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
一个人的心灵受了鼓舞,那不用说,器官虽然已经萎缩了、僵了,也会从死沉沉的麻痹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活动,像蜕皮的蛇获得新生的力量一样。
(莎士比亚)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我好痛,因为你不懂我的痛
“哀莫哀兮生别离”。然循环的生老病死,犹令人难忍与不舍,何况突如其来的重大压力与创伤,“九二一”全台大地震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孩失去了所有亲人,他说:
即使我多悲伤,多想哭,也唤不回亲人一步一步往天堂去的脚步。这时,我还宁愿是那一具一具被抬出的尸体,起码不用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别人庆幸我是惟一生还者,我却怨恨自己遗留在世上。
现在,我一文不值,孤单单的一个人。但我却是遭受上天历练的孩子,若我这时倒下去.就会成为让父母伤心的孩子。 (《中国时报》第39版,1999年10月26日)
一位年轻的妈妈望着九九峰已完全变形的地貌,盼着早日挖掘出深埋地下的二十多名罹难者,这其中有自己的小女儿,她一边等待一边自责。
在大地震前一个礼拜,我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而回来看看由父母照顾的一对女儿,而且接走了大女儿。因为那天我骑摩托车没办法带走两个,所以我觉得很对不起我的小女儿……
一名家住台中而在台北读大学的女同学,返家探望灾情再回台北后,心情一直十分低落。尽管其他人都恭喜她家人平安、房子损失不大。但她总觉得同学并不真的了解,她睡不好、吃不下、笑不出来,脑海中满是灾区凄惨的景象,然而同学却仍一如往常地过日子......
台湾宝岛百年来最惨重的伤亡之一——“九二一”全台大地震,已过一年多了(至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像是很短又似很长,对大众媒体而言,由报道“长度”(时间或篇幅)的缩减,明显可见不需再加“重视”。紧急救难或捐助物资、金钱,也都过了所谓“第一时间”,不再“持续下去”。然而以“重建家园”来说(包括心灵重建)却才起步(或尚未开始),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一年”对于受灾户而言,在重建的路途上只占很小的一步。
“九二一”一个月后,在“非受灾户”已渐淡忘地震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时,又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未受电力影响的南部,以嘉义最为严重。虽然没有中部那么可怕的伤亡数字,但许多人也尝到了“有家归不得”,搭帐篷、露宿街头的滋味。然而,凡事都要靠经历才能体会,不但来不及而且可悲(难道要全台湾地区都成为灾区吗?),“同病相怜”有时不一定是相互扶持,反因“同是天涯沦落人”而相互感染那份消极气息,感到恐惧、茫然、沮丧、绝望,使苦难加倍。所以,没有同样灾难经验的人,更有责任支持及帮助受灾户,让他们不致倒下去。
辅导人员不可能经历所有个案的遭遇,然后再用“经验之谈”来从事辅导。而是要以“同理心”尽量了解个案的感受,尝试各种方法协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一般人也有机会从事广义的辅导。个案可能是家人、同学或亲密爱人,当他们因信任向你寻求建议,或因你关心而主动给予支援时,辅导关系即告成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理心”就是进行辅导工作最好的开始。
前述灾民的状况,他们的心情你能了解多少?以那个孤儿来说,他那么悲伤、孤独、痛苦,我们能帮什么忙?《爱的教育》这本名著中有一篇提到一个失去母亲的男孩,在他妈妈过世后多日、即将返回学校的前一天,他的老师告诉全班同学:
甘伦的妈妈逝世了,明天他就要回到学校里来,希望你们大家等他进教室来的时候,要亲切地安慰他,不许说嘲笑他的话。
当甘伦回到教室,想起妈妈不会再如从前般每天来接他放学时,忍不住地哭了起来。老师走过去将他搂抱在胸前:
哭出来吧!哭出来吧!孩子!但是不要丧了志。你妈妈已不在这世上了,但是,她仍在照顾你,仍在爱着你,仍在你身旁啊!
在这世界上,你无论是在悲哀或是在喜悦之中,你永远都不可能忘了自己的母亲。然而,你可以纪念母亲,敬爱母亲,哀痛母亲的死,但却不可辜负你母亲的心。
甘伦!要勇敢!要平静!这是你母亲所想要的。懂了吗?
看到这个“示范”,如果你是受灾户的老师、同学,知道该怎么做了吗?若你还在他面前有意无意“炫耀”自己拥有双亲的爱、拥有想要的一切,就太没有同理心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非超越不可的悲伤”,也许要花好多年才能超越。若要帮助别人,就要尽量体会他的苦,但不是怜悯,而要坚信他一定能超越悲伤。千万不要以你的“优越”来压迫他,令他更难接纳自己的“缺憾”。
作者: xiaoyu 时间: 2007-11-10 22:04
不错,每篇都给人启示。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