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读《永远的天台》
[打印本页]
作者:
寂然
时间:
2007-6-10 21:23
标题:
读《永远的天台》
读《永远的天台》
陈邦杰的散文集《永远的天台》呈现在眼前,这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比起他两年前的那本《故乡的纪事》,文采更为洋溢,情感更为浓烈。
《永远的天台》一书分为“想起大海”、“血色杜鹃”、“万年钟声”、“离去的美”、“感悟新城”五个部分,共收集他近年创作的
50
多篇散文。
读罢《永远的天台》能强烈地感受到贯乎其中的是作者对故乡,对亲人,对天台山水那份炽热的爱。散文里的情感,如是在田田荷叶上轻轻滚动滑行的水珠,又好似一片废墟上伸展出的青藤,显示出鲜活的灵性和动人的魅力。无论是《永远的天台》中那从大文化的视角对天台山源远流长文化的赞美和反思,还是在《血色杜鹃》《大哥》中对自己亲人怀念和在苦难中的挺拔的品格的讴歌;无论是《万年钟声》《龙穿峡》里对天台山古刹山水倾爱钟情,还是在《离去的美》中对一座老县府大院作别时的惆怅和阵痛,无论是《走过椰子海的海南》《北方的天空》中对蔚蓝大海对北方明净天空的向往,还是《感悟新城中央花园》的对新天台的歌颂和畅想,都能浓郁地感受到那份爱意。
在这部散文集中一部分是随笔,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表现当今生活的,还有一部分是游记。他的随笔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天台山的千余年历史文化的进程,他的思绪穿行于沧桑的历史时空,以一种大写意的笔调,酣畅淋漓喧泻自己的思想,精论妙语纷至沓来。在他的游记中时不时地透露出对天台山旅游开发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表现在他的对天台山名胜的游记中,也同样也体现在作者外地的游记里,乍看是写的乌镇、秦淮河、武夷山、寒山寺,……。往往笔峰一转,引发对天台山旅游的感慨与思索;他的回忆录是整个散文集里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部分,许多篇章是催人泪下,作者以一种冷峻的笔触,独特而典型的细节去描写自己亲人、长者和朋友,叙述在那苦难的岁月里发生的令人心酸的往事,作者不是一味地沉湎于苦难之中,而是在表现出那些普通人身上的一种非凡的坚韧不屈的生命追求,给人无穷的回味;作者还有四篇散文是写天台始丰新城建设的,作者是纵情放歌,文笔纵驰,浓墨重彩地描绘始丰新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将“新城”作为新天台的一个象征,在他的心中“新城”已是古老天台走向希望的一缕灿烂朝阳。
永远的天台》仍然保持作者的质朴而真挚的艺术表现风格。无论是回忆故人还记叙当今事理,都以一种平易直白的方式,如是一位朋友坐在在灯下藤椅上的娓娓交谈,不故作玄虚,不矫揉造作,不追求词藻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在不经意中使读者欲罢不能。在散文的取材上也是不拘不束,写景、叙事、议理,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可就在貌似“散漫”结构中,却凝聚了作者慎密深邃的思想。
陈邦杰是一位领导,在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实属可贵,他的散文中,时常显现出非同寻常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他的一组论述文化随笔,将历史与现实揉合在一起,具有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他论述文化的发展和承转,许多精彩语句是掷地有声,充满**。而他的一组描述新城的散文,则是以一种政治的眼光注视这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将自己对天台未来发展的思索溶入在他描述中,使他这组散文显得大气厚重而意境深远。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7-6-10 21:25 编辑
]
作者:
寂然
时间:
2007-6-10 21:28
这是2005年写的《永远的天台》读后感。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7-6-11 01:09
与阿桑的互见瑜亮,哈哈
作者:
桑吉嘉
时间:
2007-6-11 10: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夸父
时间:
2007-6-11 11:51
永远的阿桑,永远的……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07-6-11 13:10
好象在报纸上拜读过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