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散文一篇<圆觉> [打印本页]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0-1-18 11:49
标题: 散文一篇<圆觉>
   



凌晨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以前的一个写诗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圆觉。
圆觉不是俗名,而是一个僧人的法号。

十几年前,圆觉很年轻,云游四方,他驻足在浙江天台山的一个寺院里。也不念经拜忏,也不打坐参禅,一有空闲就到处乱跑,老是到城里溜达,带着他的诗歌,去敲文联的门。不久他的诗歌被《天台山》刊用了,是现代的爱情诗。透着一股怪异的味道。我本想,僧人写诗,就是佛啊,禅啊,涅槃啊,般若啊,木鱼啊,钟鼓啊,摩诃波罗蜜多啊之类的,而他却这样写道:“你轻轻地一合倒三角,孟加拉的鸟就飞过了青藏高原”,令人捉摸不透,幸好这首诗前面有许多铺陈的意境,读起来还是意味深长的。
一个出家的僧人,居然还写爱情诗,这种不合常规的话语,许多人都瞠目结舌。在该期刊物中,许多作品质量平平,而圆觉的诗却独树一帜,相当出彩,非常醒目。诗的署名为楚天游子,我猜测他肯定是湖北人。一问《天台山》的编辑,果然。他是个行脚的僧人。
那时我很狂热地写诗,诗写得不怎么样,但至少会欣赏。这楚天游子的诗,是我很喜欢的,但是我不认识他。我刚从华顶山下来,在城里打工,立足艰难。虽然一个劲地写诗,但还是不上路,我喜欢圆觉的诗,很想与他见面。当时,天台城里的许多上下年纪的朋友,都热衷写诗,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编辑一些刊物,如《风世界》、《杜鹃花》,私下印刷传阅,也经常一起聚会,因此把国清寺和赤城山当成了乐园,一起喝茶,一起吟诗。朋友告诉我,在国清寺外的隋塔下喝茶吟诗的时候,圆觉也来了。大家你喝一口茶,我吟一句诗,最后成为完整的一首,朋友转述诸多的诗句,我记不清,只有圆觉吟的那句直到现在还一清二楚:沉寂的钟声敲落了梵天的花雨。可惜那次我被打字店的活儿拖住了,没法参加,很遗憾,否则又是很好的回忆。

在朋友的小小的书屋里,我终于见到了这个想见的诗僧,他坐在靠窗的位置,木讷,说话缓慢,面色黝黑。行动迟缓。大家都觉得僧人好玩,寻他开心,先是唱《小和尚》的歌,小呀么小和尚,头儿光光,袈裟么披身上,小木鱼,敲得笃笃响,念经又呀么又烧香,阿弥陀佛坐中央,四大金刚站两旁,菩萨,保佑,保佑俺,平安地做和尚。然后问他:你在寺庙里,念经吗?他说,不念。拜佛吗?不拜。打坐吗?不——是要打坐的!打坐的时候想什么,佛吗?他说,打坐时,什么都不想!有人尖尖地发一个长长的怪腔,“想什么啊——?想姑娘——了——吧?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不想也太——苦了,想想也太——苦了,‘你轻轻地一合倒三角,孟加拉的鸟就飞过了青藏高原!’”“啊啊,你原来好色,心不在佛,你不念经,你不想佛,想姑娘,你做和尚干吗?”他微笑不语。而我故意把手指着他的鼻子,咬牙切齿,厉声地做教训状:“你——你——不肖种种,——你——你——这佛门的反革命,反动派,你——你——这是——这个——叛逆!”圆觉低下头,涨红了脸,但内心很平静,对于饱经压抑的我来说,窝囊已久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感到很开心!
我忽然想,我这样闹,是不是太伤感情了,太伤他的自尊心了。叛逆就叛逆吧,我有必要讥笑指摘?但他没生气,一个劲儿地笑。很憨厚的,心如止水。
于是朋友又问他,你在寺里干吗?他说练武。那么,你练点给我们看看,让我见识见识。他说可以。于是拿起一块青砖,直接往头上砸。砰的一声,砖头没碎,头上却冒出血丝。我们说,不练了吧,我们看着也太痛苦了。他又憨厚地一笑,不练就不练了吧。我觉得这僧人倒像一块很结实的砖头,表里如一。

他像我一样木讷,但我没有他的那种宠辱不惊的安详境界,许多人都很难将他的诗歌精神与他的外表挂上号,但我总是喜欢他发表刊物上的诗,有境界,有独特的思想。
这种境界思想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归结起来,就是自在。圆觉经常溜出来,非但没在寺院里做功课,而且一个劲地飞拳踢腿,与寺院的安静庄严成为一个很大的反差,他与俗家的红男绿女一起悠悠荡荡,在某些人眼里,他似乎是个矛盾体,既木讷,又过于放纵,这是丛林法则所难以容忍的。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许多人也难以接受。没想到,我指着他鼻子故意咬牙切齿寻穷开心的玩笑话,在方外的寺庙里成为无法避免的现实。
僧人要消除贪嗔痴三毒消除身口意三业的,但没嗔没贪的圆觉,在寺院里生活得并不自在。

有天晚上,我拜访忘年交老王,没想到在他家里遇上圆觉。圆觉跟老王同我一样,亦是好朋友。他翻出一张草图给我看,说自己的兴趣不是写诗,而是创作电视连续剧,剧名是《木鱼鸟》,是关于唐代隐居诗僧寒山的传奇。
寒山是个诗人,像济公一样,与圆觉一样,生活在同一个寺庙里,他做着清洁工,衣衫褴褛,咒天骂地,舞着扫帚,扫得尘土飞扬。在寺庙里他结识了一个骑着老虎自由进出的来自天台城东门的烧火工丰干,两个人成为一对知己的好朋友,随地躺卧,把僧人吃剩下米饭晒干装在竹筒里,背到离寺庙几十里外的寒岩脚下,寒山子也因寒岩得名。在路上,寒山与丰干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来路不明的小孩,称为拾得。在充满禅意的山水和诗歌中,三个人成为一体,他们一边静坐,一边写诗,把诗句写在松间石上,后人辑录起来,有三百多首,称为《寒山诗集》,直到现在影响波及海外。那寺庙前的一个亭子和一座桥就以他们命名的。所以,圆觉与寒山找到心灵相契合的地方。
因为寒山子,我们的话自然多了起来。我说到天台山宋代时,有一个与寒山子相类似的禅僧——释道济,戴着破帽子,摇着破扇子,拖着破鞋子,胯下吊着一个酒葫芦,摇头晃脑,不坐禅不念经,随地躺卧,同样念歪诗,唱歪歌,甚至像蛤蟆一样蹦跳到街市之上,不但在娼妓院子说因果,得罪了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刁蛮霸道的人,弄得他们实在难堪,于是道济就在这个寺庙里呆不下去了,跑到了杭州,同样遭受监院法师的压制,幸亏主持僧瞎堂说了一句,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么?道济才得以在寺庙里容身。时光久远,道济也成为人人所敬仰的济公。我说,一个特立独行的僧人,在生前能够得到寺庙或者社会的接受的容纳,是一个幸运,也是一个绝好的机缘。但是,其实真正的僧人,还是喜欢心性的自在,喜欢云游山水,他们行脚的本身就是修行的极致。只要安静,随处都可以修行,在市井喧嚣和乡野陋舍中同样能臻入化境的。
寒山和济公,尽管在天台山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最后还是离开了天台山。圆觉要表达的也可能是这样的内容。从他勾勒的草图上看,这电视剧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倒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圆觉说,他已经看了几千斤的书,每本书都是精华,除了读书,就是云游,四海为家。既然如此,又何必局限于一座名山一处伽蓝?

佛说,无所去来,自在去来,如意来去,故名如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之中,得大自在,又有什么值得牵挂的?心有所系或无所系,本来就没有什么分别!
我帮圆觉把许多书打捆起来。他说,我既然离开天台山,这些书也自然带不走,成为身外之物了,你喜欢的话就拿去看吧,做个纪念吧!没想到老王对我说: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要!你的情感和性格本来就很压抑,再看这些消极的书,你会更加无精打采的!你会毁掉自己的!!老王多年接受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以为佛书是精神鸦片,只有僧人才能阅读,而像我们这样的有为青年,不能把所有东西都看空了,变得悲观起来。仿佛读了佛禅的书,会感到生活的更加无趣。老王说的第一句话很有禅意的,但后面的话,我很有微词,内心里不服,但顾及礼节,我再也不与长者争辩了。
圆觉的这些书,就寄放在老王的家里。老王顺便把它放在**上,肯定会烟熏火燎的,落满灰尘,成为黑黑的一摞。

圆觉一去无影踪,隔断云山千万重。我为生计所累,奔忙颠簸,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想他了。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老王说,圆觉来信了。圆觉在信中说,他已经落脚在北方的一个以武术著名于世的寺院,带着许多僧人练武,在练武的同时,写了一些武术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正准备开拍呢,同时附有一些报纸的报道。
后来我又在一本国家级的画报上看到了圆觉的身影,他进入了一个专业戏剧学院学习,学院还专门为他提供了单人房间,供他写作、读书、打坐、练拳。
我不知道他还写不写诗。

圆觉签名的时候,先是画一个圈,中间点上一个黑点。看起来,有点像古代的象形文字——“日”。
圆满。


[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0-2-2 12:14 编辑 ]
作者: 佳家递    时间: 2010-1-18 12:31
怀念那个年代。。。诗歌现在似乎是走下没落了,这个时候的坚守更有价值。都说愤怒出诗人,也许这个时代,大家都幸福了,不敢愤怒了,,,,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0-1-20 01:13
僧道多异类
作者: 农夫    时间: 2010-1-20 08:32
耐看的文章

容乃大,但需容时又容不下~~~~~
作者: zhaopan    时间: 2010-1-21 11:46
个性和尚,真实不虚伪。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0-1-21 11:58
世间多险阻,但求心自在

明刚兄,精准干练的描绘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作者: 郑鸣谦    时间: 2010-1-25 21:25
这篇文字好的。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