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天台人为什么叫沙僧为沙泥鳅?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17 11:10
标题: 天台人为什么叫沙僧为沙泥鳅?
西游记是大家最熟悉的神话故事了。
天台人叫唐僧就是叫成“唐僧”;
叫猪八戒叫成“知吧噶”;
叫孙悟空叫成“深啊假”(孙行者)。
这些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但为什么把沙僧不叫成“沙和尚”,
偏偏叫成“沙泥鳅”呢?


作者: 荼縻花    时间: 2007-10-17 12:10
得请专业人士来解答一下喽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7-10-17 16:10
在沙子里钻,不是泥鳅是什么,总不能叫沙大蛇吧。
作者: 破马甲    时间: 2007-10-17 19:19
沙泥鳅的老家叫"流沙河",所以叫沙泥鳅!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这么叫!

[ 本帖最后由 破马甲 于 2007-10-17 19:22 编辑 ]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8 08:49
标题: 沙僧几变失灵性 zt
沙僧几变失灵性


《西游记》小说中沙僧字悟净,又称沙和尚。沙僧在有关西天取经故事的形成过程中,原比猪八戒出现得早,不晓何因,后来却成了三师弟,或许是因为他生就成"不黑不青蓝靛脸",印堂发暗,有些晦气吧。

在最早出现比较完整的取经故事--宋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八载: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烈,深沙滚滚,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

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

此中化身为金桥,使玄奘法师、猴行者等七人通过险阻的深沙神,就是沙和尚的前身。从深沙神送行时的"解吟诗":

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

金桥手托以师过,乞荐幽神化却身。

可知他因犯了错误才被贬到深沙受苦的,而且还有妻子、儿女。此中深沙神化身金桥渡玄奘七人事,与南朝梁·僧旻等编《经律异相》卷十四载"目连使阿耆河水涨化作宝桥渡佛"事有些相似,此事见《僧祇律》第六卷,或许《取经诗话》中情节即从此经中衍出。深沙神是佛教中神将,或护法神之一。为忿怒之鬼形,两手执戟,或左手把青蛇,立于岩石上。唐代不空译《深沙大将仪轨》一卷,并无《取经诗话》中情节。但这位深沙神出现在《取经诗话》中也并非空穴来风。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

从此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至第五夜半……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 玄奘偷越国境困在茫茫"沙河",备受干渴之苦,以及幻梦中妖魑侵扰和长数丈执戟大神指点救护等等情景,被后人将其与早就传入东土的目犍连故事合为一体,衍成功与过俱有,身高数丈化身金桥之深沙神。而"卧沙中默念观音"事,在更后来的《西游记》小说中,又生发而去,衍为观音派弟子惠岸行者降伏沙和尚。由此可知,在《取经诗话》中,呆头呆脑、可笑可恨又可爱的猪八戒还没有诞生,沙和尚的前身深沙神已经出现了,这大概与《三藏法师传》的上述记载有关系。
在《朴通事谚解》小注中引元人《西游记》平话梗概云:

唐太宗敕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栴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猪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

此中沙和尚虽在朱八戒之前加入西天取经行列,但未载其最后证果何职,甚为可惜。或许在元人平话中,沙和尚已渐失灵性,在神通与功劳上均已逊色于八戒了。

在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十一出"行者除妖"中载:

〔和尚挂骷髅上云〕恒河沙上不通船,独霸篙师八万年。血人为饮肝人食,不怕神明不怕天。小圣生为水怪,长作河神,不奉玉皇诏旨,不依释老禅规。怒则风生,愁则雨到,喜则驾雾腾云,闲则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饿鬼。有一个僧人,发愿要去西天取经,你怎么能够过得我这沙河去。那廝九世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个骷髅尚在我脖项上。我的愿心,只求得道的人,我吃一百个,诸将不能及。恰吃得九个,少我的多哩。看甚人来者。〔行者上云〕渡船,渡船。〔沙和尚云〕又是个合死的来者。〔行者云〕你姓甚么?〔沙和尚云〕我姓沙。〔行者云〕我认得你,你是回回人河里沙。〔沙和尚云〕你怎么知道?〔行者云〕你嘴脸有些相似。〔沙拿行者咬科〕〔行者云〕诸人怕你吃,凭爷不怕你吃,铜筋铁骨,火眼金睛,石屁眼,摆锡脏头,你有铜牙铁齿,你便来寻我。〔行者做拿沙和尚科〕……〔唐僧上〕〔行者云〕师父,弟子降了这洞魔君。〔唐僧云〕善哉,善哉,你原是何等妖怪?〔沙和尚云〕小圣非是妖怪,乃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带酒思凡,罚在此河,推沙受罚。今日见师父,度脱弟子咱。"

从沙和尚九次吃掉"取经"人,以及"带酒思凡"被贬恒河受罪的情节上看,他正是从《取经诗话》中有家眷又犯错误被贬到沙河的深沙神直接衍化出来的。但此中沙和尚已由印度佛教中护法神,衍为中国玉皇大帝殿前神将,而同时又生活在印度恒河上,实际上是个大杂烩。此外,杂剧中说沙和尚是回回人,可能受到元初吴昌龄《西天取经》杂剧的影响,因为此剧虽佚,可题目正名曰:"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有回族人信佛的内容,其残曲在《万壑清音》、《集成曲谱》、《纳书楹曲谱》等书中可见。在《西游记》杂剧第四本十三出"妖猪幻惑"中,猪八戒才初露头角,较沙和尚晚些时候才加入取经队伍,应是三师弟。但在《西游记》杂剧中沙和尚出世,在篇幅上仅为一出的前半部分,内容甚少,足见已不受重视,而晚出场的猪八戒,却整整用了一本四出来加以介绍,真是后来居上,压倒了沙和尚。沙和尚的形象,在西天取经的故事传说中虽然较早,但却不知怎的每况愈下,以致在《西游记》小说中竟降为三师弟,成为取经队伍中第四号人物,实在有点不公平。

沙和尚为玉皇大帝驾前卷帘大将军,不仅见于《西游记》杂剧,也见于《西游记》小说,或许在久已散佚的元人平话中也有此神职。据清末大学者俞樾《茶香室三钞》推考:国朝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唐东岳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山卷帘将军。然则《西游》衍义,有卷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

可见沙和尚这一形象,是在《三藏法师传》记载的基础上,又兼采佛教、道教和民间传说,由诗话、平话、杂剧中几次显露角色,最后在《西游记》小说中定型的。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8 08:50
《西游记》小说中的沙僧,是玉皇大帝"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既无家眷,也不好色,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大怒"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在流沙河当了水怪。后被观音菩萨收降,皈依释门,从此专心一念随唐僧往西天取经。

沙僧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没有杂念,一路上保护唐僧,登山牵马,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尽管他神通不算广大,又经常担负着保护唐僧的贴身卫士,不能像八戒那样经常手挥钉钯协助大师兄孙悟空与妖魔苦斗,但也始终是勇敢和意志坚定的,在艰苦卓绝的困难和斗争面前,从未产生过像八戒那样"散伙"的念头,也从未像八戒那样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自己先逃命。在沙僧身上没有八戒那么多的小毛病,而且每当八戒挑唆唐僧赶走孙悟空时,他或者挽留,或者中立,所以有一次悟空被逐时,就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但由于在小说中他只是个起陪衬的角色,不仅出场的情节比悟空甚少,就是比之唐僧、八戒也少许多,故而其灵性未能充分展开,是个有点概念化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有绿叶扶持。在《西游记》小说中如果没有沙僧之类人物做衬托,孙悟空的形象也不会那么生动、突出、光彩照人。事实上吴承恩在描写他们西天取经的路上,是常常用唐僧、八戒、沙僧身上的弱点、缺点来衬出孙悟空身上特点、优点之难能可贵。
作者: 丁丁    时间: 2007-10-18 15:37
长的比较黑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8 15:57
泥鳅并不黑吧?
泥鳅通常是灰色的嘛
作者: 老虎    时间: 2007-10-18 21:28
这个还真不知道为什么。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7-10-18 23:33
有可能是说书人或故事传播者的演绎叫法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9 08:30
可能吧,反正这个问题从下就纳闷在我的心里了。
一直到现在还搞不清楚,所以发帖请问喽。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7-10-19 08:48
市井俚语,肯定有发明者和创造者,非街头巷尾嚼舌头的老爷子们不可。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9 08:59
对得,也极有可能。
沙和尚的天台话不好听,于是就可能想到了往沙里钻的动物——泥鳅了。
就称呼成沙泥鳅了?
作者: 破马甲    时间: 2007-10-19 09:29
原帖由 水龙头 于 2007-10-19 08:59 发表
对得,也极有可能。
沙和尚的天台话不好听,于是就可能想到了往沙里钻的动物——泥鳅了。
就称呼成沙泥鳅了?


并非只有天台叫沙泥鳅.....

与"沙和尚"好听不好听肯定没任何关系~~~你这不是对你的"考古"工作打了零分嘛?

市井俚语而已.

[ 本帖最后由 破马甲 于 2007-10-19 09:31 编辑 ]
作者: 水龙头    时间: 2007-10-19 10:34
请问马甲,还有那些地方是叫沙和尚为沙泥鳅的呢?

偶13楼的观点,不过的偶猜测而已。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07-10-19 13:06
这种问题只适合于市井谈笑,浅尝即止,龙头你这么钻, 脑袋要充血的。
这么多答案,这个问题已经完结了。
作者: 色鬼领袖    时间: 2007-10-19 13:16
这泥鳅嘛总喜欢钻入烂污泥中,一边冬眠一边悟净.呵呵那姓沙的和尚不就名叫"悟净"嘛...
作者: 蓝色柴爿花    时间: 2007-10-19 13:22
这个问题跟你为什么叫水龙头 一个道理啊!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19 14:38
原帖由 色鬼领袖 于 2007-10-19 13:16 发表
这泥鳅嘛总喜欢钻入烂污泥中,一边冬眠一边悟净.呵呵那姓沙的和尚不就名叫"悟净"嘛...


这个观点很有趣。大师发言就是高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19 14:38
原帖由 褚留香 于 2007-10-19 13:06 发表
这种问题只适合于市井谈笑,浅尝即止,龙头你这么钻, 脑袋要充血的。
这么多答案,这个问题已经完结了。


就当是钻牛角尖吧,看看众人反应怎么样
作者: 街上的游魂    时间: 2007-10-21 01:05
天台有种生活在水中的鱼叫 沙泥鳅 ,喜欢钻沙堆里躲避外敌,做大使时只意兜水,流沙河,水流特急,适合沙泥鳅生活,  悟空和八戒与悟净对敌时,几番退回水底  这些都有点像 沙泥鳅 的本性

  以前老年人都说那个悟净就想是沙泥鳅
我也这么认为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27
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28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全长30~50厘米,隶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亚科刺鳅属。
体延长,略呈鳗形,头颇尖。吻端具管状、柔软的吻突。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眼小,上侧位,被皮膜所覆盖。体鳞甚细,无侧线。背鳍坚硬,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腹部灰黄色

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各水系和南方的丽江、湘江、北江水系。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摄食虾类和少量水生昆虫幼虫。
1龄性成熟,夏季产卵,雌鱼可产500~1100粒卵。
体重可达500克,肉质细嫩,味佳。
刺鳅亚目有2科2亚科8属72种。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29
标题: 泥鳅
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30
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多食泥鳅有治疗疾病之作用。泥鳅性味甘、平。《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它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阳萎、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其常见的药用食法主要有三种:

1、取适量泥鳅放在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内泥水污物后洗净入锅,文火烘干,研末备用。服时每次取5克,温开水送下,一月三次。此法对急慢性肝炎都有疗效;还可治黄疸、保肝、促使肿胀的肝脾回缩。
2、用活泥鳅适量,按上法处理后,与等量的鲜活虾煮汤食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阳萎。
3、每次取活泥鳅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黄,加入适量的水和盐,煮熟后食用,具有补脾、壮肾和健胃之功效。
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漆疮(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

【别名】鱼鳅
【来源】鳅科动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的活体及粘液。四季可捕捉,洗净即可。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利尿除湿。用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水肿,皮肤瘙痒,痔疮下坠。
【用法用量】 2~3钱,每日3次,研粉服;或1~2两炖汤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ontor)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34
A、泥鳅的特征: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B、泥鳅的特性:


    泥鳅具有食性杂、生长较快、繁殖力强、适应性特强的特点:


    1、食性杂: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 ℃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时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2、生长较快: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刚孵化的鳅苗,体长约 0.3厘米,1个月后长到3.0厘米左右,半年后长到6.0厘米左右,第二年底体长可达 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0厘米,重100克左右。


    3、繁殖力强:泥鳅一般二冬龄后成熟,产卵期4~9月,但以5~7月、水温25℃~26℃时为最盛。泥鳅怀卵量多少与体长有关。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10 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粒,12厘米的怀卵量1万~1.4万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2万~1.8万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万粒。卵圆形,卵径1.2~1.5毫米,黄色,有粘性,但粘附力不强。产卵时,雄鳅用吻端刺激雌鳅腹部,雌鳅漂浮水面,雄鳅追逐,并把雌鳅卷住,进行排卵、射精,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


    4、适应性特强:泥鳅属底栖性鱼类,分布很广,常栖息于河、湖、池塘、稻田的浅水区,只有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才潜入泥中,天气剧变或病兆发生时浮到水面。泥鳅有特殊的呼吸功能,它除了用鳃和皮肤呼吸外,还可以用肠呼吸。当中缺氧时,会游到水面直接吞进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从肛门排出废气,因而它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据说当池塘中溶解氧下降到0.16毫克/升时也安然无恙。


    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对皮肤病、肝炎、痔疮、阳痿等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泥鳅在国内市场上销路广,受欢迎,是淡水中的主要经济鱼类。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0-22 13:36
标题: 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是一道豆腐名菜。这道菜的主料是泥鳅与豆腐,鲜活的泥鳅买回来后,要用水冲洗干净,用清水养着,放两片生姜,加一两滴生菜油。泥鳅喝进生油后,就会陆续吐出,或拉出肠子里的脏物,这样泥鳅就不带泥腥味了。取个体适中泥鳅200-250克,清洗干净备用,泥鳅过大不易熟透,过小则在吃的先时候不方便。豆腐以袁州南庙的为好,又白又嫩,口感细腻,一墩一墩成立方体,便于泥鳅去钻。制作时,先在锅中放适当凉水,加入活泥鳅,再加南庙豆腐750克,用文火焖着。这时,水比豆腐先热,随着水温升高,泥鳅耐不住了,就往凉豆腐里钻。当泥鳅不会动了,加入适量油盐味精等调料,再用大火急速将泥鳅焖熟,撒上姜末葱花,用勺装盆上桌。
这道菜的外观是: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拨开姜葱,则可看到豆腐表面上有些许小芝麻般的黑点,这是由于泥鳅呼吸凉空气,嘴要露在豆腐外面。入口,泥鳅嫩滑可口,豆腐细嫩鲜美,葱姜沁人心脾,令人大快朵颐。

这道菜的特点是,物美价廉,营养丰富。既饱食欲,又补身体。过去赣中民间,妇女产后虚弱,或病人久病积弱,流行吃泥鳅滋补身体,或煎或炸或炒或炖皆可。对治疗下肢小腿浮肿,有奇效。
作者: 华顶归云    时间: 2007-11-19 19:31
路过一答
天台土话有叫泥鳅为“沙参”的,于是漫称沙僧为沙泥鳅。这是一种语词的返回现象。
以前小孩夏天中午不躲着太阳,反而出去疯玩,大人会说他“晒得和沙参一样”,意思是和泥鳅一样难看。
泥鳅,生活类书籍里有水中人参的称号,说它营养丰富,这是“沙参”的佐证。
作者: 龙头    时间: 2007-11-20 12:11
哇,谢谢楼上。
看来又有一种说法了。
而且这种说法还是比较靠谱滴
作者: 街上的游魂    时间: 2007-11-22 02:00
刺鳅和大刺鳅都不是沙泥鳅,不一样的。刺鳅我买过好多次了`我旁边的微山湖里很多`个头比沙泥鳅稍微大一点点
作者: 梦想一个人旅行    时间: 2007-11-26 12:32
hehe ,搞不明白
作者: 丹凤朝阳    时间: 2007-11-29 15:28
觉得28楼说的蛮有道理的
作者: 小澤过河    时间: 2009-6-13 12:48
28 最有说服力,牛人。。。葱白下。。。
作者: impb    时间: 2010-3-4 13:12
有一种说法小时听的,说是沙僧实为沙泥鳅,音同晒泥鳅,青黑且脏,说是唐僧三徒是猴、猪和泥鳅精变的,呵呵。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