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转关于许军诗集的又一个评论(刘良伟)
[打印本页]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08-8-6 20:47
标题:
转关于许军诗集的又一个评论(刘良伟)
《说自己想说的话》
——阅读许军诗集《66首诗与11副画》有感
我依旧如常打开信箱。一本用胶带封的平整严实的信封,知道里面是印刷品。急忙小心的从边缘拆开一看,是诗人许军刚出的诗集《66首诗与11副画》。
这几天多雨,街道减少了几分嘈杂,风也清凉了些。夜晚还没有踏进深水区,我已囫囵吞枣的读完了这本诗集。很惊讶自己阅读速度的提升,再仔细地读时发现这是不同于往常的诗集。诗歌的单纯、自然和没有造作的修饰,给读者以阅读时安静、清新和明朗的愉悦。所以让人一口气就能够读完,也是所谓的阅读速度提升的原因了。如果能放慢速度来读,就会有另外一番情趣。
我从来没有读过这般干净明快的诗,也不曾见过这般线条简练的画。
《舞场》
闪烁不定到迷离。谁
又看得清谁真实的一面呢
乐声涌动如潮
我如果不在其中沉浮,就只有提前退场!
原载《诗刊》1999年3期
这样的诗歌。四十二个字,仅四行。简短的寻找不到诗歌的黑影子,闪电般撞击着读者掩藏起来的内心世界。紧紧地抓住了能引起共鸣的触角,让浮躁者面露愧色,让坚持者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们在膨胀的物质纷飞中反省和深思。首句“从闪烁不定到迷离。谁”,开头以“闪烁”的场景描写到“迷离”的深沉思考,又在结尾处加上“谁”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几个连绵起伏的意想在一个简单句子中完成,看似轻松简单,实际上语言缜密严谨让发现者不由大惊失色,拍案叫绝!第二句“又看得清谁真实的一面呢”,这时候才明白诗人为何在首句用句号(诗人的整个诗集中的诗歌里很少用标点符号)后面加上“谁”的用意,原来是为第二句的反问增强力量。如果把首句“谁”移到第二句来,就成了“谁看得清谁真实的一面呢”,这样句子就明显没有轻松的语调了,多少有那么点别扭和杂芜的多余。如果首句不加“谁”的话,就又减少了整体的气势。第三句“乐声涌动如潮”,不做任何修饰的六字一句,把“舞场”或者是“现实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句中的“涌”反衬出浮躁者的真实状态,“如潮”让人联想起追逐时尚潮流的社会风气,也是诗人隐忍而刻意的记录。最后一句“我如果不在其中沉浮,就只有提前退场!”,直白的道出了显示生活中的种种无可奈何,生活中的诱惑很多,陷阱也同样很多。“沉浮”是庸者的无知表现,“退场”是慧者明智的选择。这种选择与“退一步海阔天高”有相似之处,诗人在这里运用的是假设的语句——“如果...就...”,这样的语句赤裸裸的暴露了诗人现实生活中内心的矛盾所在。每位诗人内心都潜伏着种种矛盾的存在,有矛盾才有话语欲出。
基本上不懂得绘画技巧的我,在这里不得不顺便提及诗集里的11副画。没有看到画作的名字,这种没有名字的画作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不局限欣赏者引发深思的框架。每副画作只用了一种黑色的涂料,巧妙的利用版面作为画作的第二种颜色,黑白交错,两种颜色相互产生落差,仿佛白昼与黑夜永无止境的交替、缠绵......
是的,“诗歌,带来了温暖和忧伤。”。每当再次看到——“刘良伟诗友正之许军”这句话时,想起诗人许军认真写诗的端正态度,写诗多年没有受到无聊的漫骂声、口号四起的撞击声、各种阵营流派尖锐而虚假的呐喊声所污染。是我必须致敬和学习的榜样!
2008年7月22日
作者:
许军
时间:
2008-8-7 11:03
胡兄在哪搜索到的,谢谢啊。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