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申遗 |
www.shaoxing.com.cn 绍兴网 2008-01-17 07:24 |
一条千年古道,如今隐没于荒草野地,以及时代的变迁之中。但是,在当时天下读书人心目中,却是一条比如今的“十一”黄金周还热的旅游热线,成为千年的文化精神求索之路。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它始源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山、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这条古老水路全程约190公里。 历尽沧桑,它却仍然依稀可辨。由于难以言说的山川之美,由于诗人放达的人生脚步,由于熠熠生辉的传世名篇,由于无数的历史遗产及其千古传说等等,总之,由于文化的点化,更由于时代发展对文化精神的回归,这条从唐朝起步的“文化之路”,穿越千年走到今天,将努力走向申遗,走向世界。 申遗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浙东唐诗之路开始参加一场千余年来极为艰辛的“科举”——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从倡导者到参与者,无不翘首期盼着能早日“金榜题名”。 根据地理位置和对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成果,新昌率先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9月26日,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新昌的“唐诗之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当年10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惟一授权永久使用其标志的刊物,《中华遗产》杂志以“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唐诗之路”为封面标题,专题介绍了浙东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由浙江新昌学者竺岳兵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目前,学术界认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应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浙江东部地区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集中的古代旅游线。它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到天台华顶峰,再经国清寺北回过儒岙至新昌,这是干线。还有支线,如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奉化江、甬江等。第二层含义中的“唐诗之路”则是形象思维的思路,是诗人凭借浙东山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伴随自己炽热的感情,进行概括和集中而喷发为诗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思路。 在竺岳兵眼中,“唐诗之路”并不单是一条唐诗铺设起来的路,而是一条承载着诗意和精神求索的文化之路,这条路山水秀丽,分布着汉魏六朝的文人、高僧和隐士游历隐居的众多遗迹,但在唐代以前,这些遗迹只是一个个的风景人文名胜,在浙江东部的山水中若隐若现。在唐代,四百多位诗人纷至沓来,用他们的双脚把这些分散的胜地连成一线,而他们自己,也成为这条路上的独特风景,这条线路曾经对中国山水诗、书画艺术乃至宗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条举足轻重、绝无仅有的道路。 竺岳兵将自己的观点总结成“唐诗之路”申遗的七大理由:一、“唐诗之路”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二、“唐诗之路”是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三、“唐诗之路”是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四、“唐诗之路”是中国佛教化时期的中心地;五、“唐诗之路”是道教巩固充实时期道教徒的活动中心地;六、“唐诗之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七、“唐诗之路”是士族文化的荟萃地。 “唐诗之路”涉及浙江多个县市,沿途各地已经达成共识,将整体包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联合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争论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相信泛舟剡溪的唐代诗人们已经听到这场争论了,从申遗活动开始,新昌本地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 最先受到质疑的是效果。 就在申遗活动刚刚起步的阶段,新昌本地一位网名为“咕叽”的网友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申遗没有必要,也很难取得效果。他认为,从新昌发展现状来看,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主要还是观光阶段,而且观光的东西都还没有挖掘开发好,比如天姥山就还是一片空白,申遗对新昌目前的发展并不十分迫切。此外,他还分析,即使申遗成功也没有什么效果,从其他一些地方申遗的效果来看,对经济效益来说并不见得很好,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基本上是要保护的,不能搞开发。而新昌的旅游正是要抓紧开发。去申遗,等于自缚手脚,如果影响经济发展,效果未必就好。 还有人认为,“唐诗之路”正式提出已经10多年了,但几乎看不到把“唐诗之路”当成旅游主打线路。景区里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但基本上是重复建设,雷同照搬,少有创意,游客都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很多时候,都以生态植被的破坏为代价。浙东这块土地,到处都是山水加人文,新昌的特色并不明显,“唐诗之路”周边地区共同遗产,绝非新昌一家所有。因此,真的要保护“唐诗之路”还是情愿保留原生态,少作些开发。 更有人提出,并不是所有申遗项目都会有一个美好的“钱”景,毕竟我国在短短20年时间内已经有了35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世遗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世遗”已经不再可能产生当初经济上的轰动效应,况且“世遗”这块“蛋糕”再大也已经被分割成了小块。有报道说,重庆大足石刻申遗后就陷入了负债近3000万元的境地。其他遗产地是否都能“钱”途光明,还难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申遗成功后“打碎牙齿往肚里咽”,或者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肯定也有。 除了效果,竺岳兵的申遗理由也成为一些人质疑的对象。 反驳者认为,既然是“唐诗之路”申遗,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以唐诗为核心,重点是唐诗诗论和代表性的诗人研究,而不能拉扯来儒释道琴棋书画打包,外面看看挺厚实,其实缺乏核心价值,恰恰淡化最该突出的独特性。最明显的就是他所举第六条把书法艺术罗列到所谓“唐诗之路”遗产里来。书法艺术是座发展千百年的高峰,是属于全中国的遗产,如果一定要放到“唐诗之路”中,明显属于牵强附会,现在国家已对文房四宝及中国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立项申遗。申遗的理由中还提到,天姥山是中国的第一幅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这样的观点不够严谨,与中国古代绘画史有比较大的出入。此外,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和道教巩固充实时期道教徒的中心地两种说法也都被认为缺乏依据。 困顿 赞同与反对的声音就像剡溪边挺立的山峰,引人关注,却默默注视着“唐诗之路”申遗一如既往的前行,直到与最现实的因素激烈碰撞,不得不徘徊。 “申遗工作出现了错位。”竺岳兵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申遗的最大受益者是新昌,许多文本制作、照片资料、影视制作等等工作都应该由政府出面完成,但现在却卡在资金上。” 位于新昌县城关永安巷6号的这处老房子确实有些破旧,这里就是竺岳兵的工作室,也是“唐诗之路”研究社的所在地,三台电脑,一台饮水机,这里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除了几大柜子的书。 “申遗首先要通过省里和国家的审核,每年中国只有两个名额,国家审核通过后,就需要到国际上去申请,一般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每年的4月1日前申报材料,7月,联合国相关组织就会将材料发给世界各地的理事,12月份会有一个基本结论出来。”竺岳兵介绍说,“申遗需要准备各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文本、照片资料、幻灯片、影视制作、地形图、航测图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能完成。现在第一个申遗周期已经耽误了,最快也要到2009年才能准备好申报材料。” 与竺岳兵急切的心情相比,新昌县更愿意将“唐诗之路”申遗看作一项长期的工作。 “县政府对申遗工作是相当支持的。”新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岳梦说,“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规划方案和阶段性目标,2008年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继续深化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积极与周边县市沟通协调,以争取各相关县、市的支持,争取由省里的相关部门牵头,具体的工作可以由新昌来做。” 据了解,京杭大运河申遗目前因为无法协调好沿线数十个城市的利益,已经放慢了申遗脚步,对外宣称先摸好家底,没有时间表;而丝绸之路申遗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统一协调下进展比较顺利。 其实,新昌旅游界对“唐诗之路”申遗也并不着急,尽管申遗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推动当地旅游的重要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们新昌旅行社对‘唐诗之路’的开发只有一次,就是2006年搞的夏令营。”新昌旅行社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吕六第说,“当时我们和宁波一个学校合作,让这些学生先到兰亭,再到新昌来旅游,晚上请老师来给他们上有关‘唐诗之路’的课,当时效果很好,但后来问的人多,来参加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他分析说,“唐诗之路”文化气息比较重,消费群体比较窄,而且黄金旅游时间是夏季,但是地处丘陵的新昌是丹霞地貌,夏季气候闷热,并不适合旅游,加之现在“唐诗之路”沿途地貌变化比较大,保护得比较好的也只有一小段,所以它本身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但因为名气比较大,他们在推介的时候都会提到。 在日前召开的“人文境界旅游品牌”专题研讨会暨浙江省旅游“金名片”颁奖大会上,嵊州、新昌荣登浙江县域城市人文旅游十强榜,“唐诗之路”都被两地写入旅游名片之中。 输血与造血功能的双重虚弱,让“唐诗之路”申遗不得不略作停顿,它需要重新找寻方向,甚至回到最初的起点。 前景 “唐诗之路”申遗需要多长时间,估计谁也说不好,但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起码5年内没戏。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仿佛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要申遗成功,何其难也。”这是一位申遗专家对记者发出的感慨。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世遗金榜题名的威力。世界遗产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地区的金名片,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身份证”,上榜《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巨大的旅游、经济和文化国际声望潜价值,是一件让世界各地趋之若鹜的事。 平遥古城申报成功后,旅游收入从以前每年18万元猛增到当年500万元;黄山申报成功,旅游收入也从以往每年数百万元激增至2亿元。这些让人眼热心跳的数字使不少地方政府不惜一掷千金试图把地方景点变成世界遗产。所以各地对申请世界遗产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虽然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对《凯恩斯决议》作了修改,将每年入选遗产每国1个名额增为2个,即从2006年起,每个缔约国能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一项应是自然遗产。但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僧多粥少”。 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正官说,申遗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不能为了申遗而申遗,不能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而改变项目本身,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放弃标准,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划指导建设和开发,要重视省里、市里、县里所有的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力度,这才是申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 记者 伊旭松 文 许文豹 摄 编辑: 杨昕 |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