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寻找霞客古道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29 19:35
标题: 寻找霞客古道
近日借助“中国旅游日”,我县对徐霞客宣传日见增多,特别是打出了“重走霞客古道”旗号,亦有多家外地户外俱乐部来电要求带领其走霞客古道,但徐霞客三上天台山(其第二和第三次实际上应该说是一次只不过中间去了下雁荡山),足迹几遍天台所有景区,详细阅读其《游天台山日记》和《游天台山日记(后)》,对其从天封始至华顶石梁铜壶万年国清,包括数次至琼台桃源明岩寒岩等等都有较详细记录说明,很容易就分辩出当时所行路线,由于道路建设,真正保存完好的霞客古道亦不多,如天封至华顶,华顶至石梁铜壶,国清至塔头金鸡岭段,桐坑溪至万年寺等,都只有部分路段,作为普通游客体验一下还能凑合,但介绍给户外俱乐部好象略嫌不足,而徐霞客游记所述线路中唯一没有弄清楚的就其筋竹庵至天封段,由于该段线路“山险路长”、“寂无人烟”,无甚景点,故所费笔墨不多,唯二次提及弥陀庵,可惜当时就已废,所以现在对该段线路尚没有明确定论,也正因为该段路线“山险路长”、“寂无人烟”,可能没有因现代交通而破坏,从筋竹庵至华顶60里,正适合户外重装徒步二日游线路,并且近年宁海大力宣传霞客文化,他们宣传的重点就是霞客从宁海进入天台华顶,该段线路正处在宁海入天台至第一段,也是宁海唯一能做文章的一段,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 TRUEawenfans    时间: 2011-5-29 19:48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5-29 19:49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1-5-29 19:51 编辑

呵呵,这条路经过泳溪的山王岭的吧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29 20:19
目前对该段线路大致有二种说法,一是从筋竹庵沿现金竹岭下泳溪经三王岭,尖山,干坑,小吉岭,东门岭,廿里苛至天封,其依据主要是《游天台山日记》中“行五里,过筋竹岭”,认为经过筋竹岭自然从以上路段行走。第二种说法是沿黄泥山岗,稍场,江家屋基,鸡冠尖,八辽,桐油树至天封,依据是游记中“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只有这条路才是从山岗行走且荒无人烟。本人经过多次实地踏勘 ,仔细阅读徐霞客前后二次游记,认为第一种说法除了符合“过筋竹岭”这一点外,其他均与游记不符:1前游记中“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明显在筋竹庵处分手“就石梁道”,如果经泳溪然后分手,则不可能不点到泳溪。2后游记中“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不符。因此本人认为第一种说法肯定不靠谱,第二种说法才接近霞客当时线路,和游记所述相符,只需找到前后二次游记中均提及的弥陀庵遗址和喝茶的村落,并且对“过筋竹岭”进行解释就OK了。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5-29 20:29
笑声做事及其认真
顶一个!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29 20:48
奚援朝先生也是第二种说法的积极拥护者,并且已经过多次探索,周六我们一行八人又一次对该段路线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上岭坑和杨家岙村几位老人的了解,认为弥陀庵们位于杨家岙以北,永丰团岗和白鸟岩岗以南一个半山腰的小山岙中,一来符合“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说明此地距筋竹庵约35里;二来也符合“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的描述;三来当然是符合去华顶的路边。[attach]118072[/attach]上岭坑村至树坑村之四周堂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29 20:51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声笑 于 2011-5-29 21:13 编辑


[attach]118077[/attach]
弥陀庵遗址

四周堂2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29 21:15

[attach]118078[/attach]
弥陀庵遗址边上的平地,太适合扎营了!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5-29 21:20
成果不少!
作者: 我中了五百万    时间: 2011-5-29 21:28

好厉害的几个人呀!
作者: 万金油    时间: 2011-5-29 23:10

作者: 家在天台    时间: 2011-5-30 00:55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1-5-30 08:34
图文以志,并对照霞客游记细节比对地理细节,确认证据,整理成集,刊印成册。自然功在后世。
作者: 拱桥背    时间: 2011-5-30 08:36
有意思。顶。
作者: ttwqq    时间: 2011-5-30 09:38
此研究有意义,有价值。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5-30 21:18
学习了!嘿嘿...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07:36
前晚网速太慢,没法发,昨天又忙了一天,不好意思!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07:49


    而宁海县把江家屋基边上的大庵作为昔弥陀庵,江家屋基距筋竹庵不过十六七里,显然不符合游记中约35里的说法,属于明显错误,但也可能是宁海政府故意错误,因为江家屋基尚属于宁海天台交界之地,有宁海的一半,而真正的弥陀庵遗址则全在天台境内,没宁海什么事了。
[attach]118234[/attach]
由照片可知,宁海县政府在02年就已开始宣传徐霞客了,至今年“中国旅游日”申请成功,所花时间和心思实在不小,只可惜徐霞客留给宁海的太少,值得我县某些领导反思。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07:53

上岭坑上四周堂之小路[attach]118235[/attach]
作者: 独孤狼爷    时间: 2011-5-31 07:57
不错的有心人.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08:00
[attach]118236[/attach]
鸡冠尖海拔868米米天台宁海界
[attach]118237[/attach]
鸡冠尖上合影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08:02
[attach]118238[/attach]
让旗帜留在鸡冠尖上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5-31 08:11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5-31 08:22
呵呵,这么好的机会没参与,真是可惜了。
作者: 零零妖    时间: 2011-5-31 08:27

作者: 一个人旅行    时间: 2011-5-31 08:29
古道,除了国清到高明马路边上的小路和高明到螺溪的古道,基本就没走过了
作者: 风中独舞    时间: 2011-5-31 10:58
羡慕你们这些走驴的朋友,有机会我也参加哦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1-5-31 19:32
好的,下次叫下我啊!
作者: 缘来是你    时间: 2011-5-31 19:37
照片中见到了高一时的班主任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0:20
沿山脊行走,柴比人高,一路都是在刺丛中钻,但道路还是很明显,看得出这道原来还是挺大的,只是近年公路通了以后,走的人少了,才渐渐荒芜的。


[attach]118292[/attach][attach]118291[/attach]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0:23



这是鸡冠山尖,沿着山岗一路走来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0:31
翻过鸡冠山,再翻过一座小山包,来到一片开阔地。[attach]118297[/attach]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0:32
[attach]118300[/attach]



边上还有个路廊,这是通往张家山兰湾的路廊。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1:00



在这儿,还立有宁海县旅游局的“李白观赏海日处”,指的是李白《天台晓望》中的诗句“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显然这也是宁海旅游局的故意出错,李白是开元十五年(727)夏,从广陵舟行至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此句证明李白初至剡中)。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此句又证明入剡中时间为夏天)。辞君向天姥,佛石卧秋霜(《别储邕之剡中》)。”他经会稽,入剡中,经新昌,石梁,最后登上天台山主峰华顶,远跳溟渤后,写下《天台晓望》一诗。因此“李白观赏海日处”应立于华顶才对。当然我认为不是宁海旅游局无知,而是故意而为之。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1:06
[attach]118302[/attach]


此地右转,进入仰天湖。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1:17
[attach]118303[/attach]
前方就是仰天湖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1:30


[attach]118304[/attach]
未研究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1:35
过了仰天湖往中间一个亚口下去就到了冠峰林场,满山茶园,很漂亮。

[attach]118305[/attach]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5-31 21:40
笑声还是那么苗条!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2:00
[attach]118306[/attach]

经过又 一个路廊,沿山路前往江家屋基,这段路路况很好。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2:05
[attach]118307[/attach]


沿古道就到了这个断口,古道被现代公路腰斩,只能从右侧斜插下来然后再由机耕路绕回去。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2:17
[attach]118308[/attach]

江家屋基已被开发成低丘缓坡项目,只能沿机耕路走了,不过站在高岗上看,整个泳溪尽收眼底,风景不错。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2:20
[attach]118309[/attach]
[attach]118315[/attach]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2:36
过了江家屋基,又得在刺丛中穿行了,这一路天快黑了,在刺丛中光线也不好,拍照也困难所以照片就没了,从江家屋基到稍场一段古道,很明显是以前的大道,仔细看隐约都是石子弹路,只是多年无人行走,被泥土和草丛淹没了,如不经砍伐,大部队很难行走,江家屋基出来,往右边那条道走,一路平走,有二条叉路都沿平的走,往下就是往山里周去了,到了一个四叉路口右边往下是到里家岙外周,左边往下是往宁海官山,中间偏左的那条是往山顶走,偏右的那条平路才是大路。由于天色将晚, 路又很难走,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我们从左边路口撤出下到泳溪至上岭坑的公路上,乘车返回。还得再花一天时间探索。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09
回到前述,从这条路线上看,基本能和徐霞客游记对应起来,筋竹庵与弥陀庵约35里相符,弥陀庵周围的景色也相符,“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也相符,唯一还有疑问的就是”行五里,过筋竹岭“,显然,霞客此行是经过筋竹岭的,那么此”筋竹岭“是否就是现在泳溪湖至金竹的”金竹岭“呢?经过调查了解,个人认为”此筋竹“岭不是现在的”金竹岭“,目前的”金竹岭“以前叫”竹溪岭“,连接泳溪和金竹村,并不是《游天台山日记》中的”筋竹岭“,而是”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道“中的大道。所以我认为《日记》中的筋竹岭应该是黄泥山岗上从山头村或者大某村通往稍场的古道,现在大部分已经和公路重合了,因为古代称作岭的不一定是上下有高差的叫岭,横在山脊上的也叫岭,如”秦岭“,因此”筋竹岭“指的也是这条横在黄泥山岗上的古石子弹路,并且筋竹庵的遗址也不是现在宁海县政府正在大兴土木修建的筋竹庵,而是正在此条古道的左面小山岙中,古代选择寺和庵的位置都有很多风水的讲究,一般选择在有左右抱手,前堂开阔,所有靠山的山岙中,而此处正符合此种风水讲究(大某村一位87岁的老者也说此处是筋竹庵遗址)。这样所有《游天台山日记》中的疑问全都迎刃而解,一切都通了。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11
[attach]118365[/attach]

位于天台境内的筋竹庵遗址。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15
[attach]118366[/attach]
和界碑不过百米,就在照片的右侧山岙,前有水后有山,左右环抱,是庵堂的上佳选择之地。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17

[attach]118371[/attach]

在庵址边上不远的自满臼更证明了筋竹庵的旧址所在。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25

[attach]118372[/attach]

宁海县现在正在大兴土木兴建的筋竹庵,在马路边的一个小山坡上,明显不象一个庵的所在,据说前几年它还叫做“菩提寺”,这次扩建改成筋竹庵。而宁海上下官员匹夫都已经认定这就是筋竹庵了,相信过不了几年包括我们所有人都也会认为这就是徐霞客笔下二次中饭的筋竹庵了。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26
[attach]118373[/attach]




作者: 沧海一声笑    时间: 2011-5-31 23:29
[attach]118374[/attach]




作者: 汤姆    时间: 2011-5-31 23:54

   几张照片,几段历史,寥寥数语,诉不尽那沧桑岁月!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19:55
跟几张照片

图为金竹村至泳溪的筋竹岭,原是通往宁海的官道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19:57
筋竹岭头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19:59
庵(筋竹庵)后村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01
筋竹庵原址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07
水塘的那边属于天台的,旧的庵堂就永远的埋没在那片山野,而新的筋竹庵在扩建中,不得不说宁海人有钱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13
一个小庵,两块牌子

骗人还可以,骗神就不行了

现在连那边的一些老人都忽悠我们说原筋竹庵在那边上.正如笑声所说,几百年之后谁还分得清正假!

作者: 一个人旅行    时间: 2011-6-1 20:14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15
的确我们要好好学学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18
笑声很认真的说,还带了地图研究.其实整个路线大多数是在天台境内的,宁海这力借的太强了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20
水库边上的指示牌,也值得我们学习呀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41
漂亮的登山道

可口的野果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1-6-1 20:42
也谢谢奚援朝老师的一路同行,学习了!
作者: 3322    时间: 2011-6-4 09:27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1-6-4 12:02

作者: 五古山人    时间: 2011-6-4 12:40

作者: 未来有你    时间: 2011-6-4 13:21

作者: 骑行天下    时间: 2011-6-4 17:28

作者: 晚香嶺    时间: 2011-6-6 13:38
       伟大的实践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1-6-6 13:55
强大的团队
作者: 薰草儿    时间: 2011-6-11 11:44
旅游业促进美丽天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先师徐霞客复活、再次被炒热。读过汉语言的,了解徐是游记散文大师。借《中国旅游日》东风,让更多旅游爱好者了解徐霞客。天台名胜古迹闻名天下。
作者: 大头    时间: 2011-6-14 19:14
天台的悲哀
作者: oldbob_sh    时间: 2011-6-15 21:24
非常有意义,图文并茂,希望能把行走路线用地图详细标志出来.谢谢.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1-7-13 19:59
组织天台文学写作者一同前往,写散文游记,出一本书。太好了,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走天台山。
作者: 风中飞花    时间: 2011-7-18 15:12
走了,看了,心里更加沉重!难得见到了自己少得可怜的相片呵!
作者: 远山    时间: 2012-6-1 21:48
这样完整的霞客古道,好比现时代的国家游步登山道!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