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老屋遗韵】袁氏道地:时光深处那些重叠的身影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9-3-16 10:40
标题: 【老屋遗韵】袁氏道地:时光深处那些重叠的身影
   
    城内有多个袁氏道地,而四方塘路的袁氏道地则有着别样的风情。发生在这幢宅院的旧事,讲述的并不只是袁氏家族的事情,如此一来,这个道地就拥有了格外丰富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也更加的生动。

    四方塘原是天台城内一口普普通通的池塘,只是附近的那条小巷以四方塘作为巷名之后,这口池塘也就有理由被人们记住了。四方塘路南北走向,是小城主要的街道之一,巷两侧的住户多为官绅人家。至今,四方塘路附近的民居还保留得旧时大户人家的气势,袁氏道地就这样静谧地立于四方塘路的东侧。

    门楼是双个门头,这是大户人家的脸面,也是大户人家的气势。这样的门头使得宅院更加的幽深,门头的深处,仿佛晃动着不同时代的身影。那是一袭长杉先生那飘逸的长须,那是西装革履新潮人口袋中的怀表;那是花棉袄姑娘身后那长长的辫子;那是对襟衣服盘扣上的那串佛珠。也就是这些不同的身影,映出了袁氏道地漫长的历史,从这些重叠的身影中,后人看到了宅院中那一个个远去的日子。与双个门头相应的是双个道地,横向的双个道地在小城中并不多见,可能是空间的限制,也可能是宅主有意的选择。然而,这双个道地同样使得庭院显得格外的幽深,透过外道地的门窗,似乎能看到内道地那隐约的身影。

    如此的门头与如此的道地,似乎为的就是营造出这样幽深的气氛。夏日的黄昏,夕阳透过层层的瓦花,散落在院内那张照墙上,照墙上的那几个字已模糊不清了,只有鹊上梅梢的砖雕还传递着岁月间的笑语。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站在四方塘路宅院的大门前,张望着门楼内深深的宅院,在时光的深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重叠的身影,夕阳中的身影更显岁月的沧桑。

    首先,浮现于眼前的是一位男孩的身影,有点玩皮,也有点任性。个头并不高的孩子刚刚能爬过高高的门槛,手中紧握着一枝竹筒,筒内的油奏发出清脆的叫声。这位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南宋丞相的贾似道。当年这幢宅院就是贾似道外婆的家,因外公姓叶,所以这幢宅院最初的名称就是“叶氏道地”,贾似道自己的家就在四方塘路南端的择籽山头。每当他在溪滩捉到油奏时,总会来到外婆家,找同伴们打油奏。油奏就放在铺着清水沙的盒桶中,几个回合下来,打胜的油奏挥舞双翅,得意地叫个不停。出入于院中的贾似道还是一个喜爱油奏的天真孩子。

    总是不服输的少年贾似道,长大之后,竟在杭城的半闲堂中写出了《促织经》,而被人们称为“贾虫”,是玩油奏的同伴们所没有想到的。这位好强的小孩子后来竟成了宋朝历史上的一位奸臣,这也是外婆所没有意料到的。因为奸臣的角色,后裔嫌贾氏名声不佳,而改姓外公叶姓。因为自己的原故,而导致家族改姓,同样是少年贾似道所不能想象的。然而,这一切最终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这也是这幢宅院所无法避免的。

    发生在叶氏道地以后的事,贾似道就无法知道了,虽然他的衣冠就在宅院之后东南角的那块空地上。或许,他还怀念着在这幢宅院中度过的天真的童年时光,或许,他还想念着慈祥的外婆给予他的种种关爱。挂在中堂上的“奕叶重光”匾额最终也没有将累世盛德辉光相承的美好愿望继续下去。这幢宅院后来终于易主,转卖给了叶氏的亲戚袁氏。以后的岁月中,这幢宅院一直居住着袁氏,虽然,部分的房子后来转售给了褚氏和施氏,但袁氏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幢宅院,所以,人们至今还称它为“袁氏道地”。

    当我们将时光深处的身影定格于袁氏家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家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宅院在袁家得到了修缮。袁氏家族当年所做的乐善好施的旧事在老人口中还传说着。如果说这幢宅院就一直居住着袁氏,那么,这一个个从容的日子,也就是百姓平淡的生活,然而,对于这幢宅院,历史恰恰选择了不平常。历史将天台二位教育学家与这幢宅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位是清末的学人,一位是民国的学者,二人相差39岁,但二人都在这幢宅院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并且有无数个朝夕相处的日子,月下闲聊的忘年交。

    于是,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位身穿长衫的先生。先生很清瘦,胡须在柔和的清风间显得一丝的飘逸,也有着一丝的固执,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后院中的那丛青竹,先生就是立于秋风间的一支竹子。褚传诰先生就住在内院南边的厢房,这位清末的廪贡生在光绪二十一年就与友人们一起编纂《天台县志》。在编纂县志的那几个年头中,宅院进出的是当年天台城内的那群文人雅士,他们同样是长衫着身,同样是踌躇满志。那是无数个冬日火盆旁的讨论,也是无数个夏日纳凉时的闲谈,终于,在民国四年(1915年)的一个冬夜,褚先生的书桌上放着十册《天台县志稿》的油印本。那夜,油墨的书香飘满了整个宅院,清澈的月光透过窗户,散落在新书上。在撩人的月色中,我们看到了褚先生的那张笑脸,有点斯文,更显儒雅。

    如果说民国四年冬日的那一夜是文人内心的喜悦,那么,六年之后的那个春日,则是整个小城的喜悦了。1921年的初春,院中的那株桃花开得正艳,一方匾额在鞭炮声中,送到了这幢宅院。“乡里矜式”四字在桃花的映衬下格外的耀眼,字由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写,这是政府对于小城一位教书先生的肯定,也是对于小城一位学者的赞扬。匾额就挂在堂屋的中间,同时送到的那副楹联也端庄地挂在两侧,“学道有人真可喜,当官持廉自不烦。”从中,后人不但读到了先生的学品,也读到了先生的风骨,这是那个时代小城学者的缩影。那年褚传诰先生61岁。

    1921年春日发生在宅院中的这件事,施督辉先生没能经历到,虽然他从小就住在外院西边厢房,每当褚先生从他的家门经过时,他都会恭敬地叫一声先生。那年他远在上海,一边在上海商科大学的讲台上,讲授着经济学和英语二门学科,同时还翻译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历史不但安排了这俩位先生住在同一幢宅院,而且让他们在学业上也有所继承。1929年,回到了家乡的施督辉出任天台中学校长,那年他30岁。这所中学恰好是褚传诰先生在光绪三十二年,襄助进士金文田创办的,他并在此校任国文教习。小城二代学者的文脉在这幢宅院中完美的得以传承。

    如果说褚传诰的身影是旧派学者的一袭长杉,那么,在时光深处浮现的施督辉身影则是一位新派学者的派头。那时,在这幢门头中进出的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先生,先生手握文明杖,头戴圆形的小毡帽,平时在谈话间,时常会冒出几句英语,这种风度让小城的人们倾倒,当年领略过施先生风采的人们,至今还是难以忘怀。晚年的施先生还保持着民国学者的洋派头,那是一种渗入骨子里的气质,虽然,施先生在文革中受到数次的抄家与批斗,但他还是保持着一位学者的尊严。施先生的晚年是凄凉的,上世纪70年代,施先生时常坐在屋檐下的竹椅上,无所思,无所欲。他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夕阳下的施先生一定是记起了1939年农历513日的那一天。那是褚传诰先生八十华诞,也是他中秀才的一个甲子。重游泮水的古礼崇重的是儒学,敬重的是读书人。那一天,褚先生神采飞扬,先生坐轿从这幢宅院出发,开道的自然是鼓手,紧跟其后的是城内的老先生们,他们身穿纺绸长杉,同样的神采奕奕。此时,作为天台中学的英语教师,施先生也在迎送的队伍中。他目睹了重游泮水的动人场景,到了孔庙,褚先生在县长的陪同下,登上了大成殿,向孔子的牌位行礼。然后,行至泮池,在古乐声中,徐步绕行泮池三周。这是一位读书人晚年受人敬重的场面,这也是一位教书先生应得的体面。想起这一幕时,孤寂的施先生也将近80岁。

    这是生活在同一宅院,不同时代的两位学者,他们的身影有着新旧时代不同的特征,但是学高身正的品质却是一脉相承,知书达理的气脉也是代代相传。岁月更迭,宅院也数次易主,从最初的叶氏道地,到后来的袁氏道地,或者褚氏道地和施氏道地,其实,无任它拥有哪个宅主的姓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在这幢宅院里的旧事,人们还记忆犹新,生活在宅院中的主人,人们还时常提起,一幢宅院的活力正是这无数个模糊的背影所显现出的精神风采,它不只是属于某一个家族。

    初夏,门楼上悬垂下来的羊芭藤开满小白花,清风吹过,花朵摇曳。朵朵小花仿佛是一个个旧时的身影,虽然,他们有着相同的色彩,却有着不同的风姿,正如时光深处那一个个重叠的身影。当我们的目光定格于历史中那几个格外动人的身影时,那别样的风韵让眼前的这幢宅院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2009-2-18


双个门头更显宅院的幽深,在时光的深处晃动着不同时时期的身影。


[attach]70289[/attach]


晚年的施先生坐在竹椅上,目光默默地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attach]70290[/attach]


透过门窗,仿佛能看到宅院中旧事。
[attach]70291[/attach]


当年,出入了褚家门头的是城内的那群文人雅士。

[attach]70292[/attach]


如此的佛是不同家族共同的寄托。


[attach]70293[/attach]


褚传诰先生与学子合影于重阳节。(摄于民国12年(1923年))
[attach]70294[/attach]

施督辉先生全家福。(摄于民国年间)
[attach]70295[/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3-16 10:45 编辑 ]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9-3-16 12:01
坐沙发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9-3-16 13:57
历史悠久,南宋年的道地。还有褚氏人的故事,欣赏。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9-3-16 17:30
貌似是老虎以前住过的那个道地?
发现民国初年的大总统还是蛮关注天台的,这里是徐总统。赤城山上还有个黎元洪总统写的秋霜比洁。

    褚传诰先生游孔庙这段描写,犹如电影里的黑白闪回,生动而带有令人感怀的意味。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尊师重教之风不能流传下来,我们的身上总是缺少了那么一种气质。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9-3-17 16:14
to 香帅: 看来与褚先生还是本家。

to ab: 这个道地的确是“老虎窝”,不知当年老虎居的是哪边的厢房?外道地的西厢房为施先生的旧居,外道地与内道地的南厢房为褚先生的旧居,其余的房子还是属于袁氏。
      在寻访这幢宅院时,坐在施先生旧居前的竹椅上,就在想着褚与施俩位学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尤其是俩人晚年不同境遇让人深思。
作者: wangyy1234    时间: 2009-3-19 21:58
这文章是谁写的呀。四方塘路11号是我外婆家
作者: wangyy1234    时间: 2009-3-19 22:24
版主,还有褚老先生照片吗。能再传几张给我吗。家里一张也没有,在这里先谢谢了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9-3-19 23:11
亲眷来了
作者: yjc1688    时间: 2009-3-20 12:31
好文章,向作者致敬.
作者: 王老吉    时间: 2009-3-21 04:31
图文并茂!!!

相当赞!!!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9-3-21 15:21
to wangyy1234:  文中的二幅老照片来自后司街网站Jimmy_Z的“百年天中”一贴。
                本人没有此外褚先生的旧照收藏,故无法提供更多的照片,歉。

  另: 现袁氏道地为四方塘路14号,有的资料称这幢宅院为“叶氏大院”。私下以为其一袁氏居此时间较长,直至现在,宅院也经袁氏的修缮。其二“大院”为北方的称法,天台民间没有这样称法。故弃“叶氏大院”的称法,而用“袁氏道地”的名称,不知当否?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9-3-21 17:45
闲云偏心,传闻有谬,应叫“褚家大院”
作者: yjc1688    时间: 2009-3-22 08:59
袁氏道地原为四方塘路11号,后来改为四方塘路14号的.
作者: 老玩闹    时间: 2009-3-22 09:56
谢谢了!让我知道褚老先生的故居。使我回忆起当年跟施督辉先生、王育和先生学英文的情景。人生苦短,一愰五十多年过去了。
作者: 我爱我石    时间: 2010-4-18 21:13

作者: 老虎    时间: 2010-4-21 21:39
嘿嘿,偶有幸在里面生活了12个年头,沾了一些文气。。。
作者: 三盏天灯照天台    时间: 2012-6-19 17:28
这位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南宋丞相的贾似道。当年这幢宅院就是贾似道外婆的家,因外公姓叶,所以这幢宅院最初的名称就是“叶氏道地”,贾似道自己的家就在四方塘路南端的择籽山头。
————————
瞎扯吧?
我一姓胡的同学,屯桥田中央人,说贾似道的外公是他们村的!网上资料都说贾似道的妈妈姓胡啊!他妈妈先嫁于一钱塘人家,后又被贾似道的爸爸看中,于是花钱买了回来。贾似道是王里溪人,他妈妈是屯桥田中央人!他外公怎么会是姓叶的呢?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2-6-19 18:10
    求解...        民间传言   贾似道墓  在天台有路通的地方    是五里一小坟十里一大坟  是否确有其事
作者: 芦苇笛    时间: 2012-7-5 00:35
好多人名,喜欢的是文字的优美意境,去了乌镇后,觉得天台的风景,建筑,人文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