古录》一书。
岁月间,五关里也曾作齐氏家族的私塾,那段时间的五关里,时时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齐家的孩子在这儿接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成为知书达理的读书人。院中的南北两厢就是当年私塾先生的起居之所。
五关里门窗的木雕精致而富有寓意,厢房木门的绦环板上雕着戏文的图案,“渭水访贤”和“郭子仪上寿”的故事表达的是福寿双全和贤德齐备的寓意。而正堂两边的窗门,左右分别为六扇,每扇窗的左右又分别镶嵌着二块彩色的木雕板,这二十四块雕花板刻的是“二十四孝子图”的故事,这些内容无不反映出齐氏家族的精神风貌。
其实,作为当店的商家之气只是浮于五关里表面的现象,它多的还是那份书卷气,宅院记载着一个家族读书传世的家风,延续着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文风。
[attach]130385[/attach]
(道地是陆道地,门头还是王门头。)
六道地。六道地的“六”字并不是数字上的六个道地,严格地说应写成“陆道地”,陆是姓氏,也就是说陆姓人所居住的宅院。
陆道地在民间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王门头,此处的王也是姓氏,那就是说这幢宅院是王氏所建。门头是王氏的,道地是陆氏的,这其中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当年,王家的儿子娶了陆家的女儿,同时,王家的女儿也嫁到了陆家,这门喜上加喜的婚事,让王家与陆家是亲上加亲。后来因陆家起火,无处安身,于是王家的女儿带着陆家的老少,回到了娘家。王门头不但热情地接纳了自家的女儿,也接纳了陆家的老少。之后,王家的部分房子也转售给了陆家,于是,王家与陆家就这样和睦的生活在同一幢宅院中。道地可称陆道头,但门头还是王门头,门头是一个家族的脸面,说明这幢宅院属王家所有。
其实陆道地和王门头都不是这幢宅院的正式名称,宣武第才是它的正名,这个宅名就刻在门楼反面的门楣上。当年的宅主王阁魁为宣武大夫,于是,这幢宅院也就被称为了“宣武第”。为了炫耀家族的光彩,门楼正面的门楣上“世登科”三字,说的是一门之中,连续二代三人中了武举人的传奇。
陆道地始建于清初,乾隆年间重修。这幢江南的四合院融入了天台民居的特色,四弄堂,四水井的民居风格,使得陆道地更显魅力。陆道地坐北朝南,在主院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四条弄堂通往宅院的四角,在每条弄堂的尽头,分别有一口水井。四条弄堂使得宅院的进出更为方便,各户的生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陆道地位于桥上街的糠行弄,旧时巷口曾是卖糠的地方。在小巷的深处,不但完整地保存着这幢宅院,也流传着有关它的种种传奇。
[attach]130386[/attach]
(七支塔为的是纪念过去七佛。)
七支塔。国清寺前有一座大塔和七座小塔。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大塔始建于隋,南宋建炎二年重修,塔又名隋炀帝报恩塔,因杨广曾师从智者大师,建塔以示尊师,现在人们称其为“隋塔”。隋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六面九级,因年久失修,外围木结构损失殆尽,现仅存砖砌塔身。
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塔共有七座,所以,人们也称其为“七支塔”。七支塔是为纪念七位佛祖,因为祭祀的是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这七位佛祖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七支塔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1460年),据记载七支塔的塔身正面,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
现在所看到的七支塔是一九七三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它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国清寺也难逃一劫,佛像与法器均遭损坏,七支塔也在那个时期被捣毁。重建的七支塔造型上与旧塔相同,只是塔身为实心。
七支塔是新建的,当人们说起七支塔,就能想到国清寺。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在拾得亭前的树荫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那里是空荡荡的,并没有人们所熟悉的七支塔,如同后来人们对于这段往事的记忆。
[attach]130387[/attach]
(八支桅杆依然竖立在记忆深处。)
八支桅杆。一支支桅杆就这样立于门前,而且一立就是四对八支,对于这个家族而言,那是何等的风光。门前立桅杆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功名的展示。
在科举时代,只有家族中有人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在自家门前或家族的祠堂前立一对桅杆,门前旌旗飘扬,气势非凡。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斗,而且套斗的数量是很有规矩的,如果是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一旦考中进士,就可以套二个斗,称为“双斗桅杆”。桅杆是一种荣誉,它不但是一位读书人的成功的标志,同样也激励着后人读书进仕的雄心。
这八支桅杆属于东门陈氏家族,为陈氏十六世祖陈溥所建。陈溥,字永叔,号南陔,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补内阁中书,参与修编《万寿盛典》。中年出任湖南攸县知县,有《泳川文集》等著作传世。当时的宅院名集禧堂,只是建筑早已坍塌,八支桅杆也已拆除,东门的许多老人还记得八支桅杆的具体位置,那就是现蓝田叶路靠近让巷处。当年的八支桅杆就立在蓝田叶路南边的集禧堂门前。
天台的桅杆多为木制,人们也称“旗杆”,用来巩固旗杆的则是石质的旗杆礅。旗杆高达十多米,旗杆礅一般高二米左右,石质的旗杆礅顶部和基座往往都刻有图案,或为祥云,或为草龙等吉祥图案。
天台的旗杆礅有“文礅武夹”的说法,取得文科功名的,门前的旗杆礅为整块石料构成,如同一块石礅,而取得武科功名的,门前的旗杆礅则是二块石料相夹而成。
立于集禧堂门前的这八支旗杆应是石礅的,桅杆已消失了,桅杆上的旌旗却依旧在记忆的深处飘扬。
[attach]130388[/attach]
(只有半条了的九弯弄头,不知还有几道弯。)
九弯弄头。小巷就这样弯弯曲曲,究竟有几个弯,人们也说不清楚,于是,就用了一个“九”字来表达,至于“弄头”则是天台的方言,意为小巷。
九弯弄头位于城隍庙以西,就是现民主路以西。它起东十字巷,一路弯曲,北至民主路,全长五十米不到,宽二米上下。城隍庙在四九年以后成为了城关一小的校舍,当时从劳动路到城关一小上学的学生,为了走近路,也会选择这条路,只是弄头狭窄而弯曲,当年的那份害怕感,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
其实,弄头的弯曲并非人们刻意营造,当两边的房屋不规则的突出或缩进,不经意间,弯曲的小巷就成形了,但奇怪的是两旁竞没有一户人家朝着九弯弄头开设门窗的。无意间,又增了一份神秘感。
弄头的两侧多为乱石墙和石板墙,这两种墙体的建筑恰好是天台的建筑风格,以乱石相垒成墙,看似随意,其实非常的坚固,常有一些藤蔓蔓延于乱石墙上,石板墙则是整堵墙体由长形的石板相拼而成,十分地轻巧。
现在城隍庙已拆除了,城关一小也搬迁了,九弯弄头靠东十字巷一端也已拆除,只有北端的那段依然弯曲着。周围的房子都改建了,要是偶然在高楼之间,发现这半条小巷,还会感到陌生,因为周围的参照物改变了。但是,七十年代在城关一小上学的人们,只要认出这半条小巷,过去的时光瞬间就能复活。
[attach]130389[/attach]
(十字巷头卖杏花的诗意已有点陌生了。)
十字巷头。明朝的一个春日,剧作家汤显祖游历至天台,那时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清晨,还在梦乡中的汤显祖听到了窗外小巷里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这不禁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亲切,于是,他写下了“春光一夜无人见,十字街头卖杏花。”的诗句。
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法确认汤显祖诗句中的十字街头指的是哪一条小巷,我们能确定的只是这种叫卖声在天台小城的许多条小巷都曾响起过,杏花的芬芳在春日的那个清晨曾弥漫于幽深的小巷。
城内的那条十字巷头就是其中的一条吧。十字巷头因与文明巷(现劳动路)十字交叉而得名,文明巷南北走向,南起大巷口,北至小北门,是旧时天台城内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十字巷头东西走向,东起城隍巷(现民主路)西至杏庄路,这条小巷多为民居,是一条寻常巷陌。
十字巷头的东西两端分别为两座宗祠,西端的民主路上是齐氏宗祠,现还十分地完整,西端的杏庄路上为孙氏宗祠,曾为城关三小用房,现已拆除。因为有了这两座祠堂,这条小巷就多了一丝生活的气息。
十字巷头的那些生活场景,无任是齐家的还是孙家的,或是其它人家的,都让这条小巷充满了生活的温馨。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又让小巷多了一份人间真情。十字巷头有的是寻常百姓平淡而真实的生活。
现在的十字巷头以劳动路为界,以东称东十字巷,以西称西十字巷。两条小巷靠劳动路一端都已改建,让人觉得这已不是一条完整的小巷了。
有关这首童谣,民间或许还有不同的版本,也会有不同的写法。无任怎样,这不仅是个人儿时的记忆,也是小城集体的记忆。许多地方现已消失了,有些地方也已改建,幸存下来的也不知能保存多久。但我们相信只要这首童谣还在流传,这些地名就不会消失,它会活一代代人的口中。
2011-10-1
作者: 坏蛋 时间: 2011-10-10 1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坏蛋 时间: 2011-10-10 1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个人旅行 时间: 2011-10-10 10:37
我只听过三井殿四方塘
作者: 大狗副警长 时间: 2011-10-10 11:51
楼主有心人啊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1-10-10 11:54
在民间挖出来这个好的东西,高兴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10-10 12:20
有心人哪!
作者: 三井殿 时间: 2011-10-10 12:58
好像我听到的不太一样
二里许 三角坛 四方唐 五关里 八角亭
大同小异
现在的小年轻大概都不知道了
作者: 果果小盆友 时间: 2011-10-10 14:06
我认得三井殿 因为老是看到
别的~~~哈哈,看到图片之前,还真不知道是啥。
作者: jsf3895187 时间: 2011-10-10 14:40



作者: 农夫 时间: 2011-10-10 14:44
以前只是念念而已,看了闲云老师的文章后,不仅是念念了,可作拉天之用哈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1-10-10 14:48


作者: 独孤狼爷 时间: 2011-10-10 15:00
不错,有内涵,有水平,有价值,有品味.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1-10-10 16:37
品。
作者: 美食 时间: 2011-10-10 17:30

作者: 铁马书生 时间: 2011-10-10 17:55
回复 闲云散人 的帖子
金老师真是有心人.
这首儿歌我早就会背,可就是没想起去拍一组照片.
不服不行.
作者: 南山孤狼 时间: 2011-10-10 19:32
二里许 三井殿 四方塘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1-10-10 20:14
不会唱 从小听老年人在念 乡下地方 会念得来也算是有点文化了
作者: 雨过天青 时间: 2011-10-10 22:55
细赏
作者: 天色 时间: 2011-10-11 08:16

作者: 压力山大 时间: 2011-10-11 08:29
学习了
作者: 老头 时间: 2011-10-11 10:19
读小学时四方塘是必经之路,现在看看还有点熟悉


作者: 五哥 时间: 2011-10-11 11:46

作者: 玄微散人 时间: 2011-10-11 17:15
我总算知道我家隔壁那曾经辉煌的庙宇的名称了。
小时候听老爹说起过,只是未曾记得名称
作者: 云波 时间: 2011-10-11 17:40
本帖最后由 云波 于 2011-10-11 17:41 编辑
四方塘小学上学时天天经过,九弯弄头下午放学时天天在那里追样三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11-10-11 18:11
这首童谣儿时常念,
坊间还有其它一些版本,
近日为了此文的写作,
也走访了这几个地点的许多老人,
惊奇的是许多老人都还能背这首童谣,
基本也是此文的文本。
在老道地,听老人念这首童谣,
突然,觉得写此文可能会有点必要,
至少,通过它,年轻一代会知道老城的昨日。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1-10-11 18:58
八支桅杆,就这个地方不怎么熟。说起来夏天时候还去专门考察了下四方塘蓝田塘。有几个房子就建在塘上,可惜都是超难看的水泥砖墙结构。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11-10-11 19:21
只知道八支桅杆在蓝田塘,
这次总算找到了具体的地点,
前几年修路时,还挖到过旗杆石,
其它的旗杆石,老人说还理在路下。
但这八支桅杆倒底是谁创的,
还是一个谜,
直到在《陈氏宗谱》中查到“十六世祖南陔故宅以一身而建八枝旗杆。。”
才真相大白,南陔就是陈溥,清大诗人。
这种寻找过程非常有趣,让人激动。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1-10-11 19:30
嗯,像探宝一样,tombraider,哈哈
作者: 老虎 时间: 2011-10-11 22:09
只知道八支桅杆在蓝田塘,
这次总算找到了具体的地点,
前几年修路时,还挖到过旗杆石,
其它的旗杆石, ...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1-10-11 19:21 
这样的快乐只会属于有心人。。。
作者: 芝麻唬唬 时间: 2011-10-11 23:32
长见识啦,,,
作者: xuweicai328 时间: 2011-10-12 09:03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10-12 13:26
只知道八支桅杆在蓝田塘,
这次总算找到了具体的地点,
前几年修路时,还挖到过旗杆石,
其它的旗杆石, ...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1-10-11 19:21 
南陔在当时的天台还是颇有名气的,我藏有一本南陔的孙子陈兆涛著作的《有竹山房诗抄》,里面有一篇齐召南做的序,是
南陔的儿子陈畹香请齐召南写的。序言中齐召南以表兄自称,可能齐召南的母亲和南陔是兄弟姐妹关系吧。齐召南的序言中说南陔的孙子陈兆涛英年早逝,而书后陈兆涛的儿子则说明因家道中落,无力承担出书的费用,直到嘉庆年间才在临海朋友的帮助下将父亲的书付梓成书。有可能到南陔曾孙这一代,八支桅杆就不那么显赫了。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10-12 17:28
齐召南作的序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10-12 17:32
第二面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10-12 17:33
正文
作者: 风中独舞 时间: 2011-10-14 07:20

文化遗产要保护,楼主有心了。
作者: 走过路 时间: 2011-10-14 08:22
有些麻烦的印象
佩服楼主
作者: 小四子 时间: 2011-10-14 10:00
浓浓的怀旧味道~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1-10-16 16:15
花队的书真是齐全呀,要什么有什么
作者: 晚香嶺 时间: 2011-10-17 20:03
五关里,四方塘,三十多年以前去过。天台老地名
作者: jimmy_z 时间: 2011-10-30 14:30
每回看闲云老师的文章总会触动我,乡情及童年美好的回忆!
作者: 佳家递 时间: 2011-11-4 13:50
点燃记忆。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