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天台古刹散记——传教寺 [打印本页]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12-8 23:22
标题: 天台古刹散记——传教寺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1-1-4 17:06 编辑

天台古刹散记——传教寺

     秋后的下午,阳光也显得有些慵散,穿过传告村中的甬道,从村集体屋后绕过,后面就是一个山湾。午后的山湾,显得特别的宁静,弯弯的小径,一汪水塘,松树林中传来的有节奏的扒松毛丝的声音,在塘边的地头上,有一位村民在栽菜苗,一打问,这里就是传教寺的遗址。
    北面是高耸的山峰,村民说是“岩板山”,两边的低缓的山坡,东边称之为“大路山”,西边称之为“蝴蚁湾”,山湾间有一山塘,倒影着四周青翠的山林。前面横卧的矮山,村民称之“馒头山”也有人称“木鱼山”。站在这里,山峰环抱,气象非凡。
    山坡上一片片松树林,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葱郁。岩板山上有一段石头垒砌的殿基,在县博物馆的展览里静静躺着的13块线刻“二十诸天”的碑石,再就是在山湾地头上,能寻到几块残缺的瓦片,这些就是那座曾经辉煌的传教寺带给人们的记忆。
    在明代传灯大师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曾记载:“传教寺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963)建,五代时僧義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定慧院”……。在《天台县志》中有一张“宋代寺院田地情况表”,记载“定慧院(也就是传教寺)26亩,地23亩,山738亩”
    公元936年,天台宗第十五祖義寂大师在居士的帮助下,在国清寺的祥云峰南的山湾里,也就是智者大师放螺的螺溪旁,创建了传教寺。后人对它的称谓也是各不相同,有的称“螺溪”、“螺溪传教院”、也有称“传教寺”,“定慧院”,等等。传教寺声名雀起,也是从吴越钱王派人去韩国、日本求得台宗教典回到天台山开始的。
    公元960年春的一个夜晚,崇奉佛法的吴越钱王在研习玄觉禅师的著作中,遇到不解。他连忙请教德韶国师。可德韶国师却对他说,这句就是天台宗教义,你可问羲寂大师。于是钱王召羲寂大师进宫。羲寂大师说,此语出自智者大师《妙法莲花经玄义》……他又沉重地对钱王说,经过会昌灭法和晚唐丧乱,天台教籍几乎散失殆尽,眼下只有日本、高丽还有所保留。钱王开始了重兴天台宗的最为重要的举动,他派人带上亲笔信和宝物出海去日本、高丽访求天台宗教典。
    这是961年春的一个下午,高丽国王派遣的高僧谛观领着一群马来到了天台山,马背上骆有天台教籍。天台山的寺僧们兴高采烈,忙上前去卸箱,可是此时发生了令人惊鸿的一幕。谛观拦住上来的寺僧,大声地说,国君有旨意,要大宋的高僧出来解答难题,如果无人解答,则原路返回!寺僧们面面相觑,有些茫然。谛观又郑重地宣告了一遍。高丽的国王为什么出此怪招,是想试试大宋国还有没有天台宗大师?还是觉得此次送回的典籍应该配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收藏?树林间的空气刹那间绷紧了,马垂着头,驼运着沉重的箱子站在林间。
    此时,一位身材清瘦中年僧人缓缓地来到谛观的面前,只见他微突的眉骨,深凹的眼睛,炯炯的眼神里透出一种睿智和庄严,他就是传教寺的羲寂大师。
   谛观与羲寂一问一答,娓娓的话语在林中缓缓流淌,这是一场载入天台山佛教史册的对话。寺僧们瞪大眼睛,听着二人一来一往的问答,兴致勃勃,毫无倦意,仿佛是在听一次弘法。太阳渐渐西落,暮气四起,120个问题终于罢了。谛观径直走向马匹角下绳索。这场在宋初的天台山发生的问答,堪称一绝,它掀起天台宗思想的巨大浪涛,也使处于沉闷的天台宗洒下了一场清新的春雨。
    一场问答,谛观大师对这位学养精湛的一代天台宗大师敬佩不已,他不仅将台教典籍留在了传教寺,也将他自己的余生也留在了传教寺。他拜为师,追随左右,直至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传教院编写的《天台四教仪》被列为“天台四书”。至今仍是天台宗的入门必读教材。
    而另一位与传教寺结缘的高丽僧人名叫“义通”。一个夏日的午后,他从华顶寺来到这里,留在传教寺20余载,从寂大师受学天台圆顿之教,在一百多位同门中位列前茅,声名远扬。宋太宗封他为“宝云大师”,为天台宗第十六祖。一位异国的僧人却挤身于中国佛教法统嫡嗣之列,这也是传教院留下的又一段经典佳话。他在浙东一带弘法,知礼、遵式等高僧都出其门下,在他随后的第十七祖知礼大师等,将天台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太平兴国八年(983),钱王请義寂大师授普萨戒,赐号“净光法师”,并赠紫衣而执弟子礼,为羲寂大师扩建传教院,赐匾“定慧院”。从日本、高丽求回的天台宗教典全都存放在传教寺。传教寺不仅成为当时中国的天台宗中心图书馆,也成为天台宗的中兴基地。
    盛名显赫的传教寺是何时毁掉的?又是怎么被毁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明代传灯大师《天台山方外志》中记载了该寺“今废”。《天台山方外志》成书的时间是1601年,也就是说,如果从那时算起,传教寺在这个世界上整整消失了400多年。在传告村村民的口中,一直就有传教寺是因为“出顺”而毁传说,这是他们上辈人流传下来的。“出顺”是当地的土语,也就是当今所说的“泥石流”。那是一个想起来都十分惊恐的夜晚,连日的暴雨,汹涌的泥石流带着树木从山上奔泻而下,顷刻之间,就覆盖了大殿,覆盖了寮房,也覆盖了藏经楼里的那些从高丽、日本运回的教典……
    400多年来,传教寺只是存在于史书中,存在于人们的梦中,只有在这狭长的山湾里,还时常会延续一些关于传教寺的故事。传教寺遗址前就是传告村,“传告”、“传教”,在天台方言话中是同一音。也许这个村名使人记起这儿曾有过一座赫赫有名的传教院。
    传告村的村民对眼前的这座已经消失许久的古刹似乎一点也不陌生。因为他们在这山湾里经常会挖到一些断砖、片瓦,残缺的石鼓,也时常会有些陌生人过来探寻,时常会看见从韩国、日本的信徒,沿着这弯弯的小径虔诚地跪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村民在挖地时突然挖出了13块厚厚的刻有菩萨像的石板,他把它们搬回家铺在自家的院子里当檐阶石,不久就有国清寺文管所的人来,他们轻轻地掸去上面的泥土,碑石是线刻的“二十诸天”,尔后,文管所的人提出用水泥换回那13块石板,村民欣然答应了,传教寺留下的这13块线条流畅“二十诸天” 线刻碑石,今收藏于县博物馆。后来又有一村民在地上挖出一块厚砖,正好一群日本信徒到此。日本信徒对这块厚砖爱不释手,结果用一次成像的像机给这位村民照了一张“全家照”,就换走了这块传教寺的厚砖……
    这是2010年的夏天,一辆面包车在传教寺的遗址上停了下来,从车上车子走下一位个子高高的年轻僧人,他就是普陀山的净法师,阳光很强烈,他拿把纸扇遮挡在额前,沿着杂草丛生的小道走到水塘坝上,环顾四周,神色凝重。作为天台宗的第47代传法弟子,自从在史书上看到天台山传教寺的记载,这座消失已久的古刹就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要去传教寺遗址走走的愿望和探寻重兴的使命感日愈强烈。
   山上的松树葱郁,草丛中流水叮咚,水塘微波涟漪。在曲折的小径上,依旧会有不少的前来探访的人。尽管在片山湾十分的宁静,可似乎还能听到那悠远的钟声,在那密密的松林间,仿佛还能瞅见一个个僧衣飘飘的身影。

作者: TRUEawenfans    时间: 2010-12-8 23:31
sf留名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12-9 01:29
兴教寺有如此传奇的典故,可惜明末就不在了
作者: 11郎    时间: 2010-12-9 08:35

作者: fanchaodan    时间: 2010-12-9 09:05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9 09:35
近年来   韩国日本等信徒曾多次来遗址     楼主真是了解的仔细
作者: 哈拉贝    时间: 2010-12-9 11:45

作者: 锄禾日当午    时间: 2010-12-9 12:08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0-12-10 16:30
我家就有一个小陶瓷就是从那传教寺院旧址出来的;

我家就那边上哈。
作者: 人山人海    时间: 2010-12-10 21:02
你怎么就能够对“公元960年春的一个夜晚”和“公元961年春的一个下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0-12-11 03:04
好文章。不过, 有些史实是有问题的。
能够把现成的学术成果变成散文,也是一大功劳。孙兄继续。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0-12-11 03:06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11 09:31 编辑

      净旻是觉光的弟子,而且以弘扬天台宗为己任,如果不知道传教寺,我倒觉得悲哀了。至少可以说,他对天台宗的历史,还真不应该不了解。当然了,现在这个社会,你就是问天台一些所谓高僧,或许也不了解。末法时代,如此而已。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12-13 20:27
净旻是觉光的弟子,而且以弘扬天台宗为己任,如果不知道传教寺,我倒觉得悲哀了。至少可以说,他对天 ...
郑鸣谦 发表于 2010-12-11 03:06
净旻的师父是吾道,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来到天台宗祖庭国清讲寺参学,追随天台宗座主静权法师十年,专研天台教观,出任天台宗佛学研究社辅讲,曾任普陀山普济寺首座、天台国清讲寺首座、浙江省佛协理事等职。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13 20:46
传教寺近年也许会重建     征(地)收是第一大难题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0-12-13 20:48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13 20:55 编辑

       释净旻,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12月生于浙江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进修班,专攻天台学。2000年承嗣香港观宗寺觉光大师法脉,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
     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监院、普济寺副监院兼妙善方丈秘书、祥慧净院监院。现任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隐秀讲院监院等职。发表有《台宗三字经》、《天台宗基本架构》、《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车”释义》、《普陀与高僧》等论文多篇,参与《普陀洛迦山志》的编审,主编《妙善大师年谱》、《普陀山观音宝相集》。
      素秉“持戒为本,善友为依,弘法为务,净土为归”之志,曾应邀讲学于普陀山佛学院、浙江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宁波佛教居士林、余姚佛教居士林、上海复旦大学、香港会展中心等。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0-12-13 20:53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10-12-13 21:16 编辑

这是网上的资料。
静权和觉光,同是谛闲弟子。如果净旻是吾道(应该是 悟道)弟子,而“悟道”又从静权学天台教观,那么净旻应该是天台宗第四十八世。而不是,现在网上说的第四十七世。当然了,他后来又跟了觉光,那又另当别论。觉光是香港佛教领袖。


我最近在写一本天台宗方面的小书,涉及天台宗第四十六、四十七世人物,所以,看到这几则资料,觉得迷糊。






作者: 济公故乡人    时间: 2010-12-13 21:14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2-13 21:22
回复 郑鸣谦 的帖子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12-16 14:33
回复 寂然 的帖子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12-16 14:34
回复 寂然 的帖子


   
作者: 喜欢泡泡的雨    时间: 2010-12-16 15:47
传教寺在哪里啊



作者: 喜欢泡泡的雨    时间: 2010-12-16 15:47
传教寺在哪里啊



作者: 晚香嶺    时间: 2010-12-16 16:40
    天台宗代有高僧。
作者: zhaopan    时间: 2010-12-16 18:00
代有高僧,现在貌似没有吧。
作者: youxirenjian    时间: 2010-12-19 13:31
在哪里的阿 想去看看
作者: 寂然    时间: 2010-12-25 09:18
回复 youxirenjian 的帖子


    传教寺遗址在赤城街道的传告村以北的山湾里,去传告村,从北门出发向东,在拜头村折向东,2里路就到传教村。
作者: 家在天台    时间: 2010-12-25 10:10
现在是人家的养鸭场了,不好看的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