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标题: [原创]故地寻梦之五:桥亭坑 [打印本页]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2-11 16:19
标题: [原创]故地寻梦之五:桥亭坑
<P align=center>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 </FONT></FONT></FONT>桥亭坑原先是一条坑名,而现在却是一条巷名了,叫桥亭坑巷,桥亭坑巷只有百来米长,连接着小城的中山东路与人民东路,狭窄的小巷两旁,店铺林立,市日还是米行。有时,站在巷口,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我总想知道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脚下曾经是一条溪水淙淙的小坑,曾有成群的鱼虾闲游其中。走在小巷上,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慢下脚步,细心地听着,希望还能听到水泥板下的流水声。</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旧时的桥亭坑为乌石溪下流,一条山溪从城外的飞鹤山顺山而下,弯曲着从大北门流入城中,经三角头,沿城隍巷的西侧流过,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城隍庙已成为了城关一小的校舍,那条叫了几百年的城隍巷,也已改为了民主路,只是在老人口中还叫城隍殿前,放学时,乌石溪旁总有许多玩水的孩子,当满大水时,溪水也会没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一小的老师也总会在溪边守着,以免学生落入水中。只不过那时我们都不知这条溪叫乌石溪,我们都称它为坑沟。</P>
<P>
<P> 当乌石溪流至城隍口时,溪水从涵洞穿街而过,此段溪流就是桥亭坑了。桥亭坑之前的乌石溪只有一米来深,而桥亭坑河床离地面已有好几米的深了,看起来更像一条坑了。坑的东侧是居民的住宅,房屋顺着溪坝的岩石砌上去,二层的瓦房就这样临水而建。春雨轻轻地落在青瓦上,然后顺着瓦弄,或流入溪中,或点滴于阶前,居民们就如此枕水而眠,西侧是一条一米来宽的小路,路面由青色的溪石铺就,溪岸由素色石板作为护栏,越过护栏,有十多级的条石石阶从溪坝的岩石间伸出,通往坑底。</P>
<P>
<P>
<P>
<P> 桥亭坑的尽头就是当年的城墙了,城墙上建有一亭,名“天一亭”,取《易经》“天一生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地六成之”之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寓意以水制火,为的是保护小城,免得火灾。但是,在我们口中都叫“天亭”,大概是读得快了,就将中间的“一”字省略了,据说原先亭上有“天一亭”的匾额,只是当时在亭上与其他孩子玩的时候,这一面对着桥亭坑的匾额早已不在了,当然也不知天一亭名称的含义。那时,天一亭已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住房,零乱地堆满杂物的天一亭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那种风韵了,旧时飞檐上的风铃声在淡淡的月光下,合着桥亭坑的溪水声流入了居民的梦中,这梦或许是很久以前的事了。</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溪水从城墙下的涵洞穿过,出了城墙,有一路廊依墙而建,乌石溪的出口处就在路廊内,有石阶可达墙角的那潭水,时常有人在那儿洗衣,生产队的菜农收工之后,也在那儿洗洗锄头和箩筐。出了城墙的乌石溪一折,向东流去,最后汇入始丰溪,至于出城墙之后的乌石溪叫什么也就不知道了,只知道在大南门外,有两个很深的水潭,我们都分别叫它们为“上潭”与“下潭”,下潭位于上潭的下流,也比上潭要大得多,潭中种植着大量的叫薸的水草,水草间有许多的鲫鱼,我也时常在下潭钓鱼,钓鱼时薸常常会钩住渔钩,所以,当时最讨厌的就是这些薸了。现在上潭与下潭早已被填平了,也就无鱼可钓了,其上已盖起了许多楼房。</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乌石溪只所以叫乌石溪,是因为溪中曾有许多乌黑的溪石,但在我辈时,溪中已无乌石的踪影了,据老年人说,以前还有一条小溪叫白石溪,沿当时的文明巷,也就是现在的劳动路与乌石溪并排穿过古城,而溪中多是白色的溪石。有两条溪流从城中穿过,足以让小城充满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了,而一黑一白的溪石更增添了小城一份诗意。</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桥亭坑对于大人而言是洗菜洗衣的地方,坑中斜放着几块大的溪石,让人洗衣时用,妇女们边洗衣,边闲聊着家中与邻里间的琐事,而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桥亭坑则是玩耍的地方,翻过石板护栏,沿着石阶爬上爬下,有时也会有几块碎石落入坑中,激起水花,打湿了自己或是洗衣的大人,此时往往会逃离桥亭坑,免得挨骂。</P>
<P>
<P>
<P>
<P> 最让我们激动的是桥亭坑满大水,因为坑深,所以溪水不会溢上路面,此时,住在坑边的人家就布岙捕鱼,布岙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在桥亭坑还很管用,在水还不是很大时,就用大的溪石垒成一个八字形的水坝,只留一个水口,水流就变得很急了,再在水口下布一竹帘,竹帘的后部用一粗竹扛横着,于是,整个竹帘就悬空起来了,当鱼从急流中冲下来时,就会落入竹帘中,竹帘上放一些水草,如此一来,落入竹帘中的鱼儿是无法逃走了的。当然,砌石布岙是大人的事,但坑边的护栏上总是围着一群孩子,看着一群鲫鱼在水口边游着,就是不肯往前游一点,于是,我们就在坑边干着急,但此时,更不能发出声音,要不然鲫鱼马上就会往上流,于是,我们只是打着手势,挤着双眼,做个鬼脸。待鲫鱼在水口被急流冲入竹帘中时,我们就会高兴地欢叫着,但马上又恢复安静,因为又有一群鲫鱼在水口旁兜兜水。</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桥亭坑西侧的小路旁有几个道地,其中一个院中的那株石榴树尤其让我们眼红。那时,许多人家的菜园或墙角都种有石榴树,在家乡石榴有多子多孙的含义,为了家族人丁兴旺,种一株石榴,图个吉利。石榴树在初夏开花,朵朵红色的石榴花将庭院渲染得十分地热力,喇叭形的花朵似乎暗示着丰硕的未来,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在深秋时节,红红的果子已挂满了树梢,熟透了的石榴会迫切地裂开,露出暗红色的果子,密密地挤成一团,真象一个兴旺的家庭。石榴树有十多米高,在八月十六中秋节时,家人会用竹杆将石榴摘下,先在竹杆的顶端开一个口,中间插入一根细竹片,口对准石榴枝,用力一转,石榴就摘下了。那时月饼是很难吃到的,能吃个石榴也感到十分地高兴了。</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庭院的围墙就是一排的竹篱笆,它将庭院与小路隔开,依着篱笆的是几株月季,这种叫七姊妹的月季长成了藤蔓,悄悄地越过篱笆,倒挂在篱笆上,也有几枝嫩芽钻出篱笆,每月七姊妹总是如期盛开,七朵小小的花朵簇拥在一起,热闹得很,粉红的色彩,如同姊妹们那张多情的脸,有着几丝羞色。庭院内的石榴和七姊妹花都很有一些小资情调,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年代的气氛是极不一致的,但在居民内心或许有着一丝希望,希望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安宁。现在桥亭坑已寻不到石榴树了,墙头也不见了七姊妹的那团粉红。</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桥亭坑的北端是中山东路,那时叫红卫街。每年春节前总有一位打米胖的老师佬如期出现在巷口,设摊为桥亭坑四周的居民打米胖,现在的孩子都称米胖为爆米花了。那时,每次从巷口走过,期望着那只黑色的米胖机的出现。每当米胖机出现在桥亭坑口时,总是拿着一只小畚斗,内放着一升的米,米上放有一小纸包,包内是糖精,那时,白糖是要凭购买证购买的,打米胖是舍不得用的,另一手拿着一捆柴火。自带柴火打一炮只要五分钱,如果用老师佬的柴火就要贵得多了。人多的时候,小畚斗靠着小畚斗,排着队,等轮到自己时,老师佬总是要将米再用他的升量一回,说是米多了要打焦了,其实是怕你多放了米给占了小便宜,将米放入米胖机中,放些糖精,再在机口放些素油,拧紧了,然后架在中火炉上,一手转着米胖机子,一手拉着风箱,米胖机的摇手旁有一只气压表,这只气压表对于我们是极为神秘的,后来看多了就知道它一点都没有花头了,当表的指针转了一圈时,就可以打了。于是,老师佬叫助手在地上铺好席子,将一只大的竹箩横放在席子上,再转上几圈,然后将米胖机的一端放入竹箩中,一脚踏往米胖机,将机口猛地一拉,“嘭”的一声,米胖冲入竹箩中,此时胆小的孩子早就双手护住耳朵,站着桥亭坑的护栏旁了。</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刚</FONT>开始,米胖机只能打米胖,后来人们发现也能打玉米,所以有些农业户口的小孩子也拿玉米来打,这让那居民户口的我看了直羡慕。而最让人羡慕还是那些拿水糕片来打的孩子,家乡称“年糕”为“水糕”,水糕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得上。将水糕切成薄片,然后,放在阴处凉干,水糕片是不能放在太阳底下凉的,要不,会开裂的。放在米胖机中打出来的水糕片松而脆,我们都称它为“水糕沸”。</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没有了溪水的桥亭坑,人们还是称它为桥亭坑,早已拆除了的天一亭,又有人重新说起它的名称,并将新建于桥亭坑旁的钟楼命名为“天一楼”。当一旧景消失许久,我们才会发出一声感叹,现在,当我们想看看溪中那群兜兜水的鲫鱼,想听听亭中飞檐下那清脆的风铃声时,才发现这一切只存于旧时的那个梦中了。</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6-2-1</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欢迎访问本人的blog: <a href="http://freecloud.tianyablog.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6fbdc4>http://freecloud.tianyablog.com/</FONT></A> )</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P><FONT color=#2222dd><FONT size=2>巷的北端就是旧时的红卫街。</FONT></FONT></P>
<P><FONT color=#2222dd></FONT></P>
<P><FONT color=#2222dd>
<P></FONT>
<P></FONT>[attach]1745[/attach]
<P>
<P>
<P><FONT color=#1a1ae6 size=2></FONT></P>
<P><FONT color=#1a1ae6 size=2>天一亭的风铃声在巷的尽头远去。</FONT></P>
<P>[attach]1746[/attach]</P>
<P>
<P><FONT color=#1a1ae6><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P>
<P><FONT color=#1a1ae6><FONT size=2>
<P></FONT></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1 10:34:56编辑过]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2-11 16:22
<P ><FONT color=#113dee><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P>
<P ><FONT color=#113dee><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P>
<P ><FONT color=#113dee><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院中曾有七姊妹花倒挂于竹篱笆上。</FONT></FONT></P>
<P ><FONT color=#113dee></FONT> </P>
<P ><FONT color=#113dee><p></p></FONT> [attach]1747[/attach]</P>
<P > </P>
<P ><FONT color=#1a1ae6></FONT> </P>
<P ><FONT color=#1a1ae6>可听见水泥板下旧时溪水的回声。</FONT></P>
<P ><FONT color=#1a1ae6></FONT> </P>
<P >[attach]1748[/attach]
</P>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6-2-11 16:28
<P><FONT color=#4444bb></FONT> </P>
<P ><FONT color=#1111ee><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color=#3809f7>老屋的主人曾枕水而眠。</FONT></FONT></FONT></P>
<P ><FONT color=#1111ee><FONT color=#3809f7></FONT></FONT> </P>
<P >[attach]1749[/attach]</P>
<P > </P>
<P ><FONT color=#1111ee></FONT> </P>
<P ><FONT color=#1111ee>石榴花依旧火红于墙头。(摄于城隍口一民居)</FONT></P>
<P ><FONT color=#1111ee></FONT> </P>
<P >[attach]1750[/attach]
</P>
作者: 后司街 时间: 2006-2-11 16:28
<P>原来桥亭坑有这么多故事啊</P><P>偶有个同学就住在这里的</P><P>家里是开杂货店滴!</P>
作者: abracadabra 时间: 2006-2-12 03:40
<P>想想有城中流水, 桥亭倒映, 也差不多是丽江的意思了. 老天台城真是令人怀念 </P>
作者: gogo 时间: 2006-2-15 22:59
<P>我外婆就住在这条街上,听我妈说起过夜自修回来还要下到坑里洗衣服的事</P>
作者: smithzhang 时间: 2006-2-16 01:09
熟悉的土地,熟悉的人文!
作者: 许多 时间: 2006-2-28 23:10
上学时的必经之路啊!!!!
作者: 三井殿 时间: 2006-3-13 02:23
<P>高中时候在那里厮混过好久</P>
作者: 一诺千金 时间: 2006-3-15 04:44
学军同学就住在哪里滴!
作者: shasha6608 时间: 2007-12-3 22:40
原帖由 三井殿 于 2006-3-13 02:23 发表
高中时候在那里厮混过好久
同感,游戏室那时的最爱
作者: jimmy_z 时间: 2007-12-3 23:12
原帖由 后司街 于 2006-2-11 16:28 发表
原来桥亭坑有这么多故事啊偶有个同学就住在这里的家里是开杂货店滴!
好象那个范MM也住那。
作者: 王老吉 时间: 2008-4-28 02:02
解放前,浙江省银行的天台办事处曾设于桥亭坑路,不知现在是何处?
作者: 闲云散人 时间: 2008-4-28 16:12
回楼上:
这幢小楼现在还在,就在桥亭坑西边的小弄中。
楼为二层的小洋房,原一楼的营业厅竟然是木地板的。
老年人都称这幢楼为“老底银行”。
小楼大门:
[attach]49305[/attach]
小院内景:
[attach]49306[/attach]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4-28 16:18 编辑 ]
作者: 王老吉 时间: 2008-4-29 02:27
原帖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4-28 16:12 发表
回楼上:
这幢小楼现在还在,就在桥亭坑西边的小弄中。
楼为二层的小洋房,原一楼的营业厅竟然是木地板的。
老年人都称这幢楼为“老底银行”。
小楼大门:
49305
小院内景:
49306
我曾于春节前去找寻过~
未果!
今日得见,甚觉欣慰.
谢谢闲云兄指点,迨有时间再去探访!
作者: 冰儿 时间: 2008-5-18 16:58
怎么一点没变
作者: 顺其自然 时间: 2008-5-20 10:29
作者: 屯桥人 时间: 2008-5-23 01:14
那时候的最爱
作者: 无铭 时间: 2008-5-23 14:24
作者: 六柳 时间: 2008-5-26 18:05
桥亭坑巷啊,偶一个朋友小鬼子就住那里的,呵呵
作者: 老娘我烦死了 时间: 2008-7-7 12:23
小学在实验读,放学都经过,好怀念。什么时候回去看看。那里有好多玩具店啊
作者: 映日荷花 时间: 2008-7-18 13:41
小时候的印象一条坑旁边有石板围着的,再是路,现在再看那路那么小好象和小时候对不上,是不是记忆中石板围着坑的那条不是我现在认为的这条路,但大家一直都叫这地方桥亭坑的啊
作者: 83895258 时间: 2008-7-20 08:20
就是这条路
欢迎光临 后司街 (http://317200.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