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陈迹残影】一封家书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13-5-14 09:36
标题: 【陈迹残影】一封家书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3-5-14 09:38 编辑

[attach]186107[/attach]

    这是七十多年前的一封家书,是一位叫朱华的丈夫写给妻子梦英的信,时值抗战时期。从前线来的家书对于妻子有着特别的期待。妻子将信贴在家中的木板墙上,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发黄而褪色的书信,平常的语言中,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情感。
    梦英妹:
    久不见通信,殊念。因近部队调动不宁,我这次又派到温州押运军粮,往返时近一月,现第一团已调青田。在我近况尚可,身体亦佳,勿念。年关即届,家中经济定很紧用,兹特凑壹仟元,汇交谷为兄,转提与你,请查收后即复为盼,徐候续告,即颂近好。
                                            弟朱华顿首 一月十日
      这是木板墙上,还可完整阅读的一封家书,信共一页十行,信的落款没有年份,只有月日,估计是在1942年。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新婚不久的朱华告别了妻子,离开了他的家乡天台县山头郑村,回到了部队。那一年他二十六岁,这年春天,他请假回家,是奉父母之命,娶了同村一位郑姓的姑娘。山头郑村位于天台南屏乡,村中以郑姓为主,村庄早初为朱姓居住,所以此村最初称山头朱。新娘郑梦英为村里人,她从小就读于村里的通德小学,知书达理,父亲为村里的医生。
     在村口的樟树下,朱华与妻子依依惜别。之后的日子里,村里人看到村口的樟树下,时常有郑梦英的身影,她是在等待着丈夫的来信。每当邮电员的身影出现在远处时,她似乎等到了希望,对于丈夫的思念就化为了村口的等待,丈夫的来信更加增添她的牵挂。每当收到丈夫的信,她总是匆匆地赶回家,迫不及待地拆开来信,一声“梦英妹”就让她沉浸于无比的幸福之中。
     丈夫的来信她总是反复地阅读,从平常的一句话中,她总能感受到丈夫深深的关爱,为了方便阅读,她将来信贴在了床头旁的木板墙上。渐渐地,床头的那堵墙已贴满了丈夫的来信,这些信她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许多她都会背了,但她还是一遍遍地读,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与丈夫的对话。
     朱华(1915——1984),名运钱,字茂报,别名华。在家乡,村里人都叫他朱运钱,在部队他用朱华的名字。他从小就读于通德小学,毕业之后,曾在通德小学任教。1937年时值抗战时期,国民党部队需大量初级干部。在这种环境之下,朱华报考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十四期学员。就在学校,他开始用朱华的名字。次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那年他二十三岁。毕业后,他投身于抗日战场,主要在炮兵团任职,曾任浙江保安团一团八炮中队中队长。后负责从温州至丽水碧湖运输军粮工作,曾任苏东师管区南通团第二大队大队长。
     新婚后的朱华就赴丽水碧湖,之后几年中,他无数次往返温州与碧湖,负责运输军粮,有时部队停留青田一段日子。他也时刻挂念着新妻,于是,空闲之时,他总忘不了给妻子写上一封家书。几句问候,告诉妻子近期的工作状况,并时常将省下的钱,寄回或托人带回家。这段日子写信成了他空闲时一件重要的事了,书信也成为他与妻子联系的方式。他写给妻子的信,被妻子贴在了家里的板墙上,现在我们还有幸能读到其中的一些。妻子也一定写给他许多回信,不知这些信是否还保存至今?
     在朱华告别妻子二年之后,这段鸿雁传书的日子终于结束。1943年,郑梦英留开山头郑,独自一人,她来到了青田,寻找在部队的丈夫。夫妻两人终于团聚在青田,之后她就一直随丈夫在部队,他们育有一女一子。抗战胜利后,朱华居上海,曾任民国上海警备旅中校大队长。1949年之后,朱华一家并没有离开大陆,一直定居上海。历次运动中,虽说也有磨难,但最终还是度过难关,直到1984年他病逝于上海,那年他六十九岁。妻子郑梦英现已九十多岁,在上海安享晚年。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书信的主人,或已逝去,或已至暮年,当年的那段情感也已陌生。就连当年他们居住的老屋也已部分倒坍,但令人惊奇的是那堵贴有当年书信的木板墙,却坚强地在山头郑村中竖立着。木板墙上的那些书信,因纸的发脆而斑驳陆离,许多信已无法完整阅读了。现在木板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九封家书,有的为一页,有的为多页,信纸的规格也不相同。故居中的这堵木板墙,墙上的那几封家书,让我们记起了这位抗战将士细腻的感情,时光已远去了,但旧时的那段情感却留在了家乡那堵熟悉的木板墙上。

[attach]186108[/attach]

(贴有家书的木板墙)

[attach]186109[/attach]
(朱华山头郑故居)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3-5-14 10:03
好文章,收藏了,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3-5-14 10:05
此板壁及时取下,交博物馆收藏,否则又失去文物也

作者: 五哥    时间: 2013-5-14 10:12

作者: 哈哈笑    时间: 2013-5-14 10:14
好东西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3-5-14 10:29
请闲云兄立即联系博物馆,派人立即去山头郑村,将此木板壁取下收藏馆中,为革命文物也,否则万一被人运到北京潘家园去,再要就要不回来了。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4 14:22
想马上去一趟       不知道能否联系上其家属     虽为革命文物   但是博物馆肯定是不会收藏的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13-5-14 14:24
没看懂
叫老婆妹
自己又称弟
是谦虚的称呼么?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4 14:27
参加过浙赣会战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13-5-14 15:06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3-5-14 15:13 编辑

to 周则江 :
        朱华故居在山头郑村原乡公所(即仁山老屋)后面,
     朱华的侄朱昌鱼现生活在村中,
     70多岁了,还很硬朗,
     42至48年他曾作为朱华的警卫员,
      对于朱华的情况非常了解,
     我也是找他了解的。
     老兄到村中找他就可。

to 明刚:
    纸已非常脆了,怕动不了。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3-5-14 16:34
整块板拿下,问题不大。纸是揭不下来的了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13-5-14 16:58
抗战家书这一块,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作者: 小山村人    时间: 2013-5-14 19:18
好东西,楼主是怎么发现的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4 20:16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3-5-14 15:06
to 周则江 :
        朱华故居在山头郑村原乡公所(即仁山老屋)后面,
     朱华的侄朱昌鱼现生活在村中 ...

晚上上来刚看见   多谢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4 20:28
朱华侄子42年--48年曾是他的警卫员?   那年纪应该是80多岁了    可能又是一位抗战老兵
作者: 林华强    时间: 2013-5-14 22:33
本帖最后由 林华强 于 2013-5-14 22:34 编辑

金老师好!谢谢您提供了如此翔实的抗战史料。根据黄埔同学录里记载,朱华(正光)是黄埔军校14期第一总队第七队后转入炮兵学校毕业生。黄埔军校14期共2个总队,第一总队是1937年12月26日开学,1938年11月毕业,第2总队是1937年10月开学,1939年9月毕业。当时第一总队有3个天台籍学生,朱华是其中之一,第二总队有5个天台籍学生。1937年朱华23岁,1938年毕业时他应该24岁了。在黄埔同学录里朱的家庭地址是浙江天台南区山头朱。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13-5-15 15:13
林华强 发表于 2013-5-14 22:33
金老师好!谢谢您提供了如此翔实的抗战史料。根据黄埔同学录里记载,朱华(正光)是黄埔军校14期第一总队第 ...


南山山头朱就是山头郑村,朱姓人还是喜用原来的村名。
作者: 褚留香    时间: 2013-5-15 16:04
上海警备旅中校大队长,很牛了
作者: 十二少    时间: 2013-5-15 17:53
拜读!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9 15:02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3-5-14 15:06
to 周则江 :
        朱华故居在山头郑村原乡公所(即仁山老屋)后面,
     朱华的侄朱昌鱼现生活在村中 ...

经查证 朱昌鱼已经87高龄了     还未过去核实情况  可能又是一位抗战老兵
作者: 小山村人    时间: 2013-5-19 20:01
好像朱昌鱼生病了,身体不太好了,要抓紧去了解,别再错过了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9 23:30
小山村人 发表于 2013-5-19 20:01
好像朱昌鱼生病了,身体不太好了,要抓紧去了解,别再错过了

昨天下午和林华强走访到白鹤一位军统老兵(街友自然英语提供线索) 【戴笠勤务兵】  确认为抗战老兵!  
昨天下午返回后    与忘忧草 ,华强三人冒雨一起赶到南山大淡吕村   接老兵吕禄卿入住明阳养老院(在此感谢下报社海峰全家的热情)  办理好入住手续并支付了2个月的养老院费用

晚上饭后  与林华强一同到南山山头朱村   找到了朱昌鱼老人   采访了将近3个小时刚刚返回到家    确定抗战老兵!


感谢闲云老师      感谢所有关心抗战老兵的朋友们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9 23:37
闲云散人 发表于 2013-5-14 15:06
to 周则江 :
        朱华故居在山头郑村原乡公所(即仁山老屋)后面,
     朱华的侄朱昌鱼现生活在村中 ...

朱昌鱼老人   1927年出生  1942年下半年16岁时   跟随堂叔朱运钱到丽水碧湖参军    浙保第一团82迫击炮连第二队     详细资料待华强整理       再次感谢闲云老师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19 23:55
胡明刚 发表于 2013-5-14 10:29
请闲云兄立即联系博物馆,派人立即去山头郑村,将此木板壁取下收藏馆中,为革命文物也,否则万一被人运到北 ...


墙壁上的书信破损比较严重    遗憾    也是近几年因房子部分倒塌后风雨侵蚀的

作者: xuweicai328    时间: 2013-5-20 12:28
既然开头称梦英【妹】,为何署名【弟】朱华?
作者: 像鱼一样    时间: 2013-5-20 17:39
法财了
作者: 胡明刚    时间: 2013-5-20 18:50
收藏比不收藏好,否则则全烂掉,现在文物修复的水平是很高滴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23 22:06
胡明刚 发表于 2013-5-20 18:50
收藏比不收藏好,否则则全烂掉,现在文物修复的水平是很高滴

也很纠结   怎么和家属沟通这个事情   老房子确实熬不了多久就要倒塌了   朱华的妻子还健在(久居上海)
作者: 周则江    时间: 2013-5-27 20:29
南京本校第十四期第一总队步七队学员姓名籍贯表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njbxx140000-7.html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