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印象天台 [打印本页]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3:57
标题: 印象天台
天台概况  
  天台地处浙东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东连三门、宁海,西邻磐安,南接临海、仙居,北靠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41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55.5万人口。天台县历史悠久,秦为东越地,属闽中郡,西汉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三国时设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称始丰县,隋唐至宋,曾改称唐兴、天台、台兴,北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县,至今沿袭不变,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
  天台水力、风力、矿产、生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为5.16万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国首批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开发水电资源的潜力很大。投资42亿元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即将建成。境内可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银、铅、锌、钨、铝、稀有金属等。天台盛产石斛、乌药、白术、天麻、三七、黄精、茯苓等名贵药材400多种,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天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天台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特色鲜明,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以橡胶制品、产业用布、工艺美术制品、医药化工保健品、机电仪表、酿酒等六大支柱产业。天台是全国木珠工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集散地之一,还是名闻遐迩的橡胶制品之乡。以台州石梁酒业集团、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县GDP达47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2004年全县继续按照“开放的天台、发展的天台、变化的天台”的工作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县、产业强县、城市兴县、生态名县”四大战略,实现GDP达52.7亿元,财政总收入确保达6.3亿、力争6.6亿。
  天台山文化积淀深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清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教育事业成绩突出,分别被全国围棋协会和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基础教育质量省综合评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台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这几年,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始丰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之所以变化那么大,就在于引进外来资本,引入外来竞争者。像赤城大厦、世纪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都是县外资本启动的。交通也日趋完善,104国道横贯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贯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宁波的行程点分别缩短到4小时、2小时、1.5小时,从邻近的路桥机场和海门港到天台也只需一个多小时,天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天台山系仙霞岭中支,其西南与大磐山连成一体,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仙霞岭北支为会稽山和四明山,南支为括苍山,该三支山脉构成浙江东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区占82.3%,河湖水面占4.02%,河谷平原占13.68%,境内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环抱。东有苍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为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总称天台山。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较高,东南较低,中部为河谷盆地。始丰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岭。自西向东南蜿蜒横贯本县,全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两岸地势低平。
  天台属**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极端最低—9.1℃(1967.12.30),极端最高41.7℃(1961.7.23),年无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开始隆起的断块山,主要为花岗岩侵入体,节理发育,县崖峭壁,峰峦连绵,山地呈多级结构,而且森林植被比较茂盛,能涵养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组成以奇山、怪岩、异瀑、幽洞为特色的自然风景景观。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3:57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的具有多种景观美学形象特征的地理区域综合体。
  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奇峰;仙人座、猿啸岩、五马隐等怪岩;石梁飞瀑、铜壶滴漏、水珠帘等秀水;明岩洞、寒岩洞、圆通洞、桃源洞等幽洞;晋榧、唐樟、宋柏、青松、柳杉等古树;隋梅、云锦杜鹃等名花。这些山、石、岩、洞、水、溪、泉、瀑、花、树,加上清风、明月、云海、日出等自然气象,汇成了雄伟、奇特、清丽、幽深多种形态,构成了神奇灵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有佛教和道教的众多寺观、遗址和文物,如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华顶寺、方广寺、万年寺、桐柏宫等寺观古建筑;隋塔、梁妃塔、七佛塔、智者肉身塔等古塔;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南宋济公和汉代刘晨、阮肇遇仙等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东晋王羲之、顾恺之、南朝谢灵运,唐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元稹、柳公权,宋苏轼、米芾、陆游,明董其昌、徐霞客,清康有为等名人足迹与诗文碑记题刻等等,构成了天台山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历史上把天台山的双涧迥澜、赤城西霞、琼台夜月、石梁飞瀑、螺溪钓艇、寒岩夕照、华顶归云、桃源春晓几个景点称为八大景,其它景点还有很多。人称:“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竹柏、香樟、金钱松、香果树、柳杉、银杏、鹅掌楸、厚朴、红楠、云锦杜鹃等珍贵植物,还有云豹、猕猴、画眉、斑鸠、穿山甲等众多野生动物。
  天台山是我国最早产茶地之一,汉末高道葛玄在华顶峰施种,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天台山云雾茶得云雾滋润,以香淳、汁浓著称,品质特佳,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评为国家绿色食品,并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唐、宋时日僧最澄、荣西将天台山茶籽、茶艺传至日本,天台山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天台山茶道表演团曾出访日本等国传播文化,并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茶艺精深”的奖牌。天台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万亩,为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种丰富,产量较大的有茄子、甜椒、黄瓜、西红柿等,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天台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大的有柑橘、桃、梨、杨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种。其中本地早柑橘,别名天台蜜橘,建国前就已名扬上海。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着品种繁多、数量较大的山珍,是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其中蕨菜、菌类、弥猴桃、板栗、竹笋等数量较大。天台山有上千种中药材,尤以白术、茯苓、石斛和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闻名。目前,万亩中药材基地逐步开发形成。
  天台还有许多特色小吃,象糊啦汰、糊啦沸、肉丸麦饼、水晶蛋糕、五味粥、扁食等。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活佛济公故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0)、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1992),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03)。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特色,划分为十三个景区,以始丰溪为界,分为北片景区和西片景区。北片有国清、赤城、塔头—高明—螺溪、石梁—铜壶、华顶、琼台—仙谷、桐坑溪—万年寺、桃源等8个景区;西片有清溪、紫凝、寒山湖、寒岩—明岩、九遮山等5个景区。唐代大诗人李白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表达了人们对天台山的神往。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3:59
国清寺

位于县城北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
  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如宁波天童寺、普陀法雨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等),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除了自然景观外,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0
石梁——铜壶景区

位于县城北20公里的石桥山中,景区面积6.5平方公里,石梁飞瀑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沿入口处向下即进入了金溪翠谷之中,顺溪上行,山峦滴翠,古木参天,怪石遍布,奇峰突兀,是一处步移景异、触目皆成景的绝佳胜地。游人置身其中,恍入仙境。翠谷全长1800余米,最为著名的有“犀牛望月”、“老僧入定”、“千年睡狮”、“万年龟象”、原始木荷林、“应真沐浴潭”等等。当步上徐霞客观瀑处的观瀑亭,眼前豁然开朗,一瀑三折从天而降,一天然石梁横架半空,蔚为壮观。其梁长约7米,梁面宽不盈尺,如苍龙耸脊,横亘在两山峭壁上,巧夺天工,世间罕见。梁上金溪和大兴坑溪在此汇合,飞流直下,形成落差30余米、宽10余米的飞瀑。遇大雨滂沱,瀑水穿梁而过,势如奔马,声若惊雷,极尽雄伟壮丽之致。古人有“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之句来形容石梁飞瀑的壮观。石梁上游50米处,有瀑如龙尾,与形似苍龙的石梁互为呼应,融为一体,犹如神龙掉尾,景观奇特卓绝,令人遐想。石梁旁有中方广寺,寺内昙花亭原系南宋丞相贾似道所建,后焚于火,今之亭系1982年重建。瀑底左侧为下方广寺,茂林修竹,掩映其间,为佛教五百罗汉应真之所,现寺内供有五百罗汉雕像。

  从金溪、银溪的交汇处向右折,沿银溪向上游约200余米处有巨石大印,上雕刻着“法华晨光”四字,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印,现正准备申报“中国吉尼斯”纪录。离大印约100米处,有一形状如壶的瀑布俗称小铜壶,其状与东边的大铜壶极相似。

  石梁东行3.5公里,有一因地层裂陷而成的腹大口小的壶形瀑布,壶高15米,径达7米,壶壁岩石光滑,呈古铜色。瀑水泻落壶中,回旋打转,然后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注入深渊,形成一泓碧潭,宛若古代计时工具“铜壶”之滴水,故名“铜壶滴漏”。

  在铜壶滴漏下游数百米处,有一条长十余米、宽尺余,上宽下狭的天然石涧,宛如游龙躯壳,逢水流湍急时,一喷数十米,如白龙跃空,蔚为壮观,人称“龙游涧”。涧旁一40余米的瀑布贴崖下坠,如一匹白练挂于岩壁间,又似千万串银珠下挂,组成一张轻柔可卷的水珠帘。清名人齐召南称“珠帘春水”,即谓此。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1
石梁飞瀑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2
赤城山
距县城和国清寺均为2公里,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称烧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
  赤城山高306.5米,山上有天然洞穴18处,其结构奇异,大致呈上、中、下三层布列,且大都为坐北朝南,故冬暖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下层最大的洞穴为紫云洞,洞高且深广,顶题有“赤城霞”三字。相传为东晋高僧昙猷籍洞而构建,初名“中岩寺”,也是灌顶、传灯两大师讲解天台宗教义处。洞为三层楼,中塑佛像,洞外楼梯盘桓,岩唇滴水,沁人心脾。丹崖碧池,相映成趣。相传明建文帝曾两次游天台山,并在此度岁。现为华东著名尼庵,晨钟暮鼓,梵音不绝。
  循百步岭而上,可至中层诸洞。1988年,在瑞霞、香云两洞新建了融济公精神和形象于一体的济公院。其主院形似僧帽,后门酷似僧鞋,前门则似袈裟,院内还有醉僧亭、松月轩、碑廊、葫芦斋等建筑。主院供奉的济公木雕立像,左观似哭,右看似笑,诙谐生趣。1996年建成济公东院,为海内外朝拜者提供了朝拜的场所。
  上层洞穴以玉京洞为最著名,《天台县志》载西汉高道茅盈和三国吴赤乌初年高道葛玄在此修道炼丹,相传也是西晋时任城魏夫人炼丹之所,道家称之为十大洞天之“第六大洞天”,全称“上玉清平之天”,俗称“上岩”。现为道教活动场所,洞内古井、古树、岩笋融为一体。门口对联是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以示境界。
  山顶建有梁妃塔,系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岳阳王萧察为其王妃所建,塔高27.5米,矩方七层,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现存塔为1947年上海居士捐款重建,1978年重修。
  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3
梁妃塔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3
华顶
华顶峰为天台山主峰,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大巴车直达景点。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为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华顶正当花之顶,故名“华顶”。顶峰最高处叫拜经台,曾是智者大师求拜《楞严经》的地方。天气晴朗之时,可观东海日出。这里群峰叠翠,白云缭绕,晓雾昏烟,云气氤氲盘结,故有“华顶归云”之称。
  峰下有华顶寺,初名善兴寺,为晋天福元年(936年)国师德韶大师创建,现存建筑为1998年重建。寺后归云洞,相传是三国吴时葛玄手植茶圃所在,至今已有1700余年,现建有归云亭。寺东北还有太白读书堂,西南面有右军墨池等古迹。寺两侧密林间,原有72茅篷,东茅篷以药师庵为最大。每逢佛教斋期,山上僧众、香客如云,这些茅篷就成了他们修炼的处所。
  华顶寺一带,土地肥沃,古木森森,终年云雾缭绕,宜于茶树生长,出产的华顶云雾茶为中国名茶之一,饮誉中外。华顶的云锦杜鹃,树龄多在百年之上,占地数百亩,每年5月间,繁花似海,堪称奇观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4
华顶日出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5
天台山云锦杜鹃

  东晋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赞美天台山“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建木灭景於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为积极保护,使天台山许多的古木名花繁衍至今,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云锦杜鹃就是其中树姿优美、花色娇艳的名花。
  云锦杜鹃梵语称娑罗,当地人将它称为娑罗树,清代邑人齐周华在《台岳天台山游记》中写他游华顶时记叙:“山高气寒,四时之花信常迟,帷娑罗种性最宜,故四月花开如木笔,如芍药,香满禅林。然帷此与石梁有之,洵异种也。”
  云锦杜鹃属杜鹃花科,它以“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而成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记载的377种杜鹃花中的佼佼者,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它虽在云南、四川等地少有分布,但成片成林面积近300亩,且树龄在200年以上并形成古树群,则唯天台华顶山独有。
  天台山云锦杜鹃,它性喜阴寒,据《天台山全志》记载:唐贞元(785—805)年间,由寺僧用药养护在钵体内,首次引种到江苏镇江鹤林寺。建国后,由于人们摸透了它的习性,也有少数人移栽成功,只是山下缺少云雾、山色以及野味,观赏起来,未免有些逊色。
  天台山云锦杜鹃,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约四、五米,树冠浑圆平整,主干分明,旁枝逸出,叶片革质,形似枇杷叶,正面墨绿油亮,背有黄色茸毛。每年立夏过后,顶生伞状花序,待放的花苞则如荷箭。花朵盛开时,由7—13朵小花团簇一起而组成一朵朵大若碗口、妩媚无比的花团,一树千花,故又称“千花杜鹃”。一般花期在7天左右,花色有大红、粉红、白色和紫色等,间杂一起,形成一片缤纷夺目的“花海”,望之粉若芙蓉,姣若清荷,灿若云霞,闻之沁人心。其间又穿插着黄山松、柳杉、望春花等相伴而生。更显现出万绿丛中点点红的美景。人在花中游,仿佛置身一幅硕大无比、色彩鲜明、格调清新的图画中。
  每年5月间,进入华顶景区,云锦杜鹃在路边、道旁、岩上、林间、坡地上,星星点点,丛丛簇簇,漫山遍野,似彩云洒落,主要成林分三大处,各有特色。归云洞前千树簇拥,花海一片;东茅蓬药师庵则独自伫立,或姐妹相处;拜经台附近却三五成群,丛丛簇簇,姿态万千。
  “翠岫从容出,名花次第逢。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琪树应同种,桃源许并 。无人移上苑,空置白云封。”清初张联元这首《杜鹃花》诗将别名红踯躅的云锦杜鹃与仙界琪树、碧桃花相比,既感慨它没有收入皇家花园,也说只有在白云缭绕中观花,才能有一种超脱凡尘之感。
华顶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的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拱秀,峰岗重叠,这里云雾终年在峭崖洞间缭绕,或收息,或奔吐……,变幻莫测的云雾和绚丽多彩的花丛,构成了华顶峰上特有的云中花景。立身峰顶俯瞰,展现在眼前的是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花在云中开,雾在花间飘,云雾与花海交映成趣,真是一时一景,全无雷同之处。
天台山云锦杜鹃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堪称华夏奇观。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是观云海、赏奇花、品佳茗的休闲避暑胜地。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6
塔头—高明—螺溪钓艇
位于县城北10公里,景区面积5.1平方公里,由智者塔院、高明寺及螺溪钓艇三处组成。
  智者塔院(塔头寺),又名真觉寺,俗称塔头寺,位于县城北金地岭(佛陇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塔身高7米,雕刻典雅精致,第一层正面龛中端坐着智者大师塑像,神态逼真。每层都刻出栏、枋、柱、斗拱,全塔的构件上都有精致的浮雕。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内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院内有唐元和六年(811年)翰林学士梁肃撰、台州刺史徐放书的《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即唐碑)一座,碑记述智者一生事迹及天台宗七代祖师简况。塔院左侧古道上有天台宗祖师章安、荆溪、幽溪三位高僧墓,附近还有“普贤境界”、“教源”、“佛陇”等摩崖石刻。从智者塔院往东一里,有海灯法师捐资题刻的“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
  智者塔院东行三里的山腰处便是高明寺,地处佛陇山间,峰峦环抱,幽溪环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寺始建于唐,初名幽溪道场、幽溪禅院、净名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明传灯曾居此寺编成《天台山方外志》
  全寺有10余座殿宇,200余间房间,殿宇巍峨,清幽雅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殿。寺东有钟楼一座,楼中置铜钟一口,重5000斤。撞钟时山鸣谷应,声闻十里之外,故前人以“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为天台山寺庙四绝。寺内佛经、文物颇丰,“高明讲寺”、“大雄宝殿”匾额均系康有为手笔。寺东有幽溪亭,上刻“幽溪”两字,为智者大师手迹。亭对面有一巨石横空,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圆通洞”,掩映于丛林之中。洞附近有许多摩崖石刻,崖北峭壁上有一大“佛”字,直径达7米,为民国名僧兴慈所书。寺周尚有香谷岩、灵响岩、巾子岩等诸景。
  下高明,出幽溪,北行4里,即为螺溪钓艇胜景。这里溪涧曲折,两山夹峙,一峰在溪谷绝壑中擎天而立,高约30米,犹如石笋,又似青螺倒饮于水。古人以溪谷为舟,螺峰为篙,故名“螺溪钓艇”。
  石笋上游有碧螺潭,潭水碧绿如茵。潭左有一剑形瀑布泻于两岸之间,上有一石横嵌,俨若石梁,此即“小石梁”,梁内有葫芦潭,峭壁坠瀑。徐霞客称此景“非石梁所能齐也”。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6
琼台仙谷
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沿溪北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且愈入愈奇。著名的有“李白题诗岩”、“仙人聚会”、“双女峰”、“元宝石”、“佛手峰”等景。
  灵溪百丈坑有瀑如龙,下注成潭,潭水晶莹如黛,名“龙潭”。潭旁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为琼台峰。峰上有石形似椅,传说铁拐李每逢中秋节之夜,来此坐椅赏明月,故名“仙人座”。琼台前一山,两峰对峙,顶部平坦,颇似皇宫前两侧的楼阁,故称“双阙”。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梦乡,“琼台夜月”即得名于此。琼台峰上还有“台岳奇观”、“秀甲台山”、“蓬莱仙境”等摩崖石刻。
  从琼台向东南行2公里便是桐柏宫。桐柏建水库后,原桐柏宫沉于水底。现为原鸣鹤观改建,桐柏宫为中国道教东南圣地,道书称桐柏宫为“金庭洞天”,属七十二福地之一。北宋时,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修道,撰写著名的《悟真篇》。
  琼台仙谷景区口为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7
寒山湖

寒山湖,即里石门水库,东距天台县城40公里,因寒山子曾在此徜徉而得名,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寒山湖地处大磐山麓,与磐安县相邻。集雨面积296平方公里,总库容2亿立方米。湖面9600亩,是西湖的6倍。有港湾37个,岛屿9个,风光如画,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中难得的大面积水上活动区。湖中小岛其实正是昔日的山峦,现在有的如“三狮抢球”,有的如“鹤立双峰”,有的如“雄狮伏地”,有的如盆景小品。那溪下周村的前门山“落山虎”,大半被水淹没,竟变成“鲤鱼头”,山民风趣地说:“虎也适应生态环境,变成鲤鱼了!”四周山峰起伏,竹翠林茂,鸟语花香。北岸芦峰,因汉末高道葛玄在此植芦而得名。南岸石门岭上有一根石笋,遭受过雷击,被称为“天打岩”,其形跟巫山神女峰有些相似。
  湖上碧波荡漾,群山如黛,倒影如画,这里的山山水水栖息着多种属于国际联合保护的候鸟和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禽异兽。在这里可以晨观朝曦,烟波摇红;夕送落霞,浮光耀金;夜赏明月,静影沉壁;夏避酷暑,凉风送爽。游者泛舟其间,鱼跃骛飞,自有心旷神怡之感。
  湖区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大坝、输水发电隧洞和发电站。双曲拱坝高74.3米,长266米,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两山之间,锁住上游万顷碧波。每当放水,八条银龙自空而降,雷鸣雪涌,极为壮观。整个坝体设计新颖、造型美观,获国家工程设计优秀奖和工程质量银质奖。
  湖水通过234米长的隧洞,被送往溪头陈发电站。电站装机3×2000千瓦。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与秀美幽静的园林式建筑融合一体,显得新颖别致,风景独好。
  电站尾水与北干渠道建筑物相连。渠水东流,可灌溉18万亩农田,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2%。全线大小建筑物620多处,是我省最长的主干渠。连结东西两片灌区的“红旗渡槽”,长824米,高28米,11米主跨,远望如长虹凌空,有“天水飞渡”之称,为全国最大的多跨浆砌石拱渡槽。
  寒山湖正逐步成为集发电、灌溉、休憩、疗养为一体的、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味的旅游度假胜地。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8
同上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09
九遮秀谷  
位于天台县西南37公里处,明岩之南,景区面积3.4平方公里。入遮山口到东江村近5公里的沿溪山路,九座山峦迎面而立,构成了九处遮挡,故名九遮山。进入稻蓬村口,“九遮秀谷”四字赫然在目,“消俗亭”翼然崖上,俯瞰涧底两龙接舌,鱼翔浅底。垂钓石矶之上,令人乐而忘返。这就是第一遮“龙吐舌”。隔溪天峰山,峰、洞、石潭千姿百态,“水帘洞”、“通天河”、“沙僧背唐僧”、“八戒吃西瓜”,形象逼真,简直是《西游记》的自然雕塑。  
  走过“鲤化龙”、“狮挂壁”、“月初升”,到了“鹰舞翼”,这第五遮是九遮的中心。一座“范增隐居处”的碑亭和三孔石拱“亚父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麓“仙皇庙”,溪畔有天然“石船”和“铜锣”,即为遮山八景之一的“仙庵石船”。古庙始建于后周显德(955—959年)年间,现存建筑为1840年重修,石桥重修于1901年。  
  庙中的仙皇,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前277—前204年)。他屡用奇计大败秦军,设鸿门宴欲除刘邦,项羽不听。结果反而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范增被削夺了权力,于是忿而离去,疽痈发背而死。民间传说他是诈死,实际上这位古稀老人已经乘着石船悄悄来到了九遮山,隐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为民治病,造桥铺路方便行人。但他依然关心国事,当项羽自刎乌江消息传来,他大哭:“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于是人们知道他就是范增,他却说“范增早死彭城,哪里会到这里来!”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终。山民即洞建庙塑像奉祀,称之为亚父庙。  
  庙中五年一次举行“仙皇佛会”,以三盘枪为先导,抬着范增“行宫”在九遮境内游行一周,成为习俗。  
  沿着古庙右侧的石级盘曲而上,经过“清心亭”,来到半山“望楚洞”。这是上下三洞相通的连环洞,内奉范增、八仙神像。有副对联:“楚营一别,疽死彭城,举世谁知公尚在?项氏将亡,变生垓下,羁臣遥望泪空垂”,赞叹范增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洞左上侧黄瓦红墙,飞檐翘角,人们以为是一处寺院,不料竟是天然岩景,几可乱真。后侧山上有“扛轿岩”,像一抬坐着新娘的彩轿在山头上行进。  
  第六遮为龙嬉滩,有“独鲤朝天”之景,晨雾迷蒙中,暗绿色的“鲤鱼”在白色的波浪中游弋,形肖神活,哪里还像岩石呢?七遮下山虎,八遮龟蛇顽,九遮龙背印,唐樟、晋榧,蛤蟆田,令人应接不暇。  
  松苍竹茂,瀑泉潺潺,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  
  明堂村西北峻峰耸翠,人称“岩打关山”,气势恢宏。站在“落水虾”前观看“天柱峰”,则见“雄鹰”凌霄欲飞。  
  由明堂村西北盘曲而上,一路上有“红头将军石”、“风洞喷云”、“古桥烟瀑”(雪上桥)景点。  
  九遮山是大自然描绘的长卷山水画。入山犹如置身世外桃源,沐浴在淳朴的古风中。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0
紫凝山
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景区面积3.4平方公里。紫凝山绵亘数十里,以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此诵经感紫云之异而得名。
  紫凝山重峦叠嶂,秀岩怪石,幽谷奇洞,云雾缭绕,神奇秀丽,山中有瀑布泉,垂流千尺,从山崖上分三折泻下,莹如白练,蔚为壮观。此瀑布与桐柏山的福圣瀑、石梁雪瀑合称天台山瀑布“三绝”。紫凝瀑布之水,冬夏不竭,水质清洌。唐时,“茶圣”陆羽来此品茗,把山中瀑布评为最宜沏茶的“天下第十七水”,山因而得名“瀑布水”。
  紫凝山岭高山深,道路盘桓,山中有诸多景观,如五彩珠、双舟棹影、碧琼潭、龙珠舌、钟鼓岩、鲤鱼朝天、神女洗发、开岩古岙等,可谓奇景纷呈,附近有陆羽殿、法华演经堂、昭明太子庙、北宋古窑址等古迹。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1
桐坑溪 万年寺景区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景区面积5.5平方公里。桐坑溪在万年寺南,区内峡谷深邃,危岩耸立,清流碧涧,飞泻其间,景色清幽绮丽。桐坑溪系集桐坑诸溪之水,筑坝拦截而成的人工水库,坝体由块石筑成双曲薄体拱坝,坚固轻巧,造型美观,融人工美和自然美于一体,素为国内外水利人员参观考察之地。桐坑溪水库现为开发中的秀溪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年寺位于万年山麓,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年),系禅宗名刹,是天台山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寺院,历代屡有兴废。今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后殿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近年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现是天台宗佛学院的所在地。大雄宝殿巨柱林立,有粗细不等的柱子38根,大的需两人合抱。
  万年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日本佛教界认为万年寺是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的祖庭。
  寺周环境优美,寺前古杉参天而起,两涧合流,左右八峰环抱。寺西南2公里处的九里溪上有一瀑布,水由石上流下,入峡口而泻,其势汹涌,连注三潭,称“三井潭”。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1
桃源春晓
位于天台县城西北13公里的桃源坑中,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桃源是一处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相传东汉时剡县农民刘晨、阮肇来此采药,迷路断食,摘桃充饥,在桃溪边遇见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结为伉丽。平日以对弈为乐。半年后思乡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后来两人再度来山,终于修仙上天。这个故事,始见于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的《幽明录》。其初当有所本,后经傅益,衍为仙话。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阮成仙升天的地方。
  转过一潭凝碧的“仙女浴盆”,迎面是巉岩累累的“老龙喷水”和燕尾瀑。指点南峰“山”形石,右竖酷肖仙女拂袖,驾云踩雾翩翩欲下,这就是“仙女石”。
  又见一个山湾,三峰鼎峙,峻极霄汉。正如郑至道《刘阮洞记》所描写的:“其东峰则孤危峭拔,仪状奇伟,上有双石如绾鬟髻,遂名之曰‘双女峰’,其西峰则壁立千寻,上连巨岳,朝阳方升先得清照,遂名之曰‘迎阳峰’,其中峰则居中处焉,以双女、朝阳为之辅翼,群山之翠合而有之,遂名之曰‘合翠峰’”。三峰巉岩嶙峋,劈斧横皴、苍黄相间似古锦。东峰上部右侧有洞,高可立人,广才一床,此即“桃源洞”。
  此处势极奇险,须由坑口攀秦游岭,在水磨岭头村前,猿行于绝壁沙峡之间,才能植梯上瞰。三峰之间,林麓疏广,草石瑰异。憩息其间,令人乐而忘返,故称为“迷仙坞”。
  谷尽路绝之处,一道白练从山坳抛下,簌簌作响,潭水清澈,毛发可鉴,群峰倒影其中,浮碧荡翠,醉人心魄。这就是民间传说中二位仙女解下裙带化作金桥引渡刘阮的“金桥潭”。潭边磐石品列。元佑二年(1087年)郑至道建浮杯亭,仿效兰亭修禊之举,酒杯随涧水荡漾,在石边任人俯身拾杯畅饮,偃仰啸歌,此石名为“会仙石”。
  由潭边峭壁攀缘而上,溯流一里,见双崖逼仄,飞泉下泻,岚光掩映,石色欲飞。这时桃源正源所在。
  当年徐霞客为之销魂的地方已经拦溪筑坝,“神女石”安然无恙,她们那伫立凝眸西望的姿态,就像在急切盼望刘阮从剡中归来。坝右羊潭坑,有方形碧潭,下泻为瀑。
  隔着桃源水库的引水渠可以望见水磨村后的“仙人洞”,洞阔十余米,高深均约四米,那方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洞门花雾红成陈,沙麓岩前翠作涡。”这是刘阮与二女恨恨作别的惆怅溪,也是明代地理学家王土性“俪仙馆”遗址,现在建起了桃源电站。每到春日,映山红漫山遍野,桃花随水飘飞,九曲桃源溪越发显得旖旎。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2
清溪落雁
清溪位于县城西端,地处始丰溪和三茅溪交汇处,景区面积为5.2平方公里。宋元时,这里水面开阔,涨沙成渚,芦荻丛生。每到秋时,有鸿雁、鸥鸟飞来栖宿。立秋到霜降这段时间,芦苇丛中,溪边石穴,蟋蟀出没,成为儿童捕蟋逗斗的乐园。名闻中外的济公活佛的童年就在这一带度过。元代土著诗人曹文晦就以“清溪落雁”的名目将它列入天台山十大景之中,吟诵出“清溪溪口荻花秋,底事年年伴白鸥”,“荒烟渺渺长桥外,落叶萧萧古渡头”的佳句,一享风和日丽“碧波千顷小渔舟”的雅趣。
  明代前期这里尚有“乌鬼(鸬鹚)晒翼欣自得,白鸥苦饥眠欲惊”的景象;清朝乾隆年间就只有“天外空闻一雁声”。但从龙山到玉湖、清溪一带,溪水依然清澈如镜,不时可以见到亭亭修竹、绿绿柳荫、丛丛芦苇、片片滩林,农夫在地里辛勤耕作,牧童在牛背上嬉戏,短笛村歌此落彼起,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入夜,渔灯竹筏,别有一番情趣。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新楼鳞次栉比,始丰溪大桥贯通南北,桥两端防洪大坝龙盘虎踞,消除了洪涝隐患,滨溪绿化带郁郁葱葱。近年建起的落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成群白鹭飞回来了,并在此露宿,受到人们的亲善和欢迎。
  清溪上游的如来洞有“小明岩”之称(现为开发中的龙山景区),它地处龙山头,石仓秀色叠翠于前,始丰溪东流于下。从钟鼓岩步入“狮”、“象”守卫的门楼,沿着缓坡拾级而上,经过乾隆御碑、“观自在菩萨”照壁,看了跃鲤潭上的龙瀑,然后来到太平军虎贲将军洪士勇创建的武书院旧址,参观百廿斤重的大刀,遥想当年陈桂芬(后为武状元)、洪式抡(武进士)勤学苦练的情景,不禁肃然起敬。由此左拐,当年齐周华须跻之以梯的古洞已经有石级铺接,洞内建成三层佛殿。由洞后盘旋而上,来到“观音晒被岩”,由此前眺,远近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再往北沿着弯塘水库前行,就来到有二棵古柏的龙山顶庙,由此向西,可以到达智者大师隐居处“松隐居”。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4
豆腐皮  
  天台山特产,营养价值较高,是豆制品中的精华。中医理论认为,豆腐皮性平味甘,有清热润肺、止咳消痰、养胃、解毒、止汗等功效。豆腐皮在天台民间生产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逐步形成了许多专业生产豆腐皮的专业村,年产量近千吨。该产品的主要特点是营养价值高且食用方便。优质豆腐皮的标准是:外观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质薄,手感柔韧,落水不糊,入口细腻,有香味。

  
---特色小吃

  山野菜  
  多采自深山老林,是真正的无污染绿色食品,主要品种有野生苦菜、野生蕨菜、香椿芽、马兰头等。野生苦菜的主要功效是清凉解毒,《本草纲目》记载:“能破百年凝血,化脓为水,解烦渴毒气。”天台山的野菜产自高山环境中,纯天然无污染,特别适合于肥胖者及肝胆功能不全者食用,是药食兼用的保健食品。


九精干  
  采用高山野生的多花黄精为原料精制而成,是纯天然的甜味食品。不加任何添加剂。黄精自古作补益健身之品,有益寿延年之功效。多花黄精与一般黄精不同,只有少数几个高山地区有分布,生长缓慢,“一岁生一节,一年指甲大,十年长一尺”,因此采集也比较困难。杜甫对黄精的抗老延年做诗赞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容”。黄精具有降血糖及降压作用,能防止动脉硬化,还有显著的抗结核作用。


笋茄  
  为天台山所特有,以毛竹笋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先将幼嫩的竹笋去皮后放入锅内,加上适量的食用盐烧开,再用文火煮六至七个小时,然后烘晒,一般需要七至十天才能烘干。由于这里的竹笋质地好,蒸煮时间长,竹笋体内的纤维转化为更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可用于煮肉或烧鸡、鸭和烧汤。不仅具有新鲜竹笋的营养特点,如低脂肪、低糖、富含植物蛋白质和钙、磷、铁、镁等矿物元素,还具有口感脆软、清香鲜美等优点。
  1998年在浙江省优质农产品评比中获银奖。它不仅有利于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和排泄,更具有预防大肠癌和高血压之保健功效

      天台香鱼  
  《辞海》载:“香鱼,日本称“鲇”。鱼纲,香鱼科。体侧扁,长约20厘米,色青黄,鳃盖后方具一卵形橙色斑纹。吻端下弯,牙宽,截形,有缺刻。有脂鳍。鳞细小。秋季溯河产卵,卵呈粘性。雌于产卵后大部分死去……
  天台香鱼主要产于苍山东麓的泳溪之中,离东海仅四十余里。香鱼于秋季在泳溪深潭中产卵,此后,溪水逐渐寒冷,仔鱼游至下游。冬去春来,溪水回暖,小香鱼又溯流而上,在泳溪长大,至秋后产卵。这种独特的习性,正如燕子和大雁一般,饶有趣味。
  旧志载:“香鱼一月长一寸,至十月止。”一年而尽,故称“年鱼”。全鱼长不到一市尺,香而无腥气,肉质鲜嫩,醇美可口,更因其长有脂鳍,清炖时鱼汤上浮有一层鱼油,鲜味独具。物以稀为贵,据说古代曾经作为贡品送给皇帝呢。
  早年,灵江也有少数香鱼,称为“雁山五珍”,但近年由于水质污染,不易看见。天台山泳溪成为仅有产地。这里,水清石洁,草木蓊郁,香鱼出没其间,悠悠然如入乐园。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5
大年初一五味粥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陈维  
  春节早餐,各地风习不一。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番薯、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来,原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煮此杂羹。天台素称“佛地”,士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到头,百姓能安居乐业。
  不过,关于五味粥的来历,天台还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将陈祥率领农民起义军自临海攻打天台城,在东横岭下设营寨。天台百姓痛恨元人残酷野蛮的统治,纷纷响应,主动帮助义军探听军情,筹粮运草。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义军包围县城,与城里士民约定于除夕之夜,里应外合,聚歼元兵。时值雪夜,城外积雪足有尺把厚。守将乌黑尔烈估计义军不会攻城,自去衙门饮酒作乐。到了半夜,三声鞭炮,杀声四起。义军除掉守兵,打开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守将,收复了县城。
  第二天正是春节,城里老百姓,挨家挨户凑集了米、番薯、芋头,商店、作坊送来了红枣、豆腐,煮成了一镬镬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粥,慰劳义军将士。军民同吃一锅粥,五味齐全,人人脸上绽开了笑容。大家高兴地说:“吃了五味粥,就会招来“五福”。
  从此,天台人民每逢春节早晨,不论贫富家家饱餐一顿这咸甜可口、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糊辣沸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陈维  
  正月十五“闹元宵”,普天同庆。唯独山城天台定正月十四这一夜为元宵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要吃“糊辣沸”。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传南宋景德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华灯齐放,士民兴致勃勃地逛街观灯。这时,一位从金兵铁蹄下逃难到江南的老艺人,带着孙女到天台城卖唱糊口。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昏倒在街道场坦上。附近一位陈老大爷见状,立即舀了二碗糊辣沸送去。他俩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习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
  这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怪不得祖孙俩吃了,人醒志清了。
  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6
古老的天台方言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胡明刚  
  天台人讲话初听象爆炒豆一样,不容易听懂。细究起来却很有些特色和奇妙之处。
  天台话至今古风犹存。譬如“我”,天台方音近“吾”,“你”近“汝”,而“他”字则称“渠”(音gai)。关于这个“渠”,明代冯梦龙民歌集上有句唱词“月出于山弗见渠”,唐代寒山诗云“卧者渠自卧”,说到底也是标准的天台话。
  早上起来,天台人先要看天,以决定行止,早晨这段时间就叫做“窥星”。上午是白昼的前半部则称“昼前”。“午昼”当然是中午,也叫“日昼”。午后就成“昼了”。古汉语日安为晏,晚也,来者届也,下午就是晚上将要来临,就称“晏届”;傍晚是下午的尾声,称它“晏届脚跟”是很妥当的。黄昏即称“黄困”,是因为你人昏头搭脑想困觉了。“明天”则叫“天亮”。这些都可以说是天台人的特创。另外,把“不”说成“弗”,“看”说成“相”,“筷”说成“箸”,都是古风犹存的例证,《诗证》等先秦古籍里常看到这些字。
  天台人说话别出心裁,十分形象。如把“厉害”说成“煞夹”。这“煞夹”是古代衙门刑罚叫做手拶。官老爷一声“给我煞煞夹”,那么犯人的手指是非夹烂不可的。再如做人庸碌无为,叫做“无结煞”,这“结煞”是指音乐的板眼。还有称性格执拗不驯、自讲自听的人为“拗驴”、“死钉板”,也是一种即知其意的。
  天台人富有幽默感,这在方言中也有所反映。如管吹牛劲儿大的叫“拉天”。把天也要拉下来,不是吹牛到了极点?笨拙迟钝则称“瘪死藤”,藤死后还要晒瘪,足见其死性。“占地门槛硬”,活画出地头蛇色厉内荏的纸老虎面目,同时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天台土俗语作为当地民间的口头文学,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民间流传的许多俗语、歇后语,既生动又诙谐,于平淡中见新奇。诸如:拔直火筒两头通;大水牛冲走,箬帽头捞转----贪小失大;蛤蟆塞桌脚---硬撑;老爷(指泥塑菩萨)眼,死盯板---不开窍;斧头打凿,凿打树----连环记(计);狗咬螺蛳壳---空作乐,等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6
古老的剧种:天台词调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陈瑜  
   “天台词调”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早在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就在全县各地盛传,仅城郊一带即有三十六个戏班,乡间则以石岭、左溪、灵溪、坦头、榧树最为流行。
  “天台词调”的曲牌丰富,共三十来个。有快节奏的像“三五七”,唱起来如行云流水,适于叙事交待;有慢节奏的像“金钟慢”、“二樊”,委婉清丽,擅长抒怀陈衷。探其渊源,可以看出它广泛吸收江西与弋阳腔、东阳的高腔与浙西、南的婺腔和永腔,有南腔风格。
  词调的角色行当与古老的昆曲相同,生、旦、净、末、丑全部由男演员担任。小生、小旦以假嗓子念、唱,功力可与京剧相捋。乐器也是管弦丝竹齐全,以适应演出宫廷大戏的需要。看家戏有《龙虎斗》、《姣姣斩独角龙》、《伐子都》等,还演一些儿女情长的戏,如《拾镯玉》。建国以后曾演过《红灯记》。
  以前天台县城有十大戏台(东门大舞台、妙山佑圣观舞台、也是园、前殿舞台、东岳宫舞台、映台庙舞台、三井殿舞台、金庭舞台、镜中花舞台),彼落此起地演出天台词调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可惜目前这一剧种只有榧树、亭头等村尚能演出。有的山村则与越剧混合演出,只带些词调味而已。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6
鼓亭和十番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陈建武  
  每当传统喜庆节日来临,人们总是夹道观赏那古色古香的“鼓亭”的耀眼烛光和悠扬的“十番”音乐。
  鼓亭,称得上一件造型灵巧、雕刻精细、图文并茂的木制艺术品。亭高1.89米,三层加亭头,每层四周有大小不等的龙头、发角,底层周长近四米,四面有柱、门、窗、栏杆、大小匾额。所有柱、门、窗、栏杆上都有精湛的组画、浮雕,取材于历史故事与四季花卉,还饰有“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凤凰展翅”、“松鼠偷葡萄”等小浮雕。
  鼓亭周身可以插108支蜡烛,亭内小间可以挂26盏小灯,亭的顶部则挂3盏大明角灯。当137盏(支)大小不同的蜡烛、挂灯大放光明照亮了那些雕像画面时,人们简直像进了历史画廊、神仙境界。
  天台唯一保存下来的城关东门鼓亭,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从设计图纸到精制完工,共需二千多个工口,耗资巨大,真是名副其实的“千工亭”了。
  鼓亭出迎,“十番”伴奏。“十番”是器乐合奏的名称,也是乐曲人的名称。明万历年间起源,至今仍流行于苏、浙、闽等地。天台人通常叫“打十番”。由26人组成,以鼓、锣、板、二胡、三弦、琵琶、笙、笛子、洞箫、碰钟等十种乐器,反复演奏《水底鱼》、《折桂令》、《翠妇登楼》、《枫桥夜泊》、《六十四板》、《将军令》、《思春》、《诉怨》、《当仁不让》、《懒画眉》等十支古典名曲,故名“十番”。
  无论抬鼓亭或者打十番,都必须勤学苦练。抬的人要有一副好脚功,才能走得匀,抬得稳,与音乐合拍。否则,就会烛倒灯灭。演奏员更不容易。乐曲要熟悉,节拍要一致,还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例如“空中碰钹”,就是把两爿钹子向空中甩去,让它们在空中有节奏地旋转,互相碰撞而产生铿锵的音响来进行伴奏。为了掌握这种艺术,艺人们用棉絮铺地,日夜排练。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7
南宗始祖张伯端  
来源:佛宗仙源   作者:  
我国南方很多道观里都供奉着“紫阳真人”的神像。他就是出生在天台东林的张伯端,中国道教南宗的始祖。

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涉猎儒释道三教经书,以至于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无不留心详究。只因科考不利,屈就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府吏,居缨络街。性喜吃鱼。一次家里送鱼来,同僚有意藏在梁上,他错怪婢女偷食,责打一顿,致使婢女含冤自缢身亡。后来,鱼虫从梁上掉下来,他深深自责,感叹满箧公案,类似这鱼案的不知有多少。于是挥毫题诗:“刀笔随身四十年,是是非非万万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由诗可知,张伯端已经看穿这个不公平的世道,寄心方外。只因他焚毁全部案卷,而被充军岭南。

后来,张伯端在桂林驻军统帅陆诜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天回寺,遇到异人刘海蟾,得金丹火候之秘,终遂夙愿,从此改名用成。这一年陆诜逝世,他返回天台修炼。以后再次出山,转徙于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因在凤州(今陕西凤县)触犯当地太守,又被充军,幸为好友石泰所救,即授予金丹之道。然后投奔司农少卿转运使马默门下。临别时,把《悟真篇》交托给他,说“平生所学都在里面了。请您刊行,将来一定有人因为它而道的。”

此后,张伯端一度去荆湖汉阴山,然后返回家乡,在桐柏宫修炼;四传至白玉蟾,形成了教团。后世尊他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宫因而成为南宗祖庭。元丰五年炎夏,在天台百步溪(今属临海)沐浴净身,趺坐而逝。终年99岁。火化后,得到许多青翠有光、大如果实的结晶物,道经称“舍利金姿”,是得道的一种瑞相。

张伯端继承钟(离汉)、吕(洞宾)、刘(海蟾)的学说,是北宋内丹学集大成者。他在《悟真篇》里把人身比作鼎炉,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气”作为药物,再以“神”作火候,经过“炼神返虚”(大药,“性功”)三个步骤,终于结成“金丹大药”。张伯端及其法裔通过“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修炼而达到健身长寿、开发智慧的目的。《四库全书》将《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

张伯端是三教合一的极力推动者。《悟真篇》承续钟、吕之说,吸取佛禅教理,“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妄幻”,以达到“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正因如此,清雍正帝敕封他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7
民间尊称“活佛”的禅僧济公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许尚枢  
   鞋儿破,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哪有不平哪有我
   这轻快幽默的歌儿,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演播而风靡城乡,走向世界。剧中的“活佛”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这位“活佛”,原名李修缘,是临海附马都尉李文和远孙。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县城北永宁村,就是现在的石墙头,那一带的田地,称为“李家洋”。关于他的生卒有几种说法(1148-1209或1129-1202),活了六七十岁。
   李修缘出身宦家,却没有染上纨KU恶习,而喜欢读书。赤城山就是他当年隐读之处。也许如同他的名字所预兆的,他与佛教缘分特深。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以后,十八岁去杭州灵隐寺就瞎堂长老落发,被赐予道济的法名。济公则是民众对他的尊称。
   在灵隐寺,济公嗜好酒肉,特别喜欢狗肉蘸大蒜。有时与小孩子呼洞猿,翻筋斗,尽情游戏。寺僧告他不守法规。瞎堂说:“佛门如此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吗?”从此人们称他颠僧。瞎堂圆寂后,他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老是替人念经,间或做火化工,后来做了书记。可还是老脾气,依然出入歌楼酒肆,乃至“尼姑寺里讲禅机”,“娼妓家中说因果”。同时也与官府打交道,与冯太尉过从颇密,有诗相赠:
    削发披缁已有年,惟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昆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活脱脱一幅自画像。
  济公确实是与诗酒结下难分难解之缘。他以酒催诗,以诗写酒,《饮酒》可说是两者巧妙结合的产儿:“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确实,别看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看上去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懂医术,给老病者治愈了疑难杂症,他爱说一些捉摸不定的话;嘉泰四年(1204)净慈寺毁于火,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募缘榜文,去严陵山(今桐庐一带)募化,使之收复旧观。于是人们从他的法名中拈出一个“济”字,加在“颠”的前面,称为“济颠”。这“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颠”只是现象,粗野的外观掩不住内秀。这位后来被提拔为“书记僧”的和尚会走围棋,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着哄传。再如“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前。”这首七绝造境清幽、语带诙谐,不仅反映他良好的人缘,画出他经常往来湖滨的潇洒身影,而且显示出他的不可多得的文学才华。他就是这样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他游览道家第三十四洞天大涤洞,欣赏“奇峰耸天柱,九岩锁谷幽。云根立仙馆,胜处非人谋”,还点起火炬,进入寒飕飕的古洞,品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钟乳石,留恋忘返。等到樵夫指路,他想再穿东洞,探龙潭时,“红日惊西极”,只好怏怏而回。这种独往独来寻幽访胜的行动颇有点冒险家的气概。
  我们说济公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不同凡响的高僧。还有它同时代的一位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作证。居简,字敬叟,是济公的高徒,曾在天台万年寺挂锡。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值得注意的是文题还注着“济颠”二个字。这就有力地说明法号道济的济公,的确是一位隐居西湖,被人们称为济颠的得道高僧。
  济颠出现在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与佛教禅宗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顿悟”说战胜了“渐修”说,禅宗信徒不必参禅打坐,念经礼佛,只要衷心信教,就能成佛。济颠就是禅宗的一位高僧。撰写有《镌峰语录》十卷、《志丹语灵》二卷和《法丹和尚剩语》一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列为禅宗第四十祖。但是他的思想远非神宗所能范围。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在众多的佛门子弟中独树一帜。这也许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受到天台的民风陶冶有关。
  济公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由于他在人们心目中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相传中国的五百罗汉最早出现在东晋时的天台石梁。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位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从此,高僧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了历代供奉祭祀的神佛。
  有关济公的传说,有两个中心:天台及附近新昌、嵊县一带流传的是他的出世、戏佞、扶危济贫的故事;杭州以及嘉兴、平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涉及相府、衙门、山川、里巷、寺庙。这是因杭嘉湖是他主要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其中以“运木古井”、“戏弄秦桧”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据考证,有关济公灵验事迹,南宋时代即开始流传。先是真人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口耳相传,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经过筛选、渲染、创造,济公的个性更趋鲜明、完整,以后进入小说、登上舞台,出现在屏幕上,终于成了俗文学中一个不朽的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形象。
  济公形象广受欢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旧社会,呻吟在封建枷锁中的平民百姓,反抗失败之余,往往企图借助侠客豪杰、神仙鬼怪的超人力量改变现状,求得精神上的慰籍。于是民间和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们,就抓住济公既“颠”且“济”这两个方面,把侠士剑客、绿林英豪,神仙道化、滑稽俳优等特点,汇集到一个疯和尚身上,并赋予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拯溺救死、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成为一个以破蕉扇为武器的中国式“佐罗”。
  现在,济公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济公形象仍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和读者。让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受到有益的启迪。正因为这样,在风靡一时的“济公热”中,济公的故乡,在他幼年读书的赤城山上新修了济公院,重塑了金身;济公的主要活动场所杭州净慈寺重修了济佛殿祭祀,济公的坐化处杭州虎路寺兴修了济公亭纪念。在海峡彼岸台湾还修建了一千三百多座“济公堂”,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虔诚地顶礼膜拜这位“活佛”。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8
隐逸白话诗人寒山子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张谷清  
  举世闻名的寒山子,其人其诗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研究特点。他以独特的形貌和诗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著名学者齐召南在《天台五仙歌》中写道:
   寒山子,居寒山,题诗多在溪石间。
   国清白日往复还,竹筒饭渖欣加餐。
   拍掌大笑对拾得,狂歌骑虎随丰干。
   丰干饶舌竟何益,作礼文殊太相逼。
   闾丘策马马骄嘶,嘶入寒山万寻壁。
  画出一个玩世不恭、道高莫测的高士形象。
  其实寒山子少年时代曾经“联袂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威风、清狂过一阵子。他文武兼备,二遇圣君却无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之后,弃家(故乡在咸阳一带)出走,沿江淮,过越中,最后来到天台山下,被这古奇幽清的山水所深深吸引,决定隐居终生:  
   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居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余舟。
  从此他就以寒山为号,原名反而不为世人所知。
  关于寒山子的原籍和生卒,道还在考证之中。有的认为他是贞观时人,有的则认为生活在七世纪末至八世纪末。从《寒山子诗集》看,他是一位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隐者,则是可以肯定的。早期曾想“致君尧舜上,为使风俗淳”,迭受挫折以后,经世济民理想破灭,转而遁迹山林,愤世疾俗。他的那些讥讽时态、警励流俗的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而他自己戴桦皮冠,拖大木屐,布襦零落,望空漫骂的形象,就是对那个贤愚倒置、炎凉不公、扼杀正直的社会的否定和讽剌。
  据考证,寒山子活了一百多岁,其中七十年是在天台度过的。因此,他熟悉天台山的山山水水,挚爱寒石山的一草一木。清幽奇峭的环境和恬淡自乐的心态,不时在他的诗里反映出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面,岁岁不知春。
  但他并不孤芳自赏,除了国清寺的丰干和拾得这两位知音外,他还结交另外几位志趣相投的高僧:
   闲时访高僧,烟山万万重。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二、四两句对比,写出受到高人指点后的收益和感受。
  根据唐五代时期的《仙传拾遗》的记载,寒山子“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松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录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这是道家的著述。后来,有人托名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把寒山子的诗集重新改编作序,说什么丰干、拾得和寒山子是弥陀、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的化身。于是寒山子的诗与佛家联系起来。他本人也被说成和尚。到了北宋,《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寒山子》七卷干脆编入释家类。而儒门学士对寒诗亦渐渐欣赏起来,仿诗竟出。又有理学大师朱熹,写信给国清住持,劝他重刻寒山诗版,有“寒山诗刻成,幸早见寄”等话。评论者说,“得非以其辞理淳正,有合于儒道耶?”一位生前寂寞、无人过问的白话诗人,身后儒释家三家争着要记到自己名下,不正说明寒山子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它的独到之处吗?而到了清朝,寒山子受到雍正皇帝的青睐,封之为“妙觉普度和圣”,还亲笔为其诗集作序,最后写道:“寒山子云:‘有子期,辨此音’,是为序。”俨然以寒诗知音自居。
  寒山子就是寒山子,应该抹去加在这位隐逸诗人身上的一切油彩圣光。寒诗是众生百态的实录,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写景清丽逼真,抒情自然洒脱,语言明白晓畅,生动形象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祖国古典诗歌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宝贵遗产。可惜的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不仅当时本地人不解寒诗的真意,“唤作闲言语”,就是国内的学人对他的研究也很不系统。倒是苏州的妙利普明塔院因为他去过一下便改名为寒山寺,那传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响了千载,响到东瀛乃至大洋彼岸。《寒山子诗集》也早已传到朝鲜、日本,并被译成为多种文字。
  寒山子的诗歌属于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又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的别具一格的诗歌在东海之滨赢得了愈来愈多的知音。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及寒山文学社发挥地理优势,对寒山其人其诗作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成果发表于《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刊》等刊物。
    
  
   寒山家世难编修,洞壑寻求旧迹留。
   名士名诗传海国,诗僧诗集播神州。
   神奇绝作飘瀛海,独特平生隐山丘。  
   我颂高士高格调,和吟三圣献同俦。
    (释默庄《题寒山大士》)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8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陈邦设 许尚枢  
  智岂页 (538-597),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出生于郑州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从小亲近释教,七岁就能背诵佛经。父亲为梁朝显宦,554年,西魏兵逼江陵,梁元帝兵败被杀,他目睹“家国殄丧,亲属流徒”,叹惜荣会难久,凋离易及,就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次年,依湘沙(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受十戒,并遵师命去慧旷律师处学律,其后又到衡州大贤山隐居,潜心诵读佛经。廿岁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僧人。
  天嘉元年(560),智岂页 前往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拜慧思为师。慧思(515-577)以北齐慧文禅师口授的“一心三观”之理相传授。智岂页 在他门下多年,日夜诵读《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研习安乐行,并代师讲经。由于智岂页 深析经理,辩才无碍,“闻者折服”,受到老师“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的美誉,从而奠定了天台禅智兼重、定慧双开的理论基础。
  光大元年(567),智岂页 遵照慧思去南岳前的嘱咐,与法喜等27人前往陈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讲禅。过了二年,受请居瓦官寺。在前后八年中,他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折服“世称义虎,辩号悬流”的慧荣的问难,既开讲经论,如《法华经》、《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写出了《六妙法门》,更创弘禅法,弥补南方佛教偏重义理探讨之不足,因而四方学者摩肩接踵而至,甚至有不远万里跋涉只求“一句益者”。朝延大臣以“德优名重”的仆射徐陵对他更是资敬尽节,极尊崇之礼。陈朝王室先后给他的敕书共十三件(细数则为三十六件)可谓结下不解之缘。
  太建七年(575),鉴于京城喧闹嘈杂,不利坐禅行道,智岂页 不顾僧俗多方挽留和陈宣帝降敕留连,率领三十人入天台山。开始时常宿于石桥,后来在银地岭遇定光禅师,建草庵于佛陇。陈宣帝赐予修禅寺名。翌年,荒歉,僧众随缘,智岂页 与慧倬种苣拾橡充饥,安贫乐道。太建九年二月,陈宣帝下诏:“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皇室的见重和经济的大力支持,成为佛教宗派得以创立的重要前提。
  至德三年(585)三月,由于永阳王陈伯智的苦谏和陈后主的再三邀请,智岂页 再次赴京,在太极殿东堂开讲《大智度论》和《仁王般若经》,很多名僧受命参加讲座,后亲临法筵听经,百官尽敬。又为后皇太子受菩萨戒,宫内储后均受戒范。智岂页先后居灵耀寺、光宝寺,讲《法华经》。后主还效法梁武帝,入寺舍身为奴,表达对佛教的崇信。隋开皇九年(589),陈亡,智岂页上庐山留居。
  翌年,隋文帝下诏问候智岂页 ,表示愿意护持佛教,希望他“宜相劝勉,以同朕心。”接着,晋王、扬州总管杨广又多次迎请。开皇十一年(591),智岂页至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并命名为“总持”,而杨广奉智岂页为“智者”称号。开皇十三年,为报答故乡抚育之恩,赴荆州造玉泉寺、十住寺。此后两年在玉泉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智岂页受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回到阔别多年的天台山。在讲经说法和著述经疏的同时,主持建造寺院。在以后两年(596-597)中完成经文三十一卷,病榻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智岂页将什物施舍给贫困无靠者,构画了国清寺的样图后,勉强于十一月十一日出山,走到石城(今浙江新昌大佛寺)病危,乃于弥勒佛像前端坐寂灭,时为十一月廿四日未时。后归葬佛陇(今智者塔院),世寿六十岁。
  佛教传自印度,而能融合印度之学说,自立宗门,并有创造,蔚为中国化佛教的宗派,则自天台宗始。智岂页适应中国政治大一统的历史需要和佛教的发展趋势,在统一南北佛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思想建立起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对佛教的各类经典和不同学说作出了折衷,对南北各地形成的重义理和重禅修的不同学风进行了调和,并对中印两种不同的思想学说加以融通,建立起以《妙法莲华经》为根本经典和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最高修行原则,以“会三归一”、“五时八教”为判教理论的完整宗派体系。该宗因智岂页久居天台山,被称为“天台大师”,以人----地名宗而称为“天台宗”,又以所信奉的主要经典而称“法华宗”。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它具有开创性、灵活性和兼容性三个特总。智岂页虽奉龙树、慧文、慧思为祖师,实为真正的天台宗创始人。由于他第一个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是开创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智岂页学行精深,著述丰富,有“东方黑格尔”之誉。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各廿卷,统称“天台三大部”。尤其是后者,代表其成熟思想。《普门品别行疏》《普门品别行玄义》《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各若干卷,称为“天台五小部”。连同其他著作,共180卷,除小部分亲自撰写外,多系门徒灌顶据笔录整理而成。
  智岂页又是菩萨戒律的提倡者。授菩萨戒成为天台宗的一项重要活动,施及帝王大臣,这也是他被“陈、隋两帝,师为国宝”的原因之一。同时他又注意与民间神灵崇拜结合,制“观音忏法”,《法华经》特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顺应了历经战乱、祈求平安幸福的民众心理,赢得众多的信徒。
  智岂页生平建寺三十六所(在天台创十二刹),度僧一万四千人,造像八十万躯。寂灭后,晋王据其遗愿而建立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传法弟子有灌顶、法喜、法彦、波若(朝鲜人)、智越、智日希、智 等32人,以灌顶最为杰出。其后宗风远播,传至日本、朝鲜。其中日本天台宗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远孙二百五十三代。追本溯源,肇始于智岂页。正如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长老所说:“没有天台宗开山祖智者大师,就没有日本的天台宗,也就没有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兴起。”(按:日本拥有国内会员1680万人、国外会员30余万人的“创价学会”,信奉“日莲宗”,其宗祖日莲曾在日本佛教天台宗本总山学习天台宗教义十余年,以《法华经》为救世圣典)“日本天台宗尊奉智者大师为高祖,世世代代不忘祖师大恩。”智岂页及其开创的天台宗,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8
天文学家释一行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赵子廉  
  国清寺山门外丰干桥畔,有一座题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僧而建的。
  一行(67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张遂,是唐初或臣张公谨的曾孙,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长安城外玄都观里住着一位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之学的道士尹崇,张遂经常登门请教,学习天文知识。到武则天掌权时,他以学识渊博闻名全国,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为抬高自己身价,多次拉拢他,遭到拒绝。为了专心求学,摆脱纠缠,他更名敬贤,跑到嵩山当了和尚,拜普寂为师,法号一行。后来睿宗即位,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同意。开元五年(717)玄宗礼部郎中持重礼和敕令,硬是把他拉到京城来当皇帝的顾问。
  开元九年,鉴于《麟德历》推步渐疏,日蚀不准,需要修订。玄宗令一行研究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比较各家历法的长处和短处。根据《周易·系辞》的有关理论,提出新的见解。经过七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五十二卷《大衍历》。
  在主持修编新历的过程中,一行碰到了天文数学上的难题。当他听到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达真高僧精通数学,就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来天台求贤访师。到国清寺的那一天,正值大雨过后,来自北山的东涧,雨过流涨,褐黄色的山洪如深山猛虎,咆哮而来。而源于灵芝峰的西涧,则如文静倩女姗姗相迎。当两涧相会于桥下时,由于下游一时难以宣泄,致使东涧向西涧涌去,于是一黄一碧,激荡回环,形成“双涧回澜”的奇观。一行见状,赞叹不已。这时寺内达真正在当众布算,对徒弟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远道前来求算。”接着又说:“门前水西流,弟子该到了。”接着,一行应声撩衣而入,叩头拜师。达真连忙起立,合掌回礼,慨然应允接纳。“一行到此水西流”从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一行主持修编的《大衍历》,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不但有年月日的安排,而且有各个节气的昼夜时刻长度,还有日食月食的预报,又指出了正确的太阳运行快慢规律。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则为数学史上的创举,为后人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方法打了基础。《太衍历》于开元廿一年(733)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多的。他用铜铁铸造黄道游仪,以此观赏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他又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水运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他还主持全国天文大测量,在实际上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一行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在《大衍历》外,还有《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又补《魏书·天文志》一卷。在佛学方面,当印度名僧奉善无畏三藏东来时,他曾跟着学习密法,参预翻译《大日经》。在国清学算的同时,与僧众研究用天台宗教理解释密教,建成了密宗教理的完整体系,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804年日僧空海入宋,密宗教理东传日本。后来,日僧为一行建寺纪念。
  《大衍历》初稿完成不久,一行园寂于新丰。玄宗哀痛不已,赐谥“大慧禅师”,葬于铜人之原。而于国清寺立衣冠冢,题曰“唐一行禅师塔”。《高僧传》将他列为唐代第八位高僧。
  建国以后,邮电部发行过一套纪念邮票,将一行与张衡、李时珍、黄道婆列为我国古代四大科学家。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9
一路唐诗到石梁  
来源:   作者:许尚枢  
  “唐诗之路”,经过众多学者的发掘、考察和论证,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可,但重点多放在新昌县那一段,有“剡溪——唐诗之路”的说法。其实这条诗路的目的地和最精华的部分都是在天台山。对此作点简略的述说。
  群星既荟萃,兴会更无前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天台山地处海隅,“所立冥奥,其路幽迥”,因此尽管它是“山岳之神秀者”,还是“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是佚名《图像》和东晋孙绰的《天台山赋》,第一次把台岳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昭示于世;是南朝宋元嘉六年(429)秋,诗人谢灵运率领数百人从始宁县(县治在今三界)南山出发,伐山开道,构通了越台旅游线。其后,人们在陆路之外,又发现了一条不必迂回百里而可以顺抵天台山的“捷径”。
  唐代诗人们来到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从淮地的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溯流而上,登上天台的石梁。有的还从临海出海,作为浙江之行的终点。其中剡溪上游,路经黄坛、五马、上海、慈圣,在与大兴坑相接的石梁,登上华顶峰。从新昌到天台慈圣,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可以通竹筏、木排。古时植被繁茂,那里的航道一定更为通畅。从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中,不难看出走的正是一条“越中——剡溪——石桥”的水道。
  据竺岳兵先生统计,有唐一代400多位诗人游历栖居于此,接近收载于《全唐诗》2200余位诗人总数的1/5。当时浙东面积仅全国的1/750,却有这么多诗人遨游吟唱,确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入台越、游冶忘归达四年之久的杜甫,和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台岳的李白这样的超级巨星,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这样的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名家。他们或溯流而上,或顺水而归,或壮游,或宦游,载酒扬帆,击节高歌,也有终隐于此的,还有60多位本籍骚人,无不尽情赞咏浙东风光,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唐诗中的浙东,范围指浦阳江流域以东,括苍山脉以北,东海以西这一区域,会稽、四明、大盘、天台四山横亘其间,总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仅为全国的0.13%。
  以全国之大,却有那么多的诗人特别垂青于浙东弹丸之地,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这里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区域文化优势。
  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种下了唐诗之路的基因;生动有趣的舜禹传说,各种仙话故事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六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浙江成为人文渊薮;谢灵运寻胜问幽,首创山水诗,为后世所仰慕。尤其是天台山,以其文化积淀之深厚而被视为“佛宗仙源,文物之邦”。
  剡溪发源于天台华顶山,夙有“溪连嵊水兴何尽,路转仙源人自迷”之说;三茅溪作为发源于大盘山的始丰溪支流,则因为汉三茅真君留连于此而得名,脍灸人口的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此,自剡入台自古就有一条“仙源之路”,沿途有一系列道教洞天福地:沃州、天姥、赤城、桐柏金庭、司马悔山、灵墟等。汉末葛玄登台山而开拓“仙山”,成为道教符箓派之祖,侄孙葛洪继之,魏夫人创上清派,至唐睿宗为司马随祯建桐柏宫,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祈仙修道者摩肩接踵而来。
  佛教,早在东汉就传入天台山。东晋时昙猷开拓天台“佛国”,石梁方广成为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者入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被尊为“东土小释迦”。至唐中叶,遗则盛传牛头禅,创佛窟学;普岸弘扬临济宗,建万年寺。天台寺观棋布、仙释睦居;“千僧万道”,成为浙东宗教中心,中外信士礼拜驻锡者络绎不绝。姜光斗《论唐代浙东的僧诗》中所举17位名僧居住过国清寺和信仰天台宗教义的约占一半,禅宗诗僧天然、法常等,都曾居天台,寒山子居天台寒石山七十年,与国清寺丰干、拾得诗偈往来,更传为吟坛佳话。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19
天台也是儒官文士的栖居之地。东吴太常高察隐居天台山麓,南齐顾欢在此开馆授徒,留下了察岭和读书堂遗址、欢岙等系列地名。白居易《沃州山禅院记》列举戴逵、孙绰、王羲之等18位高士名人,他们中间很多人到过天台。王羲之还从天台白云先生学书,留下了黄经洞、墨池遗址和《书诀》;他和支遁、许询遨游九峰传为美谈,也成为台岳三教合一的缩影。
  唐王朝博大宽容,形成了思想信仰比较自由的空气。天台山儒道释文化积淀都十分深厚,又有多姿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对于儒官、高道、名僧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它会与越山剡溪一样成为“唐诗之路”的载体,成为诗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句正说出了诗人们的心声。
  幅幅锦屏画,台岳最奇丽
  如果把浙江唐诗之路比作一张张锦绣屏风,天台山是最奇丽的一块;如果把它比作一曲完整的交响乐,台岳则是其中最华彩的乐章。
  据笔者粗略统计,唐人写天台山诗有数百首之多,拙作《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团结出版社,1994年)收录了87首,包括天台山、石桥、佛陇、国清、桃源、桐柏、琼台、华顶、赤城和寒石山等,即今天台山13个景区中的8个景区,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精华部分。邹志芳先生的《浙江唐诗之路》,全书41个景点207首诗,其中涉及天台山的有13个景点55首诗。涉及剡地(含今嵊州、新昌)的为8个景点41首诗。吕济琛、潘表球先生的《剡中山水诗选》(浙江摄影出版社)则收入剡中、石城、天姥的唐诗25首。二书中的桃源选诗与拙作基本相同。
  李白、孟浩然是二位到天台、剡县的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大家。我们不妨以李白歌中出现的台剡地名统计,作点比较。剡县方面,包括天姥4例、诗句也有1例在内,有关地名共17例,诗名3例,共20例。天台方面,包括华顶、石桥、赤城、国清的地名30例,诗名也有2例,共32例。再以孟浩然开元十八年(730)秋的浙东之旅为例,有关天台地名14例,诗名5例,还不包括族谱中一首写孟湖的七律;而剡县仅2例,均在诗题中。
  上述两种统计,当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它至少表明:唐代诗人尤其是大家,对台岳主要景点游访殆遍,剡地则有几处阙如。值得注意的是东晋孙绰的赋赞和诗仙李白吟诵的重点景物,如石桥、仙都、赤城、华顶、国清、天姥,也正是众多的唐诗题咏。这体现了英雄所见略同和文化的传承性。
  孙赋以“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描绘举世罕见的天生桥。唐人同样神往之至,以“远登临海桥,横此莓苔石”(韦应物)、“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自豪,描绘“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李白)、“瀑布千丈流,如铺链一条”(寒山)的壮观,贵为皇帝的李隆基也要神游撰铭,令王公大臣张说等奉和凑个热闹甚至连桥畔琪树和古松也为诗画家所瞩目:“海上仙山属使君,石桥琪树古来闻。他时画出白团扇,乞取天台一片云”(皎然《送邢台州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第三株”(景云《画松》)。
  李白的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旨和是否有实境依据,历来众说纷纭。有的把新昌的莲花峰当作天姥山,竖起“梦游处”之碑,被王季思、方苞所讥嘲。新版《新昌县志》提出天姥位于新昌与天台两县交界的岗陇高地上,不主一峰之说。1988年,我与新闻、旅游界同仁根据唐代徐灵府《天台山记》所载“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与天台(华顶)相对,曰天姥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明一统志》取此说法),经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石解千古之迹,天姥倚万马之渡——天姥山得名漫议》的文章,认为天姥山即因天台毛里湾村外那尊雍容华贵的天然女神石像而得名,天姥岩所在的峡谷的神奇景观正是李白“梦游”想像的现实基础。此说一出,中央和省市媒体竞相报导,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算是“唐诗之路”的一个热点。
  对台岳的“峻极之状,嘉祥之美”,孙赋早有“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极赞。唐代诗人同样有“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杜甫)、“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寒山)的品评。上世纪80年代,天台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初,浙江省旅游局组织专家和旅行社老总考察浙东唐诗之路,大家普遍认为:天台山国清寺与石梁飞瀑是此次浙东之行景观的最精华部分,“若推销浙东唐诗之路旅行线,这里是最高潮,客人肯定会满意的”。
作者: 冷者狙击手    时间: 2007-8-9 14:20
发完了...不够的大家补充..嘿嘿..第一次发贴子..还有点不习惯.
作者: 飘渺孤鸿    时间: 2007-8-9 14:28

作者: 柯梦涵    时间: 2007-8-9 14:38
原帖由 冷者狙击手 于 2007-8-9 14:20 发表
发完了...不够的大家补充..嘿嘿..第一次发贴子..还有点不习惯.


不习惯?已经如此惊人~
由此推断习惯之后……
作者: ttphc    时间: 2007-8-13 19: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tphc    时间: 2007-8-13 19: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突然的自我    时间: 2007-8-14 09:21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