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转贴;默默无语两眼泪!网友探访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打印本页]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13
标题: 转贴;默默无语两眼泪!网友探访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先前报道:网友重祭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烈士妻子生活艰苦呼吁关心

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 网友 至诚大兵 博客

感谢贵阳晚报记者刘流,他在写出了感人至深的通讯的同时,拍摄了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遗属的近况照片,今天一早传送给了我大兵。刘流还欣慰地告诉大兵:稿子在贵阳晚报发出后效果不错,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贵州电视台将于近期前往威宁拍摄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妻子李金花的故事。
[attach]83257[/attach]看了照片,又让大兵难受和流泪。在此,大兵将英雄“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的家人近况照片发给网友们,敬请大家感受其中的味道。大兵想起了曾经很有名的一个电视剧《那山那水那人》,姑且就形象地为这一组照片取名为《英雄梁三喜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吧。

另外,关于为高山下花环的英雄们扫墓及回忆的系列博文,在新华网推荐并引起了网友关注之后,共有超过12万的点击和大约600条跟帖留言,仿佛在网络世界刮起了一场“花环英雄风”,成千上万的国人在关注和关心着英雄烈士们的以前和家人的现在。昨天的博文《梁三喜捐躯扬名妻儿生存特艰辛》后,有网友“出污泥而不染”这样留言:“每次看您和上官正义的回忆战友的文章,我的心都是疼的,泪也是止不住的流。敬佩您们---流血牺牲的英雄!怀念您们---流血牺牲的英雄!我想帮英雄们的亲属做些事,那位我们的95岁的母亲和我们的妹妹,那位可亲可敬的30年未嫁的军嫂和他们的儿子……。那怕让我只给他们说上一句宽心的话语或安慰的或理解的都行。我要对烈士们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您们,您们将永垂不朽!我要对烈士们的亲人说:辛苦了,我的亲人,真是委屈你们了,你们不但流了血还让你们流泪!我虽很微小,可我很愧疚。对不起,泪流得我满眼模糊,我实在写不下去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您博友,让我有机会读到生死离别,真情流露的怀念战友的好文章。”

  也许,这位博友的留言,代表了广大善良的网友国人,在此,大兵的战友们让大兵代表所有的参战战友,感谢大家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感谢大家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亲人的关注!有了大家的关心与厚爱,相信英雄“梁三喜”烈士的那妻那儿那破茅房,会有可喜的改变!
作者: 无铭    时间: 2009-11-11 17:15
    敬礼
作者: 小石头    时间: 2009-11-11 17:19
唉!!!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0
[attach]83258[/attach]
作者: 小石头    时间: 2009-11-11 17:21
向英雄致敬!
他们不应被忘却!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1
听提到丈夫王发坤名字,李金花泪流满面好几分钟
  
嫂子啊,你才57岁,重负与伤悲,让你如此苍老!
[attach]83259[/attach]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2
李金花和大儿子一家在破旧土茅房前
[attach]83260[/attach]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3
英雄的遗孀和后人应该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关心
[attach]83261[/attach]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6
《下跪,向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 点击阅读博文>>>

作者:至诚大兵

年初的二月中旬,为纪念对越作战30周年,纪念作战中为国捐躯牺牲的战友,大兵写下了博文《高山下花环中的英雄之墓》,展示了我最敬仰的对越作战牺牲的三位战友之墓照片,当时的照片,是大兵拜托成都战友“风牌”拍摄,其时正值烈士墓在重修,故墓地显得破烂不堪,而且因战友“风牌”要为众多的扫墓战友拍照留念特忙碌,他未能找到梁三喜原形的我团二炮连王发坤连长的墓。

10月22日,在我原115团老领导王品端政委和刘云华团长的倡导提议下,原115团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战友们200多人,自费从16个省市汇集来到屏边,深切缅怀烈士英灵,捐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

祭奠扫墓中,有着许多感人而又伤情的场面与镜头,特别是烈士妹妹们伤悲的哭泣声音,久久地保存在大兵脑海中……今天,大兵奉一些朋友的“指令”,将大兵虔诚地向牺牲了的最敬仰的四位英雄下跪,也就是著名作家李存葆战后写作《高山下花环》中的原形人物的墓地照片,发上博客,敬请朋友们同大兵一起祭奠走了30年的英烈。

首先,要讲《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号英雄“梁三喜”原形――王发坤烈士。这次祭奠扫墓中,有一位与王发坤烈士一同参军的战友是这样说的:“我们所有牺牲的烈士,说起来王发坤是最不应该牺牲的,用世俗的话来说,他死得最划不来。”此话怎讲?听我道来。王发坤1968年入伍,入伍两年提干,后担任二营机炮连副连长,1978年初就确定了转业,并联系好了地方的工作。就在他即将脱下军装的时刻,中越边境风烟骤起,部队转入战备,当时在故乡家中的王发坤被部队电报召集回到军营,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老王,现在要打仗,部队扩编需要大量军官,特别是炮兵干部缺乏。希望你能够放弃转业,留下来参加打仗。” 王发坤毫不犹豫表态:“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是参军多年的老兵,上战场义不容辞!”按说王发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早就命令我转业了的,我不能违抗命令――所以,我不去参战!”因为同样的情况,有人就是这样说的而免上战场。可是,王发坤上了战场,在首日被敌人炮弹炸死牺牲。战后,部队去人到达王发坤家中,王发坤家居住在简陋的“叉叉房”,了解到王发坤家里财产不值百元(当时币值),却留下了许多债务。王发坤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抚恤金作为还债费用,嘱咐妻子将自己的军大衣作为嫁妆交给以后再嫁的丈夫。这些情节,后来被著名作家李存葆战后写作《高山下花环》时,将英雄的籍贯从不熟悉的贵州威宁县移植到了他所熟悉的沂蒙山老根据地,赋予了更加博大深厚的背景内涵,于是王发坤这“梁三喜”,感动了无穷的中国人。

然而,王发坤牺牲30年了,此次扫墓中,就是我在王发坤烈士墓前下跪磕头的时候,有来自贵州的战友讲:听说王发坤的妻子30年没有再嫁,家里依然非常艰苦困难。此事,怎么不让人心酸落泪……!

希望,贵州的相关部门,能够关怀王发坤烈士的家属,让他们能够活得有尊严一些,以此告慰王发坤烈士的在天之灵!
大兵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王发坤烈士家属的信息,尽力发动战友们帮助烈士遗属!写到这里,大兵的手颤抖起来,泪水又止不住滑落在键盘上……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27
其次,讲英雄“靳开来”,靳开来原形之一的郞玉明烈士。记得,当年部队要出征前夕,那是1978年的12月中旬,在连队伙房背后的土坡上,我大兵与两位刚宣布由班长提升为排长的战友会集,我对无后座力炮排排长郞玉明(靳开来原形之一)说:祝贺你,郞排长,众望所归提干,算是熬过“冬天”出头了。郞玉明排长对我苦笑道:“兄弟啊,要打仗了,国家这才给了我一个23级送命的官。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哟……”郞玉明是1972年底入伍的重庆丰都(著名鬼城)兵,人品与军事技术都一流,列为干部苗子培养,风趣幽默,偶尔会说一句“二话”(牢骚话),可是工作从来不含糊,当兵6年了仍然是大头兵一个,下半年临近退伍的敏感时间,连队已经同他谈话准备退伍,他已经做好了退伍才穿的便衣,栽种了象征“扎根”连队的退伍留念树,这时候,中越关系急转直下的变坏,部队突然进入战备,扩编中才将郞玉明提拔为排长。真正的是如他所说的“要打仗了,国家这才给了我一个23级送命的官。”

  果不其然,出征上了战场后,他郞排长将鲜血与青春永远地留存在了战场,埋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

  想起这些,想起出征前的这一幕促膝谈心,郞排长的话音声声在耳啊……

其实,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刘增武烈士,同样是一个“靳开来”,他是河北人,1970年底入伍,也是一直做大头兵,虽然年年是做教导队教员的工作,干军官的事,到1978年底才给了个打仗送命的官,担任二连副指导员,在攻打215的战斗中,请缨带领突击排打头阵,数次负伤不下火线,最后英勇牺牲……他上战场而推迟了婚期,战前留下了给未婚妻的信,此次他昔日的未婚妻委托朋友代其烈士墓前焚烧纸钱,以寄其情……
作者: 无铭    时间: 2009-11-11 17:27
ZF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差了
作者: 家在天台    时间: 2009-11-11 17:27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但是祖国母亲的当权儿子们早已把他们埋在土里啦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33
[attach]83262[/attach]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9-11-11 17:35
57岁的人看上去像77岁的
ZF太实用主义了,需要时宣传,不需要时就扔到一边。
今年也是对越反击战30周年,当年上学,天天中午听到广播里放的“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现在屁也不放一个。死了的人都白死了。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17:48
作为现役军人的家属对军人有种特别的亲近感,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上战场,抗洪救灾,抗震抢险哪都是在一线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职责,但看到这二等功的遗孀家庭这样的困境深感悲哀!
作者: 南山孤狼    时间: 2009-11-11 17:56
叹口气   也难怪做英雄的人越来越少      顺便问下文中大兵可是湖南讲相声的大兵?是的话    大兵也太贱了   可以这么反复无常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09-11-11 18:10
那个时候的热血志士特别多.抗战时期也一样,又多少热血男儿弃小家为大家,上前线抛头颅洒热血.....由于历史原因,幸存下来的当不了英雄,却还饱受折磨,就更别提有人关心了.有谁还会记得他们呢?
作者: 小石头    时间: 2009-11-11 20:01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20:05
:“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妻子名李金花,烈士牺牲之时才26岁多,30年来,谢绝了好心人劝其再嫁,含辛茹苦,一人独自将烈士的两个儿子拉扯大,现居住于威宁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王发坤烈士妻子李金花如今与大儿子王远碧一起,在家乡艰难度日,小儿子王远昌则在昆明打工,因家境贫困33岁了至今未能结婚。王发坤烈士的妻儿一家现在生活比较困难,曾于去年贷款筹足路费到屏边烈士陵园祭拜王发坤烈士。这是李金花30年来第一次来到丈夫坟前。李金花见到记者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哭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他们没有任何人关注,受了太多委屈了。他们连去拜祭王发坤烈士都需要贷款好几年的钱。李金花对刘记者哭述:“我在他坟前,烧了纸钱,就是一小堆,烧了衣服就是一小堆,他人在里面,肯定也是一小堆。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三个来看看他,都还要贷款呀。”
王发坤烈士的两个儿子,他们对父亲的事情一无所知,因为父亲留下给他们的,就是家里有一张修补的遗照。现在两个儿子唯一了解的,就是去年扫墓从墓碑上抄下的父亲再简短不过了的简历。
王发坤烈士已经牺牲30年了,我们国家已经走向富强,我们不能眼看着“梁三喜”这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其妻儿得到了一个无人问津、艰辛度日的境况!不能高山下的花环依然,英雄家庭却举步维艰!
“梁三喜”王发坤的家庭境况,能否感染了您?能否让政府的官员们动容呢?
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出台政策,爱抚“梁三喜”们的亲人,真正让他们过得有尊严一些,让他们的生活与烈士保卫的共和国那样充满阳光!
作者: 群培旺堆    时间: 2009-11-11 20:07
化掉的红糖就像丈夫的鲜血 王发坤上前线的消息,李金花毫不知情,她还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丈夫转业归来。“哪晓得等来的是他牺牲的消息。”19795月,一位战士翻山越岭出现在李金花家里,留下了王发坤被追认为烈士的证明书,以及部队、县民政局和县武装部送来的1000元抚恤金。李金花“相夫教子”的生活梦想,在这一天轰然倒塌。
“我怎么也不相信当家人就这样走了,不是说好要转业的吗?”李金花难以接受丈夫牺牲的现实,她固执地想,丈夫只是被越南军队俘虏了,很快就会被战友们救出,然后光荣转业回家,跟她和儿子过平凡日子。于是李金花每天带2个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祈盼着丈夫突然就从土路的转角处大步走出。“我们连着望了1个多月,只见青山转,不见亲人归……”
3个月后,县邮政局通知李金花去领包裹。“那是他上战场前寄回家的10斤红糖啊!咋会这么晚才有通知。”李金花说她取到包裹时,红糖已化了不少,把装糖的口袋都染成暗红色,“就好像他在战场上流的鲜血,我一路哭喊着他的名字,把糖背回家。一点也舍不得吃。”
1980年的某日,部队把王发坤的遗物——一块手表寄到李金花手中,她终于彻底相信丈夫已经不在人世。李金花清楚地记得那天,自己去邻居家借钱买来肥皂,把表带里的泥土全部洗净,“这是他留下唯一的东西,也是我要一辈子保存好的宝贝。”
   我想看看《高山下的花环》
时光匆匆,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3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自卫反击战,早已简化为历史资料上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可王发坤昔日幸存下来的战友们,却一直在找寻几位烈士的遗属,希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爱,以慰战友在天之灵。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15团的军人周光翔、吴北平、张三光、彭志杰等告诉记者,在19793月至4月,军旅作家李存葆在115团体验生活,被王发坤等几位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最终根据拿到的一手材料,创作了《高山下的花环》。王发坤就是其主人翁梁三喜的主要原型之一。
当记者问及李金花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的电影时,她表示由于乡村信息闭塞,对此一无所知。李金花和两个儿子于去年通过贷款筹足路费,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王发坤的墓前拜祭。儿子王远碧把墓碑上父亲的简历一字不落地抄在小本子里,随身携带。“这是我唯一能了解爸爸的途径。”
李金花说,这30年来曾有人劝她改嫁,但自己始终不能放下对丈夫的思念。“当年我就想,这辈子都是他的人了。大不了娘三个饿死,去跟他团聚。”李金花一家靠烈士抚恤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还走得动路的时候攒够路费,再到云南去看看丈夫,给他烧点纸钱和衣物。“还有,我想看看你说的那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本报记者
刘流)

作者: 黄金甲    时间: 2009-11-11 22:34
不要对现在的这个Z.F.有任何指望
作者: 了0    时间: 2009-11-18 09:45

zf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