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带,自古为天下的鱼米之乡,人们习惯以大米为主食,不大吃粉食。但天台是一个例外,天台风味的乡土食品,我以为麦饼、饺饼筒、糊拉汰和扁食四大粉食最受欢迎。 麦饼,是人们经常用以待客的重要食品。据说,天台人刚刚娶进门的新媳妇,照例要下一次厨房做麦饼给公公婆婆品尝,作为新媳妇是否心灵手巧善于持家的重要的检验。所以,早先天台姑娘未出阁之前,做麦饼的手艺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做出来的麦饼,皮薄、馅匀,大小适中,烙的火候不焦不生,出炉时,金黄、油亮,端在盘子里冒着烫气,让人一见就馋出涎水来。 外地人到天台,居停主人往往以麦饼飨客,但吃麦饼的手法很奇特,客人在感叹麦饼美味的同时,经常是手忙脚乱难以对付。吃麦饼须用三根筷子,左手持一筷,压住盘中麦饼,右手持二筷,撕开麦饼成小片状,再挟起送入口中。这一套手法,对于天台本地人来说,自然是从小适应,驾轻就熟的。 麦饼中主要的品类是猪肉麦饼,最高档的是鸡子灌猪肉麦饼,即在肉馅中加入鸡蛋馅。外婆出嫁前是天台城中杏庄庵工商地主孙家的小姐,做麦饼的手艺自然是第一流的。外婆做的麦饼,粉皮和馅子调得极匀,连窄窄的沿边里都有馅,确保咬进嘴里的每一口都是料足味美。相对于猪肉和鸡蛋,我更偏嗜乡间的洋芋馅麦饼,当然,洋芋馅加点肉就更佳了。可惜外婆去世以后,我已经有多年没有吃到口味那般纯正的麦饼了。 饺饼筒是过年过节时天台一般人家的主食,但我从小就很不喜欢吃饺饼筒。饺饼筒的做法是将面粉加水兑成粉浆,再以熟练的手法在滚烫的鏊盘上糊成薄薄而宽大的圆形粉皮。足够的一叠粉皮糊好后,将烧熟的肥肉片、猪肝片、鸡蛋片、豆面、金针(黄花菜)等料作,每样适量拌匀包进每一张粉皮里,两头折起来,成为一个个筒状物,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编的米筛子里。食用的时候,将饺饼筒置于油煎的鏊盘中,两面都烙成金黄的颜色,就算成功了。我自小极讨厌肥肉和猪肝,对饺饼筒自然也是畏而远之。家里吃饺饼筒的时候,做给我的都是外婆特别加工过的,去掉猪肝,肥肉片换成瘦肉片,当时,这样子精心处理的饺饼筒在我是勉强可以接受。现在,却成为我只能在梦寐中依稀回忆的永恒的美食了。 与麦饼、饺饼筒作为正餐相比较,糊拉汰、扁食充满了浓重的乡土小吃风味。糊拉汰的做法和糊饺饼皮有点象,不过是在普通的铁锅里糊。糊拉汰的料作一般有洋芋丝、豆腐鸡蛋丝、青菜丝等,直接放在粉皮上面,然后将粉皮烙得松脆金黄就行了。母亲做麦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外婆,但母亲做糊拉汰和扁食的手段还是蛮不错的。扁食的样子有点近似饺子,但比饺子皮薄、馅多,有汤扁食和烙扁食两种吃法。一般先吃香喷喷的烙扁食,肚子填到八分饱,口舌也有点干燥了,再来一碗鲜热的汤扁食,吃过后肠胃舒服极了。母亲今年已经是古稀之年,每次回天台,吃到母亲给我做的糊拉汰或扁食,从心底里我会隐隐有一种极度伤感的忧虑,这样美好的东西我还能够享受多久呢! 二零零四年二月十七日于藤屋灯下 | |
原帖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9-27 14:44 发表
此文为嘉茗老弟的大作,
快乐老狼已是传贴者了,
现贴二文已不是足本,
天涯社区有嘉茗的blog: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ttzrb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