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老屋遗韵】五关里:岁月间那丝清幽的书香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7-11-19 08:31
标题:
【老屋遗韵】五关里:岁月间那丝清幽的书香
五关里因从外到内共设五道大门而得名。
这幢位于天台四方塘的民居能设五道大门,可见并不普通人家,宅院在过去的岁月中,曾开设过当店,五道大门是为了当店的安全而设的。五道大门的前二道就设在通往宅院的那条小弄中,小弄只有三米来宽,六十来米长。五关里的第一门道就开在现五关里巷与小弄的弄口中,第二道门开在小弄的中间,现还留有当年门楼的楼顶。后三道门分别开在宅院的门楼之中,第三道门就在前护院中,此门为栅木门,通过栅门,人们可见第四道门,这道门应是五关里的正门,门眉中“通奉第”三字现已很难辨认了,因宅主齐毓川当时为通奉大夫。就在第四道大门前,在以往的岁月中,曾立过一对旗杆,因齐毓川的二儿子齐孝懋曾为武举人,石块相夹的旗杆礅难挡显赫的气势。最后一道门就在门楼与屋檐的交界处。在宅院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之后,宅中的老人还能指点出这五道门当年所处的具体位置和五道大门的气势。
门就这样一道道立着,当年人们是如何跨过道道门坎,进店交易的,我们已无法知道,隐藏于道道门后的旧时故事,有关店主的,有关客户的,在老人的口中也是越讲越淡,越讲越糊,这或悲或喜的气氛也随着一道道大门的倒塌而最终远去。当店就开在院内北边的厢房内,透过木窗,人们已很难寻得当年当店的踪迹,人们只知道那是民国年间的事了。
五关里现有新旧二个宅院。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出自书香门第的齐氏,祖上为清乾隆年间史学家齐召南,这位被乡里人尊称为“齐大人”的齐家读书人后代,建起的住宅也是难改血液中那丝文人之气。宅建得气派而雅致,当年齐召南的故居“学士第”就在北边不远的龙门坦上。五关里老宅的东北边曾有一口池塘,名“玉塘。
老宅的正堂为“世美堂”,在之后的岁月中,老宅就被称为世美堂。
五关里老宅由主院外套八个小院组成,主院正厅是东西两侧厢房二层的高度,正厅梁中当年那方“世美堂”的匾额透出的是读书世家的气势与品质。现在的世美堂已是一幢空荡荡的过厅了,没有了门,也没有了窗,堂后那堵照墙映衬着无法回避的败落,只有檐下那几只磉子上双狮戏球的石刻还传递着当年的那份喜气洋洋。外围的八个小院现已不怎么完整了,从当年的楼名中,似乎还能感到隐藏其中的一段段旧事,东边的“偃息藏”,西边的“绿云草堂”也只有文人之家才能想到的楼名。
后院还有一口古井,井栏的石板上还刻着祥云的图案,这是光绪年间的古井了,百年间,井水依然清澈,齐氏家族数代人就一直喝着同一口井的水。这水滋养着的是家族的日常生活,滋润着的是生活中的和睦与亲情。清碧的水中晃动着的是旧时生活的琐事,沉淀下来的则是一个有关齐氏家庭的悲欢与离合。
新宅就建在老宅的南边,现在,当人们谈起五关里时,多指的是这幢新宅。宅建于清光绪
18
年,宅主齐毓川当时为通奉大夫,这文散的官名,虽说是四品,但毕竟是虚衔,这就使得齐毓川有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这座宅院的营建中。宅建成时,宅院的门楼的门眉上题有“通奉第”三字,此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称其为通奉第。院落雅致而清幽,正厅的正面为一堵照墙,墙下掘一口鱼池,池上的粉墙上写“以蓄其德”四字,
领会前贤先哲的言论和行事,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
是一位读书人的行为准则,
当这四个字书写于粉墙之上时,也将
齐毓川内心的追求显于人们的面前了。鱼池两侧各植有一株丹桂,每年的金秋时节,粉墙那四个字上,总是飘过阵阵的桂香,经多年桂香熏染的题额,久而久之倒也四季含香了。
正堂有一个诗意的堂名——“云在堂”,就在这云在堂中,岁月间,宅主齐毓川与小城的友人有着一次次的雅集,于明晰的月夜,于清新的雨后。晚清的天台城内的那群文人雅士,就这样坐在堂中,品茗吟诗,谈笑风生。进士金文田走进五关里,是在一个向晚时分,雨歇了,金文田兴致勃勃地扣响五关里的门环,雨水还点滴于阶头,池旁的桂香伴着雨气飘入堂里。散坐在堂中,他们谈的,或许是创建天台中学堂一事,或许是有关天台学人的旧事。家住后洋朱的朱国华,也时常踏着月光下的石子路,走过四方塘路,拐进这小巷中的宅院。这位清红旗官学教习,就在堂中的那张方桌前,谈论着与友人同纂的《天台县志》,在坐的或许还有方志学家褚传诰先生。其实,当年这群文人雅士所谈的具体内容,现已不那么重要了,后人从中感到的是小城晚清时期那群文人的风雅。晚清的云在堂进出的是文人们的身影,这身影着实有着云的飘逸,晚清的云在堂飘荡着的是雅士们的阔论,这高谈中折射出的是一代文人的闲情逸致,这种雅集已成为了云在堂的绝唱。堂后归云桥石栏外侧那行篆书石刻,为当年通奉第的文人雅集留下了印记,“擘古居士齐毓川造石桥以娱亲,同里友人金文田名之曰归云,朱国华书而识之。”
云在堂之后有一口池塘,与堂前的鱼池相呼应,池被主人称为“洗心池”,洗心心清,要的就是清澈的心灵,容不得半点尘埃的心灵,明净得还真是一位书生。池上架一石拱桥,桥有一个飘逸的名字——“归云桥”。文友金文田起这一桥名,一定是在温酒微醉之时,透过云在堂的木门,望着墙头上那层层花瓦间的朵朵白云,舒展自如。再回首洗心池,是一池的幽水,水中浮动着腊梅的冷香,倒映着青竹的疏影,“何不名归云桥?”桥名就这样叫开了。池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小屋,分别被称为“尊言室”和“研古堂”,这一室一堂也真是读书人云游于古书之地。归云桥的另一端是一扇八角月洞门,门眉上有“蕴藻蘋蘩”四字,这四字皆以草字为头。将这些旧时用来祭祀的水草作为题额,只是为了提醒人们遵祭祀之仪,不忘祖先的美德,据说宅院的东西角旧时建有一贞孝祠。
桥能渡人,而归云桥的彼岸则是一幢清静的书楼,楼高二层,楼前有小天井,幽静得很,道地间,由青色的溪石铺就的蝙蝠图案也生动依旧。雅致的书楼也有一个雅致的楼名,——拥书楼,坐拥书城,是每一位读书心中的期望。楼是旧时主人的藏书阁,狭窄的木楼梯一步步通往二楼,楼中那一格格书架上的一本本的线装书,总是静静地等待着主人的翻阅。拥书楼不大,但从所藏的书籍中,可看到外里的大千世界,可读到先贤的聪明才智,拥书楼很雅,那是齐氏家族几代书卷气的沉淀。现在的拥书楼已没有一册书了,当年那满架的书籍,终已散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云在堂的书籍最终如同云彩般散去,或许,这就是一种宿命。书有聚有散,这藏书阁却完好的留存下来了,脆弱的书页终会发黄,而不散的智慧终将绵长。
在通奉第建成之后的
14
年,齐毓川离开了这座他精心营造的宅院,走上了去丽水的那条古道,去实现他对仕途的满腔热情,那是光绪
31
年。
53
岁的齐毓川怀着留恋之情,回望着眼前的通奉第,家人看到泪水挂在齐毓川那张踌躇满志的脸上。在处州,他出任处州府教授代理丽水县正堂兼理丽水县教谕,后任庆元县训导。几年之后,齐毓川最终还是两袖清风地回到了五关里,在他回乡的书箱中,多了几册齐召南的诗稿,这是他在书坊间所收集到的齐召南诗文的残帙。作为齐氏族孙的齐毓川,回到五关里后,灯孤人静时,坐在拥书楼的书桌前,抄写、整理着齐召南的残帙,这就有了后来的《宝纶堂集古录》一书。
岁月间,五关里新宅也曾作齐氏家族的私塾,那段时间的五关里,时时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书声或浮于青瓦之上,或传出小弄之外。齐家的孩子,每天清晨就来到宅中,在先生面前,背诵着昨天先生所教的诗文,在描红本上,描着千字文。院中的南北两厢就是私塾先生的起居之所,木门的绦环板上雕着戏文的图案,那“郭子仪上寿”的故事,私塾先生一定是讲给齐家的孩子们听过的,那“渭水访贤”的故事自然也不会漏掉,每当听完故事,齐家孩子的那双小手也一定无数次拂过木雕中的那些故事的人物,而将“福寿双全”和“贤德齐备”的寓言似懂非懂的记在了心间。
云在堂两侧正房的木窗左右分别为六扇,每扇窗的左右又分别镶嵌着二块彩色的木雕板,这二十四块雕花板刻着的是二十四个中国传统的孝子的故事。私塾先生也一定无数次与齐家的孩子们讲起“二十四孝子图”的故事,那一个个故事让孩子们着迷,齐家孩子们也一定无数细细地看着那二十四幅木雕。最终,这组雕于窗间的故事,也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中,并影响着他们日后的人生之路。齐家读书的家风,因眼前这幢清幽的宅院而显得具体,齐家忠孝之心,也因宅中的那一块块木雕而得以体现。
其实,五关里作为当店只是民国期间那短短的数年,但人们却记住了这短短数年间所留下的宅名,而忘了作为书房和书院的通奉第,也忘了曾经辉煌的世美堂。岁月的风雨最终洗去的还是浮于五关里表面的那层商家之气,而那份与生俱有的文雅之气,无任如何也是无法洗褪的,五关里原本就是一本书,记载着一个家族读书传世的家风,延续着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文风。
2007-11-16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3-27 08:39 编辑
]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7-11-19 08:31
■
五关里的门就这样一道道立着。
[attach]34413[/attach]
■
从空荡荡的世美堂中,是否还能感到当年的那份气势?
[attach]34414[/attach]
■
双狮戏球的石刻还传递着当年的那份喜气洋洋。
[attach]34415[/attach]
■
门眉中“通奉第”三字已很难辨认了。
[attach]34416[/attach]
■
透过木窗,人们已很难寻得当年当店的踪迹。
[attach]3441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1-19 08:35 编辑
]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7-11-19 08:31
■
晚清时期,云在堂有着一次次的文人雅集。
[attach]34418[/attach]
■
石栏外侧
那行篆书石刻,为当年的文人雅集留下了印记。
[attach]34419[/attach]
■
归云桥通往一幢清静的书楼。
[attach]34420[/attach]
■
书有聚有散,这拥书楼却完好的留存下来了。
[attach]34421[/attach]
■
木雕中,戏文故事的寓言就这样似懂非懂的记在了心间。
[attach]34422[/attach]
■
二十四孝子图的故事,也深深地刻于齐家孩子们的心中。
[attach]34423[/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1-19 08:39 编辑
]
作者:
赤城狂客
时间:
2007-11-19 09:17
听过没去过,今天总算见识了。楼主好文笔,让人感觉”五关里“就在眼前。
作者:
天之骄子
时间:
2007-11-19 09:35
比较喜欢闲云的文字!
作者:
芦苇笛
时间:
2007-11-19 23:15
文雅的楼,从字里行间浮现,照片也不错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7-12-1 15:26
谢楼上各位!
天台城内的古民居还有许多。
每幢楼,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只是渐渐的被人们所忘记。
近期对这一话题重新激起兴趣,
想着将“老屋遗韵”写下去,
至于最后能写上几篇,还是随缘吧。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7-12-1 17:05
数次从这个大宅子门前闪过啊,就是没进去瞧一眼……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7-12-1 22:09
五关里
好熟悉的名字!
作者:
shasha6608
时间:
2007-12-2 22:34
认真拜读,有味道。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