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拜谒陆蠡故居 左溪
[打印本页]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0-9-15 10:54
标题:
拜谒陆蠡故居 左溪
发源于天台山西部大盘山顶的始丰溪,从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后,蜿蜒东流,进入一块富饶土地,弯弯曲曲转过几道弯,来到一个小集镇。相传,以前这个小镇上有一座横跨始丰溪的平整石桥,这个小镇因此叫做平桥。六十多年前,小镇上出过一位名叫陆蠡的文人,在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曾经光彩四射,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可惜他只活了34岁,如一道闪烁的流星划过历史的苍穹,倏然陨落,留给人们一片迷一般深邃的夜空和深深的遗憾。
初秋的平桥镇,到处撒满明媚的阳光。我来到这个小镇,寻觅陆蠡当年的遗踪。作为天台人,我们能从陆蠡身上领悟些什么呢?
平桥是一个知名的商贸集镇,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五代后梁的时候,这里就有农副产品的自然交易场所,到明代中期,集市贸易已非常活跃,而且正式定市,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八角亭张氏宗谱·开市记》载: 明季时,家给人足,类多富室,开质典者八家,客货之盛,无一不有。 平桥人向来有精明的经商头脑。近几年,这里的市场更是兴旺繁荣,其中的筛网市场,因品种多,销售额大,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筛网集散地之一。今天的平桥镇已不再是陆蠡笔下描写过的小桥、流水、石阶、炊烟。走在阔敞的大街上,满目的崇楼华屋、广场绿坪,还有摩肩继踵的人流,时代毕竟不同了,平桥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
在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向几位本地人问起陆蠡故居,他们露出一脸的疑惑,从他们茫然的情态中,我感觉到陆蠡已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即使是平桥人,对他也是那么陌生。
我们应该记住这位杰出的老乡。陆蠡不仅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文笔清丽精美,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 绝代散文家 。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正是芦沟桥事变发生一年多,陆蠡来到已沦为 孤岛 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在硝烟味十足的上海滩,陆蠡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抗日书籍,终于引起日本侵略军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文化出版社编辑部,掂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救护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侵略军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将陆蠡提去问口供: 你爱不爱国?
陆蠡坦然回答 爱国的。
又问: 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 (指汪精卫伪政府)
他毅然回答: 不赞成!
再问: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
他断然答道: 绝对不能征服!
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多方营救,四处寻找,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悠悠岁月,如无情的流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终于,在我问起陆蠡读书时的名字陆圣泉时,一位当地的老者热情地为我带路。陆蠡的故居在平桥镇东端的岩头下村,当初的岩头下村应是一个孤立的小村,现在因为集镇扩大已把岩头下村与平桥镇连在了一起。连接平桥与岩头下村的是一条古旧的老街,几段已不完整的青石子铺成的街道和两旁的几幢老屋,使人依稀走进陆蠡笔下的小镇。弯过几条狭窄的小巷,老者指给我看一座二层楼的三合院,便是陆蠡故居。
这是一幢极普通的农家三合院,座落在整个村子的中间,很不显眼,据说在三十年代曾作过翻新,所以现在看来还不算太破旧,但房屋已久未住人,天井里长着杂乱的荒草,楼柱屋角布满尘灰和蛛网,显得凄凉冷寂。在四周挺拔起的一幢幢高楼之中,它象个年迈的老人。
屋后原菜园地,近年新造了一幢三层楼屋,屋主人是陆蠡的侄儿,一位退休在家的教师。听说我是来看陆蠡故居的,连忙为我让座沏茶,稍作闲谈后,陆老师领我到三合院的一小楼,陆蠡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求知道路,小楼里有他快乐的童年,也有严厉的启蒙教育。可惜现在是空徒四壁,不见当年的踪迹。陆蠡在34岁时便已失踪,所以陆老师的脑子里并没有留下多少大伯的记忆,有关陆蠡的种种传说,也都是从老辈人那里听说的。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在他还不曾记事起,便跟父亲一个字一个字认字了,很快还学会了大人也难以对付的做对联。7岁时,他正式转入当地的文溪学堂读书,在100多位学生中,陆蠡一直是佼佼者。有一次,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当面考试陆蠡,以《元宵佳节》为题,命陆蠡作文,陆蠡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刷刷写成一篇文章,县太爷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这位知事因此也记住了 陆圣泉 这个名字,后来他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于是陆蠡在临海读了一年书。12 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在《溪》这篇散文中他写道: 自从泛迹彭蠡,五湖于我毫无介恋,故乡的山水乃如蛇啮于心萦回于我的记忆中了。
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陆天台山人特有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有一颗尤如璞玉般纯朴的心灵。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军的淫威面前,为了同事的安全,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诗人柯灵说: 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淡远在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 孤芳自赏 ,或者 孤影自怜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彼时彼地,如果真有所谓高贵的东西,我愿意举出圣泉的淳朴的性格为例。 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与其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勿宁说是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的朋友,感动了他的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他的朋友巴金先生在《怀陆圣泉》一文中深情地写道: 在我活着在四十几年间,我认识了不少的人,好的和坏的, 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可以当之无愧。 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
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 人 。
从陆蠡故居走出,门前不远便是弯弯的溪流,岸上依依的垂柳,延伸到溪水中的一级级石阶,正是陆蠡曾描写过的景象,只是少了捣衣的妇女和万山齐应的砧声,多了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和集市的喧闹。流水依旧,而时代的脚步已经跨上了二十一世纪的门坎,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陆蠡那个时代可以比拟。但我们的时代同样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天台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告别陆蠡故居,我的心情还有几分沉重。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现在,天台县人民政府已将陆蠡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镇政府也打算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收集陆蠡的遗物,整修陆蠡故居,陈列陆蠡的业绩,让更多的人了解陆蠡,从陆蠡身上吸取精神的力量,这是一件大好事,相信会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待到故居重新整修后,我一定和更多的人一起,再来拜谒陆蠡故居。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9-15 10:57
不知故居此刻容貌,无图可看。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9-15 15:45
故居的整修,都说了多少年了,还是没有什么结果。
人情世态,真复杂啊真复杂。
作者:
8009
时间:
2010-9-15 15:59
是经常听说陆蠡的事迹。 陆蠡家族的后代,智商都很高。
作者:
铁皮马甲
时间:
2010-9-15 16:40
我怎么觉得今日的平桥是破落杂乱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0-9-15 16:46
陆蠡故居已经破败不堪了,自从着火没人居住后,破败的更快。
作者:
佳家递
时间:
2010-9-17 21:09
怀念。
作者:
大头
时间:
2010-9-20 22:06
天台人引以为荣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0-10-7 11:55
13年前曾经去过 不知今天是何面目了
作者:
天健
时间:
2010-10-8 20:12
怀念先贤!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